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七年级下册历史 期中仿真模拟试卷时间:45分钟 满分:7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4小题,共28分)1.在隋朝重大历史事件的时间轴上,与①、②、③处时间相对应的历史事件分别是( )隋朝灭亡A.①建立隋朝 ②统一全国 ③开通运河 B.①灭亡陈朝 ②建立隋朝 ③开通运河C.①开通运河 ②建立隋朝 ③灭亡陈朝 D.①建立隋朝 ②开通运河 ③统一全国【答案】A【知识点】隋朝的建立与统一【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581年,杨坚(隋文帝)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定都长安。589年,隋朝灭陈,统一南北;605年隋炀帝开凿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全长两千多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 ①建立隋朝 ②统一全国③开通运河符合隋朝重大历史事件的时间,A项正确;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隋朝建立的事件及时间。2.英国史学家赫·乔·韦尔斯说:“在唐初诸帝时代,中国的温文有礼、文化腾达和威力远播,同西方世界的腐败、混乱和分裂对照得那样鲜明。”以下局面能佐证此观点是( )A.文景之治 B.开皇之治 C.贞观之治 D.光武中兴【答案】C【知识点】“贞观之治”【解析】根据题干材料“ 在唐初诸帝时代,中国的温文有礼、文化腾达和威力远播,同西方世界的腐败、混乱和分裂对照得那样鲜明。”可知,唐太宗统治期间,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国力增强,文教昌盛,历史上称之为“贞观之治”。C项正确;文景之治出现于西汉,排除A项;开皇之治出现于隋朝,排除B项;光武中兴出现于东汉,排除D项。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考查贞观之治,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3.李白在青年时曾写下诗句“莫怪无心恋清境,已将书剑许明时”,表达了决心把自己的才能奉献给当世,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诗中的“明时”(大好时代)指( )A.“文景之治” B.“贞观之治”C.“开元盛世” D.“康乾盛世”【答案】C【知识点】“开元盛世”【解析】A:文帝、景帝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国力有了很大的增强,国家积累了大量的钱粮,库存的粮食和铜钱非常充盈。这一时期历史上称“文景之治”,A项不符合题意;B:唐太宗统治期间,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国力增强,文教昌盛的盛世局面,被称为“贞观之治”,B项不符合题意;C:根据所学可知,李白生活在盛唐时期,唐玄宗在位的前期,年号为“开元”。当时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库充盈,民众生活安定,唐朝的国力达到前所未有的强大,进入了鼎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C项符合题意;D:“康乾盛世”,又称康雍乾盛世,是清朝的鼎盛时期,经历了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皇帝,持续时间长达一百三十四年。在此期间,中国社会在封建体系下达到极致,改革最多,国力最强,社会稳定,经济快速发展,人口增长迅速,疆域辽阔,是中国古代封建王朝的最后一个盛世,D项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材料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开元盛世的相关史实。4.“接缕垂芳饵,连筒灌水园。”杜甫这首《春水》诗中描写的生产工具是( )A.曲辕犁 B.水排 C.翻车 D.筒车【答案】D【知识点】盛唐经济的繁荣【解析】根据题干材料“连筒灌水园”可知,该生产工具是用来灌溉的,结合所学可知,诗中描写的生产工具是唐朝盛行的灌溉工具筒车,D项正确;曲辕犁是用来犁地的,排除A项;水排是我国古代一种冶铁用的水力鼓风装置,排除B项;翻车又名龙骨水车,曹魏时,经过改制的翻车用于灌溉,排除C项。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考查基础知识的掌握状况,解题的关键是知道筒车是灌溉工具。5.某学习小组在探究性学习中,收集和整理了如表所示的素材。据此推断,他们探究的主题最可能是中国古代( )人物 … 玄奘 鉴真 崔致远 马可·波罗 郑和 利玛窦 …国籍 … 中国 中国 新罗 意大利 中国 意大利 …事迹 … 西行天竺 东渡日本 来华求学做官 来华做官游历 七下西洋 来华传教译书 …A.文明的交流与互鉴 B.文化的发展与演变C.宗教的传播与影响 D.