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 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 导学案(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6课 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 导学案(含答案)

资源简介

第16课 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
【学习目标】
1.认识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特点。
2.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对国际秩序的影响。
【时空坐标】
【知识梳理】
知识点一:亚洲民族民主运动的新高潮
1.背景: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十月革命的胜利,削弱了帝国主义势力,推动了亚洲民族民主运动的深入开展。
2.表现:
东亚 中国 1924年,中国共产党和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实现了第一次国共合作。 北伐战争中,中国收回了汉口、九江的英租界,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华势力。
东南亚 印度尼西亚 ①1926-1927年,印尼共产党领导了第一次反对荷兰殖民统治的武装起义,遭镇压而失败。 1927年,苏加诺等人成立印尼民族党,民族资产阶级开始掌握独立运动的领导权。 ②越南掀起了反抗法国殖民统治的斗争。
西亚 多地 伊拉克、叙利亚和黎巴嫩等地,爆发了反对英法占领的斗争。
南亚 印度 印度人民在甘地和国大党的领导下,多次发起“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3.印度尼西亚民族大起义:
1920年 印尼共产党成立。领导了印尼的民族解放运动。
1926-1927年 印尼共产党领导了第一次反对荷兰殖民统治的武装起义,起义扩展到全国多个地区。 荷兰殖民当局残酷镇压起义,革命力量被严重削弱,印尼共产党被迫转入地下。
1927年 苏加诺等人成立民族主义政党印尼民族党,采取与殖民当局不合作政策,争取民族独立。 民族资产阶级开始掌握独立运动的领导权。
4.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背景:一战结束后,英国颁布了禁止印度人民政治自由的法令,激起印度人民的强烈不满。
思想:以爱、真理和非暴力争取印度自治和独立,通过动员群众、运用非暴力不合作策略与英印当局进行斗争。
第一阶段(1920-1922) 阿姆利则惨案发生后,甘地号召印度人民通过放弃英国人授予的爵位、封号和名誉职位,罢课、离职、抵制法院和立法机关,恢复手工纺织和不买英国布,以及抗税等手段,与英印当局斗争。 1922年,群众斗争突破了非暴力的限制,甘地和国大党决定停止这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印度的民族反帝运动暂时走向低潮。
第二阶段(1930-1934) 甘地向英印当局提出降低地税、废除食盐专卖、取消盐税、实行关税保护、释放政治犯等要求,在遭到拒绝后,甘地进行“食盐进军”,亲自到海滨取海水制盐。 甘地的行动引税斗争,迫使当局答应了他的部分要求。
第三阶段(1940-1942) 甘地发动了要求英国立即撤离的“退出印度”行动。 英印当局逮捕了甘地和国大党重要领导人,非暴力不合作运动陷入低谷。
①进步性:沉重打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促进了人民的团结,推动了印度民族民主运动的发展;一定程度上抵制了英国的经济侵略,有利于印度民族经济的发展。 ②局限性:严格坚持非暴力原则,某种程度上限制了群众运动的发展,丧失了革命时机;以落后文明抵制先进文明,不利于印度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拓展深化 甘地主义
(1)非暴力不合作思想是甘地提出的争取印度自治和独立的思想,其目的是建立一个不受外国控制的、由印度人用道德原则治理的、使用最小量暴力的国家。创立了一条反抗殖民统治的独特道路,为印度日后独立与解放奠定了基础。
(2)这种思想扎根印度深厚的思想文化土壤,以爱、真理和非暴力为出发点,在自我道德完善的基础上实现群体的和谐共处,用善良压倒邪恶,具有强大的主观精神感召力,把一个多宗教、多种姓、不统一的割裂的印度社会团结在一起。
(3)非暴力不合作具有浓厚的宗教理想色彩,运用到现实斗争中必然束手束脚,迎合了群众蒙昧的落后意识,不利于群众的真正觉醒,无法完成印度民族解放任务。把印度的民族运动局限在了非暴力的框架内,为防止暴力革命,束缚了人民的手脚,保证了资产阶级对运动的领导权,反映了印度资产阶级的妥协性和不彻底性。
(4)主张恢复农村传统手工织布,以印度落后农业文明抵制西方先进工业文明,不利于印度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甘地始终对英国殖民政府抱有幻想,这体现了印度民族资产阶级的局限性。
知识点二:非洲独立意识的觉醒
1.概况: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非洲多数地区的民族解放运动尚处于萌芽和酝酿时期,但一些北非和东非国家的民族独立意识已经觉醒。
2.表现:
