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课题:2024年中考名师导航《道德与法治》备考复习----专题10八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 遵守社会规则-----考点1社会秩序与规则(5年2考)考点2尊重他人(5年1考)考点3文明有礼考点4诚实守信(5年5考)考点5违法行为(5年5考)考点6预防犯罪(5年5考)考点7善用法律(依法维权)(5年3考)道德修养:维护公共秩序,讲社会公德,爱护公共财物,遵守法律规定在公共生活中做一个文明的社会成员。健全人格:能够结合生活实例阐述如何做到自尊自爱自强,能够辨识失信失德的行为表现,知道诚实守信的意义1、社会秩序的作用?①社会正常运行需要秩序。②社会秩序是人民安居乐业的保障。2、社会规则(道德、纪律、法律)的作用?(规则与秩序的关系)①社会规则明确社会秩序的内容。②社会规则保障社会秩序的实现。3、自由与规则的关系是怎样的?①社会规则划定了自由的边界。自由不是随心所欲,它受道德、纪律、法律等社会规则的约束。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权利的时候,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权利。②社会规则是人们享有自由的保障。4、我们应该如何自觉遵守规则?①遵守规则需要他律和自律。②遵守社会规则,需要我们发自内心地敬畏规则,将规则作为自己行动的准绳。5、为什么要尊重他人?①(尊重是交往的起点。)尊重他人是一个人内在修养的外在表现。②每个人都是有尊严的个体,都希望得到他人和社会的尊重。③尊重使社会生活和谐融洽。尊重是维系良好人际关系的前提,是文明社会的重要特征。6、怎样尊重他人?①积极关注、重视他人。②平等对待他人。③学会换位思考。④学会欣赏他人。7、为什么要文明有礼?①文明有礼是一个人立身处世的前提。②文明有礼促进社会和谐。③文明有礼体现国家形象。8、怎样做一个文明有礼的人?①要态度谦和,用语文明。②要仪表整洁、举止端庄。③要在社会生活中不断学习、观察、思考和践行。9、为什么要讲诚信?①诚信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公民个人层面的一个价值准则,是一种道德规范和品质,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②诚信也是一项民法原则。③诚信是一个人安身立命之本。④诚信是企业的无形资产。⑤诚信促进社会文明、国家兴旺。10、如何践行诚信?①树立诚信意识。②运用诚信智慧。③珍惜个人的诚信记录。11、违法行为包括哪几类?(1)按违反的法律分:民事违法行为、行政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2)按危害程度分:一般违法行为、犯罪一般违法行为包括民事违法行为和行政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是严重违法行为,也叫犯罪。12、犯罪的含义?犯罪是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触犯了刑法、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13、犯罪的基本特征?严重社会危害性(最本质特征)、刑事违法性(法律标志)、应受刑罚处罚性(必然法律后果)14、青少年应如何加强自我防范、预防犯罪?①我们作为社会成员,要珍惜美好生活,认清犯罪危害,远离犯罪。②预防犯罪,需要我们杜绝不良行为。(此处可用杜绝,特别注意)③我们应增强法治观念,依法自律,做一个自觉守法的人。④我们要从小事做起,避免沾染不良习气,自觉遵纪守法,防患于未然。15、诉讼的类型?民事诉讼、行政诉讼(俗称“民告官”)、刑事诉讼16、我们为什么要善于同违法犯罪作斗争?①同违法犯罪作斗争,是包括我们青少年在内的全体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②见义勇为作为高尚的品质,历来受到全社会的褒扬和敬佩。③但是,我们身为未成年人,体力不具优势,心智尚未成熟,如果鲁莽行事,自己极易受到伤害,也不利于制止违法犯罪。1.社会规则明确社会秩序的内容。社会规则划定了自由的边界;2.社会规则是人们享有自由的保障。3.尊重他人是一个人内在修养的外在表现。4.文明有礼是一个人立身处世的前提。5.诚信是一种道德规范和品质,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诚信也是一项民法原则。6.诚信是一个人安身立命之本。7.遵章守法是社会和谐的保证;刑法是惩治犯罪、保护国家和人民利益的有力武器。8.犯罪的最本质特征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犯罪的法律标志是刑事违法性;犯罪的必然后果应受刑罚处罚。9.刑罚分为主刑和附加刑两大类。10.法律服务机构有:法律服务所、律师事务所、公证处、法律援助中心。11.诉讼是处理纠纷和应对侵害最正规、最权威的手段,是维护合法权益的最后屏障。12.应对违法犯罪既要做到及义勇为又要做到见义智为。1.社会秩序就是公共场所的秩序。2.政府对公用设施的管理属于维护公共场所秩序。3.对违反社会规则行为的处罚,有法律、纪律、道德等强制性手段。4.违反规则、扰乱社会秩序的行为,都要承担刑事责任。5.我们在任何时候都不能说谎,应做诚实守信的人。6.社会规则是人民安居乐业的保障。7.文明有礼是一个人安身立命之本。8.违法是我们成长道路上最凶险的陷阱。9.犯罪一定违法,违法一定犯罪。10.拘留、罚金属于刑事责任。11.民告官属于民事诉讼.。1.据《元史●许衡传》记载:许衡与友人外出,因天热口渴难耐,刚好道旁有棵梨树,众人争相摘梨解渴,唯独许衡不为所动,有人劝解道:“乱世之时,这梨是没有主人的。”许衡正色道:“梨无主人,难道我心中也无主吗 ”这个故事教育我们( )A.要坚定维护规则,积极改进规则B.不遵守规则一定会受到法律的制裁C.遵守规则需要监督、提醒、奖惩等外在约束D.遵守规则需要敬畏规则,将规则内化于心、外化于行2.【合理利用网络 遵守社会规则】法律链接 第七十条 未经学校允许,未成年学生不得将手机等智能终端产品带入课堂,带入学校的应当统一管理。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为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和游戏,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学校明令禁止学生带手机进校园,但依然屡禁不止。针对这一现象,同学们议论纷纷。观点1:带手机进校园是件小事儿,不必小题大做。观点.2:带手机进校因不对,但大家都在带,我也就跟着带。观点3:老师管得紧就不带,老师管得松就可以带。结合“法律链接”和同学们的观点,就“自觉遵守规则”发表你的看法。3.一位满身泥浆的农民工怕弄脏公交车的座位,疲惫地坐到公交车的过道上。司机对他说:“师傅,请坐到座位上。”他们身上体现出的品质是( )A.与人为善,尊重他人 B.扶危济困,无私奉献C.挺身而出,舍生忘死 D.遵纪守法,爱岗敬业4.【学会交往,与人为善】(1)情境一:在每次课堂讨论中,小华觉得别人的意见都不对,只有自己的才是正确的。