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探究五 探讨乾隆盛世的危机 课件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综合探究五 探讨乾隆盛世的危机 课件

资源简介

(共13张PPT)
一、回望“盛世”余辉
说说乾隆盛世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1、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空前巩固和发展,确立了世界大国地位
资料一:乾隆中期,清政府在有效抵御沙俄和西方殖民者入侵的基础上,平定了准噶尔和大小和卓的叛乱,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空前巩固和发展,确立了世界大国地位。
2、农耕文明达到鼎盛,农业、手工业、商业取得巨大进步
资料二:乾隆时,精耕细作技术和高产作物的种植得到大规模推广,农作物的单位面积产量不断提高,每期保持国家安定和社会稳定
资料三:18世纪末,中国GDP在世界总份中占到将近1/3
3、中国经济总量世界领先
资料四:《四库全书》的编纂,强化了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中华文化传统,是凝聚中华民族的重要精神宝库,是中国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巨大文化工程。《红楼梦》也在这一时期成书。
4、文化继续发展
二、透视“盛世”阴影
阅读课本P27资料1-4,说说乾隆时期存在哪些危机?
1、人口增长过快——社会危机
2、官员不为民办实事——失去民心
3、思想控制严密——文字狱
4、工业化水平停滞不前——中英差距拉开
马戛尔尼
乔治 马戛尔尼(George Macartney,1733-1806),英国外交官、勋爵。受英国议会和国王乔治三世派遣于1792年以庆贺乾隆寿辰为由出使中国。
1792年,马戛尔尼船队从英国出发,经过十几个月的航行, 1793年,到达天津大沽口岸。
以后不须提出请求,大批免费供应的物资源源不断送去。(马戛尔尼《乾隆英使觐见记》)
当运送礼物、食品的船只载着两名中国官员刚刚离开,由于有些猪和家禽已经在路上碰撞而死,于是我们把一些死猪、死鸡从“狮子号”上扔下了大海。岸上看热闹的中国人一见,争先恐后跳下水,马上把它们捞起来,洗干净后腌在盐里。
(马戛尔尼《乾隆英使觐见记》)
从马戛尔尼的描述中,你对当时的中国有怎么样的了解?
马戛尔尼要求面见乾隆帝,但清政府提出按中方礼仪行跪拜大礼,遭马戛尔尼拒绝。
当时的西方人认为只有在上帝面前才双膝下跪,在参见英国国王时也只是单膝下跪,要求以同样礼节拜见清帝。反复交涉无果,乾隆震怒,最后在和珅的建议下,采用了折中的办法,按英国礼节行单膝跪拜礼。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争执?
两国的礼品有什么不同?
说明了什么?
英国的礼品有天体仪、地球仪、铜炮、开花炮弹、自来火枪、能载110门火炮的“君王”号军舰模型、望远镜、 热气球等,共19宗、590余件。清王朝本着“薄来厚往”的原则,分别赏赐英王及使臣、随员一行丝绸绒、瓷器、玉器及各类工艺品三千多件。
英国的礼品后来被分别陈列在紫禁城、圆明园、避暑山庄等地,供皇亲国戚和文武百官们欣赏。清朝君臣们反应极为冷淡。清朝名将福康安在受邀参观英国使团卫队的新式火器操法时,“意颇冷淡,岸然答曰:‘看亦可,不看亦可。这火器操法,谅来没有什么稀罕!’
英国人送的各式礼品,一直摆放在圆明园而未曾使用过,直到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攻入圆明园时仍完好无损,英军又将它们重新运回伦敦。
乾隆皇帝
  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天朝尺土俱归版籍,疆址森然,即岛屿沙洲,亦必划界分疆,各有专属。
遣使驻京、开放通商口岸、减少关税、将浙江舟山附近一海岛让给英国人居住和存货、自由传教……  
马戛尔尼
合作探究:
1、站在现代人的角度,假如你是乾隆帝,对于马戛尔尼的要求,你会是怎样的态度?为什么?
2、乾隆帝的态度是什么,又反映了什么?
满清士兵图
百姓生活图景
百姓生活图景
满清士兵图
这两张图反映了当时中国哪些社会情况?
(中国)不过是一艘破烂不堪的头等战舰,只需几艘三桅战船就能摧毁。 
中西方近代前夜历史对比
西欧 中国
政治上 资本主义民主制度建立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达到顶峰
经济上 工业革命,机器化大生产 自然经济,手工生产
思想文化上 自由、民主、平等、法治 文化专制禁锢思想
对外关系上 殖民扩张 闭关锁国
对比结论 西方的工业文明蒸蒸日上,中国的农耕文明日暮西山,中国国力和西方的差距进一步拉开。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