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4年无锡市初中学业水平模拟考试历史试题卷第Ⅰ卷 (选择题,共25分)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题,每题1分,共25分。在每小题所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正确的,请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相应的选项标号涂黑。1.海内外华人以炎黄子孙自称。每年,满怀虔诚与崇敬的中华儿女会以多种形式祭祀炎帝和黄帝。其原因是( )A.他们创造了使用至今的汉字 B.他们带领人们根治了水患C.他们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国家 D.他们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2.观察如图,践行了此教育理念的是( )A.因材施教 B.有教无类 C.崇德尚贤 D.学思结合3.分析下表,对此解读合理的是( )唐时期人口总户数简表(局部)时间 隋开皇元(581)年 隋大业五年(609年) 唐武德七年(624年) 唐水徽三年(652年) 唐天宝十三年(754年)户数 462万 890万 200万 380万 961万A.隋朝建立之初的经济措施对人口恢复产生了影响B.大业至武德年间人口锐减只是因为大运河的开凿C.隋唐这一时期的人口户数一直呈匀速上升的趋势D.天宝年间发生的安史之乱没有对人口数产生影响4.依靠可信史料认识历史是学习历史应具备的重要能力。研究“明朝抗倭”可信度最高的材料是( )A.明朝八达岭长城 B.电视剧《大明王朝1566》C.郑和宝船的模型 D.戚继光的军事著作5.汉唐时期对外交往的范围是比较大的,而且影响比较广泛;宋元时期主要是航海外交模式;明清时期传统的对外关系达到鼎盛,但是闭关锁国政策严格限制了中外民间交往。据此可知,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 )A.由积极开放到逐渐封闭保守 B.清王朝严格禁止中外民间往来C.汉唐是最频繁最繁荣的时期 D.总体呈现开明与落后并存局面6.1854年,英法等国向清政府提出修约要求,提出:“准英人随意往内地各处并海滨各城邑”,自由贸易、“往来无碍”:“俱不得在内地津关,重行征税”;“内地完全开放”等。这些要求最重要的目的是( )A.方便传教士来华传教 B.进口更多的中国茶叶C.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 D.向中国出口更多鸦片7.与下图形势出现相关的是(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8.对下图所示信息理解正确的是,辛亥革命( )A.充分发动了人民群众 B.通过和平方式实现共和C.宣告了封建制度终结 D.尚未完成民主革命任务9.某位同学的笔记中有如下信息:”一场以先进青年知识分子为先锋、广大人民群众参加的,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你判断他记录的历史事件是( )A.五四运动 B.国民大革命 C.抗日战争 D.解放战争10.陈独秀指出,五四运动因外交而牵到内政,而牵到一切社会问题,不是一个单纯的外交运动,一时颇现出一点革命的空气。在陈独秀看来,五四运动( )A.引发了深刻的社会变革 B.推动了工人运动的高涨C.取得了重要的外交成就 D.加速了国民革命的胜利11.1923年,中共三大通过决议案,提出从国民党左派中吸收有革命觉悟的积极分子,以扩大我们的组织。该“决议”出台的意图是( )A.宣传马克思主义 B.建立革命统一战线C.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 D.实现两党携手抗日12.卢沟桥事变后,在国共两党坚持抗战外,广大工人农民积极投入各种抗日救亡活动,蒙、回、苗等少数民族同汉族一道,投身抗日民族解放斗争,广大爱国华侨也始终同祖国同呼吸共命运,最终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这主要说明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A.得益于国共两党协同作战B.是全民族坚持抗战的结果C.是近代以来第一次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D.得到了爱好和平与正义的国家和人民的支持13.某电影中出现了这样一个场景:“在上甘岭战役夺取某高地的战斗中,他挺身而出,主动要求担任爆破作战任务。在同行战友相继牺牲、弹药用尽、自己身体多处受伤情况下,他奋不顾身地用胸膛堵住敌人的机枪射口”。电影描述的人物是( )A.黄继光 B.邱少云 C.罗盛教 D.杨根思14.抗美援朝战争时期,国家刚从长期战乱中复苏,人民生活水平很低。但是从1951年6月1日开始掀起全国规模的捐献飞机大炮运动以来,许多群众节衣缩食,积极捐款。到1952年5月底,全国人民在一年中捐款的总额,约计可买战斗机3710架。这一现象表明抗美援朝战争( )A.增强了中国人民的自信心 B.得到全国人民的积极支持C.彰显了新中国的大国地位 D.锻造了革命英雄主义精神15.江泽民曾这样评价:“1992年的南方谈话,澄清了当时困扰人们思想的一些十分重大的问题,为我们这一代人创造了很好的条件。很多话,小平同志当时不说,我们这些人是很难说的。”据以上材料可知,南方谈话( )A.唤醒中国开启改革开放的大门 B.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迅速开展C.为中国改革开放再次指明方向 D.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飞跃16.2024年3月5日上午,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会议的16名主席团常务主席中有2名是少数民族,土家族等各个少数民族全国人大代表参会。这说明( )A.我国民族众多 B.各民族发展程度不同C.各民族之间的差异已经消失 D.我国各民族一律平等17.喜报一般都是报道国家重大成果。下面两张喜报的发表见证了当时我国( )A.国防实力大大增强 B.社会主义改造胜利完成C.“一五”计划超额完成 D.改革开放政策顺利实施18.“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体;使用农奴和雇用自由农民进行劳动。”