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4届高考历史选择题分类突破——数据图表类题型特点;数据图表是指与历史数据有关的统计图、统计表,通过数据图表中的数量关系反映历史事物的数量特征、变化规律及内在联系,借助于具体数字信息考查学生对数据统计处理能力及灵活迁移所学知识的能力。数据图表能形象地反映出一个时期、一个阶段某种历史现象的发展变化态势。这种题型有阅读量小、可塑性强、新颖直观、内涵丰富、信息含量大、形象理解与抽象思维巧妙结合等特点。在近三年的湖南高考中,历史数据图表试题频繁出现,常见题型包括数据表格、曲线图、饼状图、柱状图等。命题者侧重考查学生从历史图表中提取有效信息和解释历史问题的能力。突破方法:解题关键“纵横对比看变化,抓大放小明趋势”。理解曲线背后有历史,轨迹历来有原因,要从曲线所表明的轨迹与状况背后寻找历史原因,从而做准确的判断;解答这类题可采用综合比较法,通过综合比较分析和逻辑关系推理确定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在平时训练中,要通过图表标题、材料出处及图表材料所呈现的数字、图像等的变化,确定图表信息的时空信息与逻辑关系,进而判定出题目答案。解题步骤:第一步,读图表,看设问,抓信息,即抓住设问角度及题干中的信息。第二步,读注解,抓住重点准确定位,即抓住表头、表注、图标反映的有效信息。第三步,读内容,看纵横找变化,观趋势比差异,即抓住图表中的细节信息,看变化、找差异。要善于从表格中总结出数据的基本趋势(升或降),思考这种趋势背后的历史原因,结合课本重点知识进行分析、判断。第四步,敲选项,史实验证,排除干扰,确定答案。特别提示:表格数据图“纵横驰骋看变化”;曲线数据图“边边角角看拐点”;柱状数据图“上下左右看趋势”;饼状数据图“阴晴圆缺看大小”。高考实例:1.(2021·湖南高考·7)据表1 可知,当时中国表1 1867年和1894年部分进口商品统计表1867年 1894年数量 赁值(海关两) 数量 货值(海关两)铁 113,441(担) 264,503 1,185,411(担) 2,467,590锡 33,502(担) 582,146 97,008(担) 2,046,897火柴 79,263(步) 71,384 6,615,327(箩) 1,638,931煤 113,430(吨) 992,649 486,295(吨) 3,221,343糖 186,176(担) 754,609 1,823,890(担) 9,507,153A.对外贸易由出超转变为入超 B.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C.民族工业出现了较快的发展 D.海关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考查意图】本题通过呈现19世纪晚期中国的部分进口商品统计数据,考查考生获取表格有效信息的能力,考查学生对近代中国经济变动的认识,考查学生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等核心素养。【解题方法】(1)读图表:由表格中的文字“ 1867年和1894年部分进口商品统计表”等信息,可以推知近代中国经济发展与世界市场的关联程度加深。(2)敲选项:据表格信息可知,从1867年到1894年,铁、锡、煤等原材料和能源的进口量都出现了明显增长,这些商品进口量的增加是民族工业发展较快的表现,故选C项。题干只有进口数据,没有出口数据,无法得出入超结论,部分进口商品数量的变化无法说明当时中国对外贸易由出超转为入超,排除A项;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是在1895年以后,排除B项;部分进口商品数量的变化不能说明海关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排除D项。故选C项。【答案】C2.(2022·湖南高考·9)1949年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产值占中国工业总产值比重表产品 原煤 烧碱 电动机 棉纱 棉布 纸 火柴 卷烟 面粉比重 28.3% 59.4% 79.6% 46.7% 40.3% 63.4% 80.6% 80.4% 79.4%据上表推知,当时A. 新民主主义经济政策实施效果明显B. 私营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有益补充C. 对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迫在眉睫D. 限制和利用民族资本主义具有必要性【考查意图】本题通过呈现1949年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产值占中国工业总产值比重数据,考查考生获取表格有效信息的能力,考查学生对近现代中国经济历史地位的认识,考查学生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等核心素养。