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课内咏物诗知识清单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4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课内咏物诗知识清单

资源简介

中考语文课内咏物诗知识清单
含义
咏物诗,就是借描写客观物体,表达诗人的志向、理想、情操的诗歌。
常见手法:
托物言志、象征、比喻、拟人、对比、烘托
常见主旨:
1.表达不愿媚俗、不愿同流合污,坚持个性、保持清白的高尚情操。
2.表达报国无门、怀才不遇的伤感。
3.通过某种事物或事情的触动,进而引发自己的某种人生感悟、生活哲理。
常见意象:
自然风物:花(梅、兰、竹、菊)、树、山、鸟、云、水、月等生活日用:琴、剑、壶、杯、镜等

象征人的精神品格:傲雪凌霜;顽强坚韧;清白孤傲;隐逸山水;
2.借梅抒发坎坷境遇中的哀愁
3.借梅寄托眷恋与相思

1.象征吉祥、爱情 2.指代德行高尚的君子3.象征爱国志士4.借指美人
江水
1.时光的流逝2.岁月的短暂3.绵长的愁苦

常用来表现品行的高洁。
松柏
傲霜斗雪的典范,用以象征孤直耐寒、顽强高洁的品格。
鸿雁
1.抒发羁旅愁苦 2.抒发思乡怀亲 3.借指书信
流水
1.指代离别愁绪 2.写情人相思之苦 3.抒写壮志难酬 4.写亡国之痛

1.展现情义,如表现父母对子女的爱,赞美对爱情的忠贞。
2.抒写离别思念 3.寓意长寿 4.代表清高、有德行的君子 5.展现宏伟抱负 6.抒发隐逸之趣 7.代表知恩图报
竹子
1.象征坚韧不拔的精神 2.被视为高尚品格的象征 3.象征清雅淡泊的生活态度。