材料反映的是( )A.西欧封建庄园经济的特点 B.庄园土地的分配方式C.城市市民阶层的生活状况 D.封建庄园的政治特征19.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1789年7月14日群众蜂拥攻人巴黎的巴士底狱。这一事件的实际意义只是去解放关在狱中的一些人,但它却标志着巴黎群众第一次主导了革命的进程。”这意在强调攻打巴士底狱( )A.传播了启蒙思想 B.破坏了司法制度 C.展现了群众力量 D.动摇了专制王权20.“他们希望探索、完善人类的潜能,而达到这个目的,则需要研读和翻译古希腊和罗马学者在艺术、文学、哲学、政治和历史等领域的作品。”材料中的“他们”( )A.主张人文主义 B.认同地圆学说 C.宣传主权在民 D.支持工人斗争21.英国国会1836年批准兴建了25条新铁路,总里程1600多千米,到1855年达12960千米。在运河的开凿方面,到1842年,英国已修建了3960千米的人工运河。有学者评价说:“在几乎不到30年的时间,整个大不列颠的地面上都开出了四通八达的航路。”出现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光荣革命”的爆发 B.殖民掠夺的开始C.贩卖黑人奴隶的需要 D.工业革命的推动22.识别历史示意图是学习历史的重要能力。下图是二战某战役示意图,该战役( )A.使二战规模进一步扩大 B.是二战的转折点C.标志着二战的结束 D.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23.下列是当今世界一些国际组织的徽标图案,中国没有加入的组织是( )A. B.C. D.24.20世纪,人类用水量增长到原来的9倍,当前,人类使用蓄水层水的速度,是其再生速度的10倍。几十年之内,世界许多巨大的蓄水层会干涸。这反映了当今世界( )A.环境污染加剧 B.自然灾害频发C.人口增长过快 D.生态问题严峻第Ⅱ卷 (非选择题,共26分)二、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26分。25.法治发展见证文明进程。法与时移,法治建设随着时代进步不断完善。阅读材料,回答问题。【修订法典】材料一:下图【追求法治】材料二:17世纪英国“国王”与“议会”关系示意图 图一 图二材料三:“美国法治建设”结构示意图(局部)材料四:伏尔泰曾说,在法国旅行需要经常更换法律,就像经常更换马匹一样。法国直到1804年以后才成为一个法律上的整体……【法与时移】材料五:2018年3月11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其中把“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修改为“健全社会主义法治”,一字之改,是我们党依法治国理念和方式的新飞跃。——《中国纪检检察报》(1)中国具有悠久的法制历史。材料一图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备法典的残片,请写出修订这部法典的朝代。(2)对比材料二中的图一和图二,国王和议会的权力变化是通过哪部法律文献得以实现的?(3)材料三是某同学构建的有关“美国法治建设”的结构示意图(局部),请你帮助他补充完整,写出①②处对应的法律文献名称。(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与“1804年”相关的法律文献的历史地位。(5)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经历了从无到有、逐步完善的发展过程。新中国成立初期起了临时宪法作用的文献是什么?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是在哪一次会议上通过的?(6)从以上各国的法治建设历程中,你有哪些认识?26.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矢志不渝的愿望和追求。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1894年夏,亦即甲午战争前夜,孙中山曾到北京上书李鸿章,希望清政府能采纳他提出的仿效西方、以求“富国强兵之道,化民成俗之规”的改革主张。但因时局紧张等原因,李鸿章并没有接见他。上书的失败,尤其是中日甲午战争的爆发,民族危机的空前深重,使孙中山认识到“和平方法无可复试”,于是于这一年的11月在檀香山成立了革命团体“兴中会”。在他起草的《兴中会章程》中,孙中山提出了“振兴中华”这一具有民族复兴思想内涵的口号。——摘编自郑大华《孙中山中华民族复兴思想的历史地位》材料二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便义无反顾地担当起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领导中国人民谱写了惊天地、泣鬼神,气吞山河的壮丽史诗。在党的领导下,经过28年浴血奋战,推翻了压在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于1949年3月从这里(西柏坡)出发到北京建立起一个崭新的中国,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摘编自魏四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材料三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前途命运的关键一招,中国大踏步赶上了时代,实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新的历史性跨越,创造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中华民族迎来了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摘编自当代中国研究所《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材料四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擘(bo)画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行动纲领,确立了民族复兴的时间表和路线图,吹响了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集结号,下达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强国的动员令,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开启了新纪元。