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情感的抒发与理念的表达》课件 (共29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情感的抒发与理念的表达》课件 (共29张PPT)

资源简介

(共29张PPT)
第一 课
情感抒发与理念表达
第一单元
美术作品的深层意蕴
名作欣赏:
向日葵(油画) 1889 凡·高(荷兰)
导学
优秀的美术作品借助特定的艺术语言和形式结构塑造的视觉艺术形象,大都有着内在的深层意蕴和理念表达。本课,我们将通过视觉感知去领悟美术作品的深层意蕴,以更好地了解美术作品的审美价值和社会文化价值。
▲年年有余(年画) 现代 于宝俭
自学时间:熟悉教材
阅读教材2页--5页
活动一:1、这幅画画的什么内容?
2、这是用什么工具画的?
3、这幅画要表达什么理念?
活动二:说说这四幅画有哪些相同之处?
思考:1、你怎样理解作品所表现的思想情感的?
2、作品所蕴含的内在含义是什么?
活动三:击鼓说唱俑(陶塑) 东汉
这幅作品是如何借助物质材料和艺术语言表现形象的?
这一陶塑人物,手舞足蹈,眉飞色舞,生动地表现出古代说书艺人绘声绘色的激扬神情。
马赛曲
大理石浮雕
1888-1836年
吕德(法国)
请在书中找出这组
浮雕的历史背景,抒
发了什么样的情感?
美术家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和艺术表现手段所创造的视觉艺术形象,还只是一种外在的表现形式;在它的深层,还蕴含着一种内在的生气、情感、灵魂、风骨和精神,这就是艺术作品的意蕴。
活动四:形式构成
1、这两个作品的表现方式是什么样的?
2、对他们的情感抒发有什么影响?
再现性
表现性
交流与讨论:情感与理念
面包(石版画) 1924 珂勒惠支
(德国)
作品在表现什么?为什么用一个母亲的背影?
《面包》 (题珂勒惠支版画)
中子
贫困的子弹 击中了母亲
饥饿的鲜血 染湿了孩子的目光
苦难的母亲 把岁月走成了乞讨
无法面对过去 更无法面对未来
因为 面包抛弃了他们的生活
游走在战争的边缘
流浪在饭香的对面
母亲 苦难的母亲
被一个面包的渴望压弯了腰
交流与讨论:这幅画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与理念
面包(石版画) 1924 珂勒惠支
(德国)
饥饿的儿童与极度痛苦的母亲形象,沉痛地揭露了战争给人民造成的悲惨境遇,具有震撼人心的感染力和深刻的警示意义。
亲吻婴儿(油画) 现代 毕加索(西班牙)
作为立体主义的代表人物,画家用独特的手法打破了传统的以固定视点观察和表现对象的绘画方法,开创了在平面上同时呈现物象的各个视角的形态。
活动五:
时代文化:作品与作者身处的时代背景与生活环境
思考与讨论
从这些作品的创作,你认为再现性美术作品在表现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去表现呢?
教师小结:
关注两点:
理念:指导人们行为的思想观念和精神追求。不仅仅指思想观念,而且包含蕴藏在这些思想观念背后的起决定作用的某种动机和信念。
艺术流派:指中外艺术在一定历史时期里,由一批思想倾向、美学主张、创作方法和表现风格等方面相似或相近的艺术家们所形成的艺术派别。
讨论:作品给你什么感觉?如何使你产生这样的感觉?作者想表达什么?你喜欢这样的作品吗?
玛丽莲·梦露(丝网版画 波普艺术) 现代 安迪·沃霍尔(美国)
随着经济、社会、文化、科技的不断发展与变化,不同的艺术流派在表达各自艺术理念的方式上也有很大差异,并带来人们审美观念的改变。
交流与讨论:
画家为什么要这样表达 (重复的、变化的) ?
玛丽莲·梦露(丝网版画 波普艺术)这种重复构成展现了一种反常或变异的体验,达到一种隐去主题的表现效果。而作品本身反映了机器复制时代和消费社会的一个典型特征——通过不断的重复陈列呈现,平淡的形象转化为别有意味的新的艺术形象。
关注:艺术技巧和物质材料
包裹海滩(大地艺术) 现代 克里斯托(保加利亚)大面积的合成纤维将凹入陆地的海滩全都包裹起来,这个由人为介入自然的包裹行为产生的奇特景观,表达了一种后现代主义的艺术理念。
课后拓展与思考
红蓝椅(设计) 1918 里特维尔德(荷兰)荷兰风格派追求艺术的“抽象和简化”,直至艺术本身的基本元素。红蓝椅的理性设计对包豪斯艺术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作品令观者仿佛走进一个看似非常熟悉实际上却完全陌生的世界;一个生活于其中却全然不了解其真相的世界;一个看似熟知实际上却完全超出我们认知范围的世界。作品真正的魅力正在于这种“不可解读性”,即引发观者对现实的思考。
《析世鉴》——天书
(装置艺术)
现代 徐 冰
交流与互动
以小组为单位,观察下列几件美术作品,说说你所发现的作品意蕴。
《格尔尼卡》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