制度的变革与创新【答案】A【知识点】遣唐使;鉴真与玄奘【解析】根据题干“玄奘西行天竺”“崔志远来华求学做官”“利玛窦来华传教译书”等可知,研究的主题最有可能是古代文明的交流与互鉴,A符合题意;材料信息强调的是中外交流,并没有涉及文化的发展与演变,排除B;宗教的传播与影响与材料主旨不符合,排除C;隋唐时期制度的变革与创新主要是科举制、三省六部制,排除D;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难度适中,分析题干信息,掌握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主要史实,逐一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作答即可。6.“方镇相望于内地,大者连州十余,小者犹兼三四。故兵骄则逐帅,帅强则叛上。或父死子握其兵而不肯代,或取舍由于士卒,往往自择将吏,号为留后’,以邀命于朝。”该材料反映的是( )A.春秋时期的诸侯争霸 B.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C.东汉的外戚宦官专权 D.唐中后期的藩镇割据【答案】D【知识点】安史之乱【解析】根据题干“方镇相望于内地,大者连州十余,小者犹兼三四。故兵骄则逐帅,帅强则叛上。或父死子握其兵而不肯代,或取舍由于士卒,往往自择将吏,号为留后’,以邀命于朝。”结合所学可知,材料描述的现象是唐末至五代十国的藩镇割据,节度使在藩镇中的权力非常大,D符合题意;春秋时期的诸侯争霸,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A;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B;东汉的外戚宦官专权,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C。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考查安史之乱的相关知识。难度适中,理解材料是解答本题的关键,掌握安史之乱的特点,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作答即可。该类试题重在考查分析材料的能力,需要着重培养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7. 下表户数和人口数大幅度下降的主要原因是( )纪年 公元年份 户数 人口玄宗天宝十四年 755 8914909 52919309肃宗乾元三年 760 1933174 16990386A.宦官专权 B.军阀割据纷争C.安史之乱 D.黄巢起义【答案】C【知识点】安史之乱【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在唐朝,发生了安史之乱,这是唐朝的转折点,它使户数、人口大规模下降,C项正确;唐僖宗时发生黄巢起义,藩镇割据、 宦官专权体现了唐政权的虚弱和腐败,排除ABD三项;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表格解读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安史之乱的认识。8.赋税制度的变化反映出时代的变化。宋代土地税的征收对象包括地主,也包括自耕农和半自耕农,以资代役纳入税收规范,新增了一些税种,如“城郭之赋”、过税(商品流通税)、住税(商品交易税)、力胜钱(水路流通税)等。这些变化反映出宋代( )A.商品经济的发展 B.崇文抑武的风气C.人身控制的减弱 D.理学思想的强化【答案】A【知识点】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解析】 根据材料中宋代赋税制度中增加的新的税种中如过税、住税和力胜钱均与商业贸易有关,反映出宋代商品经济发展,A项正确;商业税的增加体现的是商品经济的发展,重文抑武的风气不能推动赋税制度中增加与商业有关的税种,排除B项;商业税的增加体现的是商品经济的发展,人身控制的减弱不能推动赋税制度中增加与商业有关的税种,排除C项;商业税的增加体现的是商品经济的发展,理学思想的强化不能推动赋税制度中增加与商业有关的税种,排除D项。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考查古代赋税制度,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9.1005年,辽与北宋订立“澶渊之盟”:双方撤军,各守疆界:北宋每年送给辽银、绢等钱物,称为“岁币”。当时的史书对此事评价不一,下列各项中肯定澶渊之盟积极作用的有( )①澶渊之盟对宋朝来说,是一个屈辱的城下之盟,它加重了北宋人民的负担②渊之盟是宋辽实力均衡的产物,双方保持了长时间的相对和平的局面③宋朝大臣说:虽每岁赠遗,较于用兵之费,不及百分之一④(辽)与朝廷和好年深,蕃汉人户休养生息,人人安居,不乐战斗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答案】D【知识点】辽与北宋的和战【解析】A:①属于澶渊之盟的消极作用,A项不符合题意;B:①属于澶渊之盟的消极作用,B项不符合题意;C:①属于澶渊之盟的消极作用,C项不符合题意;D:根据所学可知,“澶渊之盟”是宋辽双方力量相对均衡的条件下互相妥协的产物。澶渊之盟签订后双方保持了长时间的相对和平的局面,使边境人民生活相对安定,促进了经济文化交流,②③④正确,D项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考查澶渊之盟的相关史实,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解答时,依据对课本上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10.宋元时期,辽、西夏等少数民族政权迅速崛起后,大都效仿唐宋制度,制定官制,还创制了自己的文字。