——摘编自陈远章《“强起来”的战略思考……关于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思考(三)》(1)根据材料一,概括“振兴中华”这一口号提出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两例孙中山为实现该梦想而接续奋斗的革命活动。(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建立起一个崭新的中国”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并说明其中“新”的具体表现。(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关键一招”是哪一会议作出的伟大决策,并说明“新的历史性跨越”在经济体制改革方面的具体表现。(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奋斗目标二”的具体内容。27.人类文明在交流与碰撞、尊重与共享、传承与创新中不断地发展。材料一材料二 汉朝设置西域都护,开府乌垒城(今新疆轮台东),统领大宛及其以东城郭诸国,兼督察乌孙、康居等游牧诸国,颁行朝廷号令;诸国有乱,得发兵征讨。材料三 元朝疆域: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东,南越海表。材料四 回首最近一百多年的历史,人类经历了血腥的热战、冰冷的冷战,也取得了惊人的发展、巨大的进步。上世纪上半叶,人类遭受了两次世界大战的劫难,那一代人最迫切的愿望,就是免于战争、缔造和平。……冷战结束后,各方最殷切的诉求,就是扩大合作、共同发展。——《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1)材料一中“中华文明”通过什么通道与欧亚其它文明相连?指出图中这条通道的东方起点城市A。(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说汉代在新疆设置的地方行政机构、元朝在台湾设置什么机构叫什么?由此可以看出什么?(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二战中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最终形成的标志和二战后“冷战”结束的标志。(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人类文明发展的看法。试卷第8页,共9页1.D【详解】根据题干,结合所学可知,距今约四五千年,生活在黄河流域炎帝部落和黄帝部落联合在涿鹿一战中打败蚩尤部落。从此,炎帝、黄帝部落结成联盟,经过长期发展形成日后的华夏族,华夏族是汉族的前身,中华民族的主干部分。黄帝和炎帝被后人尊称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D项正确;黄帝炎帝时期没有创造使用至今的汉字,传说仓颉造字,排除A项;黄帝炎帝时期没有治理水患,大禹治水,排除B项;炎帝黄帝时期没有建立国家,禹建立了夏朝,标志早期国家出现,排除C项。故选D项。2.B【详解】根据题干图片“教育”“公”“平”等信息可知,图片反映了要践行教育公平理念。结合所学,孔子在教育上兴办私学,广收门徒。主张“有教无类”,认为在教育方面要不分贵贱贫富,人人都有受教育的资格,体现了教育公平的思想,B项正确;因材施教是在教学中根据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能力以及自身素质,教师选择适合每个学生特点的学习方法来有针对性的教学,与题干图片信息不符,排除A项;崇德尚贤是指推崇有德行有贤能的人,与题干图片信息不符,排除C项;学思结合是孔子提出的学习观念,强调在学习过程中将学习(学)与思考(思)辩证地结合起来,与题干图片信息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3.A【详解】根据题干表格中的信息,隋开皇元年到隋大业五年,人口大幅度增加。结合所学可可知,隋统一后,发展经济,编订户籍,统一南北币制和度量衡制度加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这一系列措施,促进了社会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发展,使人口数量和垦田面积大幅度增长,隋朝成为疆域辽阔、国力强盛的王朝,A项正确;大业至武德年间人口锐减只是因为大运河的开凿说法错误,根据所学可知,隋炀帝每年都要征发大批的劳动力,动辄数百万,驱使他们营建东都洛阳,开凿大运河,修筑长城和驰道,排除B项;隋唐这一时期的人口户数一直呈匀速上升的趋势与题干不符,大业至武德年间人口锐减,排除C项;天宝年间发生的安史之乱没有对人口数产生影响说法错误,安史之乱持续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人口大量减少,排除D项。故选A项。4.D【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可信度最高的史料通常是指那些直接来源于历史事件的材料,也就是第一手史料,如当事人记录或留下的资料、实物史料、现存文献的最早出处等,戚继光是抗倭英雄,因此戚继光的军事著作可信度最高,D项正确;明朝八达岭长城与抗倭无关,排除A项;电视剧《大明王朝1566》和郑和宝船的模型带有主观色彩,不是可信度最高的材料,排除BC项。故选D项。5.A【详解】根据题干可知,从汉唐、宋元时期的积极开放到明清传统的对外关系达到鼎盛,再到闭关锁国政策严格限制了中外民间交往,说明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由积极开放到逐渐封闭保守,A项正确;闭关锁国政策严格限制了中外民间交往并不是说清王朝严格禁止中外民间往来,排除B项;汉唐是最频繁最繁荣的时期与“明清时期传统的对外关系达到鼎盛”不符,排除C项;题干体现的是我国古代对外交往的变化,开明指的是唐朝的民族政策,同时我国古代对外交往总体上并不落后,只是后来才实行限制对外交往的措施,如清朝实行的闭关锁国政策,排除D项。