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3节 群落的演替【学习目标】1.通过探究学习群落演替的过程,掌握运用结构与功能观分析群落演替过程的能力。(生命观念、科学思维)2.通过探究学习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提升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并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生命观念、科学思维、社会责任)【自主预习】一、群落演替的类型1.概念: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 代替 的过程,叫作群落演替。2.演替的类型: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3.初生演替(1)定义: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 植物覆盖 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 彻底消灭 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2)特点:速度 慢 ,趋向形成 新群落 ,经历的阶段相对较多。(3)过程(以裸岩上开始的演替为例):裸岩阶段→ 地衣 阶段→苔藓阶段→ 草本 植物阶段→灌木阶段→ 乔木 阶段。(4)实例: 沙丘、火山岩、冰川泥 上进行的演替。4.次生演替(1)定义: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 土壤条件 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如能发芽的地下茎)的地方发生的演替。(2)特点:速度 快 ,趋向于 恢复 原来的群落,经历的阶段相对较少。(3)过程(以弃耕农田上开始的演替为例):弃耕农田→一年生杂草→ 多年生 杂草→灌木阶段→乔木阶段。(4)实例: 火灾 过后的草原、 过量砍伐 的森林、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二、影响群落演替的因素1.影响因素:群落 外界环境 的变化,生物的 迁入 、 迁出 ,群落内部 种群相互关系 的发展变化,人类的活动等。2.规律:这些因素常常处于变化的过程中,适应变化的种群 数量增长 或 得以维持 ,不适应的 数量减少 甚至被 淘汰 。如光裸岩地上发生的演替过程中,土壤中的有机物越来越丰富,群落中物种 丰富度 逐渐加大, 食物网 越来越复杂,群落的结构越来越复杂。3.最终结果:达到一个与 群落所处环境 相适应的相对稳定的状态。三、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1.结果: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 方向 和 速度 进行。2.掌握演替规律的应用:根据现有情况,预测群落的 未来 ,从而正确掌握群落的动向,使之朝着对人类 有益 的方向发展。四、退耕还林、还草、还湖1.原因:以 牺牲环境 为代价的垦殖活动(如毁林开荒,围湖造田等),导致了严重的 水土流失 ,并且成为 洪涝灾害 频繁发生的重要原因。2.目的:处理好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走 可持续发展 道路。【合作探究】情境导入 材料:“北大荒”这个词是以前对黑龙江垦区的称呼。这里地处小兴安岭山麓、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地区。虽然土壤肥沃,自然资源丰富,但曾经荒无人烟。1947年,黑龙江垦区开始开发建设,在人们数十年的不懈努力下,终于把“北大荒”变成了“北大仓”,从无人知晓的原始森林变为我国重要商品粮的生产基地,“北大仓”每年生产出的粮食甚至可以养活全国四分之一的人口。但是随着不断的垦荒种植,“北大仓”的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很多问题也开始显现出来。没有了植被覆盖的“北大仓”水土流失严重,而水土的严重流失,使得泥沙淤积在很多河流中,截断了人们的水源,导致很多水利工程失去了它原本的作用。因为过度地开垦,使用化肥农药等,土壤盐碱化严重,整个松嫩平原几乎无法再播种。随着经济效益的提高,社会的发展,气温的升高,人们逐渐认识到了生态平衡的重要性,在21世纪初期,国家开始停止“北大仓”广袤土地的种植,让“北大仓”退耕还荒,让这片土地重新变成“北大荒”。问题探讨:1.“北大荒”变成“北大仓”前后,当地的生物群落属于同种类型吗?它们在物种组成、种间关系、空间结构等方面有哪些不同?提示 不属于。“北大仓”时植被主要是农作物,物种组成、种间关系、空间结构均较为简单。2.为什么要将“北大仓”退耕还荒?提示 提高生物群落结构的复杂程度及其抵抗外界干扰的能力。3.“北大荒”变成“北大仓”以及成效显著的退耕还荒说明,人在群落演替过程中的作用是什么?提示 改变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任务1 认识群落演替活动1 认识群落演替甲地发生森林火灾导致原有植被消失,乙地因火山喷发被火山岩全部覆盖,之后两地均发生了群落演替,试认识群落演替的类型和过程。1.上图表示的演替类型是什么?提示 图示表示的演替类型为初生演替。2.图示演替过程中,优势种不断被取代的原因是什么?提示 后者在竞争阳光等环境资源时处于优势,更能适应当时的环境。3.图示的群落演替是个无休止的过程吗?为什么?提示 不是,任何环境下的演替最终都会达到一个相对稳定的阶段,此时群落和周围环境处于相对平衡的稳定状态。4.甲地发生的演替属于哪种演替类型?与乙地发生的演替有何不同?其是否一定能演替成森林呢?为什么?提示 次生演替。与乙地发生的演替相比,甲地的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演替速度快,趋向于恢复原来的群落,经历的阶段相对较少。不一定,取决于环境条件,如果水分不充足(如在干旱的荒漠地区),可能只发展到稀疏的灌木阶段。认知生成1.