评价:(2)情境二:下雨天,一位路人不慎摔伤,路过的几个中学生为他撑起伞并拨打“120”求助。评价:5.“敬人者,人恒敬之。”尊重从我做起,下列行为错误的是( )A.积极关注、重视他人 B.平等对待,一视同仁C.换位思考,欣赏他人 D.以貌取人,区别对待6.《荀子》中说:“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这句话说明文明有礼( )①文明有礼是一个人立身处世的前提②文明有礼促进社会和谐③是企业成功的唯一因素④文明有礼体现国家形象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7.江苏小伙陈伟开的水果店,因亏损倒闭,欠下顾客8万多元会员费。为尽快偿还欠款,他一天打三份工,每天工作10多个小时,经过9个月的努力,一笔一笔还清了欠款。一时间“陈伟还债”成为美谈,他受到当地政府的褒奖。这告诉我们( )①要真诚待人,讲信用守承诺②做老实人、办老实事,就是吃亏的③诚信是一个人安身立命之本④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8.某食品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不讲诚信,为降低生产成本,购进存在食品安全风险的“土坑”酸菜用于生产。2022年4月,该公司受到停产和主要责任人罚款200万元的处罚。这说明中( )①诚信是企业的无形资产②任何失信行为都是违法的③诚信经营才能塑造良好的企业形象④企业要发展就不能讲诚信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9.《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规定: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遵循诚信原则,秉持诚实,恪守承诺。对诚信认识正确的是( )A.讲诚信就能解决生活中的所有问题B.失信一定会受到法律制裁C.诚信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D.诚信是诚实,守信用10.小刚和同学约好周六早上到体育馆踢足球,却没按时到,同学批评他,他却不以为然。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A.要用“善意的谎言”为自己争辩B.这是轻微违法行为,会失信于人C.不必小题大做,小事失信没关系D.要勇于认错,做诚实守信的人11.【品读人物故事汲取奋进力量】他们的事迹感人至深,他们名字的背后记录着动人的中国故事。故事 “中国好人” ——陈廷海 他将村民交给他的百万斤油菜籽售卖给油脂厂,却因油脂厂老板不见踪影,背上98万元债务。为偿还210户乡亲的欠款,他17年来风雨践诺,被网友称为“信义老农”。品读以上故事,书写你的感悟。 1.2023年2月,“男孩抓海鸥塞瓶子”一事因涉“三有”(指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野生保护动物,自然资源执法大队对涉事男孩监护人进行了行政处罚。对该事件认识正确的是( )A.小男孩的行为属于刑事违法行为 B.警示我们要抵制不文明行为,坚守法律底线C.所有违法行为都会受到行政处罚 D.未成年人违法都应当由监护人承担法律责任2.根据下图所示,判断该违法行为是( )A.私自离校,旷课逃学 B.散布谣言,扰乱秩序C.殴打他人,致其重伤 D.敲诈勒索,数额巨大3.刑法修正案(十一)针对未成年人严重犯罪问题作出如下规定:已满12周岁不满14 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罪,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情节恶劣,经最高人民检察院核准追诉的,应当负刑事责任。据此完成下列小题(1)区分罪与非罪的标准是( )①年龄大小 ②严重社会危害性 ③刑事违法性 ④应受刑罚处罚性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2).降低刑责年龄,目的是( )①保护受害人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秩序②能更好发挥法律的示警功能和威慑作用③能在一定程度上警戒未成年人遵守法律④从根本上解决未成年人犯罪的问题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4.下列图示不正确的是( )A. B. C. D.5.下列示意图中,正确描述知识点相互关系的是( )A.B.C. D.6.北京市公安局重拳打击制售侵权假冒冬奥会吉祥物行为,于2022年1月初彻底摧毁了一条生产、销售侵权假胃吉祥物玩偶的犯罪链条。该制假售假行为属于( )A.民事违法行为 B.刑事违法行为 C.行政违法行为D.一般违法行为7.李某捡到他人丢失的手表,拒绝归还;赵某谎报险情,拨打报警电话。李某和赵某的行为分别属于( )A.民事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 B.行政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C.民事违法行为行政违法行为 D.行政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8.下面是 15岁中学生刘某走上犯罪道路的过程,这启示我们( )A.要认清犯罪危害,规范自身行为B.入狱是不良行为的必然后果C.违法犯罪都会受到公安机关的处罚D.可以违法,但决不能犯罪9.[良法善治呵护未成年人]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明确界定不良行为是指吸烟、饮酒、旷课、逃学、沉迷网络等未成年人实施的不利于其健康成长的行为。明确界定严重不良行为是指未成年人实施的有刑法规定、因不满法定刑事责任年龄不予刑事处罚的行为,以及其他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未成年人不良心理和不良行为可能发展为违法犯罪,从个人角度分析,怎样避免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1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未成年人网络沉迷的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有损身心健康,甚至会引发违法犯罪。2022年4月最高人民检察院发布2022年1至3月全国检察机关主要办案数据,批准逮捕未成年犯罪嫌疑人4269人,网络犯罪特点突显,低年龄犯罪人数占比较高。预防未成年人网络犯罪,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结合材料并运用所学知识,就如何预防未成年人网络犯罪提出合理化建议(分别从个人、家庭、学校角度作答)。11.