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古代世界的帝国与文明的交流学案(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2课 古代世界的帝国与文明的交流学案(含解析)

资源简介

第2课 古代世界的帝国与文明的交流学案
【学习目标】
1.简述古代文明扩展的表现。
2.简述波斯帝国的政治制度。
3.简述马其顿帝国的政治制度。
4.简述罗马帝国的兴衰历程。
5.简述古代世界经济交流的表现。
6.简述古代世界文化交流的表现。
7.简述汉朝与罗马帝国交流的表现。
【学习重难点】
重点:文明扩展及古代世界的帝国。
难点:文明交流表现、意义及认识。
【预习新知】
古代文明的扩展
1.背景
(1)人类最初文明的现状。人类最初的文明出现在__亚非欧__大陆的若干地区,犹如茫茫大海中的几座孤岛,相互之间联系甚少。
(2)农耕文明具备扩展的潜能。农耕文明区比较发达的__社会分工__、相对较高的劳动生产率、复杂的社会组织和管理系统,使其具备了稳步扩大范围和影响的潜能。
思考1:哪些因素促使古代世界农耕文明的范围和影响不断扩大?
提示1:(1)农耕文明需要新的土地、金属和马匹等,统治阶级要追求更多土地以获得税收。
(2)农耕地区有比较先进的组织系统,能够动员人力、物力等。
2.扩展的表现
(1)埃及文明的扩展:古代埃及文明主要向叙利亚和巴勒斯坦扩展。埃及文明鼎盛时期,势力曾达到__两河流域__,并与西亚地区的大国争霸。
(2)西亚文明的扩张
①西亚文明从两河流域南部向周边地区扩张,__古巴比伦王国__首次实现了两河流域的统一,把势力伸展到地中海东岸。
②亚述帝国不仅统一了整个两河流域地区和__小亚细亚__的一部分,而且一度征服埃及,建立了历史上空前的大帝国。
(3)希腊文明的扩张:古希腊人以移民方式扩大影响。他们凭借自己的组织能力、航海技术和武器,向__地中海__和黑海周边地区殖民。
思考2:古希腊人的殖民扩张有什么特点?
提示2:古希腊人在海外建立了众多独立于母国的城邦,并没有形成统一帝国。
古代世界的帝国
1.波斯帝国
(1)兴起:公元前6世纪,波斯兴起于伊朗高原,迅速征服了包括两河流域、埃及、小亚细亚和巴尔干半岛北部在内的广大地区,建立起地跨亚非欧三大洲的帝国。
(2)政治制度
①它继承了西亚地区传统的君主专制制度。
②国王是整个政权的核心和最高主宰,他的权力被认为来自神。地方实行行省制,行省总督和军事长官相互监督和制约。
③帝国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比较完善的官僚体系和税收系统,由波斯人担任最重要的职务,以统治社会发展水平和风俗都非常不同的广大地区。
2.马其顿帝国
(1)建立:公元前4世纪晚期,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率军入侵波斯帝国。历经10年征战,亚历山大成功灭亡波斯后,建立了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帝国。
(2)政治制度
①亚历山大继承波斯帝国的基本制度,宣布君权神授,将政治、军事等大权集于一身。
②地方实行行省制,任用马其顿人和希腊人担任主要职务,推广希腊文化。
3.罗马帝国
(1)兴起:古代罗马原是意大利中部的一个城邦。它凭借由公民组成的强大的军队首先征服了意大利,接着向地中海地区扩张,把整个地中海变成了罗马的内海。
(2)顶峰:由于奴隶和广大平民的辛勤劳动,帝国内不同地区经济联系的加强,以及贸易的发展,帝国在1~2世纪空前繁荣。
(3)危机:3世纪之后,官僚体系和职业军队使人民的负担不断加重,同时,边境压力逐渐增大,罗马帝国陷入危机。
(4)分裂:4世纪末,帝国分裂为东、西两部分。
(5)西罗马帝国灭亡:5世纪后期,在内外矛盾的夹击下,西罗马帝国灭亡。
文明的交流
1.总的趋势
交往不断加强,相互影响不断扩大。
2.交流概况
(1)技术:西亚的农耕技术,逐步传到中亚、欧洲和北非一些地区。冶铁技术从西亚扩散到埃及和希腊等地。人类从此进入铁器时代
(2)思想:西亚的神话传入希腊,成为希腊神话的重要内容;希腊最初的雕刻艺术,特别是人像雕刻,在很多方面都模仿埃及。
(3)文化:字母文字起源于西亚地区的腓尼基。在东方演化为阿拉马字母;向西传入希腊,形成希腊字母,再演化出拉丁字母。
希腊字母和拉丁字母成为今天欧洲几乎所有字母文字的源头
(4)丝绸之路
①波斯帝国:中国的丝绸到达地中海东岸。
②东汉: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2世纪,已经有来自罗马的商人到达洛阳。
大秦是古代中国对罗马帝国及近东地区的称呼
阅读教材·想一想
1.阅读教材P8“思考点”:哪些因素促使古代世界农耕文明的范围和影响不断扩大?
