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怒江州兰坪一中高考历史史料复习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云南省怒江州兰坪一中高考历史史料复习

资源简介

2024年高考复习————历史史料
史料是指人类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残留或保存下来的各种痕迹,包括实物和文字资料。过去遗留下来的所有文字记载、物品等痕迹都可以作为了解、认识历史的资料。根据不同角度,将史料划分为不同类型,它们具有各自不同的形态、特点和价值。按表现形式分,大体可以分为文字、实物、口述、民俗、图像五类;按学术价值分,可分为直接史料和间接史料、官方记载和民间记载等。总的来说,各类史料之间是相互补充、相互证明的关系。例如,文字史料与地下文物相互印证,被王国维称为“二重证据”,后来又有人将口述史料加上,称为“三重证据”。当然,这些史料类别之间的区分也不是绝对的,比如青铜器虽然是考古发现的实物,但青铜器上的铭文却是文字,也可以归人文字史料一类。
一、按表现形式分
1.文字史料。
一切以文字形式记录的资料,统称为文字史料。
(1)种类。
①以纸张为载体的,如史书,档案与文书,地方史志,传记、文集、笔记、书信和日记,报刊,族谱、契约、账簿,等等。
②以电子媒介为载体的,如电子邮件、BBS跟帖、QQ聊天记录、微信聊天记录,等等。③以其他为载体的,如甲骨上的文字,青铜器上的铭文、碑铭与简牍,等等。
(2)价值。
①文字史料是史料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使知识、文化等得以流传后世。
②不同的文字史料价值不同。总体来讲,一手史料的价值一般高于二手史料,档案史料的价值高于其他文献史料。文学作品和神话绝非信史,但在反映当时社会生活方面有很高价值。
(3)局限性。
①文字史料无法反映史前阶段(文字诞生之前的人类社会)的人类历史。
②文字史料往往受到个人因素(如立场、修养、感情好恶等)、政治因素(如政治权势篡改历史)、时代因素(如研究方法、角度)的影响,致使记载中出现错误,需要综合分析各种史料,去伪存真,发现、探索历史真实。
③文学作品和神话能部分反映作者生活时代的特征,可作为史料,但要注意甄别。
[典题]宋人话本中有很多故事涉及王安石变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王安石微服赴江宁,遇一老妪喂鸡豕,唤“啰,啰,啰,王安石来!”鸡乐俱来就食。问其故,老妪曰:自王安石为相公,立新法扰民。妾孀居二十年,也要出免役、助役等钱,钱既出而差役如故。妾本以桑麻为业……今桑麻失利,只得蓄猪养鸡,等候吏胥里保来征役钱,或准与他,或烹来款待他,自家不曾尝一块肉。故此民间怨恨新法,入于骨髓。
--摘编自《京本通俗小说·拗相公》
研究王安石变法时,应如何看待宋人话本的史料价值
【试题解析】根据材料的出处《京本通俗小说·拗相公》,可以判定这是一则文学史料。唯物史观认为,主观是客观的反映。话本虽然是文学作品,但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当时的社会状况,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但是话本属于文学作品,具有很强的主观色彩和艺术加工成分,运用的时候,需要认真鉴别,要与其他史料相互印证,才能采用。
[参考答案]话本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当时的社会状况,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话本属于文学作品,有艺术加工成分,须用其他史料印证。
2.实物史料。
历史上人类活动遗留下来的各种物件,统称为实物史料。
(1)种类。
遗迹、遗址、遗物、出土文物,图片、照片、影像等。
