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道外区中考一模语文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4年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道外区中考一模语文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3-2024学年度下学期九年级学业水平调研测试试卷(一)
语文学科
考生须知:
1. 本试卷满分为120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
2. 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 “考号”、 “考场”、“座位号”在答题卡上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
3. 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纸上答题无效。
4. 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 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5. 保持卡面整洁,不要折叠、不要弄脏、不要弄皱,不准使用改字液、修改带、刮纸刀。
一、积累与运用(25分)
阅读下面一段介绍春节的文字,回答1——7题。
春节即中国农历新年,即农历正月初一。春节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夏朝,在过去很长时间一直被称作元旦,俗称新春、新岁、岁旦等,口头上又称过年、过大年。从词源角度来看,“春节”这个名字由两部分组成:“春”和“节”。“春”代表的是春天,象征着一年的开始,( ) 的大地上一片生机勃勃。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春天被视为生命和希望的象征。“节”则意味着节日,即特定的、有重要意义的日子,人们会进行特殊的庆祝活动,也瞻望新年的美好前景。因此,“春节”从字面意义上解释,就是春天的节日,或者说是庆祝春天到来的节日。这也体现了春节在中国人心中的重要地位,它不仅是一个春天的节日,更是一个引领着新生、希望和团圆的特殊时节。至于春节的命名由来,由于它标志着农历新年的开始,且这个时节刚刚结束了风雪载途的严冬,正迎来春回大地、( )的季节,因此人们将其命名为“春节”,以此来。这个命名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时间和自然的敬畏与尊重。
1.(3分) 这段话中三个加点字的正确读音是( )
A. sù zhān zài B. sù shàn zǎi
C. shù zhān zǎi D. shù shàn zài
2.(3分)在文段的这两个括号中,应该填入的书写正确的词语是( )
A. 广贸无垠姹紫嫣红 B. 广袤无垠诧紫嫣红
C. 广袤无根姹紫嫣红 D. 广袤无垠姹紫嫣红
3. (3分) 文段中画横线的句子是一个病句,应该改成( )
A. 它不仅是一个春天的节日,更是一个引领着团圆、新生和希望的特殊时节。
B. 它不仅是一个春天的节日,更是一个象征着新生、希望和团圆的特殊时节。
C. 它不仅是一个引领着新生、希望和团圆的特殊时节,更是一个春天的节日。
D. 它不仅是一个象征着新生、希望和团圆的特殊时节,更是一个春天的节日。
4.(3分)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节日,在我国文学作品中也有很多故事发生在春节。下列情节与春节相关的一项是( )
A. 李逵等梁山好汉元夜闹东京 (《水浒传》)
B. 唐僧师徒四人在金平府观灯 (《西游记》)
C. 集中营的革命者在狱中联欢 (《红岩》)
D. 鲁迅在童年时候去看五猖会 (《朝花夕拾》)
九年语文试卷第 1 页(共 6 页) 5.(3分)在春节中,贴春联是一项重要的民俗活动。王小红想选一副对联贴在自家门口作为春联,下面四副对联中最合适的是( )
A. 福星高照满庭庆,寿诞生辉合家欢。
B. 秦晋联姻春意闹,凤凰比翼彩虹飞。
C. 良操美德千秋在,高节亮风万古存。
D. 春临大地百花艳,节至人间万象新。
6.(3分) 在选文横线处填上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盘点一年的收获,也寄寓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
B. 庆祝新的一年的到来,以及大自然的重生和更新
C. 缓解过去一年的疲惫,同时热烈迎接新春的到来
D. 迎接新春的到来,同时用节日祈祷新年风调雨顺
7.(7分)在春节中,家家户户都要全家人聚在一起吃年夜饭。在今年春节王小红家的年夜饭桌上,为了增强欢乐的气氛,有人提议围绕“春”字玩一局“飞花令”:也就是每个人都要说一句带有“春”字的古诗词,第几个发言的人,所说诗句中的“春”字就必须在第几个字。于是,爷爷第一个说,他说了李商隐的《无题》中的诗句“ (1) ,蜡炬成灰泪始干”;接下来是奶奶,她说的是杜甫《春望》中的诗句“国破山河在, (2) ”;第三个是小红的爸爸,他接的是杜牧《赤壁》中的诗句“东风不与周郎便, (3) ”;然后小红的妈妈接了孟郊《游子吟》中的诗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小红的叔叔接下来说了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的诗句“ (4) ,千树万树梨花开”;她的婶婶接着说了白居易《钱塘湖春行》中的诗句“几处早莺争暖树, (5) ”;最后是王小红,她接了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的诗句“沉舟侧畔千帆过, (6) ”。如果你的家中也要玩这个游戏,你希望第个发言,那时你准备说的诗句是“ (7) ”。
