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高中地理必修二1.2《人口迁移》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单元的大目标为主要结合“七普”人口数据,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调查山西现阶段人口分布、人口迁移的方向、人口迁移的原因,结合山西合理人口容量,最终得出山西吸引人口的对策。本节是单元教学中的第二个教学任务,人口迁移的方向、人口迁移的原因及带来的影响。教学分析课标要求运用资料,描述人口迁移的特点和影响因素。课标分析1.认知内容是“人口迁移的特点和影响因素”人口迁移特点是指某一时间段内的某个区域内,人口迁移的主体人群、迁移方向、迁移方向和距离、主要的驱动因素。影响因素分为自然、社会经济、政治等方面2.行为条件“运用资料”是要求学生能够从图、表、文字等资料提取有效地理信息。注意多种形式资料选取。3.行为动词是"描述"要求学生能够具有一定的综合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能力。学情分析高一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对于生活中常见的人口迁移现象有了基本的认识,历史学科也有相关知识的铺垫,但对人口迁移与环境之间的内在联系知之甚少。教学目标1.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区分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2.读专题地图,能够说出当代人口迁移的特点;(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3.结合实际案例,能从空间和时间维度,具体分析影响人口迁移的推力和拉力因素,形成分析人口迁移的基本思维模式。(综合思维、区域认知)4.根据图文材料,辩证说出人口迁移行为对迁入地和迁出地产生的影响。(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学习情境本节课的情境设计以同学们都熟悉的家乡山西省为背景,从时间维度主要区分为两大模块。一、2024年春运为代表的现代人口迁移二、以“走西口”为代表的早期人口迁移设计理念1.创设真实情境,发现生活中的地理问题。2.设计学生活动,实现问题链的突破3.落实地理核心素养区域认知、综合思维——探究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人地协调观——人口迁移行为对迁入地和迁出地产生的影响地理实践力——专题地图识图、获取材料中地理信息的能力, 实地调查:家族人口迁移的历史教学过程导入2024年春运是疫情防控转段后第一个常态化春运。连日来,人们回家探亲、假期旅游的脚步不停,飞机、高铁、火车、长途客车、自驾等出行方式并行。数据显示,自1月26日春运启动至2月11日,全社会跨区域人员流动量超过35亿人次。同学们,春节期间你们参与了人口流动了吗,分别的起始地和目的地是哪?请问属于人口迁移吗?概念辨析师:什么是人口迁移?生:人们变更定居地的空间流动行为。师:人口流动和人口迁移有什么区别呢?当堂辨析:下列人口流动行为中,哪些属于人口迁移?1.我国春运期间的人口移动。2.公司职员外出出差。3.住在广州的小明和家人去上海姥姥家探亲。4.张成高中毕业考取大学去外省读书。5.王艳从甲县A中学转到乙县B中学读书。6.2015年在德国难民营生活的叙利亚难民。读图指导读春运热门迁入地专题地图。首先看图名,左边是年前热门迁入地,右边是年后热门迁入地。图中圆的位置表示迁入的城市,圆的大小表示迁入人口的多少。师:读春运热门迁入地专题地图,对比两幅图流入城市有什么差异。生:不同时间流入城市的特征不同除夕前——流入城市主要为经济不发达的中小城市春节假期后——城市多为经济发达及沿海的大城市。师:思考背后代表的人口迁移的方向是?生:除夕前的目的地是迁移前的家乡,春节后的目的地是迁移后现在工作的地方。师:根据不同时间段热门迁入城市的变化,总结现阶段我国人口迁移的方向生:经济不发达的中小城市 经济发达的大城市 人口推拉理论师:为什么人口会迁移呢?