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 七年级下册文言文虚词复习整体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初中语文 七年级下册文言文虚词复习整体设计

资源简介

初中语文 七年级下册文言文虚词复习整体设计
【导言】
深入理解虚词在结构文句、工整文意、舒缓节奏、纵横气势、传声现情等方面的作用,体会虚词不虚,进而体味人物的褒贬态度、忧乐情怀与人生追求。
01
学习目标
【识记】通过思维导图完成虚词“之”“以”的连线,积累常见的文言虚词。
【理解】通过诵读设计,品味虚词“者也”背后作者的情感。
【应用综合】通过补白,掌握虚词“乎”“耳”“耶”“噫”“焉”“也”的用法,感受人物形象。
02
环节设计
历史长河中,无数巾帼英雄在闪耀,除了我们已经知晓的孝顺机敏的花木兰,还有南宋时期跟丈夫韩世忠一起在黄天荡大战完颜宗弼(金兀术),并亲自擂鼓助威,激励将士的梁红玉,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梁红玉的故事。
杨国者,故韩忠武王之妾也,梁姓。杨国家楚州。生有神力,可张二十石弓,射二百步而无虚发。
会上元节,金兀术忽引兵之镇江,欲渡江北归。则忠武军已先屯于焦山寺。金将李选降,受之。兀术遣使通问,约日大战,许之。战将十合,杨国亲执桴鼓,金兵终不得渡。尽归所掠以假道①,不听;请以名马献,又不听。
忠武与敌酋相持黄天荡②者四十八日。后风止,我军帆弱不能运,金人以小舟纵火,矢之下如雨。孙世询、严允皆战死,敌得绝江遁去。是役也,兀术兵号十万,忠武仅八千余人。杨国以兀术遁去,请朝廷“加罪”。帝优裕之,凡六赐札,褒奖甚宠。又封梁夫人为杨国夫人,领护国、杨国两国俸。以女子而得两国者,唯梁氏一人也。若杨国者,世人皆以为女中丈夫也;美名之扬于天下,无可怪乎!
注:①假道,借道通行;假,借。②黄天荡,地名,位于南京市栖霞区。
选材考虑:
七下的《木兰诗》展现了巾帼英雄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历史长河中,这样熠熠生辉的巾帼英雄很多,梁红玉也是其中之一,她击鼓战金兵的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以此为素材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任务一
|见“字”如面
1.通读选文,结合上下文揣摩加点词含义,试将含有相同意义的课内外句子相连。

韩忠武王之妾也 ( ) 以我酌油知之
金兀术忽引兵之镇江 ( ) 水陆草木之花
金将李选降,受之 ( ) 何陋之有
矢之下如雨 ( ) 无丝竹之乱耳
美名之扬于天下( ) 一贫僧欲之南海

尽归所掠以假道 ( ) 徐以杓酌油沥之
请以名马献( ) 以我酌油知

杨国以兀术遁去 ( ) 可以调素琴
以女子而得两国者 ( ) 自以为大有所益
世人皆以为女中丈夫也 ( )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设计意图
语言文字的学习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也是一个从课内到课外不断迁移的过程。虚词的把握,也应该是一个从“已知”里走来,又在具体情境中不断拓展“未知”的提升过程。又因为虚词离不开句子,离开了句子也就没有具体意义了。所以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的把握,不应追求死记硬背,关键是要有一定的文言阅读量,产生一定的语感,在具体的语境中辨识掌握。以连线的方式,可以很直观的勾连起课内外知识,也可以给到学生知识迁移的方法。
任务二
|因“声”求气
2.结合选段与七下文本,任选一句,让我们一起来设计“者也”句的朗读吧,体会作者隐藏于字里行间的情感。
示例:杨国者,故韩忠武王之妾也。
“故”、“韩忠武王”处略作停顿,“妾”读重音,来表现人物身份地位之低下,“也”可以拉长音,读出感叹的语气。
(1)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2)若杨国者,世人皆以为女中丈夫也。
参考:(1)“菊”、“隐逸”、“富贵”“君子”重音,读出作者着的肯定之意,前两处“者也”语速可以稍快,最后一个语速略慢,读出作者在肯定之余的赞美之意。
(2)“若”“世人”“皆以为”略作停顿,“杨国者”,重音,强调是“杨国夫人”而非他人,“女中丈夫”重音,“也”语速较快,尾音短促,读出赞美钦佩之情。
设计意图
朗读是一种传统的行之有效的语文学习方法。文言语感的培养,离不开朗读;而文言朗读,极重要的在句读。在文言的句读中,虚词所起的作用又是极大的。把握句末虚词的使用规律,恰当准确的停顿,既可使文通字顺,也有利于把握作者的情感倾向。朗读设计意在提醒学生日常的文言学习可以更加关注虚词,也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领会作者对文中人事物的态度。
任务三
|气“语”轩昂
3.诵读对话,并以适当的语气词补全旁白,感受作者笔下梁红玉的飒爽英姿。
胡不以金山寺之大鼓,扬我韩家军之雄威____?
夫人亲自击鼓,诸君,与我一道奋勇杀敌____!
我命休____!
照枪!
__,吾之短视,乃有今日之败__!今日一战,方知宋人不可小觑___!
参考:
乎 矣 也 噫 耳 焉
设计意图
文言文中经常会使用各种语气词来增加原句的感彩,加强句子语气,更好的表达人物感情。通过连环画式的旁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在旁白中感受人物在不同情境下,通过不同的语气词所表达的不同情感,把握人物形象的同时,进一步掌握语气词的妙用
03
教学反思
初中阶段文言教读最终的目的是实现学生对浅易文言文本的自读。本作业立足课内教读的经验积累,向课外延伸拓展。选材巾帼英雄梁红玉的故事,在学生自读文本的基础上,通过连线、设计朗读、补白三个环节,从基础类作业到应用类作业,精细品读虚词。在识记中掌握基础知识,在阅读理解中获得提升,在品读中感受任务形象,在习作中落实文言虚词的用法。
文言文中的虚词,数量虽然不多,但是因为它在句子中的位置不固定,意义和用法变化多端,所以阶段复习时无法做到面面俱到,只能是常用虚词的较常见的用法做一个简单的归纳整合。同时需要学生在大量阅读的基础上,不断培养语感,从而在具体的语境中实现灵活应用。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