故选A项。6.C【详解】根据“1854年,英法等国向清政府提出修约要求”“准英人随意往内地各处并海滨各城邑”“自由贸易”“内地完全开放”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不满足既得利益,企图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C项正确;方便外国人来华传教与“自由贸易”“重行征税”无关,不是提出修约要求的主要目的,排除A项;材料所述要求主要目的是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而不仅仅是进口更多的茶叶,排除B项;材料所述英法等国要求的主要目的是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以服务其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而不仅是向中国出口鸦片,排除D项。故选C项。7.C【详解】根据地图信息“台湾(日占)”,“划分‘势力范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1895年签订中日《马关条约》,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兵费白银2亿两;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允许日本人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等;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马关条约》签订后,列强以干涉还辽为契机,在中国掀起了抢夺利权、强租海港、划分“势力范围”的“瓜分”中国狂潮。C项正确;鸦片战争后,《南京条约》是近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强加在中国人民身上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国开始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与地图信息“台湾(日占)”,“划分‘势力范围’”没有联系,排除A项;第二次鸦片战争签订的《天津条约》、《北京条约》,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与地图信息“台湾(日占)”,“划分‘势力范围’”没有联系,排除B项;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辛丑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赔款数目最庞大、主权丧失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标志着中国已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与地图信息“台湾(日占)”,“划分‘势力范围’”没有联系,排除D项。故选C项。8.D【详解】根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可知,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推动了民主政治的发展,辛亥革命的果实被袁世凯窃取,并未完成民族民主革命任务,D项正确;充分发动了人民群众题干中未涉及,排除A项;通过和平方式实现共和,题干未涉及,排除B项;宣告了封建制度终结与史实不符,辛亥革命没有推翻封建制度,排除C项。故选D项。9.A【详解】根据课本知识,1919年5月4日爆发的五四运动,是一场以先进青年知识分子为先锋、广大人民群众参加的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A项正确;国民大革命是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排除B项;抗日战争的先锋并不是青年知识分子,这一时期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排除C项;解放战争的先锋并不是青年知识分子,排除D项。故选A项。10.A【详解】根据题干中“陈独秀指出,五四运动因外交而牵到内政,而牵到一切社会问题,不是一个单纯的外交运动,一时颇现出一点革命的空气。”可知,陈独秀在强调五四运动带来的社会变革,A项正确;推动了工人运动的高涨题干中未涉及,排除B项;取得了重要的外交成就与史实不符,五四运动是因外交失败引发的,排除C项;题干中未涉及加速了国民革命的胜利的信息,排除D项。故选A项。11.B【详解】根据题干中“1923年,中共三大通过决议案,提出从国民党左派中吸收有革命觉悟的积极分子,以扩大我们的组织”并结合所学可知,中共三大提出建立革命统一战线,B项正确;宣传马克思主义与题干中“从国民党左派中吸收有革命觉悟的积极分子”不符,排除A项;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与题干中“从国民党左派中吸收有革命觉悟的积极分子”不符,排除C项;实现两党携手抗日是在1937年,与题干中“1923年”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12.B【详解】根据材料“在国共两党坚持抗战外,广大工人农民积极投入各种抗日救亡活动,蒙、回、苗等少数民族同汉族一道,投身抗日民族解放斗争,广大爱国华侨也始终同祖国同呼吸共命运,最终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可知,各个民族都参与到抗战中,为抗战作出了重要贡献,最终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说明了抗日战争的胜利是全民族坚持抗战的结果,B项正确;根据材料“卢沟桥事变后,在国共两党坚持抗战外”可知,材料的主旨是说明全民族的抗战而不是国共两党协同作战,排除A项;材料的主旨是说明全民族的抗战,而没有体现抗战胜利的意义,排除C项;材料中没有涉及得到了爱好和平与正义的国家和人民的支持,而是说明全民族的抗战,排除D项。故选B项。