(2022昆明节选)[良法善治显关怀 依法保护促成长]材料二:大数据时代下的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现状调查(主要特点)(1)未成年人犯罪总体数量下降 (2)未成年人犯罪低龄化 (3)未成年人犯罪的低文化水平 (4)未成年人犯罪手段网络化,如网络上的虚拟财物盗窃案、诈骗案经常发生 (5)缺少家庭关爱对未成年人犯罪影响大青少年阶段是人生“拔节孕穗期”,要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结合未成年人犯罪特点,请为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打造坚实的“青春盾牌”建言献策。12.【关爱成长,远离犯罪】近年来,全国各地中小学校积极采取措施,有效预防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努力把校园建设成最安全、最阳光的地方。(1)材料体现了对未成年人哪方面的特殊保护?结合上述材料,谈谈当我们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应该怎么办?(2)请简要分析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自身原因有哪些?11.近年来,大量案件表明,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多存在以下问题:说谎欺骗,道德品质差;厌学逃学,文化素质低;不学法不守法,法治意识淡薄;不良交友,“哥们儿”义气重;沉迷网络游戏,自制力弱;盲目攀比,虚荣心强……此外,未成年人实施犯罪行为之前,其不良行为或违法行为大多没有得到及时有效地纠正。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背后往往都存在以下共性问题:家庭教育缺失、监护不力;个别学校重成绩、轻规范;社会不良信息的影响等。(1)“行己有耻”要求我们知廉耻,懂荣辱;有所为,有所不为。从上述材料中你可以获得哪些警示?(2)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结合上述材料及如图,请简要写出有效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对策。对策1: 。对策2: 。对策3: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39张PPT)------专题10 八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 遵守社会规则-------教师:【云南版本,可全国通用】课题:2024年中考名师导航《道德与法治》备考复习 考点1社会秩序与规则(5年2考) 考点2尊重他人(5年1考) 考点3文明有礼 考点4诚实守信(5年5考) 考点5违法行为(5年5考) 考点6预防犯罪(5年5考) 考点7善用法律(依法维权)(5年3考)道德修养:维护公共秩序,讲社会公德,爱护公共财物,遵守法律规定在公共生活中做一个文明的社会成员。健全人格:能够结合生活实例阐述如何做到自尊自爱自强,能够辨识失信失德的行为表现,知道诚实守信的意义1、★社会秩序的作用?①社会正常运行需要秩序。②社会秩序是人民安居乐业的保障。2、★社会规则(道德、纪律、法律)的作用?(规则与秩序的关系)①社会规则明确社会秩序的内容。②社会规则保障社会秩序的实现。3、★自由与规则的关系是怎样的?①社会规则划定了自由的边界。自由不是随心所欲,它受道德、纪律、法律等社会规则的约束。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权利的时候,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权利。②社会规则是人们享有自由的保障。4、★我们应该如何自觉遵守规则?①遵守规则需要他律和自律。②遵守社会规则,需要我们发自内心地敬畏规则,将规则作为自己行动的准绳。5、★为什么要尊重他人?①(尊重是交往的起点。)尊重他人是一个人内在修养的外在表现。②每个人都是有尊严的个体,都希望得到他人和社会的尊重。③尊重使社会生活和谐融洽。尊重是维系良好人际关系的前提,是文明社会的重要特征。6、★怎样尊重他人?①积极关注、重视他人。②平等对待他人。③学会换位思考。④学会欣赏他人。7、★为什么要文明有礼?①文明有礼是一个人立身处世的前提。②文明有礼促进社会和谐。③文明有礼体现国家形象。8、★怎样做一个文明有礼的人?①要态度谦和,用语文明。②要仪表整洁、举止端庄。③要在社会生活中不断学习、观察、思考和践行。9、★为什么要讲诚信?①诚信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公民个人层面的一个价值准则,是一种道德规范和品质,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②诚信也是一项民法原则。③诚信是一个人安身立命之本。④诚信是企业的无形资产。⑤诚信促进社会文明、国家兴旺。10、★如何践行诚信?①树立诚信意识。②运用诚信智慧。③珍惜个人的诚信记录。11、★违法行为包括哪几类?(1)按违反的法律分:民事违法行为、行政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2)按危害程度分:一般违法行为、犯罪一般违法行为包括民事违法行为和行政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是严重违法行为,也叫犯罪。12、★犯罪的含义?犯罪是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触犯了刑法、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13、★犯罪的基本特征?严重社会危害性(最本质特征)、刑事违法性(法律标志)、应受刑罚处罚性(必然法律后果)14、★青少年应如何加强自我防范、预防犯罪?【经常考!】①我们作为社会成员,要珍惜美好生活,认清犯罪危害,远离犯罪。②预防犯罪,需要我们杜绝不良行为。(此处可用杜绝,特别注意)③我们应增强法治观念,依法自律,做一个自觉守法的人。④我们要从小事做起,避免沾染不良习气,自觉遵纪守法,防患于未然。15、诉讼的类型?民事诉讼、行政诉讼(俗称“民告官”)、刑事诉讼16、我们为什么要善于同违法犯罪作斗争?①同违法犯罪作斗争,是包括我们青少年在内的全体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②见义勇为作为高尚的品质,历来受到全社会的褒扬和敬佩。③但是,我们身为未成年人,体力不具优势,心智尚未成熟,如果鲁莽行事,自己极易受到伤害,也不利于制止违法犯罪。1.社会规则明确 的内容。 划定了自由的边界;2.社会规则是人们 的保障。3. 是一个人内在修养的外在表现。4.文明有礼是一个人 的前提。5.诚信是一种 和 ,是中华民族的 。诚信也是一项 。6.诚信是一个人 之本。7. 是社会和谐的保证; 是惩治犯罪、保护国家和人民利益的 。8.犯罪的 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犯罪的 是刑事违法性;犯罪的 应受刑罚处罚。9.刑罚分为 和 两大类。10.法律服务机构有: 。11. 是处理纠纷和应对侵害 的手段,是维护合法权益的最后屏障12.应对违法犯罪既要做到 又要做到 。