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城版三年级下册第4课 多彩的乡音(二 )教学设计 (表格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花城版三年级下册第4课 多彩的乡音(二 )教学设计 (表格式)

资源简介

课题 第四课 多彩的乡音(二)
教学目标 1学会演唱歌曲梦中的颉吉》、《端午节》,感受蒙古音乐独特的长调风格。 2,了解蒙古族民歌的基本常识 3.知道五月五是什么节日。 4.了解端午节节日的来源,都举办什么活动庆祝。 5、通过多种形式参与艺术活动,感受音乐的关。提高学生思考与鉴赏音乐的积极性。 6.对音乐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有初步体验,激发学生对少数民族音乐的兴趣及对祖国民族音乐文化的热爱。
教学重点 通过各和音乐实践活动使学生了解所选的歌曲和乐曲,扩大学生的艺术视野,从而加深对音 乐地域文化的印象。
教学难点 音乐材料多,要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较好的完成教学任务。
课型 新授课 教具 歌曲和乐曲
教 学 内 容 与 过 程 导入新课 聆听《梦中的颉言》 1. 听吹曲回答问题: (1)谁知道这首歌曲的名字 (2)听到的歌曲是哪个民族 (3)这个民族在哪个地区 2.介绍蒙古: 蒙古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蒙古族人民世居草原,以畜牧为生计,过看“还水草而迁徙”的 游牧生活,尽管这种生存方式在现代社会被弱化但仍然被视作蒙古族的标志。蒙古族在科学文化事业上比较发达,而且音乐,舞蹈也在艺术上居于相对显赫的地位。 讲授新课 一、《梦中的额吉 》 1.欣赏或曲回答问题: !)思考一下这首取表达了什么情感 2)打吉在静语中的含义是什么 3.歌曲肯景; 来自内蒙古草原的孩子乌这木八岁时候,妈妈因交通事故离开了他,而在这不久之后爸爸也因为意外抛下了年幼的他。小小的乌达木一天天长大,他没日没夜思念着他的爸爸妈妈,现在的他很少说话。每当他啦起这首歌,就会默默地潸然泪下。 5.学唱《梦中的额言》旋律,体验音乐特点。 (1)请听老师弹琴,随琴声哼咁。 (2)学生自由演唱。 二、聆听《端午节》 同学们,你们知不知道端午节的来历呢 1.介绍端午节的来历: 端午节,起源于中国,最初是上古先民以龙舟竞渡形式祭把龙祖的节日,因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屈原 在端午节抱石跳汨罗江自尽,后亦将端午节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 2.我们一起欣高了今天要学习的歌曲《瑞午节》 说一说你听完这首歌曲的感受 3.学唱瑞午节》旋律,体验音乐特点。 (1)跟音乐学曲,欣需歌曲旋律 (2)请听老师弹琴,感受音乐节套。 (3)听老师轻声"吧,学生跟吧 三、演唱展示 全班大合吧 拓展延伸 蒙古民歌从音乐特点来讲,大致分为“长调”和“短调”两大类。长调民歌。长调民歌是反映蒙古族游牧生活的牧歌式体裁,有较长大的篇幅,节奏自由,气息宽广,情感深沉,并有独特而细腻的颜音装饰。 短调民歌。与长调民歌明显不同的是,短调民歌篇幅较短小。曲调紧凑,节奏整齐、鲜明。音域相对窄一些,歌词简单,但不呆板,其特点在音韵上广泛运用叠字,往往是即兴歌唱,灵活性很强。 2.关于瑞午节习俗的资料: 端午节,也就是农历的五月初五,年轻人一般只知道端午节吃粽子,其实端午节的习俗有很家,者鸡 蛋、赛龙舟、沐兰汤、带葫芦。 1、吃粽子 全国人民都有一个共同的习俗,就是要在端午节吃粽子,这个习俗也有几百年的历史了,已经成为中 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2、赛龙舟 赛龙舟,是嘴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厄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居原投江开去,许多人划船退赶 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下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 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 课堂小结 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歌曲《梦中的额吉》、《端午节》,你们还记得五月五是什么日子吗 你还能想象出大享原的美丽画面吗 生活的美丽等着你。 第二课时 活动1【导入】导入 一、听《瑶家儿童爱唱歌》进入课堂,师生问好。 活动2【讲授】激趣发声 二、激趣发声:今天我要带大家去一个美丽的地方,听听,坐什么交通工具去 生:轮船。 