资源简介 第18课 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重点难点】重点:经互会、中苏建交、苏联改革、东欧剧变、苏联解体。 难点: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的原因。【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穿越时空,透视历史,我们又依稀看到那个矗立在欧洲东方的“巨人”——苏联的身影。然而,“天有不测风云”,一夜之间,这个曾经伟岸的“巨人”倒下了,留给世人的不仅仅是震惊,更多的是深深地思考。这个“东方巨人”为什么“一夜之间”倒下了 让我们再次回望历史,去那动荡的历史年代里寻找答案吧!【新课探究】一、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1.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内容,并多媒体展示三则材料,引导学生回答:结合材料分析,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为什么要成立经互会 材料一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美国凭借其雄厚实力提出“马歇尔计划”帮助其欧洲盟国恢复因第二次世界大战而濒临崩溃的经济体系,并同时抗衡苏联和共产主义势力在欧洲的进一步渗透和扩张。时任苏联领导人的斯大林认为该计划会严重威胁到苏联对于东欧的控制,不久,苏联就出炉了著名的“莫洛托夫计划”。该计划主要包括了苏联对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援助以及发展东欧国家对苏联的贸易,并以当时苏联外长维亚切斯拉夫·莫洛托夫的名字来命名。“莫洛托夫计划”也就是后来经济互助委员会的雏形。材料二 经济互助委员会,简称经互会,是由前苏联组织建立的一个由社会主义国家组成的政治经济合作组织,1949年1月5日至8日,苏联、保加利亚、匈牙利、波兰、罗马尼亚、捷克斯洛伐克等6国政府代表在莫斯科通过会议磋商后,宣布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总部设在莫斯科,1991年6月28日,该组织在布达佩斯正式宣布解散。材料三 经济互助委员会成员国 答案提示:为了在经济上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抗衡,并加强彼此间的经济合作。2.教师多媒体展示四则材料,引导学生分析思考:经互会的成立有什么影响 材料一 经互会国家的人口占世界人口的10%左右,国民收入占世界的25%,工业生产占世界的33%。其经济实力逐渐增强,1951—1983年,经互会国家的国民收入增长了7.6倍,已成为当时世界上一支重要的经济力量。材料二 材料三 经互会的经济体制实际上是苏联经济模式的扩大,在苏联的控制之下,把经互会的主要目的改变为在“国际分工”的原则基础上,实行“全面的经济合作”和“专业化与协作”,大力推行“经济一体化”。要求其他成员国的经济计划必须同苏联的计划“相协调”,并先后建立了近30个超国家的“国际合作组织”和一些双边及多边合营的“联合公司”。经互会主要机构的负责人均由苏联人来担任,会议工作语言也是俄语。材料四 经互会各成员国之间由于发展水平的差异和对各自利益的考虑,相互也有分歧和矛盾。经济一体化的结果,使其他各成员国的经济不能独立自主地发展,而同苏联的经济日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由于苏联的控制和其他经济政治原因,经互会内部矛盾,特别是各成员国与苏联的矛盾日益尖锐。这些矛盾的日益积累和成员国之间不平等的政治经济关系,最终导致经互会的解散。答案提示:经互会成立以来,对各成员国的经济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各成员国国民经济有了较大发展。成立初期,各成员国之间的经济合作关系比较正常,经济发展较快。经互会从成立到其解散之前,是世界上贸易额仅次于欧共体的区域性经济组织。但是,经互会也在客观上加强了苏联对其他成员国的经济控制,削弱了其社会主义成员国的经济独立性。3.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内容,并识读教材图片“毛泽东访问苏联”,多媒体展示三则材料,引导学生分析思考:新中国成立后,中国采取“一边倒”的外交策略,并与苏联缔结了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有什么作用 材料一 20世纪50年代,世界的和平还存有隐患,刚刚建立的新中国政权也极不稳定,国内有国民党残余势力的破坏,国外有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威胁。要想解决这些问题,要想立足于世界之林,在建国初期那样一个特定的环境,必须找一个坚实的“靠山。”鉴于当时的国内国际环境,只能“倒”向苏联。材料二 1949年12月—1950年2月,毛泽东应斯大林的邀请访问了苏联,并就中苏之间的重大政治问题进行了会谈。1950年1月,周恩来抵苏加入谈判。