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石钟山记》导学案(一)一、学习目标1.辨析、积累文中的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2.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辨析与普通山水游记的不同,把握通过记游揭示哲理的写法特征;课前测1.解释词义《水经》云:“彭蠡( lǐ)之口( )有石钟山焉( )。”郦( lì)元以为下临( )深潭,微风鼓( )浪,水石相搏( ),声如洪钟。是说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 qìnɡ)置(于)水中,虽( )大风浪不能鸣( )也,而( )况石乎!至唐李渤始( )访其遗踪( ),得双石于潭上(句式: ),扣( )而聆之,南声函胡( ),北音清越( ),桴( fú)( )止响腾( ),余韵徐( )歇( )。自以为得之矣。然是说也,余尤( )疑之。石之铿然有声者( 句式 ),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 ),何哉?2、梳理第一段内容,完成表格人物 得名由来 作者态度 作者依据郦道元李渤课后检测1.下列加点词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微风鼓浪 鼓:激荡、掀动 扣而聆之扣:敲,敲打B.汝识之乎识:懂得、知道 是说也是:这,这个C.或曰此鹳鹤也 或:也许 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考:考察D.下临深潭临:靠近 殆与余同 殆:大概2.下列各组句中加粗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余音徐歇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B.然是说也,余尤疑之 怨天尤人 C.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 水向天边流 D.有大石当中流 当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在新丰鸿门 3.下列句中的加粗词意义相同的两项是( )A.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下 B.惜其用武而不终也C.世言晋王之将终也 D.靡不有初,鲜克有终4.下列句中加粗词与所给例句中加粗词的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A.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 B.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C.焉用亡郑以陪邻 D.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5.孔文妍同学整理了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下列选项与例句不同的一项是( )例: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A.故不我若也。(《种树郭囊驼传》)B.其制稍异于前。(《项脊轩志》)C.乐夫天命复奚疑!(《归去来兮辞》)D.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归去来兮辞》)6.下列句子中“适”的意义与例句中的“适”相同的一项是( )例:邂逅相遇,适我愿兮。《诗经 郑风》A.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石钟山记》B.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归去来兮辞》C.吾与子之所共适。《赤壁赋》D.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孔雀东南飞》7.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而”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B.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C.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D.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石钟山记》导学案(二)一、学习目标1.辨析、积累文中的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2.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辨析与普通山水游记的不同,把握通过记游揭示哲理的写法特征;课前测解释词义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 )行适( )临汝,而( )长子迈将赴( )饶之( )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 )得( )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 )之,硿【kōng】硿焉( )。余固( )笑而( )不信也。至暮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 )壁下。大石侧( )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 )欲搏( )人;而( )山上栖鹘【hú】,闻人声亦惊起,磔【zhé】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 )笑于山谷中者(句式 ),或( )曰此鹳【guàn】鹤也。余方心动( )欲还,而( )大声发于水上( 句式 ),噌吰【chēng hóng】( )如钟鼓不绝。舟人大恐。徐( )而( )察之,则( )山下皆石穴罅【xià】,不知其浅深( ),微波入焉( ),涵澹澎湃( )而为此也。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 )中流,可坐百人,空中( )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kuǎn kǎn】( )镗鞳【tāng tà】( )之声,与向之噌吰【chēng hóng】者相应,如乐作焉。因( )笑谓迈曰:“汝识( )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yì】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也(句式: )!”事不目( )见耳( )闻,而臆( )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 ),殆( )与余同,而言( )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 )小舟夜( )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 )。此世所以( )不传也。而陋者乃( )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 )。余是以记之,盖( )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课后检测1、作者认为世人不能准确知道石钟山得名由来的原因是什么?作者对前人不同做法各持什么态度?人物 原因 态度郦道元士大夫渔工水师李渤寺僧陋者2、情景默写1、《石钟山记》通过记叙作者对石钟山得名由来的探究,认为“ , ”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强调要正确认识事物,必须深入实际,认真调查。