道德规范社会秩序社会规则享有自由尊重他人立身处世有力武器品质传统美德民法原则安身立命遵章守法刑法最本质特征法律标志必然后果主刑法律服务所、律师事务所、公证处、法律援助中心附加刑诉讼最正规、最权威及义勇为见义智为1.社会秩序就是公共场所的秩序。2. 政府对公用设施的管理属于维护公共场所秩序。3.对违反社会规则行为的处罚,有法律、纪律、道德等强制性手段。4. 违反规则、扰乱社会秩序的行为,都要承担刑事责任。5.我们在任何时候都不能说谎,应做诚实守信的人。纠正:社会秩序包括:社会管理秩序、生产秩序、交通秩序和公共场所秩序。纠正:政府对公用设施的管理属于维护社会管理秩序。纠正:对违反社会规则行为的处罚,有法律、纪律等强制性措施,也有道德、风俗等非强制性手段。纠正:违反规则、扰乱社会秩序的行为,都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纠正:社会生活是复杂的,当尊重他人隐私与对人诚实发生矛盾时,善意的谎言并不违背诚实的道德。6.社会规则是人民安居乐业的保障。7.文明有礼是一个人安身立命之本。8.违法是我们成长道路上最凶险的陷阱。9.犯罪一定违法,违法一定犯罪。10.拘留、罚金属于刑事责任;11.民告官属于民事诉讼.纠正:社会秩序是人民安居乐业的保障。社会规则是人们享有自由的保障。纠正:诚信是一个人安身立命之本,文明有礼是一个人立身处世的前提纠正:犯罪是我们成长道路上最凶险的陷阱。纠正:犯罪一定违法,违法不一定犯罪。纠正:拘役、罚金属于刑事责任; 拘留、罚款属于行政责任;纠正:民告官属于行政诉讼。真 题 演 练1.据《元史●许衡传》记载:许衡与友人外出,因天热口渴难耐,刚好道旁有棵梨树,众人争相摘梨解渴,唯独许衡不为所动,有人劝解道:“乱世之时,这梨是没有主人的。”许衡正色道:“梨无主人,难道我心中也无主吗 ”这个故事教育我们( )A.要坚定维护规则,积极改进规则B.不遵守规则一定会受到法律的制裁C.遵守规则需要监督、提醒、奖惩等外在约束D.遵守规则需要敬畏规则,将规则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答案】D【知识点】自觉遵守规则【解析】题文中,许衡的做法说明了其心中有规则,懂规则、受规则,启示我们要严格自律,做到自觉遵守规则,遵守规则需要敬畏规则,将规则内化于心、外化于行,D符合题意,正确。AC不符合题意,应排除。B说法错误,一定会受到法律制裁的说法过于绝对,是错误的。故答案为:D。2.【合理利用网络 遵守社会规则】法律链接第七十条 未经学校允许,未成年学生不得将手机等智能终端产品带入课堂,带入学校的应当统一管理。——《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为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和游戏,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学校明令禁止学生带手机进校园,但依然屡禁不止。针对这一现象,同学们议论纷纷。观点1:带手机进校园是件小事儿,不必小题大做。观点2:带手机进校因不对,但大家都在带,我也就跟着带。观点3:老师管得紧就不带,老师管得松就可以带。结合“法律链接”和同学们的观点,就“自觉遵守规则”发表你的看法。【答案】①遵守社会规则需要他律和自律。②遵守社会规则,需要我们发自内心地敬畏规则,将规则作为自己行动的准绳。将规则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知识点】保护未成年人的六道防线;自觉遵守规则【解析】本题依据教材知识,从需要他律和自律;发自内心地敬畏规则,将规则作为自己行动的准绳;将规则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方面来回答。3.一位满身泥浆的农民工怕弄脏公交车的座位,疲惫地坐到公交车的过道上。司机对他说:“师傅,请坐到座位上。”他们身上体现出的品质是( )A.与人为善,尊重他人 B.扶危济困,无私奉献C.挺身而出,舍生忘死 D.遵纪守法,爱岗敬业【答案】A【知识点】尊重他人【解析】尊重他人是一个人有修养的表现,尊重他人是自尊的需要,也是自我完善的需要,题干中司机、农民工的行为是尊重他人的表现,A符合题意;BCD与题意不符,排除不选;故答案为A。4.【学会交往,与人为善】(1)情境一:在每次课堂讨论中,小华觉得别人的意见都不对,只有自己的才是正确的。评价:(2)情境二:下雨天,一位路人不慎摔伤,路过的几个中学生为他撑起伞并拨打“120”求助。评价:【知识点】尊重他人;如何关爱他人;【解析】(1) 小华觉得别人的意见都不对,只有自己的才是正确的。说明小华没善于倾听,不会尊重他人,因此,小华要学会善于向他人学习,倾听他人的意见,学会尊重他人。(2) 路人不慎摔伤,路过的几个中学生为他撑起伞并拨打“120”求助体现关爱他人,告诉我们关爱他人,要心怀善意。小华要善于向他人学习,倾听他人的意见,学会尊重他人。我们要心怀友善,学会关心、体贴和帮助他人。5.“敬人者,人恒敬之。”尊重从我做起,下列行为错误的是( )A.积极关注、重视他人 B.平等对待,一视同仁C.换位思考,欣赏他人 D.以貌取人,区别对待【答案】D【知识点】尊重他人【解析】根据所学,尊重他人要积极关注、重视他人;平等对待他人;学会换位思考;学会欣赏他人。ABC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要求,应排除。D错误,以貌取人,区别对待是没有做到平等对待他人。故答案为:D。6.《荀子》中说:“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这句话说明文明有礼( )①文明有礼是一个人立身处世的前提②文明有礼促进社会和谐③是企业成功的唯一因素④文明有礼体现国家形象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答案】C【知识点】以礼待人【解析】①②④:“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意思是人没有礼义就不能生存,做事情不讲礼义,事情就办不成,国家没有礼义就不能安宁,这句话告诉我们文明有礼是一个人立身处世的前提,文明有礼体现国家形象,文明有礼促进社会和谐,正确;③:是企业成功的唯一因素,唯一太过绝对,所以错误。故答案为:C。7.江苏小伙陈伟开的水果店,因亏损倒闭,欠下顾客8万多元会员费。为尽快偿还欠款,他一天打三份工,每天工作10多个小时,经过9个月的努力,一笔一笔还清了欠款。一时间“陈伟还债”成为美谈,他受到当地政府的褒奖。这告诉我们( )①要真诚待人,讲信用守承诺②做老实人、办老实事,就是吃亏的③诚信是一个人安身立命之本④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答案】C【知识点】诚信【解析】诚信是一个人安身立命之本,材料中,陈伟还债受到嘉奖,这说明要真诚待人,讲信用守承诺;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故①③④正确;②错误,做老实人、办老实事,并不是吃亏;故答案为:C。8.某食品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不讲诚信,为降低生产成本,购进存在食品安全风险的“土坑”酸菜用于生产。2022年4月,该公司受到停产和主要责任人罚款200万元的处罚。