1.代表爱情婚姻的悲欢离合 2.渴求知音的热切愿望 3.怡然自得的生活乐趣 4.依依不舍的离愁别绪 5.悼念故人的沉痛哀思 6.为民造福的美政理想 7.清雅脱俗的审美旨趣
课内链接:
《朝天子·咏喇叭》(王磐)
喇叭,唢呐,曲儿小腔儿大。官船来往乱如麻,全仗你抬声价。军听了军愁,民听了民怕。那里去辨甚么真共假?眼见的吹翻了这家,吹伤了那家,只吹的水尽鹅飞罢!
创作背景
这支曲子作于明朝中叶的正德年间(1506—1521)。蒋一葵《尧山堂外纪》载:“正德间,阉寺当权,往来河下无虚日,每到辄吹号头,齐丁夫,民不堪命,西楼乃作《咏喇叭》以嘲之。”明朝中叶是历史上宦官祸国映民最严重的时期之一。其时,由于皇帝有意的扶植和利用,宦官把持朝政,手握内外臣僚的生杀大权。于是就有一批趋附的官吏与之勾结,形成阉党。在统治阶级内部,排除异己,屡兴大狱;对劳动人民则公然掠夺其土地并日益加重剥削和奴役,数以万计的人家被逼得家破人亡,社会矛盾一天天激化。王磐当此乱世,写下这首《朝天子·咏喇叭》,从侧面反映了这个阶段黑暗的现实。
译文:
喇叭和唢呐,吹的曲子虽短,声音却很响亮。官船来往频繁如乱糟糟的麻,全凭借你抬高名誉地位。军队听了军队发愁,百姓听了百姓害怕。哪里会去辨别什么真和假?眼看着使有的人家倾家荡产,使有的人家元气大伤,直吹得水流干鹅飞跑,家破人亡啊!
写作手法:比喻、借物抒怀
文本赏析:
这首小令可分四层,第一层说喇叭、唢呐最突出的特征是“曲儿小腔儿大”,曲小比喻宦官地位低下,腔大比喻宦官仗势欺人,暗示小人得意的情状;第二层说喇叭、唢呐的用途,是为来往如麻的官船抬声价,即为官方所用;第三层展示喇叭、唢呐用途的另一面:为害军民,即在为官船抬声价的同时,肆意侵害军民的利益,让老百姓一听到喇叭、唢呐之声就不寒而栗,胆战心惊;最后一层写喇叭、唢呐吹奏的结果,“水尽鹅飞”比喻宦官把百姓们欺压得倾家荡产。
全曲借物抒怀,语言上具有通俗易懂,讽刺性强的特点。表面上写的是喇叭和唢呐,实则处处写的都是宦官,虽然没有正面提到宦官的字样,却活画出了他们的丑态。讽刺和揭露了明代宦官狐假虎威,残害百姓的罪恶行径,表达了人民对他们的痛恨情绪以及作者对百姓的同情。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创作背景:此词为宋神宗元丰五年十二月或元丰六年初作于黄州,定慧院在今湖北黄冈县东南,又作定惠院,苏轼另有《游定惠院记》一文。由上可知这首词是苏轼初贬黄州寓居定慧院时所作。苏轼因所谓“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自元丰三年二月至黄州,至元丰七年六月移汝州,在黄州贬所居住四年多。
苏轼于神宗元丰二年十二月贬官黄州,次年二月到达任所,寓居于定慧院,这首词即为此时所作。
译文:弯弯月亮挂在梧桐树梢,漏尽夜深人声已静。有时见到幽居人独自往来,仿佛那缥缈的孤雁身影。突然惊起又回过头来,心有怨恨却无人知情。挑遍了寒枝也不肯栖息,甘愿在沙洲忍受寂寞凄冷。
写作手法:象征、拟人、比喻
文本分析: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描写孤鸿在寒枝间飞来飞去,不肯栖息,落宿于寂寞荒冷的沙洲,度过寒冷的夜晚,表现它的孤独寂寞。这两句用孤鸿自比,运用了象征、拟人的手法,通过描写孤鸿选求栖息处的情景,表达了作者贬谪黄州的孤寂,高洁自许、不随俗流的人生态度,和对理想信念的坚守。全词词人用象征的写作手法,通过写鸿的孤独缥缈、惊起回头、怀抱幽恨和选求宿处,表达了作者贬谪黄州时期的孤寂心情和高洁自许、不愿随波逐流的人生追求。
《卜算子·咏梅》(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创作背景:写作背景陆游在创作《卜算子·咏梅》时正处于人生的低谷,在南宋朝廷偏安一隅时,陆游主张坚决抗金、收复中原,然而他身为主战派被排挤压迫,壮志难酬,全词以梅花自况,抒发了陆游心中的抑郁之情,也表达了陆游心中强烈的爱国之情。
译文:寂寞无主的幽梅,在驿馆外断桥边开放。已是日落黄昏,她正独自忧愁感伤,一阵阵凄风苦雨,又不停地敲打在她身上。
她完全不想占领春芳,听任百花群艳心怀妒忌将她中伤。纵然她片片凋落在地,粉身碎骨碾作尘泥,清芬却永留世上。
写作手法:比喻、一语双关、拟人
文本分析:
上片状物写景,描绘了风雨中独自绽放的梅花。梅花长在偏僻的“驿外断桥边”且“寂寞开无主”“更着风和雨”,描绘梅花生存环境的恶劣与孤寂,处境悲凉。“风雨”一词,双关色彩浓重,暗指作者人生的挫折,仕途的不顺。“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以花喻人,表现了词人坚决不与争宠邀媚、阿谀奉承之徒为伍的品格和不畏谗毁、坚贞自守的孤高气节。“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描绘了梅花即使花瓣飘落碾作尘泥,也依然保留芬芳在人间。写出梅花的坚贞和高洁。“碾”字在这里指梅花落地之后与泥土混合之后的情景。表现出摧残者的无情,被摧残者承受的压力之大,描绘出的悲惨至极。尾句表达作者虽然遭受不公,但仍然坚贞不渝的高尚品质,同时饱含作者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感情。
全诗以梅花高洁品质来喻示自己孤傲、坚贞自守的品格。诗人虽遭不幸,前途坎坷,但决不同流合污的高尚节操以及虽粉身碎骨而心志不渝的斗争精神。
《赠从弟》(刘桢)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创作背景:刘桢生逢乱世,因战乱离开家乡, 漂泊到中原的许(今河南许昌)一带。世积乱离、风衰俗怨的政治社会, 使他对现实生活有深切的体验,不仅没有产生对人生、前途的厌倦空幻之感,作品中还充分表现出积极进取的理想因素。《赠从弟》 诗三首便写于此时。
译文:高山上挺拔耸立的松树,顶着山谷间瑟瑟呼啸的狂风。风声是如此的猛烈,而松枝是如此的刚劲!任它满天冰霜惨惨凄凄,松树的腰杆终年端端正正。难道是松树没有遭遇凝重的寒意?不,是松柏天生有着耐寒的本性!
写作手法:对比、反复、象征
文本分析:
前两句用“亭亭”标示松的傲岸姿态,用“瑟瑟”摹拟刺骨的风声,描写了松柏迎风而立,高耸在山巅,“山上松”和“谷中风”展开较量。“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以“风声”之“盛”衬托“松枝”之“劲”,又用反复的“一何”表现冲突的激烈,表达对松柏的赞美之情。接着由风势猛烈而发展到酷寒的冰霜,以冰霜的严酷、环境的恶劣衬托松柏的“端正”,最后两句在一问一答中,突出松柏傲雪凌霜的美好品格,借松柏之刚劲,明志向之坚贞,励勉从弟在恶劣环境中要正气凛然。全诗语言质朴,刚劲峭拔而又情深意长。
这首诗托物言志,运用了象征表现手法,借松柏挺立风中而不倒、历经严寒而不凋,自喻高洁、坚贞的情怀,在自勉中也勉励从弟做一个坚强不屈的人。
练习
(一)
白云泉
白居易
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
⑴简要分析诗中抒情主人公的形象特点。
⑵本诗在艺术手法上有何突出特点?试简要分析。
(1)本诗抒情主人公是一个胸怀淡泊、精神闲适、渴望摆脱俗务,具有出世归隐思想的仕人。诗人以“云自无心水自闲”自况,表面上写白云随风飘荡,舒卷自如,无牵无挂,泉水淙淙潺潺,自由流淌,从容自得,实际上正是诗人内心的独白。
(2)诗人运用象征手法写景寓志,以云水的逍遥自在比喻恬淡的胸怀和闲适的心情,用泉水激起的自然风浪象征社会风浪,言浅意深,理趣盎然。
(二)

