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秦腔》课件(共32张PPT)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7.2《秦腔》课件(共32张PPT)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资源简介

(共32张PPT)


情境导入
我们常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的山川,同样也孕育出了不同的地域文化和风俗民情,而最能体现一个地方民俗特色的,便是戏剧。今天,让我们随着作家贾平凹,一同走入古老的三秦大地,去感受一下“八百里秦川黄土飞扬, 三千万人民吼叫秦腔”的陕西风情。
戏剧文化
◆世界三大古老的戏剧文化是:中国的戏曲、希腊悲喜剧、印度梵剧
◆中国戏曲经过长期的发展演变,逐步形成了以京剧、越剧、黄梅戏、评剧、豫剧五大戏曲剧种为核心的中华戏曲百花苑。
◆实际上中国戏曲剧种种类繁多,据不完全统计,中国各地区地戏曲剧种约有三百六十多种,其中有代表性的有广东粤剧,四川川剧,陕西秦腔,上海沪剧,山西晋剧。
秦腔(梆子腔,乱弹),中国西北地区传统戏剧,起于西周,源于西府,成熟于秦。
秦腔表演朴实、豪放,富有夸张性,生活气息浓厚。它流行于中国西北的陕西、甘肃、青海等地。
了解秦腔
了解秦腔
贾平凹:“山川不同,便风俗区别,风俗区别,便戏剧存异;普天之下人不同貌,剧不同腔;京,豫,晋,越,黄梅,二簧,四川高腔,几十种品类。或问:‘历史最悠久者,文武最正经者,是非最汹汹者?’曰:‘秦腔也。’”
秦腔演出场面
人民群众喜闻乐见
贾平凹,原名贾平娃,陕西人,生于1952年,中国当代作家。贾平凹的小说描写新时期的西北农村,特别是改革开放后的变革,视野开阔,具有丰富的当代中国社会文化心理内涵,富于地域风土特色,格调清新隽永。
作者介绍
代表作:
长篇小说《废都》《秦腔》
中短篇小说《黑氏》《美穴地》《五魁》
散文《丑石》《商州三录》《天气》等
作者介绍
写作背景
贾平凹出生在陕西省商洛市丹凤县棣花镇,并在此生活了19年。以前,他曾多次写过商州,但他觉得,那是一种泛商州的概念,真正为棣花镇写的太少、太零碎。用他的话说,《秦腔》是为生他、养他19年,并与他纠缠到现在的棣花镇写的。
贾平凹难以掩饰对变革中的故乡之传统生存方式正走向消亡的痛苦。因为“故乡将不再是过去的故乡”,“我就是要为家乡的父老乡亲,为农村说出真正想说出的话”。
《秦腔》中的大部分人和事都有原型,有人称这是种“还原式写作”。
对于贾平凹,秦腔是门艺术。他对秦腔钟情是从很小的时候就在心里有了熏陶。三岁记事,他就骑在大伯的脖颈上看戏;六岁懂事,自己趴到台角上,听那花旦青旦唱悲戚戚的调子,不觉得就泪流满面,常常挨了舞台监督的脚踹还不动弹。正月十五,三月三,端午中秋寒食节,是秦腔牵着他由春而夏而秋而冬。
从秦腔里,他知道了奸臣害忠良,知道了小姐思相公,知道了杨家将的英武,知道了白娘子祝英台的痴情,秦腔故事是他道德启蒙的第一课,也在他感慨世事时引用得最多。
贾平凹和秦腔
1.概括秦地、秦人、秦腔特点及其关系。
三大要素 特点 关系
秦地
秦腔
秦人
辽阔厚重、广漠旷远
粗犷豪放、朴实敦厚
高亢激昂、雄浑奔放
秦地孕育了秦人,秦人创造了秦腔,秦腔是秦地风土人情的结晶和代表。
【任务一:赏析第一部分】
2.俗话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我们也可以这么说:一方水土养育了一方的文化。研读第2段,思考:作者笔下的秦人对秦腔有着怎样的情感 为什么
①农民是世上最劳苦的人……秦腔是他们大苦中的大乐。
②秦腔与他们,要和“西凤”白酒……牛肉泡馍一样成为生命的五大要素。
③有了秦腔,生活便有了乐趣,高兴了……痛苦了……美也熨平了自己心中愁苦的皱纹。
【任务一:赏析第一部分】
秦腔承载了秦人的喜怒哀乐,所以,秦人对秦腔的热爱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因此,我们可以用“痴迷”来加以概括。
八百里秦川
长线辣子
大叶卷烟
牛肉泡馍
秦腔
西凤白酒
五大元素
秦腔里面有历史、善恶、是非,它们源于秦人的生活,适合秦人的生活。