这说明中( )①诚信是企业的无形资产②任何失信行为都是违法的③诚信经营才能塑造良好的企业形象④企业要发展就不能讲诚信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答案】B【知识点】诚信【解析】结合材料“该公司受到停产和主要责任人罚款200万元的处罚”可知说明了诚信是企业的无形资产,诚信经营才能塑造良好的企业形象,才能赢得客户。因此,①、③正确,符合题意;②并非所有失信行为都是违法行为,题干表述错误,不符合题意;④企业要发展就要讲诚信,题干表述错误,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9.《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规定: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遵循诚信原则,秉持诚实,恪守承诺。对诚信认识正确的是( )A.讲诚信就能解决生活中的所有问题B.失信一定会受到法律制裁C.诚信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D.诚信是诚实,守信用【答案】D【知识点】诚信【解析】根据所学,诚信就是诚实、守信和信任。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一个人安身立命之本,是我们融入社会的“通行证”。所以D符合题意,正确。A观点太绝对化,夸大了诚信的作用,是错误的。B错误,失信行为不一定是违法行为,违法行为才要受法律制裁。C错误, 诚信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故答案为:D。10.小刚和同学约好周六早上到体育馆踢足球,却没按时到,同学批评他,他却不以为然。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A.要用“善意的谎言”为自己争辩B.这是轻微违法行为,会失信于人C.不必小题大做,小事失信没关系D.要勇于认错,做诚实守信的人【答案】D【知识点】诚信【解析】 D正确,依据教材知识,诚信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的根本,是人们融入社会的通行证,失信于人,就会害人害己。轻易许诺而不兑现,是一种不良品质。践约守信是我们诚实做人的核心;A错误,我们要言而有信,信守承诺,做一个诚信的人,不要试图争辩;B错误,这不属于违法行为;C错误,诚信做人就体现在一点一滴的小事之中,在做人方面实质上没有大事小事之分;故答案为:D。11.【品读人物故事汲取奋进力量】他们的事迹感人至深,他们名字的背后记录着动人的中国故事。故事“中国好人” ——陈廷海他将村民交给他的百万斤油菜籽售卖给油脂厂,却因油脂厂老板不见踪影,背上98万元债务。为偿还210户乡亲的欠款,他17年来风雨践诺,被网友称为“信义老农”。品读以上故事,书写你的感悟。 【答案】诚信是一个人安身立命之本:诚信是企业的无形资产;创新促进社会文明、国家兴旺。陈廷海老人的行为体现了践行诚信这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赢得全社会的敬意,值得点赞。【知识点】诚信;自信及其意义;自强及其意义;【解析】故事中陈廷海为偿还210户乡亲的欠款,他17年来风雨践诺,被网友称为“信义老农”,体现了诚信,从诚信的重要性回答即可过关 演 练1.2023年2月,“男孩抓海鸥塞瓶子”一事因涉“三有”(指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野生保护动物,自然资源执法大队对涉事男孩监护人进行了行政处罚。对该事件认识正确的是( )A.小男孩的行为属于刑事违法行为 B.警示我们要抵制不文明行为,坚守法律底线C.所有违法行为都会受到行政处罚 D.未成年人违法都应当由监护人承担法律责任【答案】B【知识点】遵章守法【解析】A:小男孩的行为属于行政违法行为,故A说法错误;B:自然资源执法大队对涉事小男孩监护人进行了行政处罚,警示我们要抵制不文明行为,坚守法律底线,故B符合题意;C:所有违法行为都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故C说法错误;D:都应,观点绝对化,故D说法错误;故答案为:B。2.根据下图所示,判断该违法行为是( )【答案】B【知识点】违法行为的含义与分类【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私自离校,旷课逃学属于违纪行为,A不符合题意;散播谣言,扰乱秩序违反了治安管理处罚法,属于行政违法行为,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B符合题意;殴打他人,致其重伤、敲诈勒索,数额巨大均属于犯罪行为,受刑罚处罚,CD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A.私自离校,旷课逃学 B.散布谣言,扰乱秩序C.殴打他人,致其重伤 D.敲诈勒索,数额巨大3.刑法修正案(十一)针对未成年人严重犯罪问题作出如下规定:已满12周岁不满14 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罪,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情节恶劣,经最高人民检察院核准追诉的,应当负刑事责任。据此完成下列小题(1)区分罪与非罪的标准是( )①年龄大小 ②严重社会危害性 ③刑事违法性 ④应受刑罚处罚性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2).降低刑责年龄,目的是( )①保护受害人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秩序②能更好发挥法律的示警功能和威慑作用③能在一定程度上警戒未成年人遵守法律④从根本上解决未成年人犯罪的问题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CA【知识点】了解刑法、犯罪与刑罚;法律的特征和作用【解析】 本题考查对犯罪和法律的作用的认识,主要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本题根据所学知识,分析题肢选项,结合排除法可以选出正确的答案。(1).依据教材知识,犯罪行为是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触犯了刑法、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严重危害性、刑事违法性、刑罚处罚性是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也是区分罪与非罪的标准,②③④符合题意。①错误,年龄大小不是区分罪与非罪的标准。故答案为:C。(2).根据所学,法律具有保护和规范作用, 降低刑责年龄, 能在一定程度上警戒未成年人遵守法律, 能更好发挥法律的示警功能和威慑作用,保护受害人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秩序,所以①②③符合题意,正确。④错误,选项观点太绝对,夸大了这一做法的作用。