通常我们所说的实物史料主要是指器物,如陶器、玉器、青铜器等。广义上的实物史料还包括建筑物、遗址、遗迹。建筑物包括古代的城墙、宫室、寺庙、陵基、牌坊等,如埃及的金字塔、中国的万里长城,都是这方面知名的史料。遗址是指已经不存在,但经考古发掘或研究证明曾经存在的建筑物。遗迹则不局限于建筑物的遗迹,还包括所有史前和各历史时期的自然遗存和人文遗存,它们已经失去了大部分原有的形态,仅残存较少痕迹。
(2)价值。
①实物史料是历史的见证和历史知识的可靠来源,既能比较真实地反映历史,又具有形象直观性,因而比文字资料更直观、可靠。
②实物史料在断代上具有数据的精确性,是重现史前阶段人类历史的最重要依据。
③实物史料丰富了对文字产生以后的人类历史的认识,它与文字史料相互参证,可使人们从差异中寻找真实的历史。实物史料能够印证、充实、纠正文字史料。
(3)局限性。
①实物史料多具有片断性,它们可能只是一个很小的碎片,不能反映历史的全貌和原貌。②实物史料需要与文字史料、口述史料等其他各种史料进行综合印证,相互补充。
3.口述史料。
口头讲述并被记录下来的资料,统称为口述史料。人们主要通过笔录、录音、录像等形式记录口述材料。
(1)种类。
神话、传说、故事、史诗、俗谚、遗训,回忆录、对话录、采访记、座谈录等。
(2)价值。
①口述史料可以与文字、实物等史料进行相互印证,弥补不足。
②口述史料多用于现代史的研究,通过访问尚在人世的当事人,获得对历史更直接深人的解。
(3)局限性。
①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传承,口述史料会与历史本来面貌有较大差距,受记忆能力、情价值判断等因素的影响,当事人的回忆也难免不准确或不全面。
②在史诗、神话、传说、故事中,会有大量创造和虚构的情节。
[典题]司马迁著《史记》时,文献关于黄帝的记述内容不一甚至荒诞,有人据此否黄帝的真实性。可马迁游历各地,常常遇到人们传颂黄帝的事迹。有鉴于此,他从文献中其言尤雅者”,编虎黄帝的事迹列于本纪之首。这一撰述过程表明( )
A《使记》关于黄帝的记录准确可信
B传说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历史真实
C历史文献记录应当与口头传说相印证
D.最完整的历史文本记录的历史最真实
[试题解析]唯物史观主观是客观的反映,客观具有唯一性,而主观的反映有正确的反映,也有错误的反映。汉代时,文献中对黄帝的记述内容不一甚至荒诞,所以有人认为黄帝非真实人物。马迁游历各地时,常常听到人们在传颂黄帝的事迹,所以他“择其(文献)言尤雅者”编成了黄帝的事迹。这个过程实际上就是司马迁以文献史料与口述史料中一致性的内容为依据,得出了“黄帝真实存在”这一结论。A项违背实证性原则。司马迁在考证黄帝事迹的过程中,从文献中“择其言尤雅者”与各地传颂黄帝事迹口述史料相一致的部分,从而得出了“黄帝真实存在”这一结论。这一过程具有选择性和主观性,不一定准确可信。A项可排除。B项正确,唯物史现认为,主观是客观的反映。司马迁在走访的过程中,在多地常常听人传颂黄帝的事迹,说明传说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历史真实。故选B。C项违背实证性原则。口述史料是研究历史的重要史料,但传说可靠性较差。所以口头传说可以辅助证明史实,但不是必要的条件。C项可排除。D项违背实证性原则。久远的历史往往存在缺环,史家撰史时运用自己的历史想象来弥补,使之呈现出一幅生动完整的历史画面。因而最完整的历史文本往往主观性更强,与历史真实距离更远。D项可排除。[答案]B
4.民俗史料。
历史上曾经存在过,且至今仍旧保存在人们生活中的社会风俗、民间习惯、文化传统等。
(1)种类: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原始舞蹈(如傩戏)、婚礼丧葬习俗,等等。
(2)价值。民俗史料是文字史料、实物史料的重要补充,具有鲜活性、直观性、信息丰富性,是一种活的史料。
(3)局限性。民俗史料有传说性与虚假性、变异性等,需要仔细甄别。