经过多次会谈,1950年2月14日在莫斯科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在一定程度上为新生的中国提供了一个有利的外部环境,并促使中苏两国关系一直向着良性方向发展着,并对两国建立永久的牢不可破的友谊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材料三 答案提示:《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在当时的缔结,标志着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对反击美国的“冷战”攻势起了积极作用,它有利于促进两国人民的友好团结。《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署,使得中苏关系进入了一个新时代,在一定程度上为新生的中国提供了一个有利的外部环境,在当时为反对侵略、维护远东及世界和平与安全提供了保证,有助于新中国的恢复和发展。二、苏联的发展与改革1.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内容及图片“赫鲁晓夫”,多媒体展示两则材料,引导学生思考:下面两则材料说明了什么 材料一 材料二 1940年与1913年相比,苏联重工业增长14.5 倍,轻工业只增长3.9倍,农业总产值仅增长41%。答案提示:说明苏联模式重视工业、轻视农业的做法,使苏联工农业发展极不协调,整个国家就像一个跛足的巨人。2.教师多媒体展示一则材料,引导学生思考:结合下面材料,说出赫鲁晓夫在政治领域进行了哪些改革 你如何看待赫鲁晓夫全盘否定斯大林的做法 材料 1956 年 2 月 25 日,在苏共“二十大”(苏联历史发展的转折点)上,赫鲁晓夫作了反斯大林的《关于克服个人崇拜及其后果》的秘密报告,揭露斯大林在大清洗中的暴行,掀开世界范围的“去斯大林化”运动,结束了斯大林时代,停止了苏联国内的大规模政治镇压,释放了绝大多数古拉格(负责管理全国牢狱营)中的政治犯。并提出和平共处、和平竞赛、和平过渡等观点。——苏共二十大,赫鲁晓夫秘密报告答案提示:政治改革:赫鲁晓夫提出反对个人崇拜,批判对斯大林的个人迷信;对历史上的冤假错案进行平反。看法:赫鲁晓夫全盘否定斯大林的做法是错误的,正因为他不能全面地认识斯大林、全面客观地分析苏联 30 多年的社会主义发展历程和社会现状,他的改革也就注定无法成功,只能是对苏联模式进行小修小补。3.教师多媒体展示一则材料,引导学生结合材料思考:赫鲁晓夫的经济改革为什么要从农业开始 采取了哪些经济改革措施 对此你如何评价 材料 斯大林特别重视重工业和国防工业的发展。农业生产虽然也得到恢复,但远不能满足国家对粮食和原料的需要。这必然阻碍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甚至影响到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和社会的稳定。 1953年,苏联人口比1913年增加了20% ,可粮食总产量和牲畜存栏数却与 1913 年相当。也就是说,20 世纪50年代的苏联人比1913年的俄国人吃到的面包和肉要少20% 。答案提示:原因:当时落后的农业生产水平不能满足人民对于食品、工业对于原料日益增长的需要,阻碍了国民经济的发展。措施:在农业上,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提高农产品价格;增加农业投资,大规模开垦荒地等。在工业上,施行“手术”。评价:这些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并没有从根本上打破斯大林时期形成的经济模式。4.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内容,多媒体展示三则材料,引导学生思考: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怎样评价勃列日涅夫改革 材料一 1964年10月,勃列日涅夫担任苏共中央第一书记,柯西金担任苏联部长会议主席,开始了长达18年的勃列日涅夫时期。在勃列日涅夫执政期间,对当时的苏联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注重发展重工业,特别是军事工业。材料二 勃列日涅夫改革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自1964年到70年代初进行了新一轮的经济改革。“新经济体制出台”,经济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经济发展规模扩大,苏联综合国力增强。第二阶段,自70年代初至80年代初,经济改革步伐减缓,停留在对以往改革的调整和修补状态,没有任何创新,经济发展呈现出停滞和下降的趋势。材料三 苏联将85%以上的工业投资用于发展重工业和军事工业,并强调发展战略核武器和远洋海军是苏联军事工业发展的重点。在上述方针指导下,苏联军费逐年增加,从1965年的326亿卢布增加到1981年的1 550亿卢布,即4.75倍。每年的军费开支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2%-14%,约占财政支出的1/3以上。