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17课 跳水 学习任务单第一课时任务一:聚焦课题,导入新课1.通过预习,你发现课文中的“跳水”指的是你们所熟悉的那项体育运动吗?那是谁跳水?为什么跳水?结果如何?2.补充作者资料。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1828年9月9日-1910年11月20日),19世纪中期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思想家,哲学家,代表作有《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任务二:学习字词,交流感受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在文中划出下列词语。第一组:一艘、船舱、桅杆、航行第二组:放肆、摘帽子、钩住绳子、龇牙咧嘴第三组:哭笑不得、吓唬、发抖、心惊胆战2.分别学习学习第一二三组词语。3.学习其它词语:风平浪静、取乐、眼巴巴、撕咬、海鸥、瞄准。4.学生自主学习“会写字”,指导书写。任务三:概括情节,讲述故事1.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思考并与同桌交流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用简洁的语句或小标题概括故事的经过和结果。水手拿猴子取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起因) (经过) (结果)2.按照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把课文划分成三个部分?3.再把起因、经过和结果连起来,说说故事的主要内容。4.设置情境,讲述故事。(1)情境预设:危机过去了,船长要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如果你是那个孩子或者船上的一名水手,你会怎样向船长讲述?(2)请你选择一个身份练习,同桌互评,再指名讲述。课后作业1.抄写本课生字和词语。2.完成分层作业。第二课时任务一:根据情节,讲述故事1.上节课文学习了《跳水》一文,请同学们借助情节图示,试着用自己的话讲述故事的起因和经过。(1)讲清在什么情况下,猴子怎么样(怎么做),孩子怎么样(怎么做),水手怎么样。(2)讲故事时,要注意语句通顺,表达连贯。2.结合提示,师生共同评价。任务二:细读感悟,深入探究(一)提出学习任务1.提出问题:(1)孩子为什么会走到桅杆顶端的横木上去?(2)从哪些地方看出孩子的处境十分危险?2.学生自由读书,在课文旁边写一写自己的理解和感悟。3.小组内互相交流读书收获,小组长整理并记录小组同学的发言。4.小组派代表做汇报发言,全班汇报交流。(二)交流学习成果1.孩子为什么会走到桅杆顶端的横木上去?(1)用课文中的句子说说孩子为什么爬上桅杆?①读一读,说说自己的理解。②想一想,孩子爬上桅杆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跟水手有没有关系?找出文中描写水手的语句。③想一想:这几次“笑”与故事情节的发展有什么关系。④议一议:此刻,孩子心里想的是什么?⑤指导朗读,读出猴子的调皮,读出水手们的快乐,读出孩子的生气。(2)用课文中的句子说说孩子为什么走到横木上?①读一读,用简洁的语言说说孩子为什么走上横木?②区分“气急了”与“气极了”。③指导朗读。在朗读中表现出猴子的调皮,在朗读中表现出孩子的“气极了”。(3)此刻,你想对孩子说什么?你想对水手说什么?2.从哪些地方看出孩子的处境十分危险?(1)课文中的哪些句子是说处境十分危险的?(2)指导交流:你能用一个词语来形容孩子处境的危险吗?(3)指导朗读:读出孩子的气愤及他处境的危险,读出水手们的紧张。任务三:推测思维,领悟智慧1.假如此时你就是甲板上的一名水手,你的心情会怎样?你想救孩子吗?你想用什么办法来救孩子?2.小组交流:逐个分析以上提出的办法,看哪个办法既能赢得时间,又能救下孩子。3.孩子为了拿到帽子,身处险境。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谁出现了?他是怎么做的?(1)船长为什么要用枪瞄准孩子,命令他跳水?(2)想一想,船长的办法好在哪里?(3)读一读,说说你感受到船长的什么品质?(4)指导朗读:在朗读中表现出船长的品质;在朗读中表达出对船长的敬佩之情。4.“扑通一声,孩子像颗炮弹扎进了海里。二十来个勇敢的水手已经跳进了大海:四十秒钟——大家已经觉得时间太长了。”这段话中的“四十秒钟――大家已经觉得时间太长了”这里互相矛盾吗?5.“等孩子一浮上来,水手们就立刻抓住了他,把他救上了甲板。”孩子在绝境中得救了,此时你想用什么词来形容呢?6.你从船长的表现中受到了怎样的启发?作业设计1.完成分层作业。2.孩子得救了,而那只调皮的猴子还在桅杆的顶端,它会有怎样的结局呢?课后,请大家以《猴子的结局》为题给《跳水》写续篇。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