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5张PPT)感染性疾病——寄生虫病寄生虫病概述是寄生虫作为病原引起的疾病。受到生物因素、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影响具有区域性、季节性、自然疫源性等特点分布广,遍及全球,尤其常见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的发展中国家我国:一些寄生虫病已基本消灭,有些寄生虫病的发病率有回升趋势多数呈慢性经过:隐形感染/带虫者,异位寄生。寄生虫病的流行特点:寄生虫病的概念:机械性损伤:局部破坏、压迫、阻塞毒性作用:脓肿、溃疡免疫性损伤:保护性免疫力、肉芽肿、过敏性休克夺取营养:营养不良、贫血、抵抗力降低寄生虫对宿主的影响和损害:①原虫病;阿米巴病、黑热病、疟疾②吸虫病:血吸虫病、肺吸虫病、肝吸虫病③绦虫病:棘球蚴病、囊虫病④线虫病;丝虫病、蛔虫病、钩虫病等寄生虫病的分类:感染性疾病——阿米巴病一、阿米巴病概述阿米巴病( amoebiasis)是由溶组织内阿米巴原虫感染人体引起的,该原虫主要寄生于结肠,亦可经血流运行或偶尔直接侵袭到达肝、肺、脑和皮肤等处,引起相应部位的阿米巴病或阿米巴脓肿。二、肠阿米巴病(一)概述肠阿米巴病( intestinal amoebiasis)是由溶组织内阿米巴寄生于结肠,引起肠壁损害的炎症性疾病,因临床上常出现腹痛、腹泻和里急后重等痢疾症状,故常称为阿米巴痢疾( amoebic dysentery)。病原体: 溶组织内阿米巴原虫滋养体小滋养体大滋养体滋养体包囊包囊传染阶段致病阶段(二)病因和发病机制胃回盲部小滋养体排出体外(肠腔型)大滋养体(组织型)回盲部 结肠包囊包囊病变溶组织内阿米巴的致病机制目前尚不完全清楚,其毒力和侵袭力主要表现在对宿主组织的溶解破坏作用,可能的作用机制有:(1)机械性损伤和吞噬作用:伪足运动(2)接触溶解侵袭作用:凝集素、阿米巴穿孔素、半胱氨酸蛋白酶(3)免疫抑制和逃避:凝集素(抗补体)、半胱氨酸蛋白酶(降解补体C3为C3a)(三)病理变化部位:主要在盲肠、升结肠,其次为乙状结肠和直肠病变性质:坏死性炎症, 形成烧瓶状溃疡分期:急性期和慢性期1.急性期早期在肠黏膜表面可见多数隆起的灰黄色针头大小的点状坏死或浅溃疡,周围有充血出血带包绕。肠阿米巴病粘膜下层组织疏松,阿米巴易于向四周蔓延,坏死组织液化脱落后,形成口小底大的烧瓶状溃疡,边缘呈潜行性,溃疡间粘膜正常或仅表现轻度卡他性炎症。肠溃疡呈烧瓶状坏死组织与正常组织的交界处常可找到阿米巴大滋养体。镜下:坏死性炎症2.慢性期新旧病变共存,坏死、溃疡和肉芽组织增生及瘢痕形成反复交错发生,导致黏膜增生形成息肉,最终可使肠黏膜完全失去正常形态。典型急性病例表现为腹痛、腹泻、大便量增多,大便因含黏液、血液及坏死溶解的肠壁组织而呈暗红色果酱样,伴腥臭。粪检时可找到溶组织内阿米巴滋养体。慢性病例肠壁可因纤维组织增生而增厚变硬,甚至引起肠腔狭窄。肠阿米巴病的并发症有肠穿孔、肠出血、肠腔狭窄、阑尾炎及阿米巴肛瘘等,亦可引起肝、肺、脑等肠外器官的病变。(四)临床病理联系三、肠外阿米巴病阿米巴肝脓肿阿米巴肺脓肿阿米巴脑脓肿部位:多位于肝右叶单个或多个脓肿腔内含棕褐色果酱样物(液化性坏死物质和陈旧性血液)脓肿壁不规则,呈破絮状外观(由于未彻底的液化坏死物质)(一)阿米巴肝脓肿镜下:脓肿壁有不等量尚未彻底液化坏死的组织,在坏死组织边缘的活组织中可查见阿米巴滋养体。慢性脓肿周围可有肉芽组织及纤维组织包绕。发热,右上腹痛,肝肿大、压痛,消瘦、盗汗阿米巴性肝脓肿可继续扩大并向周围组织穿破阿米巴肝脓肿临床表现:少见,大多数是由阿米巴肝脓肿穿过横膈直接蔓延而来,少数为阿米巴滋养体经血流到肺。脓肿多位于右肺下叶,常单发,由于横膈被穿破,故肺脓肿常与肝脓肿互相连通。脓肿腔内含咖啡色坏死液化物质,如破入支气管,坏死物质被排出后形成空洞。临床上患者有类似肺结核症状,咳出褐色脓样痰,其中可检见阿米巴滋养体。(二)阿米巴肺脓肿极少见,由肝或肺脓肿内的阿米巴滋养体经血道进入脑而引起。(三)阿米巴脑脓肿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