二、阅读(45分)
(一) 阅读《愚公移山》选段, 回答8——10题。(10分)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 ”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且焉置土石 ”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河曲智叟亡以应。
8.(3分)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
A.杂然相许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
B.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C. 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D. 北山愚公长息曰鹏之徙于南冥也……去以六月息者也
9.(3分)对下面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 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
译为:我和你们尽力挖平险峻的大山,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北岸,行吗
B.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译为:凭您的力气,根本不能削减魁父这样的山丘,试试去挖太行和王屋怎么样
九年语文试卷第 2 页(共 6 页) C.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译为:于是带领子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敲石头挖土,这些土石基本都运到了渤海边上。
D.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译为:你的思想太顽固了,顽固得没法改变,连寡妇和小孩都比不上。
10.(4分)文中的智叟本是想劝阻愚公移山的行动,但由于语气不委婉,理由不充分,而遭到了愚公的驳斥。如果你想善意地劝阻愚公,你会怎么说呢
(二) 阅读《龙年说龙》, 回答11——14题。(9分)
龙年说龙
孟德宏
①龙是一种带有神秘气息的生物。《尔雅翼》中说:“龙者鳞虫之长,王符言其形有九似:头似驼,角似鹿,眼似兔,耳似牛,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一般认为,这个形象是经过漫长历史时期形成的。中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龙形图案来自于8000年前的兴隆洼文化查海遗址。
②龙的形象,主流观点认为来源于蛇。蛇被认为是古老氏族部落的图腾之一。闻一多在《伏羲考》中认为,伏羲部族以蛇为图腾。随着伏羲部族一一征服诸多部落,各部落氏族的图腾,也逐步被伏羲部族吸收,慢慢就形成了综合的龙图腾。可以说,中国龙的形象,是远古初民在征伐与融合过程中,各个部落的图腾不断叠加到蛇身上的结果。于是也就有了今天中华民族的图腾形象。
③也有一种观点认为,龙来自于天象。冯时先生就以6000年前的濮阳西水坡遗址为例,详细阐述了“龙”这一形象起源于古人对星空的考察和记录。他认为,青龙白虎朱雀玄武,本质上是古人对天空二十八宿的划分和形象化描写。古人通过观察“青龙”,获知春分秋分等天时,以指导农业生产实践。因此,华夏民族作为传统的农耕民族,就把龙作为自己的图腾来进行膜拜。
④大概从商周时代开始,龙就被赋予了特别的寓意。各种典籍中,都有关于龙的生动描写与相关记录。司马迁在《史记·五帝本纪》中说:“黄帝得土德瑞,黄龙地蚓见。”至迟于此,龙已慢慢成为权力的象征,后来逐渐成为帝王的垄断性标志。千百年来,中国人把帝王称为真龙天子。穿龙袍坐龙椅,成为只有帝王才能享有的特权。“龙”也常常被用来比喻不凡之士,如诸葛亮就被称作“卧龙”,成语“龙蟠凤逸”就用来比喻才能卓越超群而未为世所用的人。
⑤值得一提的是,中国的龙和西方的龙,其实有很大的不同。一般来说,中国的龙蛇身四足,西方的龙大腹带翅;中国的龙喷水降雨,西方的龙喷火作恶。在中国的文化系统中,龙是祥兽瑞兽;在西方的文化系统中,龙是恶兽邪兽。正因为有上述诸多显著差异,所以有的学者提出,中国文化系统中的“龙”应该翻译成 loong,以区别英文里固有的 dragon。但是目前来看,这个意见好像还没有得到大范围的认同。
——摘自公众号“孟德宏聊汉字”2024年2月7日,选文有较大删改
11.(2分)从选文内容来推测,中华民族为什么把龙的形象作为自己的图腾 请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
12.(2分)写出下面句子所运用的说明方法。(每个括号只能写一种说明方法)
也有一种观点认为,龙来自于天象。冯时先生就以6000年前的濮阳西水坡遗址为例,详细阐述了“龙”这一形象起源于古人对星空的考察和记录。 ( )( )
13.(2分)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龙有哪些特别的寓意
14.(3分)从选文内容来看,中国的龙和西方的龙,有哪些区别
九年语文试卷第 3 页(共 6 页)
三) 阅读《“人”证》, 回答15——19题。(15分)
“人”证
郁青
①在春运的火车上,一个很漂亮的乘务员,盯着一个民工模样的中年人,大声说道:“查票”。
②中年人浑身上下一阵翻找,终于找到了,却捏在手里。
③列车员朝他怪怪地笑了笑,说:“这是儿童票。”
④中年人憋红了脸,嗫嚅着说:“儿童票不是跟残疾人票价一样吗 ”
⑤列车员打量了中年人一番,问道:“你是残疾人 ”
⑥“我是残疾人!”