[典题]清末的上海,“无论其为官为商为士为民,但稍有赢余,即莫不竞以衣服炫耀为务,即下至娼优隶卒,就其外貌观之,俨然望族之家”。民国初年,这种社会现象较之清末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这种变化表明当时( )
服饰的西化现象逐渐风靡上海
B.政治变革促进了经济的空前繁荣
上海社会等级观念日益淡化
D.攀比之风盛行导致社会风气败坏[试题解析]
唯物史观 政治、经济、文化决定社会生活,社会生活反映政治、经济和文化。服饰是社会生活中物质生活的一部分,其变化是社会变迁的生动反映。材料通过纵向比较,可知服饰用来区分社会地位差别的功能持续降低。
实证性与逻辑性A项偷换论题,材料讲服饰的“平民化”,选项讲服饰的“西化”,所指不同。A项可排除。B项偷换论题,材料讲服饰,选项讲经济,所指不同。B项可排除。C项正确,服饰的平民化是平等观念的表现,弱化了传统的等级观念。D项偷换论题,材料讲服饰的平民化趋势明显,选项讲攀比之风的负面影响,所指不同。D项可排除。
[答案]C
5.图像史料。
适用于历史教学与研究的视觉图像。
(1)种类。
主要包括绘画、雕刻、照片、古地图等。对于较早的历史时期来说,图像史料主要是指绘画、雕塑和古地图等,现代以后又增加了照片。绘画除了熟知的文人画以外,还包括寺庙及墓室壁画、岩画、洞穴画、民间年画以及书籍插图等。雕刻除了各种材料的造像以外,还包括建筑物上的木雕、砖雕和其他雕饰,如广州陈家祠屋脊上中西合璧的彩陶雕塑,就具有非常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地方特色。
(2)价值。
图像史料是文字史料、实物史料的重要补充,具有鲜活性、直观性、信息丰富性,是一种活的史料。
(3)局限性。
解读图像史料不仅需要历史学的方法,如与其他文献互证,还需要有美术及美术史方面的知识。一幅画的构图、色彩、人物形象、背景、表现方式等,既有可能表现出某种传统的套路,也会传达出特定的历史信息。所以,解读图像史料需要借助艺术史、制图学等不同学科的方法,对历史学习者的要求较高。
二、按学术价值分
1.直接史料和间接史料。
(1)概念。直接史料,也称原始史料,是指与已发生的事件有直接关系的史料。某一事件发生了,当时或稍后被记录下来的,或事件自身遗留下来的,都是直接史料。同时,直接史料必须是第一手史料,或原始史料。史料一经转抄或编纂,即成为转手的或第二手的,就降为间接史料了。直接史料主要包括三类:首先,最有价值的是当事人直接的观察与回忆,即当事人直接的记载和遗物,如诏令、奏议、书信、日记、语录、调查报告、集会记录以及各种古代遗物,都属于这一类。其中书信、日记,近代史学界尤其重视。其次是当事人事后的追记。一切回忆录、游记、行程录、旧事记等,都属于这一类。这一类追记史料价值的高低,视追记的时间而定,追记的时间愈早,史料价值越高。最后,历史事件旁观者的记载,是史料价值最低的直接史料。这一类史料数量很大,凡同一个时代的人就所见、所闻、所传闻,笔之于书,如史官的记注、新闻记者的报道,比比皆是。这些记载与当事人的记载相比,直接性差,但当事人的记载往往有极浓厚的主观色彩,同时代人的记载则可发挥纠偏作用。
与直接史料相对的是间接史料,凡非直接的史料,经过转手的史料,都是间接史料。间接史料是指第二手史料,即已经他人修改(或省略或转写)的史料。后人编纂的史书,仿制品与改造品,由口头传说转为记载的史料等,都属于间接史料。如毛公鼎是直接史料,明档案是直接史料,《明史》则是间接史料。
(2)学术价值。
直接史料较客观、真实,比较可信,学术价值较高。其中,实物由于不受阶级和个人主观的局限,是可靠度、可信度最高的史料。但这是相对而言的,直接史料也有可能出现歪曲事实的情况,故直接史料的真实性未必更高于二手史料,其学术价值也是相对而言的。
间接史料因转手的缘故容易被人为更改,主观色彩较强,学术价值偏低。但有时某一直接史料也许是孤立的、例外的,问接史料反而是经过精密归纳直接史料而得的。所以,衡量直接史料和间接史料的价值高低不能绝对化,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3)运用。