埃及华夫脱运动 ①领导者:以扎格鲁尔为首的民族主义政党华夫脱党。 ②主张:通过“合法的和平方式”谋求埃及的独立,反对群众的“过激”行动,尤其反对群众进行暴力斗争。 ③斗争方式:游行、示威、罢工、罢课、罢市、街垒战。 ④结果:迫使英国承认埃及为独立主权国家,但保留了在埃及驻军、控制苏伊士运河、领事裁判权等特权。 ⑤进一步发展:1922年3月,埃及宣布为独立的君主立宪国家,1923年颁布第一部宪法。华夫脱党进行了护宪运动,要求英国放弃特权,但未获完全成功。
摩洛哥里夫人民起义 ①领导者:酋长克里姆。 ②斗争对象:西班牙和法国侵略军。 ③结果:1923年,里夫共和国成立。1926年,共和国被西、法殖民军扼杀。
埃塞俄比亚抗击意大利侵略军 ①背景:1935年,意大利法西斯发动侵略埃塞俄比亚战争。1936年,墨索里尼宣布兼并埃塞俄比亚。 ②过程:埃塞俄比亚人民坚持游击战争,最终与反法西斯同盟国军队一起抗击意大利侵略者。 ③结果:意大利侵略军被击败,1941年,埃塞俄比亚恢复了国家独立。
知识点三:拉丁美洲的民族民主革命与改革
基本特征:20世纪二三十年代,拉丁美洲进入民族民主革命和改革时期。
1.尼加拉瓜抗美斗争
领导人 桑地诺,被誉为“人民的良心”“美洲自由的标志”。
目标 “把美国侵略者赶出国土”。
旗帜 象征“自由或死亡”的红黑双色战旗。
斗争对象 1926年,开始与美国扶植的反动独裁政权展开武装斗争。
结果 美军于1933年撤出尼加拉瓜;1934年桑地诺遭当局刺杀。
2.墨西哥卡德纳斯改革
领导人 卡德纳斯(1917年墨西哥宪法颁布后,进步势力为维护宪法作出不懈努力)
背景 ①封建大地产制盛行,严重阻碍着墨西哥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和社会进步。 ②外国垄断资本控制墨西哥的经济命脉,其现代化发展障碍巨大。
结果 ①对内:推行土地改革,改组国民革命党,发展教育,限制教会,遏制军人势力,确立总统一任制度。 ②对外:捍卫国家主权和本国资源,将石油行业收归国有,卡德纳斯改革引导墨西哥走上现代化之路。
思维点拨 卡德纳斯改革
卡德纳斯改革是墨西哥民族资产阶级领导的反帝反封建的改革,也是20世纪初墨西哥革命后护宪运动发展到顶点的标志。改革体现了1917年宪法的要求,它打击了帝国主义势力和大地产制,促进了墨西哥社会经济的发展,并使劳动人民的现状得到了改善。
拓展深化 拉丁美洲各国在独立100多年后,为什么还要继续进行民族民主革命?
(1)政治上,独立后的一些拉丁美洲国家形成了高度集权的军事独裁统治,代表大地主、大商人利益的寡头权威主义盛行,阻碍了民族经济的发展。
(2)经济上,独立后的一些拉丁美洲国家存在以农矿产品出口为主要特征的单一经济结构、半封建大土地所有制和超经济剥削,经济长期处于落后状态。
(3)文化上,独立后的一些拉丁美洲国家资产阶级思想并未生根开花,依然处于愚昧落后阶段。
(4)外交上,美国将拉丁美洲作为后院进行侵略扩张,这成为拉丁美洲一些国家走向真正独立的主要外部障碍。
知识点四: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高涨的原因、特点及影响
1.原因:
(1)第一次世界大战削弱了欧洲殖民列强的力量,世界殖民主义体系受到严重冲击。
(2)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殖民主义宗主国把殖民地作为战争后方和后备力量,战争结束后帝国主义国家重新瓜分殖民地,亚非拉各地区的民族矛盾更加尖锐。
(3)列强在一战期间暂时放松了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经济遏制,部分地区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获得较快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反殖民主义力量的社会基础因此得到扩大。
(4)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及苏俄政府对世界民族民主运动的支持影响着殖民地、半殖民地争取自身民族独立的活动。
(5)1929年世界经济危机爆发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向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转嫁危机,加剧了亚非拉各地区的民族矛盾。
2.特点:
(1)改变了近代民族解放运动主要停留在下层人民自发起义或资产阶级改良运动的层面,资产阶级的政治运动与下层人民运动更广泛地结合起来,逐渐发展为具有全民族规模的,有领导、有组织的形式。
(2)改变了近代资产阶级革命运动多以失败而告终的局面,民族资产阶级领导的民族民主革命具有更明确的民族独立与民主要求,能够更成功地取得民族独立或建立资产阶级民族国家。
(3)出现了共产党的领导。许多国家出现无产阶级的政治组织和政党,它们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组织工农运动,登上了民族民主运动的舞台。
3.影响:
(1)形成了第一次民族主义浪潮:一战期间及其后,作为对西方殖民统治与侵略的一种回应,现代民族主义以反帝反殖斗争、争取民族民主运动的面貌在亚非拉广大地区普遍兴起,斗争如火如荼,形成20世纪第一次民族主义浪潮。
(2)打击了殖民主义,冲击了殖民体系:无论从规模还是从结果来看,亚非拉民族国家作为20世纪民族主义的主体力量登上国际舞台,高举“民族自决”原则,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都给殖民体系以沉重打击,使欧洲殖民体系开始了不可逆转的解体过程,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民族民主运动浪潮的兴起提供了范例、经验和教训。