⑦“那你把残疾证给我看看。”
⑧中年人紧张起来,说:“我没有残疾证,买票的时候,售票员就向我要残疾证,我没有办法才买的儿童票。”
⑨列车员冷笑一下:“没有残疾证,怎么能证明你是残疾人啊 ”
⑩中年人没有做声,只是轻轻地将鞋子脱下,又将裤腿挽了起来——只有半个脚掌。
列车员斜眼看了看,说:“我要看的是证件!是残联盖的钢印。”
中年人一副苦瓜脸,解释说:“我没有当地户口,人家不给办理残疾证。而且我是在私人工地干活,出了事之后老板就跑了,我也没有钱到医院做鉴定……”
列车长闻讯赶来,询问情况。
中年人再一次向列车长说明,自己是一个残疾人,买了一张和残疾人票一样价格的票……
列车长也问:“你的残疾证呢 ”
中年人说他没有残疾证,接着说让列车长看他的半个脚掌。
列车长连看都没有看,他不耐烦地说:“我们只认证不认人!有残疾证你就是残疾人,有残疾证才能享受使用残疾人票的待遇。你赶快补票吧!”
中年人一下就蔫了。
他翻遍了全身的口袋和行李,只有几块钱,根本不够补票的。他带着哭腔对列车长说:“我的脚掌被机器轧掉一半之后,就再也打不了工了,没有钱,马上过年了,连老家也回不去,这张半价票还是老乡们凑钱给我买的呢。求您高抬贵手,放过我吧!”
列车长坚决地说:“那不行。”
那个女列车员满脸堆笑地对列车长说:“让他去车头铲煤吧,算做义务劳动。”
列车长想了想说:“好!”
车厢里越来越多的人围观着这一幕,但没有一个人说话。
这时,一个老同志看不惯了,他站起来盯着车长的眼睛,说:“你是不是男人 ”
列车长不解地说:“这跟我是不是男人有什么关系啊!”
“你就告诉我,你是不是男人。”
“我当然是男人。”
“你用什么证明你是男人呢 把你的‘男人证’拿出来给大家看看!”
周围的人一下笑起来。
列车长愣了愣,说:“我一个大男人在这儿站着,难道还是假的不成 ”
老同志摇了摇头说:“我和你们一样只认证不认人,有‘男人证’才是男人,没有证就不是。”
列车长卡了壳,一时想不出什么话来应对。
那个女列车员挤过来替列车长解围,她对老同志说:“我不是男人,你有什么话跟我说好了。”
老同志指着她的鼻子,说:“你根本不是人!”
女列车员一下暴跳如雷,尖声叫道:“你嘴巴放干净点,你说,我不是人是什么 !”