这些现象最能说明( )A.制度差异进一步拉大 B.民族交融进一步加强C.统一的趋势更加明显 D.各民族政权消除了隔【答案】B【知识点】契丹族与党项族【解析】A:少数民族学习汉族制度,制度差异减小,A项不符合题意;B:根据题干“宋元时期,辽、西夏等少数民族政权迅速崛起后,大都效仿唐宋制度,制定官制,还创制了自己的文字。”可知,少数民族学习汉族制度、文字,体现了民族之间的相互交流和学习,民族交融进一步加强,B项符合题意;C:题干未体现统一的趋势更加明显,C项不符合题意;D:各民族政权消除了隔阂,说法错误,D项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考查民族交融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对史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解答时,要注意题干信息,结合所学回答。11.气象学家竺可桢指出,两宋的大部分时期属于中国历史上的寒冷期,生存条件遭受巨大打击的北方游牧民族不得不背水一战,南下攻宋。这里的“北方游牧民族”有( )A.吐蕃 B.女真族 C.鲜卑族 D.回族【答案】B【知识点】南宋的偏安【解析】结合所学可知,两宋时期的“北方游牧民族”主要是契丹族和女真族,B符合题意;吐蕃位于西南地区,排除A;两宋时期的北方游牧民族没有鲜卑族,排除C;回族是元朝时期形成的一个新的民族,排除D。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考查两宋时期的对峙政权。难度适中,掌握两宋时期我国北方的少数民族主义有女真建立的金和契丹建立的辽。12.某同学在学习中绘制了四幅中国古代史上政权并立局面示意图,其中绘制正确的是( )A. B. C. D. 【答案】D【知识点】南宋的偏安【解析】结合所学可知,1038年建立的西夏在我国西北地区,1115年建立的金在我国东北黑龙江流域。1125年金灭辽,1127年灭北宋,同年南宋建立,定都临安,D符合题意;三国时期是曹魏政权,而北魏是鲜卑族建立的政权,排除A;南宋建立时辽已经灭亡,排除B;西晋被灭亡后建立了东晋,而不是同时存在,排除C项。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考查南宋的偏安。难度适中,掌握不同时期政权对峙的情况,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13.从南宋楼璹《耕织图》始,我国历史上先后创绘了几十套体系化的耕织图,而它们基本上是以“江南”为具体描绘区域的。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 )A.统治者重视教化劝农 B.经济重心南移C.政治中心的逐渐南移 D.江南画家增多【答案】B【知识点】宋代的经济发展【解析】A:统治者重视教化劝农,不是主要原因,A项不符合题意;B:根据题干“自南宋楼瑞《耕织图》(如图)始,我国历史上创绘了几十套体系化的耕织图,而它们基本上以“江南”为具体描绘区域”和结合所学可知,从唐朝中期开始的经济重心南移,到南宋时最后完成,南方的农业更发达,艺术创作更活跃,B项符合题意;C:政治中心仍在北方,C项不符合题意;D:题干未体现江南画家增多,D项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知识,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灵活运用知识,进行作答。14.忽必烈作为元朝统治者,他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为元朝的统治奠定了基础。下列属于他在位时的贡献的是( )A.统一蒙古 B.灭西夏C.灭金 D.完成全国统一【答案】D【知识点】元朝的建立与统一【解析】1271 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元,次年定都于大都,元朝建立后,继续进攻南宋,1276年,元军攻入南宋都城临安,南宋灭亡,1279年,元军攻灭南宋残部,元灭南宋,完成了全国的统一,D项正确;铁木真率部多次征讨,逐一打败了草原上各个强大的势力,于1206年完成了蒙古草原的统一,建立了蒙古政权,他被拥立为大汗,被尊称为成吉思 汗,排除A项;在蒙古军队的进攻下,1227 年西夏灭亡,不是忽必烈的贡献,排除B项;1234 年,蒙古灭金,不是忽必烈的贡献,排除C项;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元朝实现统一的认识。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42分)15.以诗人史,以诗证史。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①贞观服右治,开庭辩视听。②自从贵主和亲后,一半胡风似汉家。(唐·陈陶)③舍己为人传道艺,唐风洋滥奈良城。(现代·郭沫若)④幕人旧日不耕犁,相学如今种禾黍。城头山鸡鸣角角,洛阳家家学胡乐。(唐·王建)⑤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琉。(唐·王维)⑥万古昆仑乌不穿,孤僧策杖拨云烟。(现代·冯其庸)⑦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唐·杜甫)⑧客行野田间,比屋皆闭户。借问屋中人,尽去作商贾。(唐·姚合)⑨万国尽征戍,烽火被冈峦。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唐·杜甫)(1)结合所学知识,用一句话概括唐朝的时代特征。