提示:(1)农耕文明区经济相对发达稳定,这为扩张奠定了物质基础。(2)随着农耕经济的发展,粮食产品出现剩余后,人们对手工业产品的需求越来越多,促使统治阶级对外扩张。(3)农耕文明区多在大河流域,为治理河水的泛滥,农耕文明区大多实施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制度,各君主为了实现其霸主统治,多进行扩张。
2.阅读教材P9“学思之窗”并结合示意图回答,古希腊人的殖民扩张有什么特点?
提示:(1)移民的方式。(2)利用希腊高超的航海技术进行扩张。(3)主要在地中海沿岸和黑海沿岸。(4)其扩张没有建立统一的帝国,而是形成了众多的城邦。
3.阅读教材P12“思考点”:为什么字母文字会广泛流行?
提示:(1)经济因素:古代亚非欧帝国,商业比较发达,经济交往频繁的需要。
(2)字母文字的优势:书写简捷、易于记忆、有固定顺序和每个字母都有固定读音等。
【深化探究】
主题二 古代不同文明之间的早期联系
客观看待亚历山大东征
1.消极影响:亚历山大的征服和统治充满了暴力,给东方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使他们饱受战争之苦,一些抵抗的城市也被摧毁。
2.积极影响:
(1)从帝国的疆域来看,亚历山大帝国几乎包括了当时人类的主要文明——波斯文明、埃及文明、犹太文明,甚至印度文明,这样,整个亚欧大陆的交通就被打通了。
(2)亚历山大东征的过程,客观上促进了希腊文化与东方文明的交流和融汇,加速了人类历史由分散走向整体的步伐。从这个角度来说,亚历山大东征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古代四大帝国与东西方文明的传播
波斯帝国 (1)波斯帝国成为世界历史上第一个横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帝国,成为东西方文明交流的重要中介。(2)波斯帝国是两河流域文明、尼罗河流域文明的继承者和发扬者。它不仅有发达的物质和精神文明,而且有统治庞大帝国的制度文明。从文明的交往和传播来看,波斯帝国既是西亚北非古代文明的终结者,也开了西方古典文明的先河
亚历山大帝国 (1)这一时期地中海和西亚北非历史的基本特点是东西方文明的大交汇,以及东方各文明之间更加密切的交往 (2)希腊化时代是一个伟大的、承上启下的、东西方文明首次大规模交流的时代。此时,希腊文明走出本土疆界,融入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文化大碰撞、大交流、大汇合的总潮流
罗马帝国 “罗马帝国的统治开启了世界性的交流和联系,多种商品的交换,以及普遍享有的和平促进了文明的进化。”罗马文明在西方文明传统的形成上起了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关键作用,它把极具开创、进步意义的希腊文明继承下来,并在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帝国范围内发扬光大
秦汉帝国 公元前后,汉朝和罗马帝国分别兴起于亚欧大陆的东西两端,两大强国相互之间缺乏官方直接交往,但通过丝绸之路,双方有间接的经贸和文化交流
【新教材命题】(教材二次开发)
根据学习的“文明的交流”一目,有两个国家处于亚欧大陆的东西两端,彼此以自身的世界观忖度着对方,因为它们从未有过事实上的直接接触。一条蜿蜒在它们之间的、横跨数个文明带和气候带的“道路”将它们间接连接起来。这条“道路”是(  )
A.罗马大道 B.丝绸之路
C.波斯御道 D.中国驰道
【解析】选B。由材料可知,“处于亚欧大陆的东西两端”的两个国家是汉朝和罗马帝国,通过丝绸之路,双方有间接的经贸和文化交流,故B正确。
 汉帝国与罗马帝国的比较
比较 汉帝国 罗马帝国