请同学们站起来(模仿轮船的鸣笛声U),轮船从远处开来(渐强),轮船开走(渐弱),用不同的调做发声练习,轮船司机心情特别好,哼起了歌:(嘿哟嗬 嘿哟嗬 ) ,进行简单的声势练习。 (设计意图:结合歌曲中的前八后十六节奏趣味发声,为学习歌曲作准备。) 活动3【讲授】欣赏舞蹈 欣赏舞蹈《瑶族长鼓舞》。 师:目的地到了,请看(播放视频)。 师: 刚刚我们观看的是瑶族长鼓舞,请同学们说说观后感。 师:刚才欣赏精彩舞蹈的时候留意到表演者手中的道具吗 (介绍长鼓、长鼓舞、瑶族服饰等,见课件) 活动4【活动】欣赏民族管弦乐曲《瑶族舞曲》主题旋律 欣赏民族管弦乐曲《瑶族舞曲》主题旋律。 师:这首曲子叫《瑶族舞曲》,是瑶族最有特色的乐曲,很多人都很喜欢它。这是这首曲子的主题旋律:(课件出示:6 3 3 6 Ⅰ 2 、1 Ⅰ 7 2 1 7 Ⅰ 6 5 3 Ⅰ…………。 加入主题音乐。) 师:用LA哼唱主题音乐。 3、唱主题旋律 (边用手画旋律线,感受瑶山的起伏。) (设计意图:熟悉主题,为学习歌曲做准备。) 活动5【讲授】学习歌曲《瑶山乐》 学习歌曲《瑶山乐》。 师:欣赏了这么多关于瑶族的知识,相信大家对瑶族这个地方一定更加地向往,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歌就是来自于瑶族的歌曲,它是由刚刚我们听过的《瑶族舞曲》的主题填词而成,它就叫做《瑶山乐》。 初听歌曲教学难点:感受音乐的课创造性,学会举一反三。 设计问题:歌曲情绪 生:思考问题,回答问题。(欢快的情绪) 再次听歌曲《瑶山乐》,用“啦”轻声跟唱。 设计问题:同学们有没有发现这首歌跟《瑶族舞曲》的联系呢 3展示歌谱,教师弹奏教唱,要求学生跟琴试唱前两个乐句。 4拍一拍。(课件出示节奏第二乐句) 拍一拍。 跟琴唱一唱第二乐句。(注意附点和前八后十六节奏的乐句。) 教唱后两个乐句。要求学生用“lu”音轻声跟琴唱。注意学生对前八后十六节奏的把握,突出歌曲的跳跃感。 学会歌曲后把第二段歌词直接套进歌曲中进行演唱。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即兴创编能力。) (5)引导学生有表情、愉快地唱歌。 活动6【练习】拓展 六、拓展 1、分角色唱(男生唱年轻的小伙子。女生唱另一句) 2、编创动作(男生与女生自己创编一个动作) (设计意图:用多种形式去表现歌曲,尽情参与音乐,表现音乐,使学生对歌曲更为喜爱。 活动7【测试】伴奏 七、为歌曲伴奏。 活动8【作业】小结 八、分享小结。 第三课时 学情分析 教材分析:《风阳花鼓》又称双条鼓、打花鼓、花鼓小锣,是安徽地区一种集曲艺和歌舞为一体的汉族民间表演艺术。它流行于明清时期,一人击鼓,一 人击锣,口唱小调,鼓锣间敲,有凤阳“一绝”和“东方芭蕾”之美称。安徽民歌《凤阳花鼓》为4/4拍,前10个小节旋律优美抒情,并配有锣鼓的“咚 锵”声势为二声部演唱,后面部分则配以幽默风趣的衬词,以及节奏乐器的伴奏,整首歌曲欢快、风趣,具有浓郁的安徽花鼓的地方风格。 教学对象分析:三年级的学生经过三年的学习与积累,已经有了初步的音高概念和识谱能力,基本掌握了常用的节奏型,并能用简单的节奏型为歌曲伴奏。而且,在上学期,他们已经开始接触“多彩的乡音”,对《捕鱼歌》、《太阳出来喜洋洋》这些民歌朗朗上口的音调记忆犹新,非常喜爱,因此,尽管大多学生对于安徽的地方曲艺知之甚少。但是这些孩子应该对这首歌曲比较感兴趣。本节课的全部音乐教学活动是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引导全体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在在活动中感受音乐,活动中获得知识,在活动中锻炼能力。 活动1【导入】导入阶段 1. 看一看:播放多媒体,提问:什么是凤阳花鼓 2. 播放视频:播放 《凤阳花鼓》 表演视频。 3. 出示课题,导入新课。 活动2【讲授】展看阶段 1. 突破难点: ①. 出示节奏谱。 ②. 出示二声部歌谱。 ③. 引导学生加入声势伴奏。 2. 播放歌曲,并让学生加入二声部及声势为歌曲伴奏。 3. 出示歌谱,学生分组识谱。 4.解决难点,引导学生用击拍唱谱的方法学会切分音的演唱。 5.学唱旋律 ⑴引导学生自学旋律 ⑵教师弹奏旋律,及时提醒唱得不好的旋律。 6.学唱歌词。 (1)学生自学歌词,教师提示比较难唱准的地方。 (2)教师弹奏旋律,提出要求:提醒切分节奏的歌词唱法。 (3)完整演唱全曲。 7. 播放音乐,指导学生加入二声部演唱。 活动3【活动】拓展阶段 1.出示第二部分节奏谱。 2.检查自学情况,并进行指导。 3.指导学生正确使用乐器为歌曲伴奏。 4.组织全班加上节奏乐器完整演唱歌曲 活动4【作业】结束阶段 1、提问:说一说你今天的收获。 2、教师小结。
板书设计 板书 多彩的乡音(二) 第一课时 1.午节、大草原 2.《梦中的翻吉》、《瑞午节》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