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 学案(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课 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 学案(含解析)

资源简介

第1课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学案
【学习目标】
1、知道早期人类文明的产生,通过了解各文明古国发展的不同特点,认识这些特点形成的不同时空条件。
2、阅读“古代主要文明示意图”,分析地理环境对早期文明形成的影响,初步学习根据图例,观察地图,提取历史信息的方法。
3、学习制作表格,学会梳理历史知识的技能。
4、能够认识不同类型的史料所具有的不同价值;能够掌握获取史料的基本方法。
5、人类早期文明是在适应与改造自然环境中发展起来的,让学生初步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理念。
【学习重难点】
教学重点:1.人类文明产生的过程和特点;
2.世界主要早期文明的产生及特点;
教学难点:1.从唯物史观角度认识和分析早期人类文明的产生;
2.各早期文明之间的共性和差异。
【预习新知】
人类文明的产生
原始社会时期,生产力低下,人类主要依靠采集和渔猎为生,没有私有财产,也没有阶级。根据目前的研究,西亚地区的居民最早培植出大麦、小麦和豆类作物,稍后,南亚、中国和中南美洲等地也培育出各自的农作物,如南亚的芋头,中国的水稻和粟,中南美洲的玉米和南瓜等。在这些地区,人类还驯养了羊、猪和牛等动物。最初的农业和畜牧业逐渐发展并传播开来。农业和畜牧业产生后,人类从食物的采集者变成食物的生产者。随着农业的发展,人们要求有质量更好、更方便实用的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一些人从农业中分离出来,专门从事手工业生产,出现了农业和手工业的分工。不同地区的产品互通有无,促进了交换和贸易。社会经济的发展,让一部分人能够脱离社会生产活动而从事专门的管理和文化创造工作。农耕生产需要人们定居生活,一些较大的居住点逐渐发展为早期城市。
社会分工的发展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使人类在满足自己的基本需要之外,有了剩余产品,为私有制和剥削的产生创造了条件。部落首领利用职权把一部分公共产品据为己有,私有制逐渐产生,社会分化成统治者和被统治者两大阶级。在有关原始社会后期的考古发现中,人们居住的房屋出现了明显区别,富人的房屋宽敞,穷人的房屋狭小;富人的墓中随葬品丰富,穷人的墓中很少有或几乎没有随葬品。为争夺土地和资源,一些部落之间爆发战争,被征服者往往成为征服者的奴隶,奴隶制成为人类第一种剥削制度。奴隶反抗奴隶主的斗争,成为最早的阶级对抗形式。在阶级矛盾和部落战争的双重作用下,逐渐出现了政府、军队和监狱等强制机关,国家开始形成。原来的部落首领,演变为阶级社会中国家的统治者。人类由此进入奴隶社会。出于记事和管理的需要,文字产生了。
古代文明的多元特点
政治制度 ①建立君主专制制度,国王是国家最高统治者,下有各类官员管理政务和军事 ②原来的城市大多失去独立地位,成为必须服从国王命令、向宫廷纳贡的地方行政单位
法律制度 颁布《汉谟拉比法典》: ①目的:宣扬君权神授,维护奴隶主的利益和权威 ②内容:涉及古巴比伦王国的社会结构、婚姻、土地租赁和借贷等多个方面 ③地位: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
文化科技 ①楔形文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 ②《吉尔伽美什》是目前所知最早的史诗 ③诞生了著名的洪水和方舟传说 ④苏美尔人发明了60进制,用于测量土地、计算粮食产量和人工
