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曹刿论战》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左传》的相关知识,掌握文中的重点字词和文言句式。2.分析曹刿和鲁庄公的人物形象。3.学习曹刿的爱国精神和沉着冷静的品质。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人物形象。2.难点:体会曹刿的战略思想和作战智慧。三、教学方法诵读法 讨论法 点拨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在中国历史上,有许多著名的战役和军事将领。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讲述的就是一位古代军事奇才的故事。在春秋时期,各个诸侯国之间经常发生战争。在一场激烈的战争中,有一个人凭借着他的智慧和勇气,帮助自己的国家取得了胜利。这个人就是曹刿。那么,曹刿是如何在战争中发挥他的才能的呢?他又有哪些独特的战略和策略呢?让我们一起走进《曹刿论战》,去了解这段历史,感受曹刿的智慧和勇气吧!了解《左转》《左传》全称《春秋左氏传》,是我国古代一部编年体史书。《左传》以《春秋》为蓝本,记录了春秋时期各国的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的事件。它具有以下特点:内容丰富:涵盖了春秋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人物和文化现象。文学价值高:语言简练生动,叙事详略得当,具有很高的文学性。思想深刻: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思想和价值观念。历史价值大:是研究春秋时期历史的重要文献。《左传》对后世的影响深远:为后世史书编写提供借鉴;丰富了中国文学的宝库;对后世的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产生了重要影响。《左传》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学和文化价值。写作背景《曹刿论战》的写作背景是春秋时期,齐襄公即位后,政令无常,他的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纠分别逃到莒国和鲁国避难。公元前 686 年,齐襄公为报当年管仲一箭之仇,出兵攻打鲁国。鲁庄公准备迎战,曹刿请求进见,询问有关作战的问题。《曹刿论战》记叙了曹刿对这场战争的有关论述和指挥长勺之战的经过,生动地说明了政治上取信于民,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和掌握战机,是战争中取胜的重要因素。该文通过语言描写表现了曹刿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政治远见,也展现了他的爱国热情。(四)整体感知1.初读课文(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纠正字音。刿(guì):指曹刿。间(jiàn):参与。帛(bó):指丝织品。孚(fú):为人所信服。辙(zhé):车轮压出的痕迹。靡(mǐ):倒下。这些字的读音在理解和朗读文本时比较重要,正确的读音有助于准确理解文意。(2)教师范读,指导学生注意节奏和停顿。2.疏通文意(1)学生结合注释,自主疏通文意,提出疑难问题。(2)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3)整理总结本课文言知识。重点实词:间:参与。鄙:浅陋,这里指目光短浅。安:怎么。弗:不。专:独自占有。牺牲:指祭祀用的纯色全体牲畜。加:虚报。信:实情。糜:倒下。重点虚词:之:例如“肉食者谋之”,代指这件事;“小大之狱”,的。于:如“战于长勺”,在。以:“何以战”,凭借。通假字:小惠未徧:“徧”通“遍”,遍及、普遍。古今异义:牺牲:古义指祭祀用的牛羊等,今义指为正义事业献出生命。狱:古义指案件,今义指监狱。一词多义:故:原因,缘故(既克,公问其故);所以(故逐之)。之:助词,的(肉食者谋之);代词,指这件事(忠之属也)。词类活用:神弗福也:福,名词作动词,赐福,保佑。特殊句式:判断句:夫战,勇气也。省略句:必以分人。重点句子翻译: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译文:当权者会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呢?肉食者鄙,未能远谋。译文:当权者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译文: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一定根据实情处理。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译文: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士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开始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耗尽了。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译文:作战,靠的是士气。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士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开始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耗尽了。