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楼梯与电梯》课件(共44张PPT)——《建筑识图与构造》同步教学(高教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7章 《楼梯与电梯》课件(共44张PPT)——《建筑识图与构造》同步教学(高教版)

资源简介

(共44张PPT)
第七章
楼梯与电梯
过渡页
TRANSITION PAGE
学习目标
  掌握楼梯的组成和设计要求
  掌握钢筋混凝土楼梯的构造
  掌握楼梯的尺度设计及细部构造
  了解台阶、坡道、电梯的基本构造
过渡页
TRANSITION PAGE
7.1 楼梯概述
7.2 钢筋混凝土楼梯
7.3 楼梯细部构造
7.4 台阶与坡道
7.5 电梯与自动扶梯
1
7.1.1 楼梯的组成
7.1 楼梯概述
  楼梯是由连续梯级、休息平台和维护安全的栏杆扶手及相应的支承结构组成的作为楼层之间垂直交通的建筑物构件。楼梯间是设置楼梯的专用空间。作为建筑物中广泛使用的垂直交通工具,楼梯及楼梯间的设计应有足够的刚度和强度、足够的通行能力以及防火、防烟和防滑的能力,同时还要兼顾美观。
  楼梯一般由楼梯段、休息平台、栏杆(栏板)和扶手三部分组成,如图7-1所示。
图7-1 楼梯的组成
2
7.1.1 楼梯的组成
   1.楼梯段
  楼梯段又称楼梯跑,是楼梯的主要使用和承重部分。它由若干个踏步组成。为减少人们上下楼梯时的疲劳和适应人行的习惯,一个楼梯段的踏步数要求最多不超过18级,最少不少于3级。
  2.休息平台
  休息平台是指两楼梯段之间的水平板,有楼层平台、中间平台之分。其主要作用在于缓解疲劳,让人们在连续上楼时可在平台上稍加休息;同时,平台还是梯段之间转换方向的连接处。
  3.栏杆和扶手
  栏杆和扶手是楼梯段的安全设施,一般设置在梯段的边缘和平台临空的一边,要求它必须坚固可靠,并保证有足够的安全高度。
7.1 楼梯概述
3
  楼梯的分类方法及类型如表7-1所示。
7.1 楼梯概述
7.1.2 楼梯的类型



型 按位置分 室内楼梯和室外楼梯
按使用性质分 主要楼梯、辅助楼梯、疏散楼梯和消防楼梯
按材料分 木楼梯、钢楼梯和钢筋混凝土楼梯等
按梯段数量和上下方式分 单跑、双跑、三跑、四跑、交叉式、剪刀式、圆形、螺旋形楼梯等
按平面形式分 开敞楼梯、封闭楼梯、防烟楼梯(参见图7-2)
表7-1 楼梯类型
  (a)开敞楼梯 (b)封闭楼梯 (c)防烟楼梯
图7-2 楼梯平面形式分类
4
  按梯段数量和上下方式分类的楼梯特点及适用范围如表7-2所示。详见P178。
7.1 楼梯概述
7.1.2 楼梯的类型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关于楼梯防火、防烟相关规定:
  ① 楼梯间应能天然采光和自然通风,并宜靠外墙设置。
  ② 通向楼梯间的门应采用乙级防火门,并应向疏散方向开启。
  ③ 防烟前室可与消防电梯间前室合用,如图7-3所示。
  ④ 前室的使用面积:公共建筑不应小于6 m2,居住面积不应小于4.5 m2;合用前室的使用面积:公共建筑不应小于10 m2,居住面积不应小于6 m2。
  ⑤ 当楼梯间不能天然采光和自然通风时,应按照相关防火规范的规定设置防烟或排烟设施,并设置消防应急照明设施。
图7-3 合用前室一例
5
  ⑤ 对采用新技术、新材料的做法说明及对特殊建筑造型和必要的建筑构造的说明;
  ⑥ 门窗表及门窗性能、用料、颜色、玻璃、五金件等的设计要求,如图11-5所示;
图11-5 门窗统计表格式示例
  ⑦ 幕墙工程(玻璃、金属、石材等)及特殊屋面工程(金属、玻璃、膜结构等)的性能及制作要求;