直接史料和间接史料与文字、实物、口述三类史料的关系;实物史料,包括历史时期的遗物、遗址、建筑、碑刻、雕塑和绘画等,是历史的见证,一般都是直接史料。文字史料和口述史料则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历史发生时留下的文字记载或事件亲历者的口述,史料价值较高,多为直接史料;后人运用一手史料所作的研究及诠释则为间接史料。
【典题] 《明太祖实录》有一段圣旨:“今天下已定,而民数未核实,其命户部籍天下户口,每户给以户帖。”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明代户帖原件所录圣旨为:“说与户部官知道,如今天下太平了也,止是户口不明白俚(哩)。教中书(省)置下天下户口的勘合文簿、户帖,你每(们)户部家出榜,去教那有司官将他所管的应有百姓,都教入官,附名字,写着他家人口多少。写得真,着与那百姓一个户帖。”这说明()
A.《明太祖实录》与户帖原件都是第二手史料
B.官方原始记录与口述史料需仔细甄别使用
C.第一则材料是文献史料,更具有历史的实录感
D.第二则材料是实物史料,更能反映历史的原貌
【试题解析]题干生动展示了直接史料转化为间接史料的过程,口头话转变为严谨的文字表述的过程,能够加深考生对直接史料与间接史料关系的认识。
唯物史观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反映内容。同一内容可以有不同的形式。《明太祖实录》与户帖原件是同一史实的两种不同表现形式。
实证性与逻辑性A项违背实证性。户帖原件属于第一手史料,保留口语原样,是史官接记录下来的:《明太祖实录》根据户帖原件以书面语的形式转述而来,属于第二手史料、项错误。一般而言,表述存在差异的史料均需甄别。但在本题中,官方实录采用口述的方式,官方原始记录与口述史料是同一的,而且《明太祖实录》与户帖记述除表达风格不同以外,内容是同一的,可以相互印证。C项错误。两则材料都是文献史料,第二则材料更具有历史实装感。D项正确。第二则材料既是实物史料,又是文献史料,是史官直接记录而成,未经过后期加工,更能反映历史原貌。
[答案]D
[典题]中日双方对1894年7月25日发生的丰岛海战记述各异。中方《济远航海日志)记载:“七点四十五分,倭三舰同放真弹子,轰击我船,我船即刻还炮。”日文出版的《二十七八年海战史》称:“七点五十二分,彼我相距约三千米之距离。济远首先向我发炮,旗舰吉野立即迎战,以左舷炮向济远轰击。”这说明( )
研究者的立场会影响其对历史的解释
B.历史真相因年代久远而变得模糊不清
C.通过文献记录最终能够还原历史真相
D.原始记录比研究文献更接近历史真相
[试题解析]
唯物史观主观是客观的反映,既有正确的反映,也有歪曲的反映。人的认识受价值观念、立场、现实利益等因素的影响,影响人们对真相的探寻。
实证性与逻辑性A项正确。事实是客观的、唯一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史实追求真实,是研究者根据史料重建而来,或多或少带有一定主观性。中日双方谁开第一枪,关系到谁承担挑起战争责任的问题,日方竭力把挑起战争的责任推卸给清政府,这是立场使然。B项错误,自相矛盾。双方的航海日志距离战争爆发时间不长,并非“年代久远”。C项错误,偷换概念。通过文献记录可能还原历史真相,是一种可能性而非必然性。选项表述绝对,夸大了历史研究的作用。D项错误,表述绝对。一般情况下,一手史料的可靠性更强,但是一手史料也可能出现歪曲事实,甚至出于现实利益考虑从一开始就造假的情况。一手史料的真实性未必更高于二手史料,歪曲事实的情况可能在原始记录中产生。
[答案]A
[典题] 有学者根据材料一“昔汴都数百万家,尽仰石炭(煤),无一家燃薪(木柴)者”,得出宋代开封生活燃料已用煤取代木柴的结论;又有学者根据材料二“赐在京(汴都)官员柴、炭各有差,柴578万,炭585万”,对上述结论予以反驳。下列说法中最为合理的是
A.两位学者所用材料相互矛盾,结论都不能成立
B.材料二否定了材料一,仅用材料-得出的结论难以成立
C.无论材料一还是材料二、都必须得到考古学支持才能成立
D.材料一指的是民众,材料二指的是官员,两条材料并不矛盾