秦人传承秦腔,是要传承其中的是非善恶观,让他们的子女继续做心怀善意、嫉恶如仇、是非分明的人。
思考:秦人为什么传授秦腔去教育子女
明确:
第1层:写戏班排演的情景,突出秦人对秦腔的热爱。
第2层:写看戏演戏的情景,突出秦人对秦腔的痴迷。
第3层:写秦腔演出的同时也在上演秦人生活中的悲喜剧。
第4层:写秦腔在秦人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品读文本,探究技巧
速读第二部分(4~9段),请划分层次,并归纳大意。
排演热情
②语言描写表现秦川人率真的性情。
赏析场面,把握技巧
主要内容:描绘排演秦腔时无论寒暑,不分老幼,乐此不疲的热情场面。
点面结合
①先交代背景——夏天蚊子多,冬天寒冷,表明虽然条件非常艰苦,但演员排练、群众看排练的热情不减。接下来再通过叫骂、准备夜餐等细节表现秦人对秦腔的痴迷。
点面结合:“点”是详细描写,可突出重点,体现深度;“面”是对事物的概括性描写,体现广度。
主要内容:描绘观众引颈期待,热闹非凡的场面。
①巧用繁笔,有力烘托秦川人“扳着指头”盼演出的急切心情;宁可省吃俭用,也要搭建好的戏台,表现秦川人对秦腔的重视和喜爱。
②言行描写。看戏是的盛况,台下人们的争吵,“台下就乱了......狗年快完了,你还叫啥哩?猪年还没到,你便拱开了!”从质朴的语言中仿佛听到了秦人观看秦腔的高涨热情,也表现了秦人的豪爽幽默。
演出前奏
排戏无论艰苦,围观乐此不疲
观众引颈期待,场面热闹非凡
演出精彩
效果: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有力表现秦腔演员表演技艺的高超
主要内容:描绘演员技艺精妙,观众入戏动情的场面。
①正面描写:女的角色,步伐如同水上漂,腰身肩头一身戏;男的角色,摇帽翎单双结合动静结合,技艺精妙;亮相高叫,声如炸雷,摄人魂魄。
②侧面描写:观众叫好声不绝,观众体验到震颤、舒爽的感觉,观众随角色的蹲起而缩短或伸长脖子。
观众痴迷
主要内容:描绘观众冬夏不减兴致,老幼各得其乐的场面。
侧面烘托:选择“老一辈的秦腔迷”和“脾性野一点的孩子”这两类观众,对比鲜明,概括性极强,从侧面写出了村民们炽烈的感情以及对秦腔的痴迷热爱之情。
演员技艺精妙,观众入戏动情
冬夏兴致不减,老幼各得其乐
台下悲喜
点的描绘,通过以秦腔演出现场相亲、爷爷带孙子看秦腔的喜中之悲、老汉在演出场地捡拾钱物、嘴馋孩子趁演出各家锁门之际偷摘瓜果等事例,表现秦腔与人们日常生活的喜怒哀乐紧紧扭结在一起。
主要内容:描绘秦腔演出给生活带来悲喜的场面。
秦腔地位
主要内容:描绘秦腔在秦人生活中的神圣崇高的地位的场面。
侧面描写。秦腔是待客的最高礼遇,不容许客人对秦腔不敬,秦腔演员与国家领导人一样被人崇敬,名角的父母也会得到人们的礼让和尊重,侮辱秦腔会招来麻烦或被教训,“生儿以秦腔迎接,送葬以秦腔致哀”。这些足以说明秦腔在秦川人心目中的“神圣”地位。
观戏令人痴迷,结局有悲有喜
戏外浓浓人情,尽显崇高地位
小结第二部分
作者是如何具体表现秦川人对秦腔的痴迷的?(内容与手法方面)
①在内容上,选取了戏班排演、修建戏台、演出前奏、演员表演时观众的表现、秦腔引出的悲喜剧、秦腔待客等事件或场面,或介绍,或描写,表现了秦川人对秦腔的痴迷。
②在手法上,作者主要运用场面描写、细节描写,将观众的痴迷表现出来。
场面描写,写演出前奏,写出了现场的热闹、嘈杂与喧嚣,使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
细节描写,写舞台上的慧娘“慢慢地,慢慢地”蹲下去,“全场人头也矮下去了半尺”;慧娘“慢慢地,慢慢地”站起来,“全场人的脖子也全拉长了起来”:可谓细致入微。
点面结合,作者对秦人痴迷于秦腔的描写,多为一般性的“面”的描写,但也不乏“点”的描写,如写“据说有一媒人将一女子引到台下”相亲的小故事,爷爷带孙子看秦腔引出的一出小悲剧等。


技巧回顾
分析文章结尾句有何作用
再次点明秦腔高亢宏大的特点,强调它的生成与风土人情密不可分。呼应了开头,强化了主题。
【任务三:赏析第三部分】
广漠旷远的八百里秦川,只有这秦腔,也只能有这秦腔,八百里秦川的劳作农民只有也只能有这秦腔使他们喜怒哀乐。秦人自古是大苦大乐之民众,他们的家乡交响乐除了大喊大叫的秦腔还能有别的吗?
