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8.3动能和动能定理的教案【教学目标】物理观念:理解动能的内涵,能用动能定理分析解释生产生活中的相关现象,解决一些相关的实际问题科学思维:能利用动能定理解决动力学问题和变力做功问题科学探究:能通过理论推导得出动能定理的内容。科学态度与责任:通过对动能和动能定理的演绎推理,使学生从中领略到物理等自然科学中所蕴含的严谨的逻辑关系,有较强的学习和研究物理的兴趣。【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动能的概念,动能定理及其应用动能的定量化是学生思维突破的障碍,突破的方法是通过复习前面学过的有关知识引导学生通过大胆猜想、推导、类比得出动能的表达式,利用两道经典例题加深学生对动能概念的理解。再以推导动能表达式的方法为依据,通过实例学生可以轻松地推导出动能定理的内容。最后用一道典型例题使学生学会如何用动能定理解决实际问题。教学难点动能定理的理解和应用对动能定理深刻的理解比较困难,尤其是动能定理中总功的分析与计算在初学时比较困难,通过例题逐步提高学生解决该问题的能力。通过师生共同讨论动能定理,进一步加深对功与能的关系的理解,让学生对功能关系有更全面、深刻的认识。最后设置情景例题加强学生对动能定理的应用能力。【新课导入】物体的动能跟物体的质量和速度都有关系。物体的质量越大,速度越大,它的动能就越大。炮弹在炮筒内推力的作用下速度越来越大,动能增加。这种情况下推力对物体做了功。你还能举出其他例子,说明动能和力做的功有关吗?这对于定量研究动能有什么启发呢?【新课讲解】动能的表达式质量为 m的某物体在光滑水平面上运动,在与运动方向相同的恒力 F 的作用下发生一段位移 l,速度由 v1 增加到 v2从 上 式 可 以 看 出,“”很可能是一个具有特定意义的物理量,因为这个量在过程终了与过程开始时 的 差, 正 好 等 于 力 对 物 体 做 的 功。 在 物 理 学 中 就 用“ ”这个量表示物体的动能,用符号Ek表示。于是我们说,质量为m 的物体,以速度v 运动时的动能是:。动能是标量,它的单位与功的单位相同,在国际单位制中都是焦耳,这是因为1 kg(m/s)2=1 N·m=1 J【思考与讨论】2016年8月16日,我国成功发射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它的质量为631 kg,某时刻它的速度大小为 7.6 km/s,此时它的动能是多少?动能定理动能与质量和速度的定量关系如何呢?我们知道,功与能密切相关。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做功的多少来定量地确定动能。外力对物体做功使物体运动而具有动能,下面我们就通过这个途径研究一个运动物体的动能是多少。如图所示,一个物体的质量为m,初速度为v1,在与运动方向相同的恒力F的作用下发生一段位移l,速度增大到v2,则:①力F对物体所做的功多大 ②物体的加速度多大 ③物体的初速、末速、位移之间有什么关系 ④结合上述三式你能综合推导得到什么样的式子 从这个式子可以看出,“”很可能是一个具有特定意义的物理量。因为这个量在过程终了时和过程开始时的差,正好等于力对物体的功,所以“”应该就是我们寻找的动能表达式。上节的探究已经表明,力对初速度为零的物体所做的功与物体速度的二次方成正比,这也印证了我们的想法。于是,我们说质量为m的物体,以速度v运动时的动能是 (1)物体的动能等于物体质量与物体速度的二次方的乘积的一半。4.单位从动能的表达式可以看出,动能的单位由质量和速度的单位来确定,在SI制中,它的单位与功的单位相同,都是焦耳。③动能定理既适合于恒力做功,也适合于变力做功,既适用于直线运动,也适用于曲线运动。动能定理的特点是不必追究全过程的运动性质和状态变化的细节,对于求解变力功,曲线运动中的功,以及复杂过程中的功能转化,动能定理都提供了方便。④在中学阶段,动能定理的研究对象是单个质点。动能定理反映功这个过程量和动能这个状态量之间的关系,动能定理表示了过程量等于状态量的改变量的关系。给出了力对空间累积的结果。⑤动能定理是标量式,式中的功和动能必须是相对于同一惯性参考系的。动能定理的应用1.用动能定理解题的步骤①确定研究对象及所研究的物理过程;②分析物体的受力情况,明确各个力是否做功,做正功还是做负功,进而明确合外力的功;③确定始、末态的动能;④根据动能定理列方程;⑤求解方程、分析结果。【板书】(一)板书8.3 动能和动能定理动能的表达式表达式:动能定理内容:力在一个过程中对物体做的功,等于物体在这个过程中动能的变化。表达式:【课后反思】(一)课后反思本教学设计采用由激发兴趣、师生交流反馈、教师演示、学生参与、问题由浅入深、层层推进、学生解决理论与方法。在课堂上提出的主要问题都必须是在课前精心设计好的,问题要紧扣教学目标,突出重点、克服难点、发展能力、学会学习,要有代表性,能使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教师提问引导的方式带领学生进行新知识的学习,有讨论、幻灯展示,也有动手动脑的实际体验,并且每完成一次任务,都是让学生通过民主评议来评的,这样不仅能培养他们团结合作的意识,而且还能使学生们形成互相帮助,互相学习的好习惯。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性评价,这样将更加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认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