初生演替与次生演替的不同点比较内容 初生演替 次生演替起点 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 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如能发芽的地下茎)的地方速度 缓慢 较快趋向 形成新群落 恢复原来的群落经历的阶 段的多少 相对较多 相对较少一般过程 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乔木阶段 弃耕的农田→一年生杂草→多年生杂草→灌木阶段→乔木阶段实例 沙丘、火山岩、冰川泥上进行的演替 火灾过后的草原、过量砍伐的森林、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2.裸岩上发生的初生演替与弃耕农田上发生的次生演替的相同点:都是从结构简单的群落发展为结构复杂的群落,群落中的物种数量和群落层次增多,土壤、光能得到更充分的利用;最终都会达到一个与群落所处环境相适应的相对稳定的状态。3.群落演替的实质:是群落中“优势种”的取代,而不是一种生物被另一些生物完全取代。4.群落演替的结果:影响群落演替的因素常常处于变化的过程中,适应变化的种群数量增长或得以维持,不适应的数量减少甚至被淘汰,因此,群落就不断地演替,最终都会达到一个与群落所处环境相适应的相对稳定的状态。5.群落演替理解的三个误区(1)演替是“不可逆”的。演替是生物和环境反复相互作用,发生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不可逆变化,但人类活动可使其不按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2)群落演替是一个漫长但并非永无休止的过程。当群落演替到与环境处于平衡状态时,就以相对稳定的群落为发展的顶点。(3)并不是所有群落都可能演替到森林阶段。如果陆地环境条件适宜,群落都能演替到最高阶段——森林阶段。在干旱地区,一般只能演替到草本植物阶段或低矮灌木阶段。例1 下图表示某地云杉林的形成过程,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该群落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群落结构越来越复杂B.在人为干扰下可能发生⑤→①的动态变化,但不属于群落演替C.该群落演替是群落内部因素和外界环境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D.在⑤云杉林群落中有明显的垂直结构,没有水平结构【答案】C【解析】该演替中,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保留了原有土壤条件、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属于次生演替,A错误;在人为干扰下,群落演替会按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⑤→①仍为群落演替,B错误;该群落演替是群落内部因素(如种间竞争)和外界环境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C正确;在⑤云杉林群落中有明显的垂直结构,也有水平结构,比如森林中每棵树的树枝树叶形状不一样,阳光照射产生的阴影也不同,所以形成的微环境不同,就会对地面的物种组成产生影响,从而出现水平结构,D错误。技巧总结 “三看法”判断初生演替与次生演替对点练1 (2022·黄石月考)下图表示两个陆生群落的演替过程。据图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a曲线代表群落的次生演替,b曲线代表群落的初生演替B.E点可代表群落达到平衡状态,其类型由气候和土壤等条件决定C.图中C点到D点表示生态系统可能遭到破坏D.E点的物种丰富度最高,且各种群密度达到最大【答案】D【解析】a曲线的起点不为0,b曲线的起点为0,因此a曲线代表群落的次生演替,b曲线代表群落的初生演替,A正确;E点处的物种丰富度最高,可代表群落达到平衡状态,其类型由气候和土壤条件决定,但是群落演替过程中,群落中的优势种在不断地改变,因此E点各种群密度不一定达到最大,B正确,D错误;题图中C点到D点生物多样性降低,说明此时生态系统可能遭到破坏,C正确。任务2 了解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活动2 了解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认同退耕还林、还草、还湖和退牧还草的重要性1.砍伐森林会对群落演替产生怎样的影响?提示 会在短期内改变森林群落中的物种组成和物种丰富度,进而改变群落演替的方向。2.举例说明未经处理的污水直接排入河流后对水体造成的不良影响。提示 化工厂排放的污水中含有有毒、有害物质,可能给水生生物带来灭顶之灾;生活污水中富含氮、磷等,可能会引起水华现象。3.退耕还林、还草、还湖和退牧还草有何意义?提示 毁林开荒、围湖造田导致了严重的水土流失,并且成为洪涝灾害频繁发生的重要原因,过度放牧可能很快导致土地荒漠化;退耕还林、还草、还湖和退牧还草有利于处理好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改善我国的生态环境,打造绿色经济。4.在国人的不懈努力下,毛乌素沙漠已经从60年前荒凉的景象,变成现在水草丰茂的景象。这说明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有何影响?提示 通过封山育林、治理沙漠、管理草原,甚至建立人工群落等,人类活动也可以使群落朝着物种增多、结构复杂的方向演替。这也说明人类活动可以改变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5.上述人类活动使群落演替向什么方向进行?如果去除人类活动,这些群落又会向什么方向演替?提示 人类活动可使群落演替朝着物种丰富度降低、结构简单的方向进行,也可使群落演替朝着物种丰富度增大、结构复杂的方向进行。去除人类活动,这些群落一般会朝着人类活动出现之前的状态进行演替,趋向于恢复原来的群落,通常,物种丰富度会增加,结构会变得复杂。认知生成1.群落演替的方向(1)随着演替的进行,某些生物群落的结构和种类成分由简单到复杂,物种数量和群落层次增多,土壤、光能得到更充分的利用,如封山育林。(2)随着演替的进行,某些生物群落的结构简单化,不能充分利用环境,生产力逐渐下降,土壤、光能不能得到充分利用,如过度放牧导致土地荒漠化。2.影响群落演替的因素总结(1)群落内部因素:包括植物繁殖体的迁移、散布和动物的活动性等。(2)外界环境因素:如气候的变化、大规模的地壳运动等。