(3)打击了帝国主义,冲击了国际体系:亚非拉国家在政治独立的道路上寻求突破,为以后的经济、文化独立开辟了战略性通道,从而成为国际关系中的重要力量,有利于打破国际关系旧格局。
【课堂练习】
1.下面是两次世界大战之间亚非拉地区主要民族民主运动一览表。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民族民主运动(  )
地区 国家 主要史事
亚洲 中国 五四运动、北伐战争、土地革命
印尼 印尼民族大起义
非洲 埃及 华夫脱运动
拉丁美洲 墨西哥 卡德纳斯改革
A.导致了国际格局的改变 B.斗争的性质具有差异性
C.出现了新生的领导力量 D.导致世界殖民体系崩溃
2.一战期间,印度国大党领导人提拉克放弃了1905—1908年的反英立场,转而支持英印政权;甘地则积极为英国募兵。这表明当时印度国大党(  )
A.幻想通过合作换取战后自治 B.采取非暴力手段以对抗英国
C.推动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D.争取民族独立运动取得进展
3.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亚非拉地区民族民主运动风起云涌,墨西哥卡德纳斯改革、尼加拉瓜桑地诺的游击斗争、埃及华夫脱党的护宪运动以及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等遥相呼应。这些斗争(  )
A.打破了帝国主义殖民体系 B.都以发展资本主义为目标
C.展现了反帝方式的多样性 D.催生了各国资产阶级政党
4.据统计,从独立至第一次世界大战,拉丁美洲各共和国在不到百年的时间内共发生了115次成功的“革命”,颁布了一百多部宪法,执政者大多代表大地主和教会的利益。这说明(  )
A.各国切实践行了启蒙思想 B.民族忧患意识日益觉醒
C.列强干预导致了革命反复 D.现代化道路曲折而漫长
5.20世纪初兴起的亚洲革命风暴,是继19世纪初拉丁美洲革命风暴之后的全世界历史新阶段的重大标志性事件,是第三世界历史进程中的历史性开端。列宁把这次革命风暴称为“亚洲觉醒”。之所以被称为“亚洲觉醒”,主要是因为(  )
A.民族资产阶级成为革命领导阶级 B.无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
C.社会主义国家地理范围不断扩大 D.革命后各国实现了民族独立
6.西方工业文明带来的不仅仅是人类道德的堕落,而且也毁灭了整个印度传统社会的经济秩序……对西方工业文明的憎恶使甘地认为,独立后的印度绝不能建立以工业文明为模式的西方式社会。据此可知,甘地的经济思想是(  )
A.通过民众团结和经济自主争取独立
B.排斥西方制度强调民族独立意识觉醒
C.建立与印度文明相适应的经济秩序
D.以西方物质文明为基础发展传统经济
7.1922年2月,由于乔里—乔拉村村民打死了22名向示威游行者开枪的警察,甘地认为没能制止暴力行动是自己“最惨痛的耻辱”,并停止了全国的不合作运动。这表明了当时印度(  )
A.无产阶级力量弱小 B.用合法手段赢得独立 C.资产阶级的软弱性 D.殖民者的残酷压迫
8.1910年墨西哥爆发资产阶级革命,1917年颁布资产阶级宪法,下栏为宪法部分内容。
第27条:申明国家是土地、河流、矿藏的所有者,有权限制外国人利用墨西哥的土地、河流、矿藏资源,有权在必要时分割大地产,把大地产分配给村镇,转让给中小农户使用和经营。
它对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的借鉴意义在于(  )
A.充分利用帝国主义国家忙于一战的时机
B.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以争取民族解放
C.用法律手段抵制殖民扩张维护国家利益
D.平均分配土地,调动农民的革命积极性
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大战期间亚非拉经济政治的发展和阶级关系的新变化:交战各国暂时放松了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控制,使这些地区的民族工商业获得相对有利的环境,得以较快地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随之壮大,更加强烈地要求摆脱殖民主义和本国的封建统治。列强的互相残杀,殖民地半殖民地人们的参战经历,使他们扩大了眼界,感受到了新思想的影响。十月革命还将马列主义传播到亚非拉各国,鼓舞了那里的先进分子,他们开始用新的世界观来观察世界和本国的命运,寻求新的解放道路。第一次世界大战造成欧洲列强的普遍衰弱,十月革命推翻了沙皇制度,这些使世界殖民主义体系与反殖民主义的力量对比发生了变化,民族解放运动有了更加有利的国际环境。
——摘编自黄正柏《世界通史(现代卷)》
材料二 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为殖民地半殖民地的解放事业开辟了更加广阔的道路。以民族民主革命为主要内容的革命烽火燃遍了整个亚非拉美地区。二战前殖民地、附属国人口为14.5亿,总面积为7 800万平方千米。到1959年,殖民地人口减少为1.6亿,面积仅剩2 550万平方千米。
——摘编自王春良《新编世界现代史1900—1988》
(1)根据材料一,概述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的时代背景。(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二战后民族解放运动的国际意义。(6分
【答案解析】
1.C