答案提示: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的经济改革没有间断过。改革涉及的面比较广泛,使苏联的经济管理体制发生了许多变化。其实质是在计划经济的框架内,有限地利用市场机制;以行政手段为主辅之以经济手段管理经济。但是,改革仍然没有从根本上突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为了同美国展开军备竞赛,苏联把科技进步的重心放在了军事方面,国民经济出现畸形发展状态。轻工业产品和新兴产业明显落后。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率成为苏联经济的痼疾。三、苏联解体与东欧剧变1.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内容,并多媒体展示五则材料,结合材料,引导学生思考分析:谈谈戈尔巴乔夫改革带来了哪些影响 材料一 戈尔巴乔夫指出苏共当前的基本任 务 是“发展和巩固社会主义,有计划地和全面地完 善社会主义”,并要求在15年内使国民收入和工 业总产值翻一番。在政治上也提出了“进一步民 主化”并“扩大公开性”。在对外政策方面,提出要广泛进行国际合作,“来建立一个无所不包的国际安全体系”并“解决全人类和全球的问题”。材料二 1986-1988年,苏联国民收入增长率仅为2.8% 。由于经济改革失利,改革的重点转向政治领域,政治思想向民主社会主义倾斜。1988年的苏共第十九次代表会议上,戈尔巴乔夫在报告中首次完整地提出“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的概念。 材料三 材料四 1988年,苏联的市场上 90% 以上的食品、服装和鞋脱销,出现了“面包荒”“肥皂荒”“香烟荒”和“药品荒”,人们抢购成风。材料五 从1989 年1月到1991年1月,苏共党员由19 487 822人降至 16 516 100 人,足足减少了290 多万人,更不用说发展新党员。例如,在切良斯克地区, 1986 年有6 000人入党, 1989年为750人, 1990 年为 81人, 1991年为4人。到 1990年,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有 1/5车间党组织、1/2 的党小组或解散,或停止了活动。苏共战斗力几乎丧失殆尽。答案提示:(1)经济领域的改革并未收到预期的效果,经济发展每况愈下,市场上出现了极为严重的供不应求状况。(2)政治领域的改革导致苏联思想界极端混乱。苏共的领导地位和中央政府的控制能力被弱化了,但却没能及时建立起一个能够实现平稳过渡的领导机构。总之,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激化了苏联社会的各种矛盾,引发了社会动荡和分裂,直接导致了苏共下台和苏联解体。2.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内容,并多媒体展示两则材料,引导学生结合以下材料,分析东欧剧变的原因和实质是什么 我们从中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材料一 材料二 ……这些国家没有找到一条适合本国情况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更多地照搬苏联的一套做法。这些情况阻碍了这些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伤害了这些国家人民的民族感情,使得社会主义在这些国家不仅没有发挥和显示应有的优越性,而且声誉受到很大影响。从外部条件来说,苏联“新思维”的改革之风、西方的“和平演变”的鼓励政策,都对东欧的变化有影响,起了推动作用。——钱其琛回答《世界知识》杂志提问时的发言答案提示:原因:历史原因:东欧各国共产党执政后,都照搬苏联模式,并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苏联,苏联迫使东欧国家在内外政策上同它保持一致。东欧各国实际上没有取得独立自主的权利。内部原因:在经济上,大多数国家发展缓慢,改革成效不大,同西欧国家的差距越拉越大。经济困难导致经济危机,诱发政治危机和民族矛盾。在政治上,由于严重破坏了民主和法制,东欧各国的党和政府脱离了群众。外部原因:苏联因素,戈尔巴乔夫的改革给东欧国家“松绑”,他的建设“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纲领和对外政策的“新思维”,推动了东欧各国党的改组、分裂和蜕变。西方因素,西方国家以贷款、贸易、科技和意识形态渗透等各种手段诱压东欧国家,促使它们向西方靠拢,向资本主义“和平演变”。实质:东欧剧变的实质是东欧各国的政治体制和社会性质发生改变。启示: 坚持走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坚持独立自主的内外政策;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显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建立和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实行依法治国;加强执政党建设,维护党的领导地位等。