13.A【详解】根据题干“上甘岭战役”“在同行战友相继牺牲、弹药用尽、自己身体多处受伤情况下,他奋不顾身地用胸膛堵住敌人的机枪射口”和所学知识可知,题干描述的是黄继光,1952年10月14日,上甘岭战役开始了,黄继光在中国人民志愿军的进攻部队受到机枪巢火力压制的时候负责爆破任务,他投掷了一枚手雷但是未能完成任务,最终他用身体挡住了敌人的地堡枪眼,使得后续部队能够攻下597.9高地,A项正确;1952年10月12日因美军燃烧弹发落在邱少云潜伏点附近,火势蔓延全身,为避免暴露,放弃自救壮烈牺牲,与题干描述不符,排除B项;1952年1月2日,罗盛教在平安南道成川郡石田里为抢救朝鲜落水儿童崔莹而英勇献身,与题干描述不符,排除C项;1950年11月29日,杨根思在坚守长津湖畔1071.1高地东南侧小高岭战斗中,率领三排打退美军八次进攻,在最后只剩下他一人时,毅然抱起炸药包冲向敌群,与敌人同归于尽,年仅28岁,排除D项。故选A项。14.B【详解】依据题干信息“抗美援朝战争时期,国家刚从长期战乱中复苏,人民生活水平很低。但是从1951年6月1日开始掀起全国规模的捐献飞机大炮运动以来,许多群众节衣缩食,积极捐款。到1952年5月底,全国人民在一年中捐款的总额,约计可买战斗机3710架。”可知,为保家卫国,中国进行了抗美援朝战争,全国人民万众一心,在抗美援朝战争中表现出来高度的凝聚力,B项正确;题干中未出现增强了中国人民的自信心的信息,排除A项;彰显了新中国的大国地位不符合题干中的现象,排除C项;锻造了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与题干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15.C【详解】根据题干中““1992年的南方谈话,澄清了当时困扰人们思想的一些十分重大的问题,为我们这一代人创造了很好的条件。很多话,小平同志当时不说,我们这些人是很难说的。”结合所学可知,”1992年初,邓小平到南方视察在视察途中,他多次发表谈话,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要抓住时机,发展自己,关键是发展经济;发展才是硬道理。邓小平的南方谈话,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产生了深远影响。所以南方谈话为中国改革开放再次指明方向,C项正确;唤醒中国开启改革开放的大门是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排除A项;题干中未出现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迅速开展的信息,排除B项;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飞跃是毛泽东思想,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16.D【详解】由题干材料“会议的16名主席团常务主席中有2名是少数民族,土家族等各个少数民族全国人大代表参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土家族和其他少数民族都可以选举代表参加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各民族地位平等,共商国是,这说明我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D项正确;材料主旨是强调民族平等,与民族众多无关,排除A项;各民族发展程度不同,但材料没有反映,排除B项;各民族之间的差异已经消失,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故选D项。17.A【详解】根据题干喜报信息“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我国成功地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结合所学可知,1967年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是中国继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后,在核武器发展方面的又一次飞跃。1970年我国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两弹一星”的成功,打破了当时有核大国的核垄断,增强了我国的国防实力,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A项正确;1956年底,社会主义改造胜利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确立起来,排除B项;1953年我国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到1957年“一五”计划超额完成,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排除C项;改革开放政策实施是在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排除D项。故选A项。18.A【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欧封建庄园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体,庄园内使用农奴和雇佣自由农民进行劳动,这是西欧封建庄园在经济上的特点,A项正确;题干内容描述的是西欧封建庄园经济的特点,没有描述庄园土地的分配方式,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西欧庄园经济特点,体现不出城市市民阶层的生活状况,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庄园的经济特征,而不是政治特征,排除D项;故选A项。19.C【详解】根据题干“1789年7月14日群众蜂拥攻人巴黎的巴士底狱。这一事件的实际意义只是去解放关在狱中的一些人,但它却标志着巴黎群众第一次主导了革命的进程。”可知,题干意在强调攻打巴士底狱展现了群众力量,推动了法国大革命的爆发,C项正确;传播了启蒙思想,比如民主、科学、自由、平等等,排除A项;司法制度是指国家体系中司法机关及其他的司法性组织的性质、任务、组织体系、组织与活动的原则以及工作制度等方面规范的总称,材料没有涉及司法制度等相关信息,无法得出此结论,排除B项;动摇了专制王权夸大了攻打巴士底狱的作用,排除D项。