(3)人类活动:在现实生活中,人类活动对群落的影响有的有利,有的不利,但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因为人类活动通常是有意识、有目的的,因此人类对群落演替的影响有时会超过其他因素的影响。①自然资源利用人类可以砍伐森林、围湖造田、捕杀动物,也可以封山育林、治理沙漠、管理草原,甚至可以建立人工群落。②外来物种的引入人类活动中,会有意或无意地将一个新物种引入某一群落中。在适宜的条件下,新物种会迅速成为优势种,破坏原有群落的稳定性。例2 (不定选)下列关于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A.人类活动对群落的影响都是破坏性的B.人类活动可以任意对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加以控制C.人类活动往往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D.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有时超过其他因素的影响【答案】CD【解析】人类活动对群落的影响可以是积极性的,如封山育林、治理沙漠等;也可以是破坏性的,如乱砍滥伐、过度放牧等;但不可以任意对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加以控制,A、B错误。对点练2 (2022·宜昌月考)羊草是北方草原的一种多年生优势牧草,前些年由于人为开垦的影响,羊草数量显著下降。开展退耕还草工程之后,退耕区域的羊草数量明显增加。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羊草种群恢复过程中,其年龄结构属于稳定型B.羊草种群恢复过程中,退耕区域发生了群落演替C.开展退耕还草工程后,生物群落的垂直结构不发生变化D.开展退耕还草工程后,羊草种群的环境容纳量不变【答案】B【解析】羊草种群恢复过程中,退耕区域的羊草数量明显增加,说明其年龄结构属于增长型,A错误;羊草种群恢复过程中,退耕区域发生了次生演替,B正确;开展退耕还草工程后,生物种类增多,生物群落的垂直结构也发生了变化,C错误;开展退耕还草工程后,环境条件改善,故羊草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增大,D错误。素能提升 塞罕坝由荒原变林海过程、群落结构分析(社会责任、科学解释能力)(2022·福州月考)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宣布,中国塞罕坝林场建设者获得2017年联合国环境领域的最高荣誉——地球卫士奖。历史上塞罕坝林场由于过度采伐,土地日渐贫瘠,北方沙漠的风沙可以肆无忌惮地刮入北京。自1962年开始,塞罕坝林场三代建设者在“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荒漠沙地上艰苦奋斗、甘于奉献,创造了荒原变林海的人间奇迹。请回答下列问题:(1)塞罕坝人通过植树造林将“昔日的茫茫荒原变为林的海洋”,这一过程属于群落的 演替,理由是 。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则发生代替的原因可能是 。演替过程中植物的垂直结构为动物创造了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从而使动物群体也具有垂直 现象。(2)林海中不同生物之间的关系是在 水平上进行研究获得的。(3)在自然环境不发生根本变化的前提下,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地带,能否建立起塞罕坝式的林海? 。请说明理由: 。(4)下表是研究者对某林场中两种乔木的调查数据(单位:株/hm2)。乔木树种 老年树 成年树 幼年树华北落叶松 50 55 56长白落叶松 50 80 880据表可知,华北落叶松和长白落叶松的年龄结构分别为 和 ,其中华北落叶松的种群密度是 株/hm2。【答案】(1)次生 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或原有植物的繁殖体仍有可能存在) 后一个群落中的物种竞争能力强 分层 (2)群落 (3)不能 两地自然环境不同,群落演替的最终结果不同 (4)稳定型 增长型 161【解析】(1)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是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该林场由荒原变为林海的过程中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故属于次生演替。该演替发生的原因是后一个群落中的物种竞争能力强,处于优势地位,同时前一个群落为后一个群落的产生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因为群落演替的实质是优势取代的过程,而不是取而代之。演替过程中植物的垂直结构为动物创造了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从而使动物群体也具有垂直分层现象。(2)林海中不同生物之间的关系是群落水平的特征,是在群落水平上进行研究获得的。(3)在自然环境不发生根本变化的前提下,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地带因缺乏水分等气候条件,故不能建立起塞罕坝式的林海。因为不同的自然环境,群落演替的最终结果不同。(4)据表可知,华北落叶松各年龄期的比例相近,为稳定型种群;而长白落叶松幼年树数量较多,老年树数量少,因此长白落叶松的年龄结构为增长型。种群密度是指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包括各年龄期的个体数,因此,表中华北落叶松的种群密度是50+55+56=161株/hm2。【随堂检测】课堂小结 课堂小测1.群落演替都要经历地衣阶段。 (×) 2.裸岩上进行的演替与弃耕农田上进行的演替的起点不同,但都是从结构简单群落向复杂群落发展。 (√) 3.人类对群落演替的影响都是不良的。 (×) 4.初生演替不一定能发展到乔木阶段,次生演替都能发展到乔木阶段。 (×) 5.初生演替的过程是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协同进化的过程。 (√)2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