(3分)(2)请任选上面材料中至少两句相互关联诗句所反映的历史事件(历史现象),提炼一个主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3分)[示例]诗句:②④。主题:唐朝民族交融(融合、交往)。论述:②反映的是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和亲后,西藏风俗习惯趋同大唐,体现民族交往及融合。④反映的是唐朝汉族与少数民族相互学习,相互影响、不断交融。【答案】(1)繁荣与开放的时代(2)示例一:示例:诗句⑦⑧,主题:唐朝经济繁荣。论述:由杜甫的诗可知,唐朝的粮食产量非常大,商业发展迅速;印证了唐朝经济的繁荣。【知识点】“开元盛世”;盛唐开放的社会风气【解析】(1)结合所学知识,唐朝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社会风气比较开放,且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所以唐朝的时代特征是繁荣与开放的时代。(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选上面材料中⑦⑧ ,“⑦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反映的是开元盛世; “⑧客行野田间,比屋皆闭户。借问屋中人,尽去作商贾。”反映的是唐代经济的繁荣。 提炼主题为: 唐朝经济繁荣。 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论述:由杜甫的诗可知,唐朝的粮食产量非常大,由唐·姚合的诗可知,唐代商业发展迅速。这印证了唐朝经济的繁荣。【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开元盛世相关的知识,考查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唐代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对外交流频繁。唐玄宗统治前期出现了“开元盛世”。16.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某校七年级学生以“文明交流,互鉴发展”为主题设计了如下的探究活动,请你参与完成。【小钱币,大历史——互鉴】材料一:图1【千帆起,历史续——交流】材料二:图2 图3 图4【大时代,新篇章——发展】材料三:2023年6月7日至8日,首届文化强国建设高峰论坛在深圳举行,论坛主题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促进文明交流互鉴”。习近平总书记在贺信中强调,我们要全面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不断促进人类文明交流互鉴,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注入强大精神力量.——摘编自“学习强国”学习平台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图6“中外交流”部分所示货币反映的历史信息,据图1“民族交融”部分所示货币分析,促使这两个少数民族政权发展壮大的共同因素.(4分)(2)仔细观察材料二的图2,结合时代特点分析“日本僧人渡海入唐”的目的,图3是宋代海外贸易繁荣的历史见证,指出宋代海外贸易繁荣的技术原因,观察图4,“郑和宝船”是依据相关历史资料制作的郑和下西洋所用船只模型,指出郑和下西洋的历史影响.(4分)(3)根据材料三井结合所学知识,试举两例说明中国古代史上的“文明交流互鉴”(分别从中国吸收世界文化、中国文化影响世界两个角度列举)。(3分)(4)深圳是一座现代化大都市,是中外文明交流互鉴的发生地和桥头堡。作为深圳学子,你能为“文明交流,互鉴发展”作出哪些贡献?(4分)【答案】(1)历史信息:唐朝时期中外交往频繁。共同因素:受中原文明影响较大,学习汉族的先进文化。(2)目的:学习唐朝先进的制度与文化。原因:造船技术发达;指南针的应用;航海技术发达等。影响: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3)中国吸收世界文化事例:玄奘西行天竺取佛经等。中国文化影响世界事例:鉴真东渡日本传播佛教与中国文化等。(4)贡献:认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当好对外交流的使者;积极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等。【知识点】遣唐使;鉴真与玄奘;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解析】(1)历史信息:根据图1“中外交流”部分所示货币“东罗马金币”“日本和同开称”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中外交流”部分所示货币反映的是唐朝时期中外交往频繁。这也符合学生所学知识点。共同因素:图1“民族交融”部分所示货币“契丹货币”“西夏货币”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促使这两个少数民族政权发展壮大的共同因素是受中原文明影响较大,学习汉族的先进文化。(2)目的:根据图2《弘法大师行状绘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日本派遣使节到中国,跟随使节来华的,还有很多留学生和留学僧等。