  ⑧ 电梯(自动扶梯)选择及性能说明;
  ⑨ 建筑防火设计说明;
  ⑩ 无障碍设计说明;
   建筑节能设计说明。
7.1 楼梯概述
6
7.1.3 楼梯尺度设计
  1.平面尺寸
  1)楼梯的坡度
  楼梯的坡度是指楼梯段的坡度,即楼梯段的倾斜角度。其表达方法可以有角度法和坡比法。楼梯适宜的坡度应在23°~38°之间,如图7-4所示。
7.1 楼梯概述
图7-4 楼梯坡度图
7
   2)楼梯段宽度(B)
  楼梯段宽度是指墙面至扶手中心线之间的水平距离或两个扶手中心线之间的水平距离。多层建筑的楼梯段宽度不应小于1 100 mm;高层建筑不应小于1 200 mm。
  楼梯段的宽度必须满足上下人流及搬运物品的需要。一般楼梯段需考虑同时至少通过两股人流,即上行与下行在楼梯段中间相遇能通过。根据人体尺度每股人流宽可考虑取 ,0~150 mm是人流在行进中人体的摆幅,如图7-5所示。
7.1 楼梯概述
7.1.3 楼梯尺度设计
图7-5 梯段宽与人流股数的关系
8
   3)楼梯平台的宽度(D)
  楼梯平台是楼梯段的连接部分,也供行人稍加休息之用。楼梯平台的宽度应大于或至少等于楼梯段的宽度,且不小于1 200 mm,如图7-6所示。连续直跑楼梯休息平台宽不宜小于1 100 mm。
7.1 楼梯概述
7.1.3 楼梯尺度设计
图7-6 楼梯平台宽度
9
  4)楼梯踏步尺寸
  梯段是由若干踏步组成的,每个踏步都由踏面和踢面组成。
  当踏步尺寸较小时,可以采取加做踏口或使踢面倾斜的方式加宽踏面。踏口的挑出尺寸为20~25 mm。《民用建筑设计通则》(GB 50352—2005)规定了楼梯踏步宽度和高度应符合表7-3的规定。
7.1 楼梯概述
7.1.3 楼梯尺度设计
楼梯类型 最小宽度b 最大高度h
幼儿园、小学等楼梯 0.26 0.15
电影院、剧场、商场等楼梯 0.28 0.16
住宅共用楼梯 0.26 0.175
其他建筑楼梯 0.26 0.17
住宅户内楼梯 0.22 0.20
表7-3 疏散踏步最小宽度和最大高度      单位:m
10
   5)梯井宽度(C)
  梯井是指楼梯梯段和休息平台内侧围成的空间。在双跑平行楼梯中,为了安全起见,梯井宽度一般以60~200 mm为宜。
  6)梯段长度(L)
  梯段长度是指楼梯段的水平投影长度,其值为L=(N-1)b
  式中:N——梯段级数, (取偶数)(H为层高)。
  7)梯间开间
  梯间开间尺寸为 梯间开间=2B+C+两边的1/2墙厚
  8)梯间进深
  梯间进深尺寸为 梯间进深=2D+L+两边的1/2墙厚
7.1 楼梯概述
7.1.3 楼梯尺度设计
11
  通过上述尺度设计,可以画出楼梯间的平面图,如7-7所示。
7.1 楼梯概述
7.1.3 楼梯尺度设计
图7-7 楼梯平面尺寸
12
   2.净高设计
  楼梯的净空高度包括楼梯段的净高和平台过道处的净高,如图7-8所示。
  楼梯段的净高是指自踏步前缘线(包括最低和最高一级踏步前缘线以外0.3 m范围内)量至正上方突出物下缘间的垂直距离。楼梯段的净高应大于等于2200 mm。
  平台过道处净高是指平台梁底至平台梁正下方踏步或楼地面上边缘的垂直距离。为保证在这些部位通行或搬运物件时不受影响,其净空高度要求大于等于2000 mm。
  在双跑楼梯中,当首层平台下作通道不能满足2000 mm的净高要求时,可以采取以下办法解决:
7.1 楼梯概述
7.1.3 楼梯尺度设计
    (a)          (b)
图7-8 楼梯净高控制
13
   ① 将底层第一梯段增长,形成级数不等的梯段,如图7-9(a)所示;
  ② 楼梯段长度不变,降低梯间底层的室内地面标高,如图7-9(b)所示;
  ③ 将上述两种方法结合,如图7-9(c)所示;
