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时标网络图及其应用 课件(共21张PPT)-《建筑施工组织与管理》同步教学(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4.6时标网络图及其应用 课件(共21张PPT)-《建筑施工组织与管理》同步教学(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资源简介

(共21张PPT)
建筑施工组织与管理
项目四 网络计划原理
任务六 时标网络图及其应用
任务六 时标网络图及其应用
  一、时标网络的画法时标网络,顾名思义就是带有时间长短限制的网络,不同于一般网络的是箭线的长短受时间长短的限制,所以画法是有一定规定的。一般应用于实践中的有两种画法,即按工序最早可能开始时间和最迟必须开始时间来绘制,而前一种方法在实践中应用较广,故常采用,具体画法可以归纳为以下简单口诀:箭线长短坐标限,曲直斜平利相连;箭线到齐画节点,画完节点补波线。
  
  【例4-9】把一般网络图(图4-32)改绘成时标网络图。
 
任务六 时标网络图及其应用
 
 
任务六 时标网络图及其应用
   (2)按最迟必须开始时间绘制的时标网络图如图4-34所示。
  
  从例4-9可以看出,只要是实工序,箭杆长短都应受坐标长短的限制,而具体箭线的画法不像画一般网络图那样严格,只要利于相连接,曲、直、斜、平的都可以,但也要使图尽量美观些,不要太乱。对于有多个紧前工序的节点,应该使所有箭杆的时间长度全部画完到齐后,画在时间长度最末长的终端,然后连接不起来的部位,就应用波线补起来。
 
任务六 时标网络图及其应用
二、时标网络时差的分析时标网络之所以能应用广泛的原因之一是能在图上直接了解有关的时差,尤其是工序时差(TF),它是进行网络优化调整的一个很重要的参数。
  
  (1)按ES绘制的时标网络时差的分析。此种画法,图中所有波线所表示的都为工序的自由时差,而工序时差则可以根据相邻工序间波线的长短及相互间的关系简单、快捷地分析出来。为了方便说明问题,下面选用一个已经绘制好的时标网络图(图4-35)来加以说明。
 
任务六 时标网络图及其应用
  为了说明方便,把各工序的工序时差计算结果先列出:TF1-2=1;TF2-3=1;TF2-5=2;TF4-5=3;TF5-8=2;TF3-6=2.5;TF4-6=1.5;TF6-7=1.5;TF7-10=1.5;TF9-11=2;TF11-13=2。
  
  工序的自由时差在图上已经明显显示,就不再标出了。
  
  对于单线线路的时差:在图中无分支的线路,如9-11-13和6-7-10这两条线路,其自由时差必位于最后一个箭线上,各工序的工序时差正好与最后箭线的波线长度相等,即等于最后箭线的自由时差值,如:TF9-11=TF11-13=2;TF6-7=TF7-10=1.5。
  
  对于有分支的线路:分支较复杂,应该按不同的情况分别来判断。
  ①节点为最后一个分支节点,即紧后工序为单工序时:情况一,分支节点以前工序若无自由时差,即无波线时,各工序时差为紧后工序箭线的总时差,如:TF2-5=TF5-8=2;TF4-6=TF6-7=1.5。
 
任务六 时标网络图及其应用
情况二,若节点以前工序有自由时差,即有波线时,各工序时差为紧后工序箭线的总时差与本箭线自由时差即波线长度之和。如:TF4-5=TF5-8+FF4-5=2+1=3;TF3-6=TF6-7+FF3-6=1.5+1=2.5。
  
  ②对于有多个紧后工序的分支节点,其紧前工序的总时差为相应几个紧后箭线各个总时差中最小的一个,如:TF1-2=[TF2-5=2,TF2-3=l]min=1。
  
  若所计算的工序有波线长度,则再加上本工序的波线长度。综合以上,可以总结出以下公式:TF=[紧后工序TF]min+本工序的波线长度 (4-16)
  
  通过以上方法,大家可以方便地从时标网络图中快速的分析出来各个工序时差的大小,所以应用比较方便。
  
  按LS绘制的时标网络时差的分析。此种图中的波线长度并不代表工序的自由时差,应比较按最早时间和按最迟时间所画出的两种网络图中的相同工序,其波线长度较大值为该工序的总时差值。如图4-44、图4-45中2—4工序时差:TF2-4=(8,7)max=8;TF3-5=(1,3)max=3。
  