原因:根据图3福建泉州出土的宋代海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元时期造船和航海技术有了较大的发展北宋末年,中国的海船上开始使用指南针,宋代海外贸易繁荣。宋代海外贸易繁荣的技术原因是造船技术发达:指南针的应用;航海技术发达等。影响:根据图4郑和宝船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郑和下西洋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3)史实: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本题要从中国吸收世界文化事例,指的是向外国学习的事件,有玄奘西行天竺取佛经等;中国文化影响世界事例,指的是其他国家学习中国,有鉴真东渡日本传播佛教与中国文化等。(4)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要积极向上,贡献:根据上述材料“中国古代优秀的传统文化”“中外友好交往的事例”结合所学知识可从青少年的责任担当方面作答即可,故答案为:(1) 历史信息:唐朝时期中外交往频繁。共同因素:受中原文明影响较大,学习汉族的先进文化。(2) 目的:学习唐朝先进的制度与文化。原因:造船技术发达;指南针的应用;航海技术发达等。影响: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3) 中国吸收世界文化事例:玄奘西行天竺取佛经等。中国文化影响世界事例:鉴真东渡日本传播佛教与中国文化等。(4) 贡献:认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当好对外交流的使者;积极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等。【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围绕中外交流,考查各时期的著名的中外交往事件及原因和目的,这是中考重点,加强识记,认真分析材料,即可作答。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唐太宗和唐玄宗前期的统治唐太宗 唐玄宗前期政治 勤于政事,善于用人,虚心纳谏 重用贤能,整顿吏治经济 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 发展经济,改革税制文化 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 注重文教,编修经籍材料二:为了制造改革的舆论,在一片富国强兵的呼唤声中,宋朝日益被描述成为一个积贫积弱的王朝。但有学者认为,相对于汉唐两个朝代,宋代不是弱,也不是贫,而是无效率。而导致其“无效率”的主要原因是事权的分割。材料三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宋太祖有意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后继的宋太宗继续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使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当时的文官担任中央和地方的要职,甚至主持军务。武将带兵打仗要按照朝廷授的“阵图”行军布阵……——摘编自人教版七年级《中国历史》下册(1) 根据材料一,归纳唐朝繁荣强盛的原因。(3分)(2) 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以宰相权力的变化,说明宋代是如何分割“事权”的。(4分)(3) 材料三反映的是宋朝的什么政策?该政策有何积极作用?(3分)【答案】(1)善于用人;重视经济发展;善于改革;关注民生等。(2)为防止宰相专权,政府在宰相之下设相当于副宰相的若干人,与宰相共同议政;还设立多重机构,分割宰相的军政、财政大权。(3)政策:重文轻武;积极作用: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知识点】盛唐经济的繁荣;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重文轻武的政策【解析】(1)根据材料“善于用人”、“重用贤能”可知,唐朝繁荣强盛的原因是统治者重用人才;根据材料“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发展经济,改革税制”可知,唐朝繁荣强盛的原因是重视经济发展、善于改革、关注民生等。(2)根据材料二“有学者认为,相对于汉唐两个朝代,宋代不是弱,也不是贫,而是无效率。而导致其“无效率“的主要原因是事权的分割。”及所学知识可知,在中央,宋太祖为防止宰相权力过大,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宋朝的宰相往往不止一人,在宰相之下又设相当于副宰相的若干人,与宰相共同议政;还设立多重机构,分割宰相的军政,财政大权。(3)根据材料三“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可知,这反映的是宋朝的重文轻武政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重文轻武政策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拥兵自重的情况,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稳定,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唐朝繁荣强盛的原因、宋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宋朝重文轻武政策以及积极作用等知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唐宋都城平面示意图材料二:北宋时期,国家财政收入的百分之八十左右来自淮河以南地区。