[试题解析]
唯物史观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反映内容。同一内容可以有不同的形式。关于宋代开封煤炭的使用情况,题干提供了两则表述存在差异的文学史料和文献史料,借此考查学生的史实认定能力和推理能力。
实证性与逻辑性A项错误。认定史实需要广泛搜集相关史料,史料之间的一致性越强,越容易被认定为史实,这是由客观事物的客观性与唯一性决定的。两位学者结论的差异在于煤炭的使用程度不同,相同点在于煤炭的广泛运用。第一则材料属于文学史料,其中“尽仰”“无一”等词明显有夸大之嫌。第二则材料属于档案史料,真实性更强,能得出“宋代开封广泛使用煤炭”这一结论。换言之,后一观点更接近历史真实。B项正确,材料二表明宋代开封广泛使用煤炭、材料一夸大其词,表述绝对,煤炭取代木柴的结论难以成立。C项错误,考古资料是研究历史的重要资料而非必要资料。D项错误,材料一中的“数百万家”并没有明确区分官员和民众;材料二信息明确。两则材料的矛盾性在于全部使用煤炭还是广泛使用煤炭。
[答案]B
官方记载和民间记载。
(1)概念。
官方记载,顾名思义,即官方所记载的史料。官书主要有:国家档案、起居注、日历、实录、正史、诏令、谕旨、奏议、政书、方略、法规、则例、公报、调查报告、会议记录、备忘录、公约、条约、协定、官方统计,等等。民间记载与官方记载相对,即除官方之外的私人所记载。民间记载主要有:杂史、野史、回忆录、自传、自定年谱、日记、书信、基志、家谱、族谱、杂志报纸、账簿、契约、佛藏、道藏、语录、笔记、地理书、游记、农书、医书、文艺作品(文集、诗集、词曲、歌谣、小说),等等。
(2)学术价值。
用民间的记载参照比较官方的记载,这是史料选择中的另一个原则。官方记载和民间记载互有长短,在年月,官职、地理等方面有簿可查、有籍可录者,官方记载往往比私家记载更为准确;某个事件的来龙去脉,以及“内幕”方面,民间记载大多不像官方记载那样隐讳,相对更详细(当然也不尽然,民间以讹传讹的记载也很多)。总之,无论官方记载还是民间记载,在反映事件的真实性上都各有优劣,因而需要互相对照,相互印证,进行考证。
[典题](2017.新课标全国日卷·25)《史记》《汉书》均为私家撰著。魏晋以后,朝廷任用史官负责修撰本朝或前朝历史,甚至由宰相主持,皇帝亲自参与。这反映出官修史书( )
评价历史的公正性 D.解释历史的客观性
A记载经库实所 c参牌的政性
演幼史理主观是观的反映,有正确和错误之分。史书的编撰往往受到当权着的意
试速购
史家学术家养以及个人的价值观念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导致史实与真相之间存在偏差。实证性与逻精性A项错误,自相矛盾。官修史书由宰相主持、皇帝参与,强化了便准的意志,在何对统治者不利的事实都可能删减不录,或者刻意歪曲,这都不利于历史记载的实性。B项错误,良相矛盾。当权者强势介人史书修撰,按照自己的意愿或需要评价历史,
性。历史解释是一种历史认识,具有主观性。 程有处公充。C项正确,官修史书体现了统治者的意志,具有政治性。D项错误,违背真
[答案]C[典题5](2017·新课标全国Ⅱ卷·35)20世纪70年代至今,《赫鲁晓夫回忆录》
知,此回忆录作为一种史料() 出版,并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因其内容的复杂性,不同年代版本的内容均有所不同。由此
B.比相关研究著作的可信度更高
A.能够准确记述作者的事迹
C.版本越新越接近历史真相 D.反映出时代对历史叙述的影响
[试题解析]
唯物史观 20世纪70年代至今,不同年代版本的内容均有所不同,考查的是唯物史观的社会发展规律,即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时代不同,价值观念有异,对同一史三的评价也会相应调整。
实证性与逻辑性A项错误,文献史料本身带有主观性和选择性,作者出于自身利益会裁史料甚至歪曲历史。B项错误,自相矛盾。“可信度更高”违背了回忆录实证性较低的则,且回忆录经过多次修改,恰恰说明可信度较低。C项错误,版本越新意味着改动越大,忆的主观性反而越强,可能与历史真相渐行渐远。D项正确,时代不同,人们的价值观念会变化,对同一史实会作出不同的解释。[答案]D