【解题方法】(1)读图表:由表格中的文字“ 1949年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产值占中国工业总产值比重”等信息,可以推知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扮演了关键角色。(2)敲选项:原煤、烧碱、电动机等产品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这些行业需要由国家控制,限制民族资本主义的比重,而纸、火柴、卷烟、面粉等是与民生息息相关的轻工业,民族资本主义在这些行业具有优势,为了稳定新生政权和人民群众的生活,需要适当利用民族资本主义在这些轻工业领域的优势,故D项正确;1949年10月之前,我国还未进入新民主主义社会,同时,新民主主义经济强调多种经济成分并存,题干只体现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排除A项;1956年底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排除B项;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是在1953年开始的,排除C项。【答案】D3.(2023·湖南高考·16)对下图的合理解释是A. 机械投入减少反映农业集体化程度降低B. 农业技术变迁呈现出节约劳动力的倾向C. 化学品广泛使用导致生态环境遭到破坏D. 劳动力的减少意味着农业逐步走向衰落美国农业的投入使用量(以1967年指数为100)【考查意图】本题通过呈现20世纪美国农业发展的数据,考查考生获取图表中有效信息的能力,考查学生对二战后美国经济发展变动的认识,考查学生时空观念、历史解释等核心素养。【解题方法】(1)读图表:由表格中的文字“ 美国农业的投入使用量”“1967、1990”“劳动力”“机械”“化学品”等信息,可以推知二战后美国农业发展的突出特点。(2)敲选项:题干图片中,代表“机械”“化学品”的折线走势整体呈上升趋势,代表“劳动力”的折线整体呈快速下降趋势,“机械”“化学品”都与农业技术进步密切相关,因此题干可以推断出农业技术变迁呈现出节约劳动力的倾向,故B项正确;机械化投入量与农业集约化程度没有必然因果关系,例如,随着农业机械的科技水平提高,投入较少的机械可以创造更高的农业生产效率,排除A项;题干并没有体现生态环境的破坏,而且环境破坏是多种因素造成的,排除C项;随着农业技术水平的提高,对劳动力的使用减少,这体现了农业的发展进步,排除D项。【答案】B模拟演练:1.下如表为秦汉时期粮食价格统计表(单位:钱/石),据表可知,西汉秦始皇 汉高祖 汉文帝 汉武帝最低价 30 5000 十余至数十 30—80最高价 1600 10000 500 —A. 江南地区经济得到开发 B. 人地矛盾问题得到解决C. 农耕经济取得一定发展 D. 土地兼并现象日益严重2. 表1为《通典·食货七》所记唐玄宗天宝十四年与唐肃宗乾元三年户口数的变化。它反映出当时表1天宝十四年(55) 乾元三年(760)户 管户总数 89141781 1933174课户 5349280 758582不课户 3565501 1174592口 管口总数 52919309 16990386课口 8208321 2370799不课口 44700988 14619587A.地主豪右公开隐匿大量人口 B.赋役制度改革势在必行C.众多藩镇迅速摆脱中央控制 D.土地兼并现象日趋严重3.下表为唐宋时期主要水利工程的统计表,数据变动可以用来佐证陕西 河南 山西 浙江 江西 湖北 福建唐 31 11 32 44 20 4 29北宋 12 7 25 86 18 4 45金及同时期南宋 4 2 14 185 36 25 63A.中央集权的加强 B.商品经济的繁荣C.经济重心的南移 D.水利工程的发展4. 明代上海县人口数据变化表年份 户数 口数 男 女 每户人口 性比率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 114,236 532,803 278,874 253,929 4.66 109.8永乐十年(1412年) 100,924 378,428 199,781 178,647 3.75 111.8正德十五年(1520年) 93,023 260,821 179,524 81,297 280 220.8隆庆六年(1572年) 113,985 192967 158,532 34,435 1.69 460.4——资料来源:万历十六年《上海县志》卷4对上表解读合理的是A. 社会动荡导致大量人口流亡 B. 人口结构面临着严重的问题C. 人地矛盾尖锐抑制人口增长 D. 人口统计的重点发生了转移5.图1是清咸丰同治时期(1851~1874年)主要财政收入趋势表,其中19世纪五十年代财政收入的变化主要是因为图1注:清政府在国内交通要遵设立关卡,依商品数量或价值加征约百分之一的税,称为“厘金”。厘金中的商税完全出自华商,且在实际征收中税率不限于1%,有的高达20%以上。A.社会局势动荡 B.民族工业发展C.半殖民地深化 D.封建剥削加重6.下表是关于1894-1936年中外产业资本比重变化表。该表本质上反映了年代 合计 (万元) 本国资本 外国资本金额(万元) 比重 (%) 金额(万元) 比重(%)1894 8952.6 3519.1 39.3 5433.5 60.71913 154095.6 30386.2 19.7 123709.4 80.31920 236825.0 70079.2 29.6 166745.8 70.41936 821000.0 177600.0 21.6 643400.0 78.4A.