古埃及文明:
政治制度 ①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官僚系统 ②法老被视为神在人间的代表,掌握着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最重要的权力;法老之下,设有官员分别处理政务和地方事务
文化科技 ①金字塔:体现了法老的至上权威,证明了埃及人在建筑和数学方面都达到了较高的水平 ②文字:象形文字几乎和楔形文字一样古老 ③历法:制定了世界上第一部太阳历 ④书写材料:莎草纸是古代埃及主要的书写材料和重要的出口物资
古印度文明:
种姓制度 等级 基本构成及职责 特点 影响
婆罗门 主掌宗教祭祀 贵贱分明、职业世袭、法律地位不平等,是一种严格的等级制度 对印度社会和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刹帝利 由以国王为首的武士集团构成,负责统治和保卫国家
吠舍 大多数是普通劳动者,少部分是富有的商人
首陀罗 地位最低,需要为前三个等级服务
贱民 处在社会的最底层
文明成果 ①思想流派:佛教对种姓制度形成了一定程度的冲击。 ②史诗:《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 ③数字:创造了从1到9的数字,发明了“0”,提出了按位计值的方法。
古希腊文明
(1)特点:城邦数量众多,典型特征是小国寡民。
(2)城邦类型:斯巴达(寡头政治)、雅典(民主政治)
(3)文明成果:
文学 神话、悲剧和喜剧等,启迪了西方的文学创作和思想
历史 希罗多德首创“历史”一词,是西方“史学之父”
政治史 修昔底德成为政治史传统的奠基人
哲学 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奠定了西方哲学的基础
【深化探究】
 人类早期文明的共性和多元特征
材料一
文明名称 发源地
古埃及文明 尼罗河流域
古巴比伦文明 (两河文明) 幼发拉底河和底 格里斯河流域
古印度文明 印度河、恒河流域
中国文明 黄河、长江流域
材料二 如果自由民毁损任何自由民的眼睛,则应毁其眼睛。(第196条)
如果贵族阶层的人打了贵族出身的人,须罚银一明那。如果任何人的奴隶打了自由民出身的人,处割耳之刑。(第203条,第205条)
——摘编自《汉谟拉比法典》
材料三 不同种姓之间不能互相谈话、走动。各种姓的人都有与自己的地位相应的传统职业,并逐渐固定下来,父子世代相传。每个种姓成员一般只能在本种姓内寻找配偶,各种姓之间原则上禁止通婚。违者将沦落为最卑下的贱民。
——摘编自印度《摩奴法典》
材料四 公元前五六世纪,雅典的主要政治制度是公民大会,这个公民大会通常由5 000到6 000个成员组成,所有成年男性公民都可以参加(妇女、奴隶和外邦人除外)。公民大会只要得到简单的多数票,就几乎可以不受任何法律限制,决定任何内部问题。
——《什么是民主》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早期人类文明大都发源于大河流域的原因。
提示:原因:气候温和,适合人类生存;水源充足,土地肥沃,有利于农业发展。
(2)材料二中两则法典条文反映了《汉谟拉比法典》怎样的特点?如何看待这一现象?
提示:特点:第一则反映了法典的公正观念,第二则反映法典的阶级属性,维护奴隶主阶级利益。看待:这种公正主要体现在身份和社会地位相同的自由民之间,在奴隶制社会不可能有真正的公正。
(3)材料三反映了古印度种姓制度怎样的特点?这一制度的实质是什么?
提示:特点:严格社会等级区分,职业世代相传,实行种姓内婚制。实质:是维护奴隶主特权的一种等级制度。
(4)材料四说明雅典的民主制度有什么特点?根据材料四,指出对参加公民大会者的限制,这种限制说明了什么?