不 同 点 统治 依靠郡县与分封并行的制度统治,不必依赖军队 以宗主国地位统治,依赖戍军
思想 推行儒家教化,儒家思想深入人心 信奉基督教,虽有普世理念,但却有强烈的排他性
相同点 文化的统一早于政治的统一
杰出历史人物不畏艰险开通丝绸之路
1.张骞:富有开拓和冒险精神,建元二年(前139年),奉汉武帝之命,出使西域,打通了汉朝通往西域的南北道路,汉武帝以军功封其为博望侯。史学家司马迁称赞张骞出使西域为“凿空”,意思是“开通大道”。
2.甘英:在汉和帝永元九年(97年)奉西域都护班超之命出使大秦(罗马帝国),这次出使虽未到达大秦,仅到达波斯湾一带,但增进了中国人当时对中亚各国的了解。
3.汉武帝:开辟了与南海诸国及印度半岛等地的水上交通线。海上丝绸之路从广东沿海港口出发,向西沿海岸线、印度半岛南下,绕过马来半岛,出马六甲海峡,到孟加拉湾沿岸诸国,最远抵达印度半岛南部。
1.获取信息:汉朝与罗马交往的特点及意义
【情境】 公元前1世纪,欧洲罗马共和国执政官凯撒,曾身穿一身丝袍出现在罗马大剧院,轰动一时。后来,身着中国锦衣绣服,成为罗马上层社会的风尚。公元166年,罗马皇帝的使节在越南日南登陆后,前往洛阳进谒汉桓帝,中国与罗马两国“始乃一通焉”。
发现问题:根据史料,概括汉朝与罗马交往的特点,并阐述历史意义。(学业质量水平2)
提示:特点:丝绸商贸往来兴盛,实现官方交流。意义:促进了东西方商贸往来和丝绸之路的兴盛,丰富了民众的社会生活。
2.论证观点:希腊化时期是东西方文明的大交汇
【情境】 亚历山大在进军途中,建立了许多以自己名字命名的新城,今天埃及的亚历山大港就是那时兴建的。这些城市在文化、教育、城市建筑等方面受到希腊文化的影响。虽然亚历山大帝国昙花一现,但希腊文化传播到东方,东方文化也渗入希腊文化,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
——摘编自《世界历史》
发现问题:据史料,“希腊文化传播到东方,东方文化也渗入希腊文化”,对于“希腊化时期”谈谈你的观点。(学业质量水平3)
提示:表面上看,希腊化指希腊文明对东方的影响,其实这一时期地中海和西亚、北非历史的基本特点是东西方文明的大交汇,以及东方各文明之间更加密切的交往;“希腊化”反映出强烈的西方中心倾向。
【巩固训练】
1.公元前4世纪后期,亚历山大率领他的军队每征服一地就建造城市和城镇,然后从家乡招募希腊人来组成新城市的统治集团,他鼓励希腊人同当地人通婚,成千上万的希腊人到希腊一马其顿控制下的国家寻求成名和发财的机会。这一做法产生的影响是( )
A.稳固了亚历山大帝国的统治 B.造成了不同文化交织的混合文化产生
C.导致了西亚文明特色的消亡 D.开启了东西文明交流融合历史的序幕
2.3世纪时古罗马出现了由多层楼板叠加组合而成的集体住宅,专供百姓或外来人员租住。4世纪时罗马城中有近4.6万栋民居,大部分是这种复合式公寓。古罗马这种多层住宅形态( )
A.因人口增加造成住房紧缺出现 B.适应了共和国商品经济的发展
C.反映出民主政治影响罗马民居 D.是古罗马封建帝国繁荣的结果
3.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馆收藏有两件塞浦路斯出土的银盘,盘面都可见到“倚榻饮酒”图案,年代在公元前7世纪。这类银盘在环地中海周边的许多地方都有发现,它们在器型和装饰上均有相似之处,大量采用埃及和近东艺术中的图案。这一现象证明( )
A.世界文化多样性发展 B.欧亚文化相互吸收借鉴
C古代区域间文明交流 D.商业交流推动文化创新
4.波斯国王大流士一世统治时期,对总督区进行了重新组织,并将总督之权从地方王公收归波斯人之手,很多比较重要的总督区由王室成员出任总督。总督区的职官原则是按照中央官署的设置,分为行政、军事和监察三大部分,他们之间互相独立,互相约束。这反映了( )
A.区域间文明多元化的特征 B.典型的君主专制特色
C.帝国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 D.因俗而治的治国理念