文章以《秦腔》为标题,有什么作用?
①“秦腔”是文章线索。
文章以“秦腔”为核心,按照先介绍秦腔基本信息,再详细描写秦腔所形成的特殊文化风俗,最后感悟思考秦腔厚重的文化精神和情感内涵安排文章结构。
②揭示文章的内容,并暗示文章的主旨。
探究思考
整体感知
秦腔
(一)秦腔生成的土壤及特点(1-3段)
广阔的秦川
粗犷的秦人
悠久的历史
(二)秦腔生成的特殊文化风俗(4-9段)
排戏热情
盼戏真切
演出精彩
观众痴迷
演出悲喜
秦腔的神圣地位(10段)
基础不可动摇
地位不可侵犯
喜爱与痴迷
表现真善美恶
承载喜怒哀乐
回顾品味,探究主旨
思考:《秦腔》除介绍一个地方剧种外,还有没有其他的思想内涵?作者身为秦地人,对作品有何影响?
《秦腔》是一篇内蕴深厚的文化散文,它的目的不仅仅是给我们介绍一个地方剧种。
《秦腔》不但绘形绘色地写出了一个地方剧种的生成、特点,而且向读者展示了秦地的民情风俗,并通过对秦川大地上人们的喜怒哀乐等风土人情的描绘,传神地展示了秦地百姓的精神风貌,讴歌了他们蓬勃的生命力。
作者生于斯长于斯,对故土的热爱使得作者在描述中更多地凸显了秦地人民的人情美,而滤掉了其中可能存在的愚昧与丑陋。在贾平凹笔下,秦腔是秦地老百姓生生不息的命运之声。

拓展思考
在当下,也有很多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频频告急。源起西周的秦腔,年青一代鲜有问津;始自宋代的评书艺术,历经辉煌之后,文化之美显得式微;传统工艺刺绣,如今为找不到“接班人”而面临失传……不少凝结先人智慧才智的手工艺在我们的生活中渐行渐远,这十分可惜。你如何看待这一现象?
观点一:传统艺术融入现代生活方能显活力。我们必须认识到,任何一种艺术都不应该千百年来从内容到形式一成不变,因为再有耐心的观众,也不愿意一辈子只看一部与时代脱节的旧戏。因此,传统文化艺术只有“活”起来,紧跟时代步伐,吸收时代与生活的“源头活水”,创新形式,善用最新的手段,才能吸引大众的目光,真正的“火”起来。这是文化传承的必由之路,也只有这样,才能让更多人领略传统艺术之美。
观点二:传统艺术要在形式多元和传播活跃度方面进行突破。传统艺术可以借助现代科技实现表现形式的多样化。例如京剧,可以借助现代舞台光影技术丰富表演内容和形式。在传播方式上,有部分传统艺人选择了网络直播,这正是时下流行的宣传方式。从两三分钟的短视频,到一个多小时的长直播,内容无不经过精心设计,尤其是直播内容,突破了以往宣传视频的套路,成为深受观众喜爱的内容。恰如麦克卢汉那句名言“媒介即讯息”,内容必修符合传播工具的特征,才能发挥出优势效应。
观点三:青年要担负起传承传统艺术的责任。青年一代要接过前辈手中的火炬,让传统文化之火生生不息,不只是行走在仁义礼智信的规范中,不只是浸染在棋琴书画的儒雅里,不只是沐浴在唐诗宋词元曲的书香里,也不只是委身于汉服唐装的余韵里……传统文化和艺术是财米油盐酱醋茶的日常,是万众瞩目的民俗,是地域文化中独一无二的奇葩。每个地区都有各自的传统文化,无论是物质层面的还是非物质层面的。要去学习与它们相关的知识和技能,想方设法去传播,让它们在青年一代的手中熠熠生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