对方的士气已经消失而我方的士气正旺盛,所以能战胜他们。(五)深入探究1.引导学生找出文中描写战争的句子,分析战争的经过。文中描写战争的句子如下: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根据这些句子,可以分析出战争的经过:战争开始,鲁庄公与曹刿一同上阵,在长勺与齐军交战。齐军击鼓三次后,曹刿认为可以进攻,齐军被击败。鲁庄公想要追击,曹刿观察齐军的车辙和队形后,认为可以追击,于是鲁军追击齐军。在这场战争中,曹刿通过观察和判断,抓住了适当的进攻和追击时机,最终帮助鲁军取得了胜利。2.曹刿为什么认为“肉食者鄙”?缺乏长远眼光:肉食者多指当权者,可能只关注眼前利益,缺乏对国家长远发展的考虑。不能深谋远虑:他们或许没有足够的智慧和能力制定有效的战略和政策。脱离民众:可能高高在上,与民众实际需求和感受脱节。缺乏实战经验:未经历过战争的残酷,对战场形势的判断可能不够准确。不能知己知彼:对自身实力和敌人情况了解不足。容易被利益蒙蔽:过于追求个人或集团的利益,而忽视国家和民众的利益。缺少勇气和决心: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可能缺乏果断决策和坚定执行的勇气。缺乏对人才的重视:不能发现和任用像曹刿这样有才能的人。这些原因使得曹刿认为肉食者在战争和国家治理方面存在不足。3.从曹刿与鲁庄公的对话中,可以看出鲁庄公是一个怎样的人?缺乏军事才能:对于作战条件和制胜因素认识不足。礼贤下士:能够听取曹刿的意见,表现出对人才的尊重。比较诚恳:在与曹刿的对话中,态度较为诚恳。盲目自信:没有意识到自己在军事方面的不足。政治上不够明智:不懂得取信于民对于战争的重要性。总体来说,鲁庄公虽有不足之处,但也有值得肯定的地方。4.曹刿在战争中采取了哪些策略?这些策略的依据是什么?结合课文谈谈曹刿在战争中采取了以下策略:取信于民:认为政治上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他认为得到百姓的支持和信任,才能在战争中获得胜利。依据:“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即对于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一定会根据实情合理裁决。把握作战时机:选择在“齐人三鼓”后击鼓进军,在对方士气衰落时出击。依据:“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他认识到士气在战争中的重要作用,抓住了对方士气变化的时机。观察敌军动向:在齐军败退后,“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确认对方是否有诈。依据:通过观察敌军的车辙和队形,判断敌军的真实情况,避免中计。这些策略体现了曹刿的智慧和军事才能。他善于把握战机,准确判断形势,从而帮助鲁国取得了战争的胜利。5.对比鲁庄公与曹刿的表现,分析作者这样描写的意图是什么?突显人物特点:凸显曹刿的深谋远虑和军事才能,以及鲁庄公的一些不足之处。强调民心重要:借曹刿之口,强调了取信于民对战争胜负的重要性,也暗示了对统治者的期望。引发读者思考:让读者对两人的行为和决策进行比较,从而深入思考战争、治理等问题。塑造人物形象:使曹刿和鲁庄公的形象更加鲜明、生动,增强了故事的感染力。体现写作意图:可能表达了作者对特定价值观或社会现象的看法。增加故事戏剧性:通过对比,增强了故事的戏剧性和吸引力。教育启示意义:对读者具有一定的教育启示,如重视人才、关注民心等。反映历史背景:折射出当时的社会背景和政治环境。这样的描写使故事更富有内涵和深度,也让读者对人物和事件有更深刻的理解。6.《曹刿论战》中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来塑造人物形象?语言描写:通过曹刿与鲁庄公的对话,展示了曹刿的智慧和鲁庄公的性格特点。动作描写:如“登轼而望之”,表现了曹刿在战场上的沉着冷静。对比描写:将曹刿的智勇与鲁庄公的愚钝进行对比,突出了曹刿的形象。这些描写方法使人物形象鲜明生动,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和表现力。(六)合作探究组织学生讨论:如何理解文章结尾处曹刿对战争胜利原因的阐述?文章结尾处曹刿对战争胜利原因的阐述,主要强调了以下几点:取信于民:认为政治上得到人民的支持和信任是战争胜利的重要基础。只有在人民的支持下,军队才能具备强大的战斗力。把握时机:指出作战时机的重要性。在适当的时机出击,能够取得更好的效果。士气因素:强调士气在战争中的关键作用。一鼓作气,保持高昂的士气,才能使军队发挥出最大的战斗力。智慧谋略:说明战争需要智慧和谋略的指导,合理的策略和决策能够影响战争的胜负。这一阐述体现了曹刿对战争的深刻理解和认识: 反映了他的军事智慧和丰富经验;强调了政治因素在战争中的重要性;对后世的军事思想和战略决策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同时,这也提醒人们:在其他领域中,要注重获得他人的支持和信任;善于把握时机,做出明智的决策;保持积极的心态和高昂的士气,以应对各种挑战。(七)课堂小结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曹刿论战》这篇课文。通过学习,我们了解了春秋时期齐鲁长勺之战的经过,认识了曹刿这位有勇有谋的人物。我们还分析了他的战略思想,明白了在战争中取信于民、把握时机、沉着冷静的重要性。希望大家能从这篇课文中汲取智慧和力量,运用到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八)布置作业:1.背诵全文,加深对课文的理解。2.以“我眼中的曹刿”为题,写一篇 300 字左右的短文,要求结合课文内容,表达自己对曹刿的认识和评价。3.查找资料,了解更多关于春秋时期的历史故事,下节课与同学分享。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