生:去更好的环境、更好的工作......同学们说的都很有道理,迁入地在某些方面有更强的吸引力,对应的迁出地有推力。这就是人口学中的推拉理论。人口迁移的动力由迁出地的推力(排斥力)与迁入地的拉力(吸引力)共同构成。合作探究对比全国和山西人口迁出目的地图,探究现代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对比山西和城市的分布有什么特点?1.从城市等级的角度,归纳山西人口迁移的方向,分析原因。生:山西人口迁移向经济更发达、城市等级更高的城市。2.山西迁出目的地的空间分布有什么特点?分析原因。生:分布明显不均衡,北方多南方少,主要分布在北方,北京最多、西安次之。3.对比全国热门城市迁入地,山西迁出目的地有哪些差异?分析原因。生:全国分布较为均衡,山西的以山西周边的城市为主,可能的原因是气候相似、文化相似......案例分析——影响因素山西人口的迁移在古代和现代的影响因素相同吗? “走西口”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人口大迁移活动,从明朝中期至民国初年四百余年的历史长河中,成千上万的山西、陕西等地百姓涌入归化城土默特、察哈尔和鄂尔多斯等地谋生的移民活动。材料一:晋西北地区属于典型的黄土高原地带,沟壑纵横,土壤贫瘠、植被鲜少,降水不足,水土流失相当严重。归化城坐落于黄河与大黑河的冲积平原之上, 土地肥沃、地形地势平坦, 灌溉条件较好。材料二:16至20世纪的五百年里, 山西省发生特大灾难240次, 大旱灾783次、中等旱灾439次、小旱灾95次, 总计1 511次。材料三:“清代一岁一人之食约四亩, 十口之家即需四十亩”。顺治十八年山西人均土地4.49亩、乾隆三十一年5.12亩、嘉庆十七年3.95亩、道光十九年3.67亩。人均耕地面积减少的直接原因是人口增多。嘉庆二十五年, 归化城六厅滋生丁口十二万零七百七十六人, 田地三百零二万四千一百七十一亩。归化城人均耕地约为25亩。材料四:道光时期大臣琦善就曾大肆兼并土地。据《中国革命史》统计, “琦善一家占有的土地面积达256万亩之多, 至于当时的一般官僚和地主, 也无不占有相当面积的土地”材料五:康熙时期对内地人去塞外垦荒采取默许的态度, 到了雍正、乾隆时则颁布政令鼓励移民。《清高宗实录》中指出:“如有贫民出口者, 门上不必阻拦, 即时出发”。《绥远通志稿》中也指出:“一年成聚, 两年成邑”。1.根据材料,归纳“走西口”人口迁移的推力和拉力因素。学生小组完成下表教师总结: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自然因素:气候、水源、土壤、矿产资源、自然灾害。社会经济因素: 经济发展水平、交通和通讯、宗教信仰、文化教育的发展、家庭和婚姻。政治因素:政策、战争、社会变革、宗教信仰、文化教育的发展、家庭和婚姻。2.对比早期和现代人口迁移的异同。(主要影响因素、迁移方向距离等)早期人口迁移,主要受自然环境的影响,迁移范围小;现代人口迁移,主要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范围大。共同特点: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思考——人口迁移的影响材料:走西口直接带来了边塞繁荣迁入地 :从中原而来的大量移民,带来了先进的耕作技术与农耕文化,促进了农耕界线向北推移。蒙古经济也由单一的游牧经济,向着农牧并举、多元发展迈进。经商务工者的纷至沓来,刺激了商业的繁荣和城镇的兴盛。包头有着“先有复盛公,后有包头城”的说法,清朝对蒙贸易的最大商号“大盛魁”,也成就了晋商的美名。迁出地:从口外回到故乡的人,不仅带回了各色皮毛制品,还把蒙古地区的马牛羊牧养技术带到了内地,既改善提高了内地百姓生活水平,又促进了养殖业发展,也给山西留下了一座座恢弘的大院。根据材料,归纳人口迁移对区域的正面影响(从迁入区、迁出区的生态环境、经济、社会方面分析)2.观看视频,分为迁入地、迁出地两组,归纳人口迁移的影响。本节课总结课后活动调查家族人口迁移情况1.以家庭人口为调查对象,具体询问迁移经历及原因。2.处理调查数据,绘制家族人口迁移路线图。3.分析不同时代,家族人口迁移的特点和原因。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