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课《礼记二则——虽有嘉肴》课件(共30张PPT)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22课《礼记二则——虽有嘉肴》课件(共30张PPT)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资源简介

(共30张PPT)
《礼记》二则
第1课时
01.
02.
学习运用类比的手法得出道理的写法
03.
理解文章中教学相长的道理


积累文言文词汇,掌握古汉语的用法
1、华南理工大学,新校训“博学慎思,明辨笃行”出自《礼记·中庸》。
2、中山大学校训: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十字训词原文出自儒家经书《礼记·中庸》。
3、北京邮电大学校训“厚德 博学 敬业 乐群”,“博学”语出《礼记》:“儒有博学而不穷,笃行而不倦”,即学者应该学无止境,锲而不舍。“敬业”与“乐群”出自《记》:“三年视敬业乐群”,即第三年就要考查学生是否能够潜心学习、融入群体。
4、安徽大学“至诚至坚,博学笃行”8字中有6字出自《礼记·中庸》...........
1、厦门大学校训“自强不息,止于至善”中的“止于至善”出自《礼记·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2、东南大学校训:止于至善。
3、河南大学的校训: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4、江南大学“笃学尚行 止于至善”。
1、中国政法大学校训“厚德 明法 格物 致公”,“格物”出自《礼记·大学》的“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后知至”,意促师生实事求是,求真务实,养成科学的思维和理性。“致公”取法于《礼记·礼运》的“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2、海外国语大学“格高志远 学贯中外”,“格高志远”出自《礼记·缁衣》中“言有物而行有格也,是以生则不可夺志,死则不可夺名”。
3、华中科技大学“明德厚学 求是创新”,“明德”语出《礼记》:“黍稷非馨,明德惟馨”。
知识链接
《礼记》
  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是战国至秦汉间儒家论著的汇编,相传是西汉经学家戴圣编纂的。
  《礼记》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情况、典章制度和儒家思想的重要著作。其内容分为两大类:关于礼乐的一般理论和关于礼乐制度。《礼记》阐述的思想,包括社会、政治、伦理、哲学、宗教等各方面的内容,其中《大学》《中庸》《礼运》等篇包含较丰富的哲学思想。
汉代把孔子定的典籍称为“经”,弟子对“经”的解说称为“传”或“记”,《礼记》因此得名,该书是西汉礼学家戴德和他的侄子戴圣编定的。戴德选编的八十五篇本叫《大戴礼记》,在后来的流传过程中若断若续,到唐代只剩下了三十九篇。
戴圣选编的四十九篇本叫《小戴礼记》,即我们今天见到的《礼记》。东汉末年,著名学者郑玄为《小戴礼记》作了出色的注解,后来这个本子便盛行不衰,并由解说经文的著作逐渐成为经典,与《周礼》、《仪礼》合称“三礼”。与《诗经》《书经》《易经》《春秋》合称“五经”。
知识链接
《学记》
  课文节选自《学记》。《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是中国古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篇论述教育和教学问题的论著。它对教育作用、教育目的、学校制度、教育内容、教学原则、教学方法以至师生关系、教师问题等方面,都做了比较系统而精辟的概括和理论的阐述。其中许多看法和认识,至今仍然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
诵读课文
听《虽有嘉肴》的范读音频,注意生僻字的读音,把握朗读节奏。
自由朗读《虽有嘉肴》,体会古汉语特有的韵律美。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jiā yáo
zhǐ

qiǎng
xiào
xué
yuè
嘉肴 旨 弗
自强 学学半 兑命




疏通文意
理解文意
  再读课文,小组合作,结合以上文言知识和工具书,疏通文意。互相解答疑问,尝试翻译课文。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至道:最好的道理
嘉肴:美味的肉食
旨:甘美
虽:即使
善:好处
即使有美味的肉食 ,不去品尝,
就不知道它味道的甘美 。
即使有最好的道理 ,不去学习,
就不知道它的好处 。
翻译课文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教/然后知困。
是故:所以
困:困惑
所以学习之后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
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有困惑的地方。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类比