  ④ 底层用直跑楼梯直达二楼,如图7-9(d)所示。此方法由于梯段过长等诸多缺点现已较少采用。
7.1 楼梯概述
7.1.3 楼梯尺度设计
(a)底层长短跑  (b)局部降低地坪
(c)底层长短跑和局部降低地坪相结合 (d)底层直跑
图7-9 首层平台下作通道的处理方式
1
  按施工方式不同,钢筋混凝土楼梯可分为现浇钢筋混凝土楼梯和预制装配式钢筋混凝土楼梯两类。
7.2 钢筋混凝土楼梯
7.2.1 现浇钢筋混凝土楼梯
  现浇钢筋混凝土楼梯是把楼梯段和平台整体浇筑在一起的楼梯,具有整体性好、刚度大、抗震性能好、不需要大型起重设备的优点,但施工进度慢、耗费模板多、施工程序较复杂。根据楼梯段传力与结构形式的不同,现浇钢筋混凝土楼梯可分为板式和梁板式两种。
  1.板式楼梯
  板式楼梯一般由梯板、平台梁和平台板组成,如图7-10所示。
图7-10 钢筋混凝土板式楼梯
2
  钢筋混凝土板式楼梯是将楼梯段作为一块整浇板,斜向搁置在平台梁上,台梁之间的距离即为板的跨度。楼梯段应沿跨度方向布置受力钢筋。板式楼梯常用于楼梯荷载较小,楼梯段的跨度也较小的住宅等建筑。板式楼梯的荷载传递过程为:荷载→梯板→平台梁→墙(柱)。
  为保证平台过道处的净空高度,可在板式楼梯的局部位置取消平台梁,形成折板式楼梯,如图7-11所示。
7.2 钢筋混凝土楼梯
7.2.1 现浇钢筋混凝土楼梯
图7-11 折板楼梯
3
   2.梁板式楼梯
  梁板式楼梯由踏步板、楼梯斜梁、平台梁和平台板组成,如图7-12所示。梁板式楼梯受力较好,用材比较经济,但模板复杂,适用于各种长度的楼梯。
7.2 钢筋混凝土楼梯
7.2.1 现浇钢筋混凝土楼梯
图7-12 梁板式楼梯
4
  梁板式楼梯的荷载传递过程为:荷载→梯段板→斜梁→平台梁→楼梯间的墙(柱)。梁板式梯段在结构布置上有双梁布置和单梁布置之分。
  根据斜梁位置的不同,梁板式楼梯可分为明步式楼梯和暗步式楼梯两种,如图
7-13所示。
7.2 钢筋混凝土楼梯
7.2.1 现浇钢筋混凝土楼梯
     (a)明步式楼梯     (b)暗步式楼梯
图7-13 明步式楼梯和暗步式楼梯
5
  预制装配式钢筋混凝土楼梯是将楼梯分为平台板、平台梁、楼梯段三个组成部分,并在预制厂或现场进行预制,施工时将预制构件进行焊接、装配。其优点是工业化程度高、节约模板、缩短工期;但其整体性、抗震性、灵活性较差。
  小型装配式钢筋混凝土楼梯由踏步板、斜梁、平台梁和平台板组成。中型装配式钢筋混凝土楼梯由楼梯段和带平台梁的平台板两个构件组成。大型装配式钢筋混凝土楼梯则将整个梯段和平台预制成一个构件。如图7-14所示为某大型装配式钢筋混凝土楼梯施工。
7.2.2 预制装配式钢筋混凝土楼梯
7.2 钢筋混凝土楼梯
    (a)PC楼梯吊装 (b)PC楼梯吊装位
 (c)PC楼梯钢筋调整入梁 (d)PC楼梯顶撑
图7-14 大型装配式钢筋混凝土楼梯施工
1
7.3 楼梯细部构造
   1.栏杆(板)、扶手设计要求
  ① 楼梯至少于一侧设扶手;梯段净宽达三股人流时,应两侧设扶手,如图7-15所示,达四股人流时,宜加设中间扶手。
  ② 室内楼梯扶手的高度:自踏步前缘算起,成人扶手不宜小于900 mm,儿童扶手不宜小于600 mm,如图7-16所示;靠梯井一侧水平长度超过500 mm时,其高度不应小于1050 mm。
7.3.1 楼梯栏杆、栏板和扶手
图7-15 梯段两侧设扶手图
图7-16 室内楼梯扶手的高度
2
   ③ 室外楼梯临空处应设置防护栏杆,栏杆离楼面100 m处高度内不宜留空。临空高度在24 m以下时,栏杆高度不应低于1050 mm;临空高度大于等于24 m时,栏杆高度不应低于1100 mm。疏散用室外楼梯栏杆扶手高度不应低于1100 mm。
  ④ 当采用垂直杆件做栏杆时,其杆件净距不应大于110 mm。