3.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内容,并多媒体展示两则材料,引导学生思考:如果没有“八一九事件”,苏联是否会存在下去 请说出其原因。材料一材料二 1991 年 8 月 19 日,苏共中的保守派软禁了当时正在度假的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试图收回下放给加盟共和国的权力,同时终止不成功的经济改革。但是在人民、军队和大多数苏共党员的联合反对下,政变仅仅维持了 3 天,便宣告失败。虽然戈尔巴乔夫在政变结束后恢复了职务,但苏联中央政府已经无法控制在平息政变的过程中大大加强的加盟共和国的分离势力。叶利钦下令宣布苏共为非法组织,并限制其在俄罗斯境内的活动。答案提示:即使没有“八一九事件”,苏联最终也会解体。因为苏联的最终解体是种种复杂的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包括无法改变的僵化的政治经济体制,严重的经济危机,社会动荡不安,否定历史、反马克思主义的各种思潮泛滥,右翼势力和民族分离主义思潮的乘机抬头,社会矛盾、民族矛盾的急剧激化,西方势力的影响等。所以说,“八一九事件”虽以维护苏联为初衷,却没能得到民众支持,反而成了加速苏联瓦解的催化剂,直接导致苏联解体。4.教师多媒体展示五则材料,引导学生分析思考:苏联解体对世界局势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各产生了什么影响 材料一材料二材料三 苏联的解体在 1991年12月份急剧发展。12月1日,乌克兰举行公民投票,赞成乌克兰独立。 8日, 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 3 国领导人在明斯克签署了《关于建立独立国家联合体的协议书》,提出“苏联作为国际法主体和地缘政治现实停止存在”。13日,哈萨克等 5 国领导人经过紧急磋商,决定作为“共同创始国”加入联合体。21日,原苏联 15个加盟共和国中除波罗的海沿岸3国和格鲁吉亚外,其余11个国家的领导人都在哈萨克斯坦首都签署了《阿拉木图宣言》《关于建立独立国家联合体协议议定书》等有关文件,正式宣告“苏联停止存在”。材料四 1991年12月24日,戈尔巴乔夫同他的工作人员,包括雅科夫列夫、谢瓦尔德纳泽等人举行了告别会,大家依依惜别。 12月25日,戈尔巴乔夫签署了他的最后一道总统令:辞去武装力量最高统帅职务,将武装部队和“核按钮”的控制权移交给叶利钦。材料五 1991 年 12 月 25 日晚上 19 时,戈尔巴乔夫在总统办公室,面对着摄像机,向全国和全世界发表了辞去苏联总统职务的讲话。他说:“鉴于独立国家联合体成立后形成的局势,我停止自己作为苏联总统职务的活动。作出这一决定是出于原则性考虑。”“我坚决主张各族人民的独立自主,主张共和国拥有主权;同时主张保留联盟国家,保持国家的完整性。”“我还对我国人民失去一个大国的国籍感到不安,它会给所有的人带来十分沉重的后果。”戈尔巴乔夫表情严肃,但他以乐观的预言结束了演说:“我相信,我们的共同努力迟早会结出硕果,我们的人民将生活在繁荣昌盛和民主的社会中。”19 时20分,戈尔巴乔夫把“核按钮”通过“独联体”武装力量临时总司令沙波什尼科夫交给了俄罗斯总统叶利钦。19 时38分,克里姆林宫上空印有镰刀和锤子图案的苏联国旗降下,俄罗斯白蓝红三色旗升上了旗杆。答案提示:对世界局势:标志着以两极格局为基本特征的旧的国际格局的终结,极大地促进了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对社会主义运动:使社会主义运动遭到巨大挫折与打击,同时也说明了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失败,客观上促进了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对社会主义发展模式的探索。【课堂小结】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东欧许多国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它们与苏联建立了经济互助委员会,保持高度一致。由于苏联原有的苏联模式极其僵化,后继者都没有系统地进行改革,导致社会矛盾不断积聚。戈尔巴乔夫在缺乏充分准备的情况下匆匆开展政治体制改革,使整个国内局势失控,结果把苏联推向解体。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也都没有从根本上突破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因而都相继失败了。各国的社会制度发生了根本变化,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苏联解体、东欧剧变说明社会主义运动遭遇到挫折,但这只是苏联这种模式的失败。我们要汲取苏联的经验教训,坚定不移地坚持和积极探索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板书设计】【教学反思】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