老同志一脸平静,狡黠地笑了笑,说:“你是人 那好,把你的‘人证’拿出来看看……”
四周的人再一次哄笑起来。
只有一个人没有笑,他是那个只有半个脚掌的中年人,他定定地望着眼前的这一切,不知何时,冷冷的双眼里噙满了泪水……
——选自《实用文摘》(中学版) 2024年1月(上),选文有改动
九年语文试卷第 4 页(共 6 页)
15.(3分) 文中的中年人本是成年人,为什么却买了一张儿童票来乘车
16.(3分) 结合上下文考虑,选文第 段中老同志看不惯的有哪些
17.(3分) 选文第 段中,老同志为什么说列车员“根本不是人”
18.(3分) 选文画线句多次写到不同人物的笑,请分别分析人物笑的原因。
(1) 列车员朝他怪怪地笑了笑,说:“这是儿童票。”
(2) 那个女列车员满脸堆笑地对列车长说:“让他去车头铲煤吧,算做义务劳动。”
(3)周围的人一下笑起来。
19.(3分)在选文结尾处,中年人为什么会“冷冷的双眼里噙满了泪水”
(四) 阅读《请让中文回归真善美》, 回答20——23题。(11分)
请让语言表达回归真善美
码头青年
①春节前后这些天,不断收到和看到包含各种生僻异体字的祝福语,尤其是那个“龙行赢(dá)藏”,简直是闪瞎眼。除了龙行巍巍,还有前程翡翡(lǎng) 、生活噩噩(yè)、百业骎骎(qīn) 、财运淼淼(màn) 。这些藏在故纸堆里本已发霉腐烂的字,不知何故,集体回魂。
②对这些字,在几个月之前,我既不知怎么读,也不知什么意思。我也相信,像我这样的,不在少数。
③这种语言文字运用的污染,其本质就是文化上的装腔作势,必然带来审美上的低级趣味。
④有点阅历的人都知道,文化水平有限的人更喜欢掉书袋说大词,而真正的高手,用三两句简单易懂的大白话就能把事物的本质说得一清二楚。
⑤这些发霉的古字突然被重新挖掘包装起来,这种装腔作势的危害不容小觑,因为导致整个社会快速低幼化、肤浅化的苗头,往往是从语言污染开始的。
⑥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国社会语言学之父陈原就在《语言与社会生活》中说, “如果在日常生活中,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充斥着许多看起来很正确,但实际上已不传达任何有效信息的语言,那么语言有什么用呢 ”
⑦铺天盖地的语言暴力,将直接导致语言的污染。几十年前,国人的生活中充斥着各种语言暴力,比如打倒、摧毁、砸烂甚至炮打。还有一些侮辱性极强的词汇也被高频率使用,诸如叛徒、特务、卖国贼等。语言是思维的外化,生活在如此语言环境中的人,就不可能产生健康的心理和思维。
⑧和以前相比,当下的语言污染是以另一种形式出现的。一些被扭曲的语言渗透在日常生活里,往往更具麻痹性,危害性也更大。因为它们是通过一句句常用语影响公众的,难以觉察,也难以清除。这些言语就犹如微小剂量的砷,逐渐毒害着我们的思维。比如,裁员和失业,似乎是嫌这两个词丢人似的,偏偏叫灵活就业、优化,或者慢就业,更有甚者,叫“向社会输送人才”。再比如,将某种行为污名化,于是就有了恶意返乡、恶意讨薪、恶意躺平这些说法……
⑨对整个语言污染最严重的,可能是那些手握权力的人说的话。2013 年1月9日,《人民日报》刊文指出一些读者反感的官话套话,如“高度重视”“亲自过问”“现场指挥”“积极、及时、立即、确保”等。当时的新华每日电讯还支招说,官话要焕发活力,就该跳出格式化表达,要有民生情怀的支撑,要接地气,才能激发民众的情感共振。问题指出了,解决办法也有了,但是这么多年下来,效果似乎并不明显。
⑩在语言污染方面,短视频也在起着很坏的作用。我们看似每天接触很多内容,但是翻来覆去其实就是那点词汇量。最后,当你看到某个美好事物时,你已经不会用很精确美好的文字来描述,映入头脑中的词往往是:这谁顶得住啊!对于美景,千篇一律的文案是:一辈子总要去一次的某地。这就是短视频让人越看越蠢的重要原因。
汉语的星空本来极优美,无数先贤的经典诗文,就像一颗颗璀璨的星星,照耀着几千年的中华文化天空。可惜,今天的汉语世界,却有大量的空话、大话、假话、废话甚至脏话,污染着我们的视听,不容忽视。
请让语言表达回归真善美。
——选文摘自“码头青年公众号”2024年2月 13 日,有较大删改