  ⑤ 栏杆(板)应用坚固、耐久的材料制作,并能承受荷载规范规定的水平荷载。
7.3 楼梯细部构造
7.3.1 楼梯栏杆、栏板和扶手
3
   2.栏杆(板)、扶手构造
  1)栏杆
  栏杆多采用金属如方钢、圆钢、钢管或扁钢等材料,并可焊接或铆接成各种图案,既起防护作用,又起装饰作用,如图7-17所示。
7.3 楼梯细部构造
7.3.1 楼梯栏杆、栏板和扶手
     (a)不锈钢栏杆      (b)铁花栏杆
图7-17 金属栏杆
4
  栏杆与楼梯段应有可靠的连接,连接方法主要有锚接、焊接和螺栓连接等,如图7-18所示。
  锚接:在踏步上预留孔洞,然后将钢条插入孔内,预留孔的尺寸一般为50 mm×50 mm,钢条插入孔内应至少80 mm,孔内浇注水泥砂浆或细石混凝土嵌固。
  焊接:浇注楼梯踏步时,在需要设置栏杆的部位,沿踏面预埋钢板或在踏步内埋套管,然后将钢条焊接在预埋钢板或套管上。
  栓接:是指利用螺栓将栏杆固定在踏步上,其方式可有多种。
7.3 楼梯细部构造
7.3.1 楼梯栏杆、栏板和扶手
     (a)锚接    (b)焊接   (c)螺栓连接
图7-18 栏杆的连接
5
   2)栏板
  栏板多用钢筋混凝土或加筋砖砌体制作,也有用钢丝网水泥板的。钢筋混凝土栏板有预制和现浇两种。
  栏板竖杆作为主要抗侧力构件,常采用钢材或不锈钢等材料;栏板作为防护和美观装饰构件,常采用钢化玻璃板等,如图7-19所示。
7.3 楼梯细部构造
7.3.1 楼梯栏杆、栏板和扶手
图7-19 楼梯栏板
6
  图7-20所示为玻璃栏板楼梯构造大样图。
7.3 楼梯细部构造
7.3.1 楼梯栏杆、栏板和扶手
图7-20 玻璃栏板楼梯构造示意图
7
   3)扶手
  按材料不同,楼梯扶手可分为木扶手、金属扶手(参见图7-21)、塑料扶手等;按构造不同,楼梯扶手可分为镂空栏杆扶手、栏板扶手和靠墙扶手等。木扶手、塑料扶手通过扁钢与镂空栏杆连接,如图7-22所示;金属扶手则通过焊接或螺钉连接。靠墙扶手则由预埋铁脚的扁钢及木螺丝来固定,如图7-23所示。
7.3 楼梯细部构造
7.3.1 楼梯栏杆、栏板和扶手
图7-21 金属扶手
图7-22 木扶手构造
图7-23 靠墙扶手构造
8
  3.栏杆、扶手的转折处理
  在平行楼梯的平台转弯处,当上下行楼梯段的踏口相平齐时,为保持上下行梯段的扶手高度一致,常用的处理方法是将平台处的栏杆设置到平台边缘以内半个踏步宽的位置上,扶手为平顺连接,如图7-24(a)所示。
  当平台宽度较窄时,扶手不宜伸进平台,应紧靠平台边缘设置,扶手为高低连接,在转折处形成向上弯曲的鹤颈扶手,如图7-24(b)所示。
  当上下行梯步错步时,可形成一段水平扶手,如图7-24(c)所示。
7.3 楼梯细部构造
7.3.1 楼梯栏杆、栏板和扶手
   (a)平顺连接    (b)鹤颈扶手   (c)水平扶手
图7-24 扶手转折处理
9
  楼梯踏步的踏面应光洁、耐磨,易于清扫。面层常采用水泥砂浆、缸砖、水磨石和花岗石板等。
  为防止行人在上下楼梯时滑跌,需在踏步近踏口处用不同于面层的材料做出略高于踏面2~3 mm、宽为10~20 mm的防滑条;或用带有槽口的陶土块或金属板包住踏口。如果面层系采用水泥砂浆抹面,由于表面粗糙,可不做防滑条。在标准较高的建筑中,也可铺设地毯、防滑塑料或橡胶贴面。楼梯防滑构造如图7-25所示。
7.3 楼梯细部构造
7.3.2 楼梯防滑构造
  (a)楼梯防滑示意图 (b)踏步防滑条常用做法
图7-25 楼梯防滑构造
10
  楼梯的基础简称梯基。梯基的做法有两种:一是楼梯支承在钢筋混凝土地基梁上;另一种是楼梯直接设砖、石或混凝土基础,如图7-26所示。
7.3 楼梯细部构造
7.3.3 楼梯基础
