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课件(共21张PPT)--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课件(共21张PPT)--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资源简介

(共21张PPT)
隋唐制度的变化 创新
课程标准:通过了解隋唐时期的高度繁荣,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制度变化与创新。
目录
一、收天下之心——选官制度
二、集天下之权——三省六部制
三、聚天下之财——赋税制度
汉末社会动荡,“人口漂移,考祥无地”,察举制所依赖的乡里清议失去了社会基础。到东汉中后期,选举权被地方少数公卿大臣、名门望族所控制,他们结交朋党,严重干扰了人才选拔。他们选士任官往往推荐名望家庭的子弟而不管其学问品质如何,如此使得察举范围越来越狭窄,被察举者也大都名不符实。
察举制异化
(一)九品中正制
1.背景:
2.建立:
曹丕
3.内容:
中央委任中正官为各地人才评定等级,共分九等,朝庭依此授以相应的官职。
中正官由本籍在中央任高官的人担任。中正根据家世、道德和才能评定地方士人的资品,获得资品的人由吏部授官。
4.变异:
选拔权力:从中央掌握到又被世家大族控制;
选拔依据:从家世才能并重到只看家世。
选拔权力:世家大族控制
选拔依据:门第门生
一、收天下之心——选官制度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随着南北朝以来经济的发展,中小地主与富裕农民的数量日益增多,他们要求打破门阀士族的限制,在政治上得到发展。这一要求与隋朝打击豪强地主,加强中央集权的政策是相符合的。
——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分析科举制制产生的背景
(二)科举制
科举制制产生的背景。
(1)寒门庶族地主势力崛起,要求打破门阀政治
(2)统治者要求巩固权力,加强中央集权
(3)九品中正制的弊端
一、收天下之心——选官制度
创设科举。
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度形成。
增加考试科目,以明经和进士为主。
扩大科举取仕人数,首创殿试和武举。
任用高官主持科举,提高科举考试地位。
2、科举制发展过程
隋文帝
隋炀帝
唐太宗
武则天
唐玄宗
3、科举制的创新和意义
选官制度 九品中正制 科举制
选官标准 家世、道德、才能 才能
选拔方式 中正官举荐 考试选拔
创新
趋势:官员选拔变得更加公开和公平,古代选官制度逐渐走向成熟与完善。
3、科举制的创新和意义
意义
材料:科举考试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员的主要方法。它所一直坚持的是自由报名、公开考试、平等竞争、择优取士的原则,其基本理念是“至公”……可以说,科举制是封建社会的 “平民政治”。这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皇族及豪强宗法势力对于政治权力的垄断,促进了社会的良性流动,从而扩大了统治阶级政治统治的合法性基础 。——邹一南《浅谈科举制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①打破了世家大族对选拔人才的垄断,推动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扩大了统治基础,加强中央集权。
②提高官员的文化素质,为行政效率的提高创造了条件。……
后期科举选拔标准单一,压抑个性,禁锢思想;且考试内容重儒学,忽略科技。
局限
魏晋南北朝
三公
九卿
皇帝
东汉
皇帝
尚书台
三公
【虽置三公,事归台阁】
皇帝
尚书省
中书省
门下省
【曹魏】
【西晋】
西汉
秦朝
皇帝
三公
九卿
【决策】
【执行】
中朝
二、集天下之权——三省六部制
皇帝
中书省
门下省
尚书省






草拟诏令
上奏皇帝
未通过驳回
交予审核
通过
草拟诏令
审核封驳
执行
政令运作程序
决策
交予审核
二、集天下之权——三省六部制
材料 “三省六部”制正式确立,是我国古代官制的一次重大变革,产生了深远影响。一是形成较为完整的中央政府官僚机构,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中央统治力量;二是宰相权力一分为三,削弱了相权,进一步加强皇权。……三是各部职责有明确分工,有利于中央集权与政令的贯彻执行,提高了国家机构的行政效能。因此,“三省六部”制的建立,不仅标志着中国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成熟,也标志着专制皇权的进一步发展。
——邢帅《从我国封建社会中央官制的变化看专制皇权的发展轨迹》
根据材料,概括三省六部制建立的影响?