淮南每年向都城汴京运送粮食六百万石,丝绸、茶叶等物品也源源不断地输送到京城。南方地区经济持续发展,支撑了南宋半壁江山。——摘编自漆侠《宋代经济史》材料三:宋代文化是唐代文化的延续和发展。唐代所存在的三省六部、科举、均田等制度,已经标志着行政管理体制的完善。宋代又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更加完善的文官制度,中枢大臣之间、中央和地方之间得以相互制衡。——摘编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1) 比较图一和图二,从中提取唐朝长安和北宋东京在经济发展方面的不同信息。(4分)(2) 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到两宋时期,我国经济重心出现了怎样的变化?依据所学知识,概括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有哪些?(4分)(3) 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三项宋代政治制度上“相互制衡”的表现。(4分)【答案】(1)唐朝长安有西市和东市,北宋东京有早市、夜市;或宋代打破了坊市的界限;或宋代打破了时空的限制。(2)变化:经济重心南移或经济重心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原因:北方人口南迁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力;带去了先进的生产经验和生产技术;南方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南方优越的自然条件;统治者推行有利于经济发展政策。(3)表现:在中央,设立枢密使、三司使、参知政事分割宰相事权。在地方,派文官任知州,设转运司把地方财赋转移到中央,收精兵削弱地方权力。【知识点】盛唐经济的繁荣;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宋代的经济发展【解析】(1)比较图一和图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长安和北宋东京在经济发展方面的不同信息包括唐代长安实行整齐划一的坊市制,北宋东京打破了坊市界限。唐代长安商业活动有时间限制,北宋东京打破了对商业活动的时间限制,服务业发达,出现了娱乐场所“瓦肆”,夜市和早市进一步发展。(2)根据材料二“北宋时期,国家财政收入的百分之八十左右来自淮河以南地区。淮南每年向都城汴京运送粮食六百万石,丝绸、茶叶等物品也源源不断地输送到京城。…南方地区经济持续发展,支撑了南宋半壁江山。”可知,到两宋时期,我国经济重心南移,经济重心南移或经济重心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有北方人口南迁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力;带去了先进的生产经验和生产技术;南方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南方优越的自然条件;统治者推行有利于经济发展政策。(3)根据材料三“宋代又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更加完善的文官制度,中枢大臣之间,中央和地方之间得以相互制衡”并结合所学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可知,中央主要表现在对宰相权力的制约和分割。如设立枢密使分割宰相军权、三司使分割财权、参知政事分割宰相行政权,在地方主要防止地方专权形成唐朝的藩镇局面,主要从派文官任知州,设诸路转运司把地方财赋转移到中央,收精兵削弱地方权力等。故答案为:(1)唐朝长安有西市和东市,北宋东京有早市、夜市;或宋代打破了坊市的界限;或宋代打破了时空的限制。(2)变化:经济重心南移或经济重心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原因:北方人口南迁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力;带去了先进的生产经验和生产技术;南方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南方优越的自然条件;统治者推行有利于经济发展政策。(3)表现:在中央,设立枢密使、三司使、参知政事分割宰相事权。在地方,派文官任知州,设转运司把地方财赋转移到中央,收精兵削弱地方权力。【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唐朝长安和北宋东京的认识。(2)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经济重心南移的认识。(3)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宋代政治制度的认识。