中国经济增长的依附性质 B.中国工业基础日渐薄弱C.本国资本失去了发展空间 D.外国资本占据优势地位7.据图2可知,这一时期我国图2我国1957~1975年间部分产品产量指数(以1966年为100)A.基础工业进步明显 B.企业效益迅速提高C.人民生活显著改善 D.国民经济发展迅速8.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01—2015年中国三大产业国内生产总值变化,如图所示,对图示解释合理的是注:一般意义上,第一产业指农业,第二产业指工业,第三产业指除第一产业、第二产业之外的其他行业。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加速了农业发展 B.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促进了工业发展C.国家电子商务立法保障第三产业发展 D.亚投行的成立推动了中国经济发展9.如图为1978年和1987年全国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中各经济成分所占比重图。图示占比变化反映出A.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实现 B.民众就业观念的转变C.计划管理调控作用的增强 D.经济结构调整的完成下表中的数据反映了1870年、1913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世界贸易中的占比表年份 国家英国 美国 德国 法国 俄国1870年 22% 8% 13% 10% —1913年 15% 11% 13% 8% 4%A.世界贸易中心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B.英国处于“世界工厂”的地位C.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 D.国际贸易形成多中心的格局参考答案1.C【解析】根据材料“秦汉时期粮食价格统计表(单位:钱/石)”及所学可知,秦朝至西汉中期,粮食价格整体呈现出下降的趋势,由于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粮食产量增多,粮价下降,而在秦汉时期,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的重要原因是农耕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因此材料内容体现了这时期农耕经济取得一定的发展,C项正确;魏晋时期,江南地区经济得到开发,排除A项;材料无法得出人地矛盾,无法体现这时期人地矛盾问题得到解决的结论,排除B项;仅从粮价的变化无法得出土地兼并的状况,排除D项。2.B【解析】根据本题材料表格信息可知,唐代天宝十四年朝廷所掌握的课户口数、课户、课口数比乾元三年多,不课户、不课口比乾元三年少,课户课口的大量锐减,据此推知,这必然造成朝廷财政收入的大幅减少,满足不了国家日常开支的需求,租庸调制的瓦解就是必然,从而赋税制度的改革成为必然,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课税和不课税的户数和口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中期的这种现象主要与土地兼并有关,并非因为地主隐匿人口,排除A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时期尚未出现藩镇割据,尚没有达到迅速摆脱中央控制的程度,排除C项;土地兼并现象是材料现象出现的原因,但据材料无法得知不课税的户口是因为什么原因造成的,排除D项。3.C【解析】据材料可知,唐朝到南宋时期,主要水利工程由主要在北方到主要到南方演变,体现了经济重心的南移,C项正确;材料反映了各地水利工程修建的情况,不能反映中央集权,排除A项;水利工程的情况与商品经济没有直接关系,排除B项;材料主要反映了水利工程的南北差异性,水利工程的发展并非材料主旨,排除D项。4.D【解析】根据材料,从明初到明中期,《上海县志》登记的户数基本不变,口数大为减少,男女性别比例严重失调,这明显不符合这一时期经济持续发展,人口不断增多的实际情况。县志记载的户口数并不等于实际人口数,上报的数字仅仅包括一部分人口。出现这种偏差的主要原因是明初期明太祖希望能均分劳役,所以人口统计数字接近实际人口,明中期后政府对人口问题的兴趣转到赋税方面,统计的人口仅为纳税人口,女性人口数的统计出入较大,D项正确;A项不符合史实,明朝洪武时期至隆庆时期,上海局势并不是一直处在动荡中,排除A项;表中人口并非实际人口,无法得出人口结构面临严重问题的结论,排除B项;材料中明朝洪武时期至隆庆时期人口呈现下降趋势,据所学可知,这一时期在社会经济发展的背景下,人口呈现增加趋势,排除C项。5.A【解析】据图表数据可知,19世纪50年代,晚清政府财政收入中厘金占比急剧上升,田赋和关税变化幅度相对较小,且田赋占比下降。