德馨

陋室
弗食嘉肴不知其旨
弗学至道不知其善
教后知困
学后知不足
类比手法:是一种通过已知事物(或事例)与跟它有某些相同特点的事物(或事例)进行比较类推从而证明论点的论证方法。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反:反省,反思
自强:自我勉励
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就能自我反思 ;
知道了自己困惑的地方,然后才能勉励自己 。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
故:所以
长:增长
《兑命》:即《说(yuè)命》
《尚书》中的一篇。
学:通“敩”(xiào),教导
其:表推测,大概、恐怕
之:倒装句标志,不译
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兑命》说:“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这话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疏通文意
  虽然有美味的肉食,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其味道的甘美;虽然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有不懂的地方。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就能自我反思;知道了自己困惑的地方,然后才能勉励自己。所以说,“教”和“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尚书·兑命》说“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疏通文意
通假字
学学半
同“敩(xiào)”,教导。
疏通文意
古今异义
教学相长
古义:教与学。
今义:教师把知识、技能传授给学生的过程。
不知其旨也
古义:味美。
今义:意义。
疏通文意
古今异义
教然后知困
古义:困惑。
今义:困难。
然后能自反也
古义:反思。
今义:颠倒的,方向相背的(跟“正”相对)。
 其此之谓乎!
疏通文意
特殊句式
宾语前置,正常语序为“其谓此乎”。
文本研读
1.开头“虽有嘉肴”一句有什么作用?
  以“嘉肴”喻“至道”,以“弗食”“嘉肴”不知其旨来论述“弗学”“至道”不知其善的道理。以生活中常见的事物作类比,形象生动地引出学习的重要性,从而有力地论证观点。
2. 在“是故学然后知不足……然后能自强也”一句里分别找出与学、教相承接的词语。这一层与上下文有什么联系?
明确:学--知不足--自反,教--知困--自强;
“学然后知不足”承接上文“弗学,不知其善也”进一步展开议论,并引出下文“教学相长”的观点。
3.在“故曰……其此之谓乎”一句中,“教学相长”的结论在前面已经道明,课文最后《兑命》的一段话是否多余?
明确:不多余,“学学半”的意思是“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这是对观点的补充说明。引用《兑命》的话进一步论证了“教学相长”的道理,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4.“教学相长”与“学学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是什么?两者之间是什么关系?
  相同点:两者都强调了“教”是学习、进步和提升的重要环节。
  不同点:前者是从教和学两个方面来说明教和学的关系,说得直接全面,是作者要表达的主要观点。后者则只从教的角度来说明,将学的部分暗含其中,说得含蓄委婉,是对前者的补充论证。
  关系:前者是全文的观点,后者是用来补充强调观点的,二者并非并列关系,而是主从关系。
  5.本文主要论述了什么道理?作者是怎么论述的?(论证思路)
  6.从学习的角度看,“教学相长”带给我们怎样的启示?试结合学习经验,谈谈你的看法。
(1)学是第一位的,不学,则无法获得知识,也无法知道自己的不足,也就没有完善自己的机会。
(2)“教学相长”还意味着学习中的互动和交流。有时候,可以采用教的方式学习。比如尝试把自己的理解讲给同桌听,看看他的反应。如果他能明白,可能表明你确实理解透彻了;如果他仍有疑惑,可能表明你懂得理解中存在漏洞或缺陷,这时就可以“知困”而“自强”。
文章采用“类比手法”引出要阐述的观点,讲述了“教学相长”的道理。即教人和学习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告诉我们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虽有嘉肴
类比引入
逐层论证
引用作结
弗食嘉肴,不知其旨
弗学至道,不知其善
学知不足,教后知困
不足自反,知困自强
学学半,此之谓
教学能相长
实践出真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