5.君士坦丁堡高等学府创立于425年,设有法律、哲学、医学、音乐、修辞等学科,共计
31个教职,教授古希腊知识,但教授的内容也仅限于世俗学科。该学府的成立( )
A.体现了共和制对文化的激励作用 B.促进了希腊化时代的到来
C.促使君士坦丁堡成为东正教中心 D.传承了古典人文主义文化
6.从公元前200年至公元前146年,(罗马)前后共选出108名执政官,其中仅有8名出身于以前没有人担任过执政官的家族。公元前2世纪,罗马政治由20个元老贵族家族所垄断,只有极个别人物,如老加图、马略、西塞罗凭借个人卓越的才能,跻身执政官这一职务。这说明当时罗马( )
A.民主政体受到冲击 B.传统势力根深蒂固
C.执政官是权力中心 D.选官权被贵族垄断
7.公元前6世纪,它征服了东到印度河流城,西到巴尔干半岛北部,包括埃及在内的广大地区,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并数次入侵希腊。“它”指的是( )
A.罗马帝国 B.亚述帝国 C.波斯帝国 D.亚历山大帝国
8.公元前6世纪,波斯成为地跨亚非欧三大洲的帝国,“流动的王权”是其政治的一大特征。帝国中央政府没有常驻地,国王所到之处成为权力中心。这反映出( )
A.希腊化引发的政治制度变革 B.波斯政体具有贵族寡头特征
C.总督在行省内形成割据势力 D.波斯国王有至高无上的权力
9.在远征路上的亚历山大经常向宙斯、雅典娜等希腊诸神致敬,找希腊预言家占卜,举办希腊式的体育、文学、音乐、艺术等领域的赛事。一批优秀的希腊哲学家、文学家、科学家和其他各个方面的学者陪伴在他左右。由此可见,亚历山大( )
A.认为亚非文明源自希腊文化 B.热衷于传播希腊文化
C.借助希腊文化实行专制统治 D.催生了希腊人文精神
10.“印度给予我们用10个符号表示出一切数目的巧妙方法,十进位制出现于阿拉伯和叙利亚人的著作之前;中国人从佛教僧侣那里学得了十进位制,而数学家穆罕默德似乎将之引入了巴格达,而零的最早使用,见之于阿拉伯的一份文件中。”这一过程从实质上反映了( )
A.阿拉伯数字的缘由 B.世界科技相互融合
C.文明的交流与传承 D.印度数学领先亚洲
参考答案
1.答案:B
解析:据材料“亚历山大率领他的军队每征服一地就建造城市和城镇,然后从家乡招募希腊人来组成新城市的统治集团,他鼓励希腊人同当地人通婚,成千上万的希腊人到希腊-马其顿控制下的国家寻求成名和发财的机会”可知,通过军事扩张和移民,希腊人与被征服地区居民通婚,推动了不同文化的交流融合,故选B项;亚力山大通过推行行省制,任用马其顿人和希腊人担任重要职务来稳固亚历山大帝国的统治,排除A项;亚历山大东征促进了文明的交流和融合,导致西亚文明特色消亡的原因包括生态环境恶化、战争等因素的影响,排除C项;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开始于汉代时期的丝绸之路,排除D项。故选B项。
2.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3世纪时,为了缓解人口剧增造成的住房紧缺,古罗马出现了由多层楼板叠加组合而成的集体住宅,这种住宅有5—6层,专供百姓或外来人员租住,A项正确;罗马共和国在公元前27年就被罗马帝国取代,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B项;古罗马多层住宅的出现与民主政治的影响没有直接关系,排除C项;古罗马是奴隶制帝国,而非封建帝国,排除D项。