故选C项。20.A【详解】据材料“他们希望探索、完善人类的潜能,而达到这个目的,则需要研读和翻译古希腊和罗马学者在艺术、文学、哲学、政治和历史等领域的作品”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文艺复兴运动。文艺复兴运动中的人文主义者通过借助宣扬古希腊罗马文化,强调了人的价值和作用(人文主义),探索、完善了人类的潜能,A项正确;新航路开辟过程中认同地圆学说,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启蒙运动中主张主权在民,排除C项;文艺复兴运动时期,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尚未出现独立的工人斗争,排除D项。故选A项。21.D【详解】根据题干信息“英国国会1836年批准兴建了25条新铁路,总里程1600多千米,到1855年达12960千米。在运河的开凿方面,到1842年,英国已修建了3960千米的人工运河”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出现这一情况的原因是工业革命的开展,需要广阔的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铁路的修建可以实现原料和产品的快速流通,D项正确 ;1688年,英国爆发“光荣革命”,排除A项;新航路开辟后,开始了早期的殖民掠夺,排除B项;英国国内铁路的修建与贩卖黑人奴隶的需要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22.D【详解】根据图片“法国诺曼底”和所学知识可知,示意图反映的是1944年,英美盟军进行的诺曼底登陆。诺曼底登陆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使得德军陷入东西两线作战,D项正确;德军闪击苏联使二战规模进一步扩大,排除A项;斯大林格勒战役是二战的转折点,排除B项;1945年8月15日,日本法西斯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日本正式签署投降书。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排除C项。故选D项。23.B【详解】本题为逆向选择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欧盟是欧洲地区的政治经济组织,是欧洲地区的组织,中国没有参加欧盟,B项符合题意,选择B项;APEC是亚太经合组织,1991年,中国加入亚太经合组织,A项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2001年中国加入的最大贸易组织是世界贸易组织,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中国是联合国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B项。24.D【详解】根据材料“20世纪,人类用水量增长到原来的9倍,当前,人类使用蓄水层水的速度,是其再生速度的10倍。几十年之内,世界许多巨大的蓄水层会干涸。”可知,材料反映的是人类对水资源的过度使用,导致蓄水层干涸,这说明当今世界生态问题严峻,D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世界水资源问题,体现不出环境污染,排除A项;材料没有提到自然灾害,排除B项;材料没有提到人口增长问题,排除C项。故选D项。25.(1)唐朝。(2)《权利法案》(3)①《独立宣言》;②《解放黑人奴隶宣言》。(4)《拿破仑法典》是资产阶级国家的第一部民法典。(5)《共同纲领》。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6)近代政治演变的趋势由人治到法治,由专制到民主;近代各国的革命或变法成果最终都是通过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详解】(1)依据材料一题干“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备法典的残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律疏议》是唐朝在《隋律》的基础上经多次修订而成的,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备法典,《唐律疏议》修订于唐贞观时期。(2)根据材料二中的图一和图二国王和议会的关系,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国王和议会的权力变化是通过《权利法案》得以实现的。(3)依据材料三的图片信息,依据所学知识可知,①处是1776年7月4日颁布的《独立宣言》,标志着美国建国,②是美国南北战争期间,林肯颁布的《解放黑人奴隶宣言》,解放了黑人奴隶,为战争北方的胜利奠定了基础。(4)根据材料四“法国直到1804年以后才成为一个法律上的整体”的信息,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804年”相关的法律文献是《拿破仑法典》;该文献是资产阶级国家的第一部民法典,体现了自由平等和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等原则。(5)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初期起了临时宪法作用的文献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了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6)本题是开放题,围绕各国法治建设言之有理即可,如依据以上各国的法治建设历程,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我得出的认识是近代政治演变的趋势由人治到法治,由专制到民主;近代各国的革命或变法成果最终都是通过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26.