九年语文试卷第 5 页(共 6 页) 20.(3分) 请写出本文的中心论点。
21.(2分) 写出下面句子所运用的论证方法。(每个括号只能写一种论证方法)
(1)还有一些侮辱性极强的词汇也被高频率使用,诸如叛徒、特务、卖国贼等。 ( )
(2) 这些言语就犹如微小剂量的砷,逐渐毒害着我们的思维。 ( )
22.(2分) 在作者看来,当今人们大量使用生僻字有哪些危害
23.(4分) 从选文内容来看,形成语言污染的原因有哪些
三、作文(50分)
24.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个作文。
(1) 命题作文
公元1084年的一天,苏轼与朋友刘倩叔一起游南山,看到了淡雅的自然景观,也品尝了清新的清茶野餐,便写下了一首《浣溪沙》,其中最有名的一句是“人间有味是清欢”,意思是“人间真正有滋味的还是清淡的欢愉”。这句词表现苏轼从平淡悠闲的生活中咀嚼出了幸福和快乐,寄寓着作者清旷、闲雅的审美趣味和生活态度。
请以“人间有味是清欢”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
①将题目抄写在答题卡作文纸的第一行(题目前空四格)
②文体自选(诗歌、戏剧除外)
③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④不少于 600字
⑤文章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班级名
(2)给材料作文
上面是汉字中“德”字最早的几种写法。这个字始见于商代甲骨文,左面的“彳”表示行走,可引申为一种行为;右面是个“直”字,其形状像一只眼睛上面有一条直线,表示眼睛要看正;后来在下面加了一个“心”字,表示直行者还要坚持本心。“德”在古代文献中也与“得”相通,表示得到。
上面的材料至少说明了这样一些道理:品德指引着人的行动;要坚持正道直行;做人做事要正直,坚持本心;有德才能有得……
请根据以上材料,自选角度,写一篇文章。
要求:
①所写文章主旨必须从所给材料中提炼,但不要对材料扩写、续写和改写,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②立意自定,题目自拟,文体自选(诗歌、戏剧除外)
③不少于 600字
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班级名
九年语文试卷第 6 页(共 6 页)2024年九年级学业水平调研测试(一)语文参考答案
说明:考生的主观题答案只要与参考答案意思相近即可酌情给分;如果考生的答案
与参考答案不一致,但符合题目要求且言之成理,也应酌情给分。
一、积累与运用(25分)(1一一6题各3分)
1.A2.D
3.B4.C
5.D
6.B
7.(7分。每空1分,错字、漏字、添字则该空不得分)
(1)春蚕到死丝方尽
(2)城春草木深
(3)铜雀春深锁二乔
(4)忽如一夜春风来
(5)谁家新燕啄春泥
(6)病树前头万木春
(7)略
二、阅读(45分)
(一)阅读《愚公移山》,回答8一10题。(10分)
8.(3分)C
9.(3分)D
10.(4分)符合题意,言之成理即可。
(二)阅读《龙年说龙》,回答11一14题。(9分)
11.(2分)符合题意,言之成理即可。
12.(2分)举例子列数字
13.(2分)符合题意,言之成理即可。
14.(3分)符合题意,言之成理即可
(三)阅读《“人”证》,回答15一19题。(15分)
15.(3分)符合题意,言之成理即可
16.(3分)符合题意,言之成理即可。
17.(3分)符合题意,言之成理即可。
18.(3分)符合题意,言之成理即可。
19.(3分)符合题意,言之成理即可。
(四)阅读《请让语言表达回归真善美》,回答20一23题。(11分)
20.(3分)请让语言表达回归真善美,
21.(2分)(1)举例论证(2)比喻论证
22.(2分)符合题意,言之成理即可
23.(4分)符合题意,言之成理即可。
三、作文(50分)评分标准参照2023年哈尔滨市中考作文评分标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