2、苏轼写文章善于绘声,《石钟山记》中“ ”一句描写轰鸣不止的声音,足以令船夫惊恐;《赤壁赋》中所描写的幽咽不绝的洞箫声,既能“ ”,亦能使独坐孤舟的寡妇听而落泪。3、苏轼在《石钟山记》中具体记述了月夜考察的经过。父子二人在绝壁下看到的是“如猛兽奇鬼, ”的大石,听到的是栖鹘、鹳鹤的怪叫声。这段描写烘托出实地探访的不易,为下文批评士大夫“ ”张本。4、《石钟山记》中,苏轼和长子苏迈乘小舟月夜考察石钟山,在其“心动欲还”的时候,“ , ”,使“舟人大恐”。5、《石钟山记》中,苏轼从静态的角度描绘出一幅阴森可怖、冷清凄厉的石钟山夜景“ , ”,着力渲染阴森可怖的环境气氛,烘托出亲身探访的不易。6、《石钟山记》一文,苏轼用一个定语从句“ , ” 来否定唐代李渤对石钟山名字来历的看法。7、苏轼在《石钟山记》着力渲染阴森可怖的环境气氛,烘托出亲身探访的不易,为下文批评“ , ”埋下伏笔。8、在《石钟山记》中,苏轼夜游石钟山,通过听觉写栖鹘“ ”和鹳鹤“ ”不同的叫声,以渲染阴森气氛。9、在《石钟山记》中,苏轼对自己的发现非常得意,认为自己和古人达到了共鸣,这句话是:“ !”《石钟山记》(一)答案1、解释词义《水经》云:“彭蠡( lǐ)之口有石钟山焉( 语气助词,表陈述语气,无义)。”郦( lì)元以为下临(靠近)深潭,微风鼓(名→动,激荡,掀动)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是说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 qìnɡ)置(于)水中,虽(即使)大风浪不能鸣( 使动,使…发出声响)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始(才)访其遗踪(旧址,陈迹。这里指所在地),得双石于潭上( 状语后置句 ),扣( 敲击)而聆之,南声函胡( 同“含糊”,指声音重浊模糊),北音清越( 清脆悠扬 ),桴( fú)( 鼓槌 )止响腾( 传播),余韵徐歇( 停止,消失 )。自以为得之矣。然是说也,余尤( 更加)疑之。石之铿然有声者( 定语后置句 ),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 名作动,命名 ),何哉?2、梳理第一段内容,完成表格人物 得名由来 作者态度 作者依据郦道元 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 人常疑之 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李渤 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 余尤疑之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课后测1.C 或:有的人 考:v,敲击2.A A徐缓慢地 B尤其、特别 ;抱怨、指责 C之前;朝某个方向 D处在……(地方);在……(时候)3.B、D A始终、终究 B坚持到最后 C死 D坚持到最后4.A 题干兼词 A兼词 B代词 C表反问,哪里 D放在拟声词、形容词词尾,……的样子5、B例句为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古之人不欺余也”。句意:古人没有欺骗我啊。A.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故不若我也”。句意:所以他们不如我。B.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其制于前稍异”。句意:南阁子的规模比以前有一点儿不同。C.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乐夫天命复疑奚”。句意:抱定乐安天命的主意,还有什么可犹疑的!D.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胡为乎遑遑欲之何”。句意:为什么心神不定,想到哪里去呢?故选B6.B例:适合、迎合。句意:不期而遇真正巧,正好适合我心愿。A.到,去。句意:我从齐安坐船到临汝去。B.适合、迎合。句意:年轻时就没有适应世俗的性格,生来就喜爱大自然的风物。C.享有,享受。句意:我和你可以共同享受。D.出嫁。我们贫贱人家养育了这个女儿,刚出嫁不久便被赶回家里。故选B。7.D D项,“而”表并列关系。其余三项中的“而”均表转折关系。《石钟山记》(二)答案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名词作状语,凭借着舟 )行适( 到 )临汝,而长子迈将赴( 就职 )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因此 )得( 能够 )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 击打)之,硿【kōng】硿焉。余固( 本来 )笑而不信也。至暮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名词作状语,在旁边 )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 )欲搏(抓,扑 )人;而(连词,表并列 )山上栖鹘【hú】,闻人声亦惊起,磔【zhé】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 连词,并列 )笑于山谷中者(句式 状语后置 ),或(有的人 )曰此鹳【guàn】鹤也。余方心动( )欲还,而( 连词,并列 )大声发于水上( 句式 状语后置 ),噌吰【chēng hóng】( )如钟鼓不绝。舟人大恐。徐( 慢慢地 )而( 连词表修饰 )察之,则( 连词,表因果,原来 )山下皆石穴罅【xià】,不知其浅深(偏义复词,深 ),微波入焉(语气词 ),涵澹澎湃( )而为此也。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在,处在 )中流,可坐百人,空中( )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kuǎn kǎn】( )镗鞳【tāng tà】( )之声,与向之噌吰【chēng hóng】者相应,如乐作焉。因(副词,于是,就 )笑谓迈曰:“汝识( 知道,懂得 )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yì】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也(句式:宾语前置 )!”事不目( 名词作状语用眼睛 )见耳(名词作状语,用耳朵 )闻,而臆(主观想象和揣测 )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 所+动词,构成名词性短语 ),殆( )与余同,而言( )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介词用 )小舟夜( 名词作状语,在晚上 )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 )。此世所以( ....的原因 )不传也。而陋者乃(竟 )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 )。余是以记之,盖(副词,大概 )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课后检测1、作者认为世人不能准确知道石钟山得名由来的原因是什么?作者对前人不同做法各持什么态度?人物 原因 态度郦道元 不详 叹士大夫 不肯 讽渔工水师 不能 惜李渤寺僧陋者 臆断 讥2、情景默写答案1、事不目见耳闻 而臆断其有无2、噌吰如钟鼓不绝 舞幽壑之潜蛟3、森然欲搏人 终不肯以小舟夜泊4、而大声发于水上 噌吰如钟鼓不绝5、如猛兽奇鬼 森然欲搏人6、石之铿然有声者 所在皆是也7、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 故莫能知8、磔磔云霄间 (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9、古之人不余欺也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