虞世南
垂缕①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咏蝉②
骆宾王
西陆蝉声唱,南冠③客思深。不堪玄鬓④影,来对白头吟⑤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注】①垂缕:帽带系结后的下垂部分;蝉腹下的针喙。②本诗作于高宗仪凤三年。当时骆宾王任侍御史,因上疏论事触忤武后,遭诬,以贪赃罪名下狱。③南冠:指囚徒。④玄鬓:指蝉。⑤白头吟:乐府曲名。相传西汉时司马相如对卓文君爱情不专后,卓文君作《白头吟)以自伤。
(1)下列对这两首唐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蝉》为五言绝句前两句从外形、食性、声音、所处位置描写蝉的特点;后两句由此发出议论,为全诗点睛之笔。
B.《咏蝉》为五言律诗,二、四句对仗工稳,由蝉及人,颜色对比中触发老大之伤;巧用典故,暗含被诬获罪之怨。
C.这两首诗均写秋蝉,都写了蝉声,一为远播流响,一为易沉之响,特点不同;都撷取了露、风等意象入诗,但兴寄各殊。
D.这两首咏物诗均托物言志,即运用象征等手法,寄意于物,以物抒怀。王磬《朝天子 咏喇叭》、骆宾王的《咏鹅》均采用了此写法。
(2)这两首诗中蝉的艺术形象有何不同之处 请简要分析。
(1)D:骆宾王的《咏鹅》虽为咏物诗,但未采用托物言志的写法。
(2)《蝉》中的蝉喙如冠缨,饮露栖桐,居高鸣声远扬。身份高贵,声名远播;是以高洁品格立身的清华之人的写照。《咏蝉》中的蝉露重难飞,风多声沉,高洁无人相信。处境艰难,无人赏识;是含冤莫白、政治失意的诗人的自况。
(三)
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
(宋)苏轼①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萦损柔肠②,困酣娇眼,欲开还闭。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注]①本词作于元丰三年,苏轼贬居黄州。②柔肠:柳枝细长柔软,故以柔肠为喻。用唐白居易《杨柳枝》诗:“人言柳叶似愁眉,更有愁肠如柳枝。”
(1)关于本词,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字数上来看,此词是一首中调。B.从题材上来看,此词是一首咏物词。
C.此词笔致缠绵悠远,属于婉约词。D.此词以物为人,以人写物,妙趣横生。
(2)对本词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也无人惜从教坠”句中,“惜”字运用反衬手法暗露作者缕缕怜惜杨花的情意。
B.“萦损”三句,由杨花写到柳树,运用想象,描写思妇困倦的娇眼睁开又闭合。
C.下阕首句,作者由“不恨”到“恨”,欲进先退,由杨花到落红,而后折回杨花。
D.“细看来”三句,作者以景结情,虚实相生,由眼前的流水联想到思妇的泪水。
(3)请赏析下阕画线句中数词的妙用。
(1)A(2)D
(3)词人将杨花之春色分成三份,二分落地化为轻尘,一分落水随流水而去。数字描摹出杨花渺无踪迹,春光消逝,渲染出感伤的氛围。将点点杨花与流水相融,流露出思妇的愁绪,更含蓄地表达出词人伤春惜花之愁,以及忧患中浓郁的忧思。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