     (a)   (b)
图7-26 楼梯基础

  台阶与坡道是建筑物入口处连接室内外不同标高地面之间的交通联系部件。
7.4 台阶与坡道
7.4.1 台阶
  1.台阶的设计要求
  ① 公共建筑室内外的台阶踏步宽度不宜小于300 mm,踏步高度不宜大于150 mm,并不小于100 mm,踏步应防滑。室内台阶步数不应小于2级,当高度不足2级时,应按坡道设置。室外台阶步宽不宜小于350 mm。缓冲平台宽应不小于1 000 mm,平台宽度为门洞口两边各加500 mm;
  ② 人流密集场所高差超过700 mm,且侧面临空时,应有防护设施,如设置花台、挡土墙和栏杆等。
2
  2.台阶形式
  台阶的形式可分为单面踏步、两面踏步、三面踏步以及单面踏步带花池(花台)等,如图7-27所示。
7.4.1 台阶
7.4 台阶与坡道
 (a)单面踏步     (b)两面踏步
  (c)三面踏步     (d)单面踏步带花池
图7-27 台阶形式
3
  室内外台阶实例如图7-28所示。
7.4 台阶与坡道
7.4.1 台阶
图7-28 室内外台阶实例
4
   3.台阶的构造
  台阶的构造分架空台阶和分离台阶。架空台阶是指将台阶支承在梁上,如图7-29(a)所示;分离台阶是指将台阶单独设置,如支承在独立的地垄墙上,如图7-29(b)所示。在寒冷地区,若台阶下为冻胀土,应当用砂类、砂石类土换去冻胀土,然后再做台阶,如图7-29(c)所示。单独设立的台阶必须与主体分离,中间设沉降缝,以保证相互间的自由沉降。
7.4 台阶与坡道
7.4.1 台阶
  (a)预制钢筋混凝土架空台阶 (b)支承在地垄墙上的分离台阶 (c)地基换土台阶
图7-29 台阶构造
5
  按照用途的不同,坡道可分为行车坡道和轮椅坡道。其中,行车坡道又可分为普通行车坡道和回车坡道两种,如图7-30所示。
7.4 台阶与坡道
7.4.2 坡道
   (a)普通行车坡道           (b)回车坡道
图7-30 行车坡道
6
  1.坡道的设计要求
  ① 室内坡道坡度不宜大于1∶8,室外坡道坡度不宜大于1∶10。且应采取防滑措施。
  ② 室内坡道水平投影长度超过15 m时,应设休息平台,平台宽度应根据使用功能和设备尺寸所需缓冲空间而定。
  ③ 供轮椅使用的坡道坡度不应大于1∶12,困难地段不应大于1∶8。
  ④ 供自行车推行坡道宽度由设计确定,坡度不宜超过1∶4,坡道宽度不宜小于0.4 m。
  ⑤ 供机动车行驶的坡道应符合《车库建筑设计规范》(JGJ 100—2015)的规定。
  ⑥ 供残疾人使用的坡道应符合《无障碍设计规范》(GB 50763—2012)的规定。如图7-31所示为台阶和坡道无障碍设计要求示意图。
7.4 台阶与坡道
7.4.2 坡道
图7-31 台阶和坡道无障碍设计示意图
7
   2.坡道的构造
  坡道构造如图7-32所示。常见的坡道材料有混凝土或石块等。对经常处于潮湿环境、坡度较陡或采用水磨石作面层的,在其表面必须作防滑处理。
7.4 台阶与坡道
7.4.2 坡道
图7-32 坡道构造
1
7.5 电梯与自动扶梯
7.5.1 电梯
  电梯和自动扶梯是指由动力驱动,利用沿刚性导轨运行的箱型或沿固定路线运行的梯级(踏步),进行升降或者平行运送人、货物的机电设备。建筑设计时,电梯和自动扶梯应按建筑的使用功能等要求,进行合理配置。
  1.电梯的类型
  1)按使用性质分
  按使用性质不同,电梯可分为客梯、货梯和消防电梯。
  客梯:主要用于人们在建筑物中的垂直联系。
  货梯:主要用于运送货物及设备。
  消防电梯:用于发生火灾、爆炸等紧急情况时安全疏散人员和消防人员紧急救援使用。
  2)按行驶速度分
  按行驶速度不同,电梯可分为高速电梯、中速电梯和低速电梯。