提示:特点:人民主权。限制:参加者是成年男性公民,广大妇女、外邦人和奴隶被剥夺了公民权。说明:雅典民主政治的实质是少数人的、奴隶主阶级的民主。
【巩固训练】
1.《大唐西域记》中有这样的记载,“若夫族姓殊者,有四流焉:一曰婆罗门,净行也。”“二曰刹帝利,王种也。”“三曰吠奢,商贾也。”“四曰戍陀罗,农人也。”书中记录的是( )
A.西亚的君主制度 B.埃及的法老制度
C.印度的种姓制度 D.雅典的民主制度
2.东亚、南亚文明与西亚、北非、南欧文明,都以农畜牧经济文化为起点,从而产生国家和文明,从奴隶制小邦开始,发展为奴隶制帝国。发展到后来,内部关系和外部关系都日益复杂,文明地区的分区分界逐渐失去意义。这说明( )
A.不同文明区域发展道路相同 B.早期文明普遍存在奴隶制度
C.不同文明区域在交流中携手共进 D.早期文明发展自有内在历史逻辑
3.人类最初的各农业文明及早期的各帝国出现于北纬30度上下的区域;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200年,尤其是公元前600年至公元前300年,在这个纬度区间出现了人类历史上的“轴心时代”,虽然有千山万水的阻隔,各个文明却都出现了伟大的精神导师,文化也有很多相通的地方。这些现象说明( )
A.地理气候是文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B.早期人类各文明体有着密切的联系
C.人类文明的发展有一定的内在规律 D.农业文明的发展是文化引导的结果
4.分析下表中人类早期区域文明的成就,可以得出( )
古代中国 古代埃及 古代西亚 古代印度 古代希腊
青铜器都江堰 太阳历金字塔 《吉尔伽美什》60进位制 种姓制度创造从1到9的数字 城邦民主政治帕特农神庙
A.城邦国家形成,各国文字出现 B.早期各区域文明是同时产生的
C.各地区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 D.文化多样,折射人类社会生活
5.1927年,伊拉克境内出土了著名的“乌尔军旗”。“乌尔军旗”上边保留了4500年前苏美尔人的战车图形(如图所示),苏美尔战车有4个轮子,上面有2名士兵,由4头野驴拉动,车身是一个编织而成的篮子,车轮是实心的,形似中文繁体“车”字。苏美尔战车图形( )
A.体现了技术进步是文明扩展的首要条件
B.表明战争是苏美尔城邦交流的主要方式
C.可用于研究古代西亚手工业技术的发展
D.证实了中国战车起源于西亚地区的学说
6.在古代印度有这样一户家庭:有着自己的住房,在城市里开着一家棉布店,同时销售自己手工制作的衣服。你认为这户人家属于哪一等级( )
A.婆罗门 B.刹帝利 C.吠舍 D.首陀罗
7.“站立在诸王诸帝之后者,是升斗小民。撑持着庄严华丽巍峨神庙宫殿及金字塔的,是无数工人及农夫。”最能说明材料所反映出的这一古代文明特征的是( )
A.农商立国 B.王权神授 C.楔形文字 D.专制统治
8.《汉谟拉比法典》规定:贵族伤害平民和奴隶的眼睛可以免于处罚,平民之间使对方眼睛受损的要让自己受同等伤害,平民伤害奴隶的眼睛只需赔付一定费用,奴隶伤害贵族眼睛则要在耳内灌油、灌铅。上述规定( )
A.具有鲜明的阶级色彩 B.体现古希腊法律的局限
C.体现了君权神授思想 D.意在维护封建统治秩序
9.农牧业的产生提供了稳定的食物来源,要求更细密的社会分工,这促进了生产力进一步发展,进而出现剩余产品、社会分化和阶级。为了控制生产资料和剩余产品,国家开始产生。材料旨在说明( )
A.人类文明产生具有曲折性和长期性 B.农牧业是古代最重要的生产部门
C.阶级和国家出现是文明产生的标志 D.生产力的发展是文明产生的根源
10.希罗多德在《历史》开篇中说:“把这些研究成果发表出来,是为了保存人类的功业,使之不致由于年深日久而被人们遗忘。”司马迁在阐述《史记》撰写宗旨时说:“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由此可知,他们都
A.真实还原了历史的本来面貌 B.具有历史学家的使命感
C.展现丰富的历史与神话传说 D.受到大一统时代的影响
参考答案
1.答案:C
解析:根据“婆罗门”“刹帝利”“吠奢”“戍陀罗”可知,这是印度的种姓制度,故选C;材料无法体现君主制度,排除A;B、D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
2.答案:D
解析:材料“东亚、南亚文明与西亚、北非、南欧文明,都以农畜牧经济文化为起点,从而产生国家和文明,从奴隶制小邦开始,发展为奴隶制帝国”体现的是早期文明发展都有其内在的历史逻辑,D正确;不同区域文明的发展道路是有所区别的,A排除;B说法过于绝对,排除;早期文明具有封闭性特征,C排除。故选D。
3.答案:C