影响: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中央政府官僚机构,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中央集权
相权一分为三,削弱了相权,进一步加强了皇权;
三省集思广益,有利于减少皇帝独断造成的决策失误。
总之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官制史的重大变革,对此后历朝产生深远影响。
二、集天下之权——三省六部制
知识拓展:秦汉至隋唐中央官制的变化
(1)相权不断被削弱,皇权不断加强。(总趋势)
(2)增加宰相人数,分化宰相事权。
(3)职能不断细化,提高了工作效率。
古代民众的义务:“税”+“役”
田税:以田亩为基础的土地税
人口税:以人丁为依据的人头税
户税:以户为单位的财产税
古代王朝依据自己所颁布的法律向臣民征收的实物或货币
古代王朝强制民众承担的无偿劳动
力役 、军役、杂役等等
三、聚天下之财——赋税制度
三、聚天下之财——赋税制度
1、租调制
魏晋时期,开始实行租调制,按户征收一定的粮(租)和绢帛(调)。北魏孝文帝改革,颁布均田令,规定一夫一妇每年纳粟为租,纳帛或布为调,授田农民承担定额租调。成年男子还需要负担一定的徭役。
三、聚天下之财——赋税制度
2、租庸调制
唐初,政府采取“租庸调制”,男子不去服徭役的可以纳绢或布代役,称为庸。以庸代役保证农民有较充分的生产时间,政府的赋税收入也有了保障。
唐代怀集庸调银饼
有田则有租,
有家则有调,
有身则有庸。
——(唐)陆贽
3、唐中后期——两税法
唐初赋敛之法曰租庸调……玄宗之末,版籍浸坏,多非其实。及至德兵起,所在赋敛,迫趣(cù)取办,无复常准。赋敛之司增数而莫相统摄,各随意增科,自立色目,新故相仍,不知纪极。民富者丁多,率为官为僧以免课役,而贫者丁多无所伏匿,故上户优而下户劳。吏因缘蚕食,旬输月送,不胜困弊,率皆逃徙为浮户,其土著百无四五。
——《资治通鉴》卷226
(1)背景
①人口逃亡、户籍损坏,②税收减少、财政困难
根源:土地兼并严重,均田制遭破坏,租庸调制无法维持
阅读材料并思考:两税法实行的背景是什么?
以均田制为基础,以人丁为本的租庸调制度无法实行,严重影响了国家的财政收入。
思考:结合“史料阅读”分析两税法内容。
至是,炎建议作两税法,先计州县每岁所应费用及上供之数而赋于人,量出以制入。户无主客,以现居为簿,
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为行商者,在所州县税三十之一,使与居者均,无侥利。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其租庸调、杂徭悉省。
— —司马光《资治通鉴》
①“量出以制入”:中央政府先定额、再分配到各地征收。
②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不分主户和客户,以现居住地编户交税;
③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依照丁壮和财产定出户等,按户等和垦田面积摊分税额,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
④一年分夏秋两次征收
①“量出以制入”:中央政府先定额、再分配到各地征收。
②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不分主户和客户,以现居住地编户交税;
③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
④一年分夏秋两次征收
思考:结合所学,两税法改革的积极作用。
以货币为主要征税方式,推动商品经济的发展。
简化税收名目,减轻人民负担,缓和社会矛盾。
“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减轻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明确收税时间,减轻人民负担。
扩大收税对象,保证国家财政收入。
明确各阶层税率,体现了社会公平。
(二)两税法
每州各取大历中一年科率钱谷数最多者,便为两税定额,此乃采非法之权令以为经制,总无名之暴赋以立恒规。
——陆贽《翰苑集》卷22《中书奏议· 均节赋税恤百姓第一条》
国家定两税,本意在忧人。厥初防其淫,明敕内外臣:税外加一物,皆以枉法论。奈何岁月久,贪吏得因循,浚我以求宠,敛索无冬春。织绢未成匹,缫丝未盈斤,里胥迫我纳,不许暂逡巡……昨日输残税,因窥官库门。缯帛如山积,丝絮似云屯,号为羡余物,随月献至尊。夺我身上暖,买尔眼前恩,进入琼林库,岁久化为尘!
——《白居易集》卷2《重赋》
影响(消极)
两定额加重,配赋不均,且税外加征,人民负担逐渐加强。
土地买卖合法化,土地兼并严重
以货币征税,币值不稳,负担加重
征税标准
人身控制
税收种类
征税内容
(租庸调制)以“人丁”为本,不论土地、财产的多少,都要按丁交纳同等数量的绢、粟。
(两税法)“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
(均田制)成年男子承担一定的徭役
(租庸调制)“以庸代役”
(两税法)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役
(两税法)每户缴纳户税和地税,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
③税收种类简化
(租庸调制)纳粮为租;纳布为调;纳布代役为庸
(两税法)户税按户等高低征钱,地税按亩缴纳谷物。
④征税内容变化,实物→货币
①征税标准转变,以人丁为主→以财产为主
②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减弱
4、赋税制度的演变趋势
课堂总结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九品中正制
隋文帝——分科考试
隋炀帝——始建进士科
唐太宗——增加科目,以进士和明经为主
武则天——首创武举和殿试
唐玄宗——任用高官主持考试
科举制
中央官制——三省六部制
租调制与均田令(魏晋南北朝时期)
租庸调制(唐朝初期)
两税法(唐朝中后期)
选官制度
赋税制度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