(1)原因:孙中山上书寻求改革失败;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民族危机加深。革命活动:成立中国同盟会;领导辛亥革命;建立中华民国,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发动“二次革命”;掀起护法运动;推动国共第一次合作等。(2)标志性事件:开国大典(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表现: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中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从此站起来了;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3)会议: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表现: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带来农村生产力的大解放;进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增强企业活力,我国城乡出现了经济大发展的崭新局面;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4)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详解】(1)根据材料一“上书的失败,尤其是中日甲午战争的爆发,民族危机的空前深重,使孙中山认识到“和平方法无可复试”,于是于这一年的11月在檀香山成立了革命团体”可以分析出,“振兴中华”这一口号提出的原因是孙中山上书李鸿章的失败;甲午中日战争的爆发,民族危机的空前深重。革命活动:结合所学知识,孙中山为实现该梦想而接续奋斗的革命活动有成立中国同盟会;筹划领导广西起义;创建中华民国等。(2)标志性事件:结合所学知识,“建立起一个崭新的中国”的标志性事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具体表现:结合所学知识,新中国的“新” 的具体表现有中国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结束了一百多年来被侵略被奴役的历史,中国人民站立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3)会议:根据材料三“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前途命运的关键一招” ,结合所学知识,改革开放的决策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的。具体表现:结合所学知识,“新的历史性跨越”在经济体制改革方面的具体表现有农村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进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增强企业活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4)具体内容:根据图片,奋斗目标二是在2049年,结合所学知识,2049 年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第二个百年目标,具体内容是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0 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27.(1)丝绸之路;长安。(2)西域都护;澎湖巡检司;大一统国家不断得到巩固,疆域也在不断扩展。(3)《联合国家宣言》的签署;苏联解体。(4)交流与合作推动人类文明的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共同努力等。【详解】(1)通道:根据材料一中图片信息“西汉”“大秦”可知,图片反映的是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因此,“中华文明”通过丝绸之路与欧亚其它文明相连;城市:根据所学可知,自从张骞开辟通往西域的道路后,汉朝和西域的使者开始相互往来,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日趋频繁。商人们载着汉朝的丝绸等货物,从长安穿过河西走廊,经西域运往中亚、西亚,再转运到更远的欧洲;又把西域的物产和奇珍异宝运到中原。图中这条通道的东方起点城市A是:长安。(2)汉代机构:根据所学可知,张骞通西域后,西汉王朝加强了对西域的经营。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在西域设置西域都护,作为管理西域的最高长官,管辖西域36国,都护府设在乌垒城。因此汉代在新疆设置的地方行政机构是:西域都护元朝机构:根据所学可知,元朝在澎湖岛设置了澎湖巡检司,负责管辖澎湖和琉球,这是历史上中央王朝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的行政机构。元朝在台湾设置的机构是:澎湖巡检司;结论:综合材料中汉代、元朝对边疆的管理,由此可以看出,大一统国家不断得到巩固,疆域也在不断扩展。(3)标志:根据所学可知,1942年1月,美、英、苏、中等26个国家的代表在美国首都华盛顿签署《联合国家宣言》,《联合国家宣言》的签署,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正式形成。二战中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最终形成的标志是:《联合国家宣言》的签署。结束的标志:根据所学可知,1991年,苏联解体,苏联解体标志着冷战的结束。(4)看法:综合上述材料中丝绸之路的影响,中国古代对边疆的管理,《联合国家宣言》的签署,可以总结出人类文明发展的看法是:交流与合作推动人类文明的发展,因为我们应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共同努力等。答案第8页,共9页答案第9页,共9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