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初中语文八下《时间的脚印》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时间的脚印》说明的对象是地球变迁留下的印迹,文章主要阐述地球变迁石头留下的印迹。本文先介绍了岩石是怎样记下时间的,再说明石头是如何被破坏与形成的,接着说明石头上留下的印迹,最后强调研究石头的意义。本文运用了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增强了文章语言的表现力;同时大量使用独立成段的单句,使用的说明顺序与读者的认识顺序一致,使文章脉络清晰,便于读者阅读理解。学情分析:学生前面已经学了三篇事理说明文,对事理说明文的特点已经有了进一步的掌握,已经具备使用方法筛选主要信息的能力,需要引导的是学习作者按照读者的认识顺序灵活安排文章的结构。教学设想:本文是一篇自读课文,需充分体现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可先引导学生回顾前面三篇事理说明文的学法,然后迁移学法自主阅读课文,先提出问题,再引导学生相互交流补充,最后总结阅读方法,变式运用,检测效果。教学目标:1、了解岩石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及意义。2、学习运用独立句段使文章思路清晰的方法。(重点)3.品味文章生动有趣的语言,学习本文的写法。(难点)4.激发探索大自然的兴趣,培养理性思考、自主探究的科学精神。(素养)课时安排:1-2课时教学过程:光阴荏苒,从不会暂停或放缓脚步。就像孔子面对向前流淌的河水时感慨:“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无形的时间如何被记录呢?请同学们在《时间的脚印》前四段中找寻答案。现在的人用钟表、日历记录,古代人民用铜壶滴漏的方法记录,而大自然则是用岩石记录时间。本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索岩石记录时间的奥秘。任务一:明确目标,明确学法活动1:回顾前三篇课文的学法,共同拟定本篇课文的目标。PPT呈现学法与目标。自读课文的一般方法:第一步:回顾单元教学目标、讲读课文中积累的类文阅读经验。第二步:在“阅读提示”中筛选关键信息,提炼阅读目标。第三步:有目标地开展阅读批注,若有旁批,借助旁批深入思考问题。第四步:品析语言,借鉴写作。单元重点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筛选主要信息,读懂文章阐述的事理回顾教读课文筛选主要信息的方法:1.寻找段落中心句2.寻找设问式语句3.寻找过渡性语句(投影出示)。学习目标:1.浏览课文,使用方法,筛选主要信息,把握文章丰富的内容。2.默读课文,梳理结构,理清文章顺序,掌握文章灵活的结构。3.精读品析,字斟句酌,分析修辞手法,体味文章生动的语言。任务二:迁移方法,达成目标活动2:按照目标要求,运用方法,逐步落实目标。1.学生用“一问一答”的形式呈现筛选的主要信息。预设:(1)概述破坏岩石的因素与岩石的形成过程。破坏岩石的因素:气候的变化(炎热的阳光、严寒的霜雪、风雨吹打)、空气和水中的酸类的腐蚀、生物的繁衍生息(补充:地壳的运动)岩石的形成过程:碎石、砂砾、泥土被洪水带着走,慢慢沉定下来,在受到重压的时候,有一些物质填充到泥沙的孔隙里去,就使泥沙胶结得更紧密了。经过长期的重压和胶结,那些碎石和泥沙形成了岩石。(2)岩石怎样记录时间?岩石最初生成的时候,像书页一样平卧着,一层一层地叠在一起,每1厘米厚的岩层代表着几十年到上百年的时间。(3)结合文章内容,概括从岩石上还能读到哪些信息?信息:从岩石的外形特点(水平、倾斜、直立、粗糙、光滑)可以看出地壳的运动。从岩石的颜色可以看出地球上气候的变化。(红色——炎热;灰黑色——寒冷)从“化石”中可以看出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4)请再举2个能体现“时间的脚印”的例子,并说说研究“时间的脚印”的意义?例子:树的年轮;旧衣服;白发、皱纹、身高;夕阳(地球变迁留下的印迹)意义:增进对自然的了解,找寻底下的宝藏。2.学生抓关键语句梳理文章的层次,理清文章的顺序。文章思路:现代诗引出时间——设问句:到哪里去找寻时间的踪迹呢?——举2个例子说明——设问句:岩石怎样记下时间的呢?——岩石被破坏的因素(成段的单句:真的有“海枯石烂”的时候)——岩石的形成(成段的单句:第11、13、18小节)——岩石上的信息(成段的单句:第22、24、27小节)——研究“时间的脚印”的意义说明顺序:逻辑顺序追问:还可以怎样安排文章的顺序?与读者的认识顺序一致补充资料:逻辑顺序:从整体到局部、先总说后分说、从概括到具体、从现象到本质、从主要到次要、从简单到复杂、从原因到结果、从性质到作用3.学生从修辞的角度举例说明本文语言的生动性。比喻:岩石最初生成的时候,像书页一样平卧着,一层一层地叠在一起。拟人:碎石、砂砾、泥土被他们带着,开始了旅行。排比:炎热的阳光烘烤着它,严寒的霜雪冷冻着它,风吹着它,雨打着它……任务三:变式运用,检测效果活动3:合作探究1.你如何理解题目《时间的脚印》?说说它的作用。“时间的脚印”是一个借喻,本体是“大自然中的岩石的各种变化过程”。 大自然中的岩石,经历了各种各样的变化,记录了古往今来许许多多的地理环境变迁的故事,就像时间老人留下的脚印一样。运用了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无形的时间流逝有形化,说明了时间在世间留下了踪迹。题目生动形象,能够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激发读者的探究欲望。2、品味语言为了增强文章的趣味性、可读性,在准确的前提下,说明文的语言也力求生动、形象。本文就多处运用了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如:越是笨重的石块越跑不远,越是轻小的沙砾越能旅行到遥远的地方。 作者用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地说明笨重的石块只能留在附近,而小沙砾却能走向很远的地方,大大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可读性。如“狂风吹来了,洪水冲来了,冰河爬来了”,“岩石在最初生成的时候,像书页一样平卧着,一层层地叠在一起,最早形成的躺在最下面”这些语句读来亲切有味,增加了语言的形象性和表现力。3、交流分享,时间印记:请谈一谈时间的脚步在今天的课堂上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记。(知识、方法、启发……)活动四 课堂小结:说明顺序:按读者的认识顺序安排说明结构:使用过渡句,中心句单独成段说明语言:使用多种修辞手法作业设计:探索生活,激发兴趣:1.如有可能,去参观自然博物馆、地质博物馆等,或到山野里看看自然界保留的时间的痕迹,并作记录。2.课后观察一种事物,试着用我们今天学到的说明方法和修辞手法来写一个简短的说明文片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