据材料“清政府在国内交通要遵设立关卡……称为‘厘金’”可知,厘金是一种临时加征的税,厘金占比急剧上升体现清政府临时征税的税率和数额上升。结合所学可知,19世纪50年代爆发了太平天国运动,社会局势动荡,清政府军费支出等急剧上升,征收厘金有助于解决军费开支等问题,故选A项;洋务运动开始于19世纪60年代,因此中国的民族工业起步是在19世纪60年代,时间上与材料不符,排除B项;第二次鸦片战争发生于1856—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导致中国半殖民地深化,但厘金从1853年就开始急剧上涨,半殖民地深化并不能解释整个19世纪50年代的情况,排除C项;19世纪50年代,因为太平天国运动等影响田赋在财政收入中占比下降,但材料信息并未说明征税数额等的变化,无从得出“封建剥削加重”的结论,排除D项。6.A【解析】据材料可知,近代中国1894-1936年,中国企业中外资所占比重整体上超过百分之六十,说明近代中国企业对外国资本依赖较大,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近代中国企业中外资所占比重较大,不能说明中国工业基础日渐薄弱,排除B项;本国资本所占比重小,但是依然有一定空间,排除C项;据材料信息能够得出外国资本占据优势地位的认识,但是题干问的是本质,D项属于表象,不属于本质,排除D项。7.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57~1975年(中国)。根据材料中的表格信息可知,1957年至1975年间,我国在原煤、发电量、原油、机床、化肥等基础工业方面,产品产量指数上升明显,A项正确;从材料中无法直接看出企业效益的高低,企业效益取决于企业的经营状况,排除B项;材料只反映了该时期我国基础工业的发展,不能直接得出人民生活水平高低,排除C项;1958年后我国出现了三年经济困难,1966年至1976年处于文革时期,国民经济发展迅速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8.B【解析】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01—2015年的中国。据材料“2001—2011年,相对于其他两个产业,我国第二产业生产总值最大”并结合所学可知,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国工业品进出口贸易大大增长,因此推动了我国这一时期工业有了显著发展,B项正确;中国早在1978年就开始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而材料时间是2001—2015年,A项不能反映材料主旨,排除A项;我国电商法立法从2013年底启动,不能全面解释材料现象,排除C项;2015年,中国倡议设立亚投行,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9.D【解析】根据曲线图可以看出,1983~1993年我国第一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在下降,这意味着农业产值相对下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84年制1993年,经济体制改革以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为中心,这种体制改革的深入,进一步推动不同产业在国民经济产值中占比格局变化,工业和第三产业的产值逐渐上升,第一产业产值占比相对下降,D项正确;这一时期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排除A项;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并不会导致第一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下降,排除B项;21世纪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排除C项。10.D【解析】根据材料中1870年的数据可以看出,英国在世界贸易中的占比为22%,其它几国相对较低;1913年英国所占比重为15%,美国和德国分别为11%和13%,由此可以看出,世界贸易由英国独占优势到美、德等迅速强大,结合所学可知,这体现了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行下,世界贸易由英国垄断到由几个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主导,形成了多个中心的世界贸易新格局,D项正确;世界贸易中心转移到大西洋沿岸是新航路开辟以后,排除A项;英国处于“世界工厂”的地位是在第一次工业革命后,排除B项;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同材料的数据主旨信息不符,排除C项。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