故答案为:A。4.下列图示不正确的是( )B.C.D.【答案】A【知识点】社会规则的内涵、意义;违法行为的含义与分类;了解刑法、犯罪与刑罚;依法纳税【解析】【分析】根据所学,民事违法行为和行政违法行为对社会的危害相对较轻微,称为一般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是最严重的一种违法行为,是犯罪。违法行为包括一般违法行为和严重违法行为(犯罪行为),所以犯罪不包括民事违法行为。因此,A图示错误,符合题意。BCD图示正确,但不符合题意要求。故答案为:A。A.5.下列示意图中,正确描述知识点相互关系的是( )B.C.D.【答案】B【知识点】违法行为的含义与分类【解析】根据图示,符合知识分类意图的选项中,只有选项B符合题意,因为违法行为按照违法情节和社会危害程度划分,可分为一般违法和犯罪。应选。选项ACD不符合题意,应排除。故答案为:BA.6.北京市公安局重拳打击制售侵权假冒冬奥会吉祥物行为,于2022年1月初彻底摧毁了一条生产、销售侵权假胃吉祥物玩偶的犯罪链条。该制假售假行为属于( )A.民事违法行为 B.刑事违法行为 C.行政违法行为D.一般违法行为【答案】B【知识点】违法行为的含义与分类【解析】违法行为根据违反的法律,可分为行政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题文中,制假售假行为的行为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触犯了刑法,受到了刑罚处罚,属于刑事违法行为,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7.李某捡到他人丢失的手表,拒绝归还;赵某谎报险情,拨打报警电话。李某和赵某的行为分别属于( )A.民事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 B.行政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C.民事违法行为行政违法行为 D.行政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答案】C【知识点】违法行为的含义与分类【解析】李某捡到他人丢失的手表,拒绝归还,侵犯他人的财产权,是民事违法行为。赵某谎报险情,违反治安管理法律,是行政违法行为,C符合题意。ABD说法错误,应排除。故答案为:C。8.下面是 15岁中学生刘某走上犯罪道路的过程,这启示我们( )A.要认清犯罪危害,规范自身行为B.入狱是不良行为的必然后果C.违法犯罪都会受到公安机关的处罚D.可以违法,但决不能犯罪【答案】A【知识点】敢于、善于应对犯罪【解析】A.下面是 15岁中学生刘某走上犯罪道路的过程,这启示我们要认清犯罪危害,规范自身行为,符合题意;B.不良行为不一定会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不符合题意;C.违法犯罪都会受到法律的处罚,不符合题意;D.违法行为也要承担法律责任,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9.[良法善治呵护未成年人]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明确界定不良行为是指吸烟、饮酒、旷课、逃学、沉迷网络等未成年人实施的不利于其健康成长的行为。明确界定严重不良行为是指未成年人实施的有刑法规定、因不满法定刑事责任年龄不予刑事处罚的行为,以及其他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未成年人不良心理和不良行为可能发展为违法犯罪,从个人角度分析,怎样避免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答案】①我们作为社会成员,要珍惜美好生活,认清犯罪危害,远离犯罪;②预防犯罪,需要我们杜绝不良行为;③生活在法治社会,我们应增强法治观念,依法自律,做一个自觉守法的人:④我们要从小做起,避免沾染不良习气,自觉遵纪守法,防范于未然;⑤要做到“行己有耻";⑥我们要树立底线意识,触碰道德底线的事情不做,违反法律的事情坚决不做:⑦要房砺意志,拒绝不良诱惑,不断增强自控力等。【知识点】保护未成年人的四道防线;预防犯罪的做法【解析】根据所学,预防犯罪可以从认清犯罪危害,远离犯罪;杜绝不良行为;依法自律,做一个自觉守法的人,从小做起,避免沾染不良习气,立底线意识,触碰道德底线的事情不做,违反法律的事情坚决不做:拒绝不良诱惑,不断增强自控力等方面回答即可。完谢谢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兼职招聘: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admin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2024年中考名师导航《道德与法治》备考复习教学设计课题 专题10 遵守社会规则 单元 二 学科 道德与法治 年级 八年级上教材分析 作为八年级上册教材的第二单元,本单元是关于社会生活,安定、文明、有序,需要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等建立和谐的关系,而这种关系的建立,需要每个人认识社会规则、学习社会规则、遵守社会规则、维护社会规则。第三单元围绕社会责任这一主题展开,我们身为社会中的一员,勇于承担社会责任是一种价值追求,更是一种精神境界。我们要懂得负责任,无论是对自己,对他人还是对社会都要有责任感和责任心,勇于承担自己应当承担的责任,也正是因为有了很多人在为我们的成长和幸福生活承担着责任,我们才能健康成长,所以我们应该学会感恩,学会关爱他人,主动服务社会,尽己所能帮助他人,促进社会和谐,在这个过程中逐渐成长,增强获得感,做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学习目标 道德修养:维护公共秩序,讲社会公德,爱护公共财物,遵守法律规定在公共生活中做一个文明的社会成员。健全人格:能够结合生活实例阐述如何做到自尊自爱自强,能够辨识失信失德的行为表现,知道诚实守信的意义重点 维护社会秩序中的度量分界”,自律和他律,以及他律向自律的转变,诚信,违法行为,难点 规则和自由的关系,维护和改进规则,加强公民诚信教育的方法,我国刑法对未成年人犯罪的特殊规定。教学过程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导入新课 一、考点梳理考点1社会秩序与规则(5年2考)考点2尊重他人(5年1考)考点3文明有礼考点4诚实守信(5年5考)考点5违法行为(5年5考)考点6预防犯罪(5年5考)考点7善用法律(依法维权)(5年3考) 阅读一下即可 让学生知道复习的考点,并清楚考点中的重点,让学生关注学习要掌握的内容,从而导入本节课学习讲授新课 思维导图梳理知识点要求:学生读一遍,顺便找一找关键词,帮助学生记忆。1、社会秩序的作用?2、社会规则(道德、纪律、法律)的作用?(规则与秩序的关系)3、自由与规则的关系是怎样的?4、我们应该如何自觉遵守规则?5、为什么要尊重他人?6、怎样尊重他人?7、为什么要文明有礼?8、怎样做一个文明有礼的人?9、为什么要讲诚信?10、如何践行诚信?11、违法行为包括哪几类?12、犯罪的含义?13、犯罪的基本特征?14、青少年应如何加强自我防范、预防犯罪?15、诉讼的类型?16、我们为什么要善于同违法犯罪作斗争?