  高速电梯:速度大于2 m/s,梯速随层数增加而提高,消防电梯常用高速。
  中速电梯:速度为1.5~2 m/s,一般货梯按中速考虑。
  低速电梯:速度在1.5 m/s以内,运送食物电梯常用低速。
2
7.5.1 电梯
  2.电梯的设置
  以下情况下需要设置电梯。
  ① 住宅七层及以上(含底层为商店或架空层),或最高住户人口层楼面距室外地面高度大于16 m。
  ② 五层及以上的办公建筑。
  ③ 三层及以上的医院建筑及老年人居住建筑。
  ④ 四层及以上的图书馆建筑、档案馆建筑、疗养馆建筑和大型商店。
  ⑤ 七层及以上的宿舍或居住最高人口层楼面距室外设计地面高度超过21 m。
  ⑥ 一、二级旅馆建筑三层及以上,三级旅馆四层以上,四级旅馆六层及以上,五六级旅馆七层及以上。
  ⑦ 三层及以上的一级餐馆与饮食店和四层及以上的其他各级餐馆与饮食店。
图7-33 电梯的组成
  ⑧ 高层建筑。
7.5 电梯与自动扶梯
3
  3.电梯的主要组成部分
  电梯主要由井道、层门、机房和轿厢四部分组成,如图7-33所示。
  1)井道
  井道是电梯运行的通道,井道内包括出入口、电梯轿厢、导轨、导轨撑架、平衡锤及缓冲器等。井道是建筑中的垂直通道,井道壁一般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同时井道还应综合考虑防火、隔震、隔声及通风等。
7.5 电梯与自动扶梯
图7-33 电梯的组成
7.5.1 电梯
4
   2)层门
  层门是在每一层站处进入轿厢的门。层门上设有门锁,只有当轿厢在该层站时才允许层门开启。层门上还装有联锁触头,只有当门扇可靠关闭时才能允许电梯启动。每一层门都设有手动开锁的三角锁,当电梯停电或故障且轿厢在平层区域内时,可打手动开锁,强制开门;需要检修时,亦可手动开锁打开层门;在运行中严禁开锁,该三角钥匙,应由专人负责保管。
  3)机房
  机房一般设在井道的顶部,其面积要大于井道的面积,通往机房的通道、楼梯和门的宽度不应小于1.20 m。除在机房机座下设弹性垫层外,还应在机房下部设置隔音层。机房楼板应按机器设备要求的部位预留孔洞。
  4)轿厢
  轿厢是直接载人、运货的厢体。电梯轿厢应造型美观、经久耐用,轿厢一般采用金属框架结构,内部辅以装饰板材。轿厢入口处应采用钢材或坚硬铝材制成电梯门槛。
7.5 电梯与自动扶梯
7.5.1 电梯
5
   4.高层建筑电梯
  建筑高度超过75 m和层数为25层及以上的高层公共建筑乘客电梯宜分层(奇数、偶数层)停靠或宜按低区、中区、高区、分区运行;超高层建筑的乘客电梯应分层、分区停靠,如图7-34所示。
7.5 电梯与自动扶梯
(a)奇数偶数停靠方式  (b)分区停靠方式   (c)设转换厅方式
图7-34 高层建筑电梯
7.5.1 电梯
6
  自动扶梯适用于车站、码头、空港、商场等人流量大的建筑层间,是连续运输效率高的载客设备。自动扶梯可正、逆两个方向运行,可作提升及下降使用,机器停转时可作普通楼梯使用。自动扶梯由电动机械牵动梯段踏步连同栏杆扶手带一起运转,机房悬挂在楼板下面。
7.5 电梯与自动扶梯
7.5.2 自动扶梯
7
7.5 电梯与自动扶梯
  拓展阅读
  如图7-35所示,无机房电梯是相对于有机房电梯而言的,它省去了机房,将原机房内的控制屏、曳引机、限速器等移往井道等处,或用其他技术取代。由于没有机房,可降低建造成本。另外,无机房电梯一般采用变频控制技术和永磁同步电机技术,故节能、环保、不占用除井道以外的空间。近年来,日本、欧洲新安装的电梯中有70%~80%为无机房电梯,只有20%~30%的电梯为有机房或液压电梯。
图7-35 无机房电梯构造示意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