3.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世界)。据材料信息可知,在环地中海周边发现的银盘,在器型和装饰上,很多采用了埃及和近东艺术的图案,反映了非洲、西亚文明对地中海周边地区文明的影响,体现了区域文明之间的交流,C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文明交流产生的相似性,并非多样性,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亚洲、非洲文明对地中海地区文明的影响,没有涉及欧洲文明对亚洲文明的影响,不能体现“相互”借鉴,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这些文明交流是因为商业交流推动,且材料强调的是文明的相似性,而非创新性,排除D项。故选C项。
4.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本质题。依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波斯)。依据材料概况可知:波斯把总督区进行了重新组织,并将总督之权从地方王公收归波斯人之手,很多比较重要的总督区由王室成员出任总督,还将总督权力分割为行政、军事和监察三大部分,他们之间互相独立,互相约束,说明从总督的任命到总督的权力都受到了中央的管控,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不同地区不同的文明形式,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不是决策问题,不能体现君主专制特色,排除B项;材料没有提到尊重当地的习俗,不是因俗而治,排除D项。故选C项。
5.答案:D
解析:根据“设有法律、哲学、医学、音乐、修辞等学科,共计31个教职,教授古希腊知识,但教授的内容也仅限于世俗学科。”可得出该学府教学的内容都与宗教无关,而是世俗化的内容,反映出其传承了古典文化中的人文主义的内容,D项正确。
6.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在公元前2世纪的罗马,大多数执政官都出自担任过执政官的家族,20个元老贵族家族垄断罗马政治,这说明当时罗马传统势力根深蒂固,B项正确;古罗马没有建立民主政体,排除A项;古罗马的权力中心是元老院,排除C项;材料仅涉及执政官的选拔,不能体现选官权被贵族垄断,排除D项。故选B项。
7.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历史上第一个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是波斯帝国,故选C项,排除A、B、D三项。
8.答案:D
解析:“国王所到之处成为权力中心”说明波斯国王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故D项正确。材料未体现政治制度的变革,故A项排除;波斯实行的是君主专制,并非贵族寡头政治,故B项排除;材料无法体现总督在行省内形成割据势力,故C项排除。
9.答案:B
解析:根据“在远征路上的亚历山大经常向宙斯、雅典娜等希腊诸神致敬,找希腊预言家占卜,举办希腊式的体育、文学、音乐、艺术等领域的赛事。一批优秀的希腊哲学家、文学家、科学家和其他各个方面的学者陪伴在他左右。”可得出亚历山大在以外征服过程中传播古希腊文化,开启了希腊化时代,B项正确;他没有认为亚非文化起源于希腊,排除A项;CD项都不是材料的主旨,排除CD项。故选B项。
10.答案:C
解析:印度人发明的十进位制传人阿拉伯地区和中国,这从本质上反映岀文明的交流与传承,故选C项;阿拉伯数字的缘由不属于本质层面的解释,故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印度十进位制传人西亚和中国,并未体现科技的相互融合,故排除B项;不能单凭印度的十进位制就说印度数学领先于亚洲,故排除D项。故选:C。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