重点句以及古诗词的理解点名学生起来回答,可以学生一个时间来分析要回答的内容、知识点断句可以从核心知识点去找,文学内需要帮助学生理解其内容1.社会规则明确社会秩序的内容。社会规则划定了自由的边界;2.社会规则是人们享有自由的保障。3.尊重他人是一个人内在修养的外在表现。4.文明有礼是一个人立身处世的前提。5.诚信是一种道德规范和品质,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诚信也是一项民法原则。6.诚信是一个人安身立命之本。7.遵章守法是社会和谐的保证;刑法是惩治犯罪、保护国家和人民利益的有力武器。8.犯罪的最本质特征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犯罪的法律标志是刑事违法性;犯罪的必然后果应受刑罚处罚。9.刑罚分为主刑和附加刑两大类。10.法律服务机构有:法律服务所、律师事务所、公证处、法律援助中心。11.诉讼是处理纠纷和应对侵害最正规、最权威的手段,是维护合法权益的最后屏障。12.应对违法犯罪既要做到及义勇为又要做到见义智为。五、易混易错1.社会秩序就是公共场所的秩序。2.政府对公用设施的管理属于维护公共场所秩序。3.对违反社会规则行为的处罚,有法律、纪律、道德等强制性手段。 4.违反规则、扰乱社会秩序的行为,都要承担刑事责任。5.我们在任何时候都不能说谎,应做诚实守信的人。6.社会规则是人民安居乐业的保障。7.文明有礼是一个人安身立命之本。8.违法是我们成长道路上最凶险的陷阱。9.犯罪一定违法,违法一定犯罪。10.拘留、罚金属于刑事责任。11.民告官属于民事诉讼.。 帮助学生扩展知识思维导图学生记忆,用较短的时间读一遍,并且用心记忆,课外要求,背的。学生讨论或查找内容完成学生交流发言,所处答案即可 帮助学生理清这部分要掌握的大致内容背不得内容就一定不会应用。背的内容不一定会应用。根据学生的情况来增减适当的内容这类题型主要存在于选择题中,或者简单的答题之中,帮助学生理解这部分内容增加答题答对几率这部分内容是核心句内容得分补充,需要学生多加练习课堂练习 真题演练1.据《元史●许衡传》记载:许衡与友人外出,因天热口渴难耐,刚好道旁有棵梨树,众人争相摘梨解渴,唯独许衡不为所动,有人劝解道:“乱世之时,这梨是没有主人的。”许衡正色道:“梨无主人,难道我心中也无主吗 ”这个故事教育我们( ) A.要坚定维护规则,积极改进规则B.不遵守规则一定会受到法律的制裁C.遵守规则需要监督、提醒、奖惩等外在约束D.遵守规则需要敬畏规则,将规则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法律链接第七十条 未经学校允许,未成年学生不得将手机等智能终端产品带入课堂,带入学校的应当统一管理。——《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2.【合理利用网络 遵守社会规则】为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和游戏,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学校明令禁止学生带手机进校园,但依然屡禁不止。针对这一现象,同学们议论纷纷。观点1:带手机进校园是件小事儿,不必小题大做。观点.2:带手机进校因不对,但大家都在带,我也就跟着带。观点3:老师管得紧就不带,老师管得松就可以带。结合“法律链接”和同学们的观点,就“自觉遵守规则”发表你的看法。3.一位满身泥浆的农民工怕弄脏公交车的座位,疲惫地坐到公交车的过道上。司机对他说:“师傅,请坐到座位上。”他们身上体现出的品质是( ) A.与人为善,尊重他人 B.扶危济困,无私奉献C.挺身而出,舍生忘死 D.遵纪守法,爱岗敬业4.【学会交往,与人为善】(1)情境一:在每次课堂讨论中,小华觉得别人的意见都不对,只有自己的才是正确的。评价:(2)情境二:下雨天,一位路人不慎摔伤,路过的几个中学生为他撑起伞并拨打“120”求助。评价:5.“敬人者,人恒敬之。”尊重从我做起,下列行为错误的是( ) A.积极关注、重视他人 B.平等对待,一视同仁C.换位思考,欣赏他人 D.以貌取人,区别对待6.《荀子》中说:“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这句话说明文明有礼( )①文明有礼是一个人立身处世的前提 ②文明有礼促进社会和谐③是企业成功的唯一因素 ④文明有礼体现国家形象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7.江苏小伙陈伟开的水果店,因亏损倒闭,欠下顾客8万多元会员费。为尽快偿还欠款,他一天打三份工,每天工作10多个小时,经过9个月的努力,一笔一笔还清了欠款。一时间“陈伟还债”成为美谈,他受到当地政府的褒奖。这告诉我们( ) ①要真诚待人,讲信用守承诺 ②做老实人、办老实事,就是吃亏的③诚信是一个人安身立命之本 ④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8.某食品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不讲诚信,为降低生产成本,购进存在食品安全风险的“土坑”酸菜用于生产。2022年4月,该公司受到停产和主要责任人罚款200万元的处罚。这说明中( ) ①诚信是企业的无形资产 ②任何失信行为都是违法的③诚信经营才能塑造良好的企业形象 ④企业要发展就不能讲诚信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9.《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规定: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遵循诚信原则,秉持诚实,恪守承诺。对诚信认识正确的是( )A.讲诚信就能解决生活中的所有问题B.失信一定会受到法律制裁C.诚信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D.诚信是诚实,守信用10.小刚和同学约好周六早上到体育馆踢足球,却没按时到,同学批评他,他却不以为然。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 A.要用“善意的谎言”为自己争辩B.这是轻微违法行为,会失信于人C.不必小题大做,小事失信没关系D.要勇于认错,做诚实守信的人11.【品读人物故事汲取奋进力量】他们的事迹感人至深,他们名字的背后记录着动人的中国故事。 故事 “中国好人” ——陈廷海 他将村民交给他的百万斤油菜籽售卖给油脂厂,却因油脂厂老板不见踪影,背上98万元债务。为偿还210户乡亲的欠款,他17年来风雨践诺,被网友称为“信义老农”。 品读以上故事,书写你的感悟。 二、过关演练1.2023年2月,“男孩抓海鸥塞瓶子”一事因涉“三有”(指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野生保护动物,自然资源执法大队对涉事男孩监护人进行了行政处罚。对该事件认识正确的是( ) 小男孩的行为属于刑事违法行为 B.警示我们要抵制不文明行为,坚守法律底线C.所有违法行为都会受到行政处罚 D.未成年人违法都应当由监护人承担法律责任2.