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七年级下册历史 期中仿真模拟试卷时间:45分钟 满分:7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4小题,共28分)1.在隋朝重大历史事件的时间轴上,与①、②、③处时间相对应的历史事件分别是( )隋朝灭亡A.①建立隋朝 ②统一全国 ③开通运河 B.①灭亡陈朝 ②建立隋朝 ③开通运河C.①开通运河 ②建立隋朝 ③灭亡陈朝 D.①建立隋朝 ②开通运河 ③统一全国2.英国史学家赫·乔·韦尔斯说:“在唐初诸帝时代,中国的温文有礼、文化腾达和威力远播,同西方世界的腐败、混乱和分裂对照得那样鲜明。”以下局面能佐证此观点是( )A.文景之治 B.开皇之治 C.贞观之治 D.光武中兴3.李白在青年时曾写下诗句“莫怪无心恋清境,已将书剑许明时”,表达了决心把自己的才能奉献给当世,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诗中的“明时”(大好时代)指( )A.“文景之治” B.“贞观之治”C.“开元盛世” D.“康乾盛世”4.“接缕垂芳饵,连筒灌水园。”杜甫这首《春水》诗中描写的生产工具是( )A.曲辕犁 B.水排 C.翻车 D.筒车5.某学习小组在探究性学习中,收集和整理了如表所示的素材。据此推断,他们探究的主题最可能是中国古代( )人物 … 玄奘 鉴真 崔致远 马可·波罗 郑和 利玛窦 …国籍 … 中国 中国 新罗 意大利 中国 意大利 …事迹 … 西行天竺 东渡日本 来华求学做官 来华做官游历 七下西洋 来华传教译书 …A.文明的交流与互鉴 B.文化的发展与演变C.宗教的传播与影响 D.制度的变革与创新6.“方镇相望于内地,大者连州十余,小者犹兼三四。故兵骄则逐帅,帅强则叛上。或父死子握其兵而不肯代,或取舍由于士卒,往往自择将吏,号为留后’,以邀命于朝。”该材料反映的是( )A.春秋时期的诸侯争霸 B.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C.东汉的外戚宦官专权 D.唐中后期的藩镇割据7. 下表户数和人口数大幅度下降的主要原因是( )纪年 公元年份 户数 人口玄宗天宝十四年 755 8914909 52919309肃宗乾元三年 760 1933174 16990386A.宦官专权 B.军阀割据纷争C.安史之乱 D.黄巢起义8.赋税制度的变化反映出时代的变化。宋代土地税的征收对象包括地主,也包括自耕农和半自耕农,以资代役纳入税收规范,新增了一些税种,如“城郭之赋”、过税(商品流通税)、住税(商品交易税)、力胜钱(水路流通税)等。这些变化反映出宋代( )A.商品经济的发展 B.崇文抑武的风气C.人身控制的减弱 D.理学思想的强化9.1005年,辽与北宋订立“澶渊之盟”:双方撤军,各守疆界:北宋每年送给辽银、绢等钱物,称为“岁币”。当时的史书对此事评价不一,下列各项中肯定澶渊之盟积极作用的有( )①澶渊之盟对宋朝来说,是一个屈辱的城下之盟,它加重了北宋人民的负担②渊之盟是宋辽实力均衡的产物,双方保持了长时间的相对和平的局面③宋朝大臣说:虽每岁赠遗,较于用兵之费,不及百分之一④(辽)与朝廷和好年深,蕃汉人户休养生息,人人安居,不乐战斗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10.宋元时期,辽、西夏等少数民族政权迅速崛起后,大都效仿唐宋制度,制定官制,还创制了自己的文字。这些现象最能说明( )A.制度差异进一步拉大 B.民族交融进一步加强C.统一的趋势更加明显 D.各民族政权消除了隔11.气象学家竺可桢指出,两宋的大部分时期属于中国历史上的寒冷期,生存条件遭受巨大打击的北方游牧民族不得不背水一战,南下攻宋。这里的“北方游牧民族”有( )A.吐蕃 B.女真族 C.鲜卑族 D.回族12.某同学在学习中绘制了四幅中国古代史上政权并立局面示意图,其中绘制正确的是( )A. B. C. D. 13.从南宋楼璹《耕织图》始,我国历史上先后创绘了几十套体系化的耕织图,而它们基本上是以“江南”为具体描绘区域的。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 )A.统治者重视教化劝农 B.经济重心南移C.政治中心的逐渐南移 D.江南画家增多14.忽必烈作为元朝统治者,他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为元朝的统治奠定了基础。下列属于他在位时的贡献的是( )A.统一蒙古 B.灭西夏C.灭金 D.完成全国统一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42分)15.以诗人史,以诗证史。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①贞观服右治,开庭辩视听。②自从贵主和亲后,一半胡风似汉家。(唐·陈陶)③舍己为人传道艺,唐风洋滥奈良城。(现代·郭沫若)④幕人旧日不耕犁,相学如今种禾黍。城头山鸡鸣角角,洛阳家家学胡乐。(唐·王建)⑤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琉。(唐·王维)⑥万古昆仑乌不穿,孤僧策杖拨云烟。(现代·冯其庸)⑦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唐·杜甫)⑧客行野田间,比屋皆闭户。借问屋中人,尽去作商贾。(唐·姚合)⑨万国尽征戍,烽火被冈峦。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唐·杜甫)(1)结合所学知识,用一句话概括唐朝的时代特征。(3分)(2)请任选上面材料中至少两句相互关联诗句所反映的历史事件(历史现象),提炼一个主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3分)[示例]诗句:②④。