解析 表述不准确。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动摇了世界殖民体系,成为影响国际秩序的重要因素,但是导致国际格局改变的说法错误,排除A项。准确判断历史事件的性质。亚非拉地区的斗争都是属于反对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的斗争,斗争性质具有很大的相似性,排除B项。时空不符。20世纪90年代世界殖民体系崩溃,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正确了解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案例,找共性特点。表格列举的中国的土地革命、印尼的民族大起义都是共产党领导的反对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的斗争,说明这一时期的民主运动出现了新生的领导力量,C项正确。
2.A
解析 从材料中看,印度国大党改变对英国政府的立场,支持英国参加一战,其目的是争取在战后获得自治,故选A项;从材料中看,印度国大党支持英国政府参加一战,这与非暴力不合作的主张相悖,依据非暴力不合作的主张,印度人不应支持英国政府,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涉及印度无产阶级的情况,领导印度独立的国大党属于资产阶级,排除C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战后印度没有获得民族独立,排除D项。
3.C
解析 由材料可知,一战后,亚非拉地区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国家开展各种各样的斗争活动,反抗殖民统治,体现了反帝斗争方式的多样性,故选C项;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的民族解放运动就打破了帝国主义的殖民体系,排除A项;印度甘地领导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主张恢复传统经济,抵制英国的经济侵略,并未以发展资本主义为目标,排除B项;印度的资产阶级政党国大党成立于1885年,排除D项。
4.D
解析 据材料“颁布了一百多部宪法,执政者大多代表大地主和教会的利益”可知,拉丁美洲虽然革命成功,但新政府并非代表先进阶级的利益,说明现代化道路还需进一步推进,故选D项;据材料“执政者大多代表大地主和教会的利益”可知,启蒙思想并没有落实,排除A项;材料主旨是革命后的执政者大多代表大地主和教会的利益,而非民族忧患意识日益觉醒,排除B项;据材料“拉丁美洲各共和国在不到百年的时间内共发生了115次成功的‘革命’”可知,民族独立已经完成,没有出现反复,且材料也没有提到列强干预,排除C项。
5.A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亚洲觉醒”指的是在20世纪初,亚洲各国的民族资产阶级用革命的手段来反抗西方列强的控制,起着领导作用,故选A项;20世纪初无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他们并没有成为革命的领导阶级,排除B项;二战之后,社会主义国家地理范围不断扩大,排除C项;在“亚洲觉醒”风暴过程中,并不是所有国家都实现了民族独立,排除D项。
6.C
解析 甘地号召恢复手工纺织和不买英国布,认为振兴印度经济必须从复兴手纺车开始,与题干“独立后的印度绝不能建立以工业文明为模式的西方式社会”相符合,故选C项;题干未提及“争取独立”的信息,排除A项;“排斥西方制度”不符合题意也不符合史实,题干提及的是甘地反对“西方式的工业文明”,排除B项;“以西方物质文明为基础”与题干“对西方工业文明的憎恶”相悖,排除D项。
7.C
解析 甘地是资产阶级的代表,主张实行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他对暴力革命的批评体现了其软弱性,故C项正确。
8.C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墨西哥资产阶级革命胜利后,颁布宪法强调土地、河流、矿藏等国有,限制外国人利用墨西哥的资源、分割大地产等,对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的借鉴意义在于用法律手段抵制殖民扩张维护国家利益,C项正确;材料并未体现墨西哥宪法与一战的关系,排除A项;1917年墨西哥宪法颁布时,墨西哥民族已解放,排除B项;材料并未提出平均分配土地,排除D项。
9.答案 
(1)背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西方列强放松了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控制,这些地区的民族资本主义有了较大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力量逐渐壮大;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十月革命以不同的方式,促进了被压迫民族的新觉醒;帝国主义势力的削弱,力量对比的变化使民族解放运动有了更为有利的国际环境。
(2)意义:促使世界殖民体系的崩溃,推动人类历史进步;有利于第三世界崛起;有利于改变不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有利于世界民主与和平进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