本国的记载和外国的记载。
(1)概念。
史的记载。
顾名思义,本国的记载就是本国人对自己国家历史的记载,外国的记载是外国人对本国历
(2) 学术价值。
本国的记载相对于外国的记载,是互有短长的,不能一概而论。一方面,传闻极易失真,外国人了解的全面性和深入性自然要差一线;另一方面,外国的记载也有其长处,它不用避讳、且本国每每都略最常见同时却是最要紧的事,外国人则可以少此错误。
[典题6] 法国史学家谢和附说,中国“是一个面积可与整个欧洲相匹,具备近3000年有记载历史的国度”,“任何对它的有效论述都必须涉及确切的时间和地点,再不许者谈什么‘永恒不变’的中国了"。他强调的是()
A、中国历史比欧洲历史更加复杂 B.中国有确切记载的历史长达3000年C.中国历史不存在任何不变的成分D、研究中国历史要注意时空的复杂性
[试题解析]
唯物史观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材料信息来看,材料是一个表示因果关系的复句。“因”是中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果”是研究中国历史应因时因地运用变化的视角。
实证性与逻辑性 A项错误,材料侧重点在于研究中国历史的方法。B项错误,偷换论题,材料重在讲研究中国历史的方法。C项错误,自相矛盾,与材料信息南辕北辙。D项正确,“任何对它的有效论述都必须涉及确切的时间和地点,再不许奢谈什么‘水恒不变’的中国了”、“必须”一词,凸显研究中国历史需要注意具体的历史时空。
[答案]D
有意史料(经意的记载)和无意史料(不经意的记载)。
(1)概念。
有意史料是史料作者有意存留的某一部分往事。大凡官方组织编写的史书和成文的历史著述、名流的回忆录和公开的报道,以及肆意颂扬或诋毁的一类文字等,均属于有意史料,即经意的记载。无意史料则为不知不觉中的表现,没有预定的目的和周密的计划,只是自然流露出来的文字。官方遗留下来的文书档案、军事文件及私人信件、日记等,都是当时的人们在无意中留下的证据,应属于无意史料,即不经意的记载。比如,报纸中的广告是无意史料(新闻报道则是有意史料),俗语、遗风遗俗以及法院公告(判决书)等也都是无意史料。
(2)学术价值。
记载时特别经意,既可以使其可信度更高,也可以使其格外不真实。不经意的记载,固然有时因不经意而乱七八糟、轻重不分,但有时也正因此而保存了一些不曾被人为“修改”的原始史料。
[典题]西方历史学家马克·布洛赫把史料分为“有意”和“无意”两大类。前者的作者大都“有意”以自己的文字左右时人和后人的想法,后者指原属过去历史事物的一部分而遗留至今的、无意中提供了可靠的历史信息的那些史料。据此推知,下列属于无意史料的是( )
《汉书·王莽传》对王莽性格的描述
《红色中华》对苏维埃建设的报道
C.《三国演义》中有关当时饮食的记载
D.末代皇帝溥仪自传《我的前半生》
[试题解析]
唯物史观主观是客观的反映,有正确和错误之分。史家撰写史书,穷其所学,努力在复原历史的基础上有所创见,大多是刻意为之。在史学研究中打上个人的主观色彩,容易产生两种结果,一是逼近真实,二是远离真相。某些随意记载的史料未经史家刻意修饰,反而保存了历史真实。
实证性与逻辑性A项属于有意史料。官修史书在描述王莽性格的时候,会受当时主流价值观的影响,可能失真。另外,《汉书》初步成书于公元82年,距离王莽在位有半个世纪之久,班固对王莽的了解只能基于当时的文献或道听途说,他对王莽性格的描述是刻意复原历史的努力,可靠性存疑。B项属于有意史料,是作者经意的记载。C项属于无意史料。《三国演义》作者聚焦的是三国势力的消长和权谋争夺,并不刻意修饰饮食方面的记载,反而使其更加真实可靠。D项属于有意史料。溥仪在撰写自传时,选择哪些内容、回避哪些内容,哪些需要洋写、哪些需要略写、哪些需要修饰甚至掩饰,都是刻意为之的。[答案)C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