根据下图所示,判断该违法行为是( )私自离校,旷课逃学B.散布谣言,扰乱秩序C.殴打他人,致其重伤D.诈勒索,数额巨大3.刑法修正案(十一)针对未成年人严重犯罪问题作出如下规定:已满12周岁不满14 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罪,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情节恶劣,经最高人民检察院核准追诉的,应当负刑事责任。据此完成下列小题(1)区分罪与非罪的标准是( ) ①年龄大小 ②严重社会危害性 ③刑事违法性 ④应受刑罚处罚性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2).降低刑责年龄,目的是( ) ①保护受害人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秩序②能更好发挥法律的示警功能和威慑作用③能在一定程度上警戒未成年人遵守法律④从根本上解决未成年人犯罪的问题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4.下列图示不正确的是( ) A. B. C. D.5.下列示意图中,正确描述知识点相互关系的是( ) A.B.C.D.6.北京市公安局重拳打击制售侵权假冒冬奥会吉祥物行为,于2022年1月初彻底摧毁了一条生产、销售侵权假胃吉祥物玩偶的犯非链条。该制假售假行为属于( ) A.民事违法行为 B.刑事违法行为 C.行政违法行为D.一般违法行为7.李某捡到他人丢失的手表,拒绝归还;赵某谎报险情,拨打报警电话。李某和赵某的行为分别属于( ) A.民事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B.行政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C.民事违法行为行政违法行为D.行政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8.下面是 15岁中学生刘某走上犯罪道路的过程,这启示我们( )A.要认清犯罪危害,规范自身行为B.入狱是不良行为的必然后果C.违法犯罪都会受到公安机关的处罚D.可以违法,但决不能犯罪9.[良法善治呵护未成年人]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明确界定不良行为是指吸烟、饮酒、旷课、逃学、沉迷网络等未成年人实施的不利于其健康成长的行为。明确界定严重不良行为是指未成年人实施的有刑法规定、因不满法定刑事责任年龄不予刑事处罚的行为,以及其他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未成年人不良心理和不良行为可能发展为违法犯罪,从个人角度分析,怎样避免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1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未成年人网络沉迷的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有损身心健康,甚至会引发违法犯罪。2022年4月最高人民检察院发布2022年1至3月全国检察机关主要办案数据,批准逮捕未成年犯罪嫌疑人4269人,网络犯罪特点突显,低年龄犯罪人数占比较高。预防未成年人网络犯罪,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结合材料并运用所学知识,就如何预防未成年人网络犯罪提出合理化建议(分别从个人、家庭、学校角度作答)。11.(2022昆明节选)[良法善治显关怀 依法保护促成长]材料二:大数据时代下的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现状调查(主要特点) (1)未成年人犯罪总体数量下降(2)未成年人犯罪低龄化(3)未成年人犯罪的低文化水平(4)未成年人犯罪手段网络化,如网络上的虚拟财物盗窃案、诈骗案经常发生(5)缺少家庭关爱对未成年人犯罪影响大 青少年阶段是人生“拔节孕穗期”,要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结合未成年人犯罪特点,请为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打造坚实的“青春盾牌”建言献策。12.【关爱成长,远离犯罪】近年来,全国各地中小学校积极采取措施,有效预防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努力把校园建设成最安全、最阳光的地方。(1)材料体现了对未成年人哪方面的特殊保护?结合上述材料,谈谈当我们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应该怎么办?(2)请简要分析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自身原因有哪些?11.近年来,大量案件表明,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多存在以下问题:说谎欺骗,道德品质差;厌学逃学,文化素质低;不学法不守法,法治意识淡薄;不良交友,“哥们儿”义气重;沉迷网络游戏,自制力弱;盲目攀比,虚荣心强……此外,未成年人实施犯罪行为之前,其不良行为或违法行为大多没有得到及时有效地纠正。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背后往往都存在以下共性问题:家庭教育缺失、监护不力;个别学校重成绩、轻规范;社会不良信息的影响等。(1)“行己有耻”要求我们知廉耻,懂荣辱;有所为,有所不为。从上述材料中你可以获得哪些警示?(2)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结合上述材料及如图,请简要写出有效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对策。对策1: 。对策2: 。对策3: 。 分两部分内容,真题演练,建议这部分内容采用学生自己讲解,自己学习;过关演练,采用的分值,让学生自己看看掌握了多少 复习课,做题也是一个重要的内容,所以做题是不可少的内容第一个是真题演练,第二个是过关演练,真题作为做题的师范由老师或学生学习的过程之中合作暂开,一起探究做题的方法。过关演练是学生快速的反应以及做题的效果展示。课堂小结 回顾一节课复习的内容,让学生自己总结还没掌握的内容,利用自习课加固所复习内容 个人自己发言或所想板书 关键词:规则:尊重,文明,诚信,违法预防犯罪 善用法律其余PPT展示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2024年中考名师导航《道德与法治》专题10:遵守社会规则【配套PPT】.pptx 2024年中考名师导航《道德与法治》专题10:遵守社会规则【配套教学设计】.doc 2024年中考名师导航《道德与法治》备考第一轮复习:专题10 遵守社会规则【大单元:思维导图 核心知识点 重点句 易混易错 真题演练】.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