解析:选择C:人类最初文明虽然有千山万水的阻隔,但文化却有很多相通的地方,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是因为人类社会有一些共同的发展规律,这是地理气候、技术发展、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影响所致。排除A:地理气候只是其中的重要因素,不能起决定作用。排除B:早期人类文明呈独立发展的特点。排除D:D项说法因果颠倒,世界各地文化受当地文明发展的影响。
4.答案:D
解析:依据表格中的“古中国的青铜器、古埃及的太阳历、古印度的种姓制度、古希腊的民主政治”可以看出人类早期文明呈现文化多样,折射人类社会生活的特点,故D项正确;城邦国家仅适用于古希腊,故A项错误;早期文明并非是同时产生的,故B项错误;古希腊是民主政治,而非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故C项错误。故选:D。
5.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乌尔军旗’上边保留了4500年前苏美尔人的战车图形(如图所示),苏美尔战车有4个轮子,上面有2名士兵,由4头野驴拉动,车身是一个编织而成的篮子,车轮是实心的”可知,“乌尔军旗”直接描绘了古代西亚战车的形制和构成,对于研究古代西亚手工业技术发展具有重要价值,C项正确;材料强调了苏美尔战车图形的研究价值,未体现技术进步对文明扩展的影响,排除A项;战争是文明交流的方式之一,但材料未体现战争是苏美尔城邦交流的主要方式,排除B项;材料证据单薄,不能证实中国战车起源于西亚地区的学说,排除D项。故选C项。
6.答案:C
解析:古代印度实行种姓制度,婆罗门属于最高等级,主掌宗教祭祀:刹帝利是第二等级,是以国王为首的武士集团:吠舍属于第三等级,多是普通劳动者:首陀罗是为前三个等级服务的最低等级。综上所述,这户人家应该属于吠舍,故选C项,排除ABD三项。故选C.
7.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站立在诸王诸帝之后者,是升斗小民。撑持着庄严华丽巍峨的神庙宫殿及金字塔的是无数工人及农夫”判断是古代埃及文明,古代埃及有比较完善的官僚系统,法老掌握军政大权,实行专制统治,D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古埃及法老权力的至高无上,材料没有涉及“农业立国”,排除A项;材料没有“王权神授”“象形文字”的内容,排除B、C项。故选D项。
8.答案:A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选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古代巴比伦。从材料中可知贵族。平民和奴隶之间造成的伤害处罚是不对等的,体现了法律具有鲜明的阶级色彩,A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古巴比伦,排除B项;材料中无法体现君权神授,排除C项;古巴比伦是奴隶制,排除D项。故选A项。
9.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农牧业的产生提供了稳定的食物来源,要求更细密的社会分工,这促进了生产力进一步发展,进而出现剩余产品、社会分化和阶级”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农牧业的产生”“更细密的社会分工”“剩余产品、社会分化和阶级”“国家开始产生”等现象的出现是由于生产力的发展,所以D项正确;题干没有体现人类文明产生具有“曲折性和长期性”,所以A项错误;“农牧业是古代最重要的生产部门”不符合题干主旨,所以B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文明诞生的基本标志包含阶级出现、国家形成以及有成型文字,C项不符合材料的主旨,所以C错误。
10.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希罗多德撰写《历史》是为了“为了保存人类的功业,使之不致由于年深日久而被人们遗忘”,司马迁撰写《史记》是为了“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他们都具有历史学家的使命感,B项正确;“真实还原了历史的本来面貌”说法绝对,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他们都展现丰富的历史与神话传说,排除C项;希罗多德所生活的古希腊并不是大一统时代,排除D项。故选B项。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