  从以上的例子中不难看出,按LS绘制的时标网络时差的分析不如按ES绘制的时标网络时差的分析直观、方便,故在实际中,前一种画法采用得比较多。
 
任务六 时标网络图及其应用
三、时标网络在实践中的应用时标网络在具体施工应用中较广泛,尤其在工期一定时,对施工劳动力均衡性的调整与控制尤其重要,现对此情况做一说明。
  
  对于劳动力均衡性,直观上常以劳动力动态分布图来显示;对于定量分析,一般施工中常控制劳动力动态系数,用公式表示为:K=日最大工人人数/施工期平均工人人数K为1~1.5时较为合理,局部最大一般不超过2.0,若不合适,可以根据相关工序的总时差做适当的调整。
  
  【例4-10】某钢筋混凝土工程网络计划表示如图4-36所示。
 
任务六 时标网络图及其应用
  其中每天各班组出勤人数为:木工20人;钢筋工10人;混凝土工20人。按此网络工期要求,试调整其劳动力动态系数K≤1.5。
  
  【解】首先可以计算出各工序时间参数如图4-37所示。
 
任务六 时标网络图及其应用
  
 
任务六 时标网络图及其应用
其施工最大人数为每天40人。
  
  平均人数为:(20×4+30×4+40×2+10×2)/12=25(人/d)。
  
  劳动力动态系数K=40/25=1.6>1.5,则需要调整。
  
  以下利用时差进行调整:最高峰人数40人是因为工序4—8及8—9所致,而工序7—9相对人数较少,若能把较多人数的两工序往右平移,是否可以消减最高峰人数呢 这可以用4—8工序时差4d,8—9工序时差2d来平移,把高峰期人数消减到7—9工序的低谷中去,如图4-39所示。
  
  此时平均人数为:(20×6+30×6)/12=25(人/d)。
  
  劳动力动态系数K=30/25=1.2<1.5,较为合理。
  
  这时可以看出扎筋工序不连续,则可以继续进行调整,可以再利用2—4工序的时差2d及5—6工序的时差ld,再进一步调整,又可以得出如图4-40所示方案。 
 
任务六 时标网络图及其应用
  此时平均人数为:(20×6+30×6)/12=25(人/d);K=30/25=1.2<1.5。
  
  各工序均连续施工,保证了流水施工的均衡性及连续性的特点,故合理。根据最后的结果,可以把时标网络图直接改为流水施工的水平横道图,并绘出最终的劳动力动态分布图,这样对进度计划的编制有直接的指导作用,方便施工,如图4-41所示。
 
任务六 时标网络图及其应用
 
 
任务六 时标网络图及其应用
 
  综上所述,时标网络计划是网络计划中一个比较重要的概念,它对于施工中网络优化调整有很重要的作用,绘制工作常常比较麻烦。以上都是比较简单的优化调整的例子,只是提供方法的参考,具体调整和绘制过程还要根据具体的条件、具体的工程要求来进行。在实际工作中应综合比较,尽量选出最优及最经济合理的方案来进行调整。 
建筑施工组织与管理
项目四 网络计划原理
任务七 计划协调技术简介
任务七 计划协调技术简介
   计划协调技术(PERT技术),又称计划评审技术,为数学家华罗庚在20世纪60年代初期率先研究并提出的,与关键线路法(CPM)法并称为统筹法。其主要解决非肯定型网络计划,把非肯定型网络计划转化为肯定型网络计划,研究三种完成工作的可能性时间。
  
  a为最短时间:必须花费的最少时间,工作极为顺利的条件下得出的时间,亦称最乐观时间。
  
  b为最长时间:工作极为不顺利的条件下得出的时间,但不包括火灾、动力不足或突然的事故等,亦称最悲观时间。
  
  c为最可能时间:必须花费的最有可能的时间,经常性,容易达到的时间。
  
  表示方法:
  
任务七 计划协调技术简介
  
  
任务七 计划协调技术简介
  
  
任务七 计划协调技术简介
  
  
任务七 计划协调技术简介
  
  
任务七 计划协调技术简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