主题:唐朝民族交融(融合、交往)。论述:②反映的是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和亲后,西藏风俗习惯趋同大唐,体现民族交往及融合。④反映的是唐朝汉族与少数民族相互学习,相互影响、不断交融。16.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某校七年级学生以“文明交流,互鉴发展”为主题设计了如下的探究活动,请你参与完成。【小钱币,大历史——互鉴】材料一:图1【千帆起,历史续——交流】材料二:图2 图3 图4【大时代,新篇章——发展】材料三:2023年6月7日至8日,首届文化强国建设高峰论坛在深圳举行,论坛主题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促进文明交流互鉴”。习近平总书记在贺信中强调,我们要全面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不断促进人类文明交流互鉴,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注入强大精神力量.——摘编自“学习强国”学习平台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图6“中外交流”部分所示货币反映的历史信息,据图1“民族交融”部分所示货币分析,促使这两个少数民族政权发展壮大的共同因素.(4分)(2)仔细观察材料二的图2,结合时代特点分析“日本僧人渡海入唐”的目的,图3是宋代海外贸易繁荣的历史见证,指出宋代海外贸易繁荣的技术原因,观察图4,“郑和宝船”是依据相关历史资料制作的郑和下西洋所用船只模型,指出郑和下西洋的历史影响.(4分)(3)根据材料三井结合所学知识,试举两例说明中国古代史上的“文明交流互鉴”(分别从中国吸收世界文化、中国文化影响世界两个角度列举)。(3分)(4)深圳是一座现代化大都市,是中外文明交流互鉴的发生地和桥头堡。作为深圳学子,你能为“文明交流,互鉴发展”作出哪些贡献?(4分)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唐太宗和唐玄宗前期的统治唐太宗 唐玄宗前期政治 勤于政事,善于用人,虚心纳谏 重用贤能,整顿吏治经济 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 发展经济,改革税制文化 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 注重文教,编修经籍材料二:为了制造改革的舆论,在一片富国强兵的呼唤声中,宋朝日益被描述成为一个积贫积弱的王朝。但有学者认为,相对于汉唐两个朝代,宋代不是弱,也不是贫,而是无效率。而导致其“无效率”的主要原因是事权的分割。材料三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宋太祖有意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后继的宋太宗继续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使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当时的文官担任中央和地方的要职,甚至主持军务。武将带兵打仗要按照朝廷授的“阵图”行军布阵……——摘编自人教版七年级《中国历史》下册(1) 根据材料一,归纳唐朝繁荣强盛的原因。(3分)(2) 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以宰相权力的变化,说明宋代是如何分割“事权”的。(4分)(3) 材料三反映的是宋朝的什么政策?该政策有何积极作用?(3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唐宋都城平面示意图材料二:北宋时期,国家财政收入的百分之八十左右来自淮河以南地区。淮南每年向都城汴京运送粮食六百万石,丝绸、茶叶等物品也源源不断地输送到京城。南方地区经济持续发展,支撑了南宋半壁江山。——摘编自漆侠《宋代经济史》材料三:宋代文化是唐代文化的延续和发展。唐代所存在的三省六部、科举、均田等制度,已经标志着行政管理体制的完善。宋代又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更加完善的文官制度,中枢大臣之间、中央和地方之间得以相互制衡。——摘编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1) 比较图一和图二,从中提取唐朝长安和北宋东京在经济发展方面的不同信息。(4分)(2) 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到两宋时期,我国经济重心出现了怎样的变化?依据所学知识,概括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有哪些?(4分)(3) 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三项宋代政治制度上“相互制衡”的表现。(4分)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2024年广东省-深圳市 七年级下册历史 期中仿真模拟试卷(一)(学生版).docx 2024年广东省-深圳市 七年级下册历史 期中仿真模拟试卷(一)(教师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