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语文园地五》教学设计核心素养目标文化自信:感受书法的魅力,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兴趣。语言运用:回顾六年的语文学习,交流自己养成的良好的学习习惯。思维能力:能借助文言文里学过的字的意思,推想词语的意思。审美创造:能体会引用的好处,并在习作中尝试运用。教学目标:1.回顾六年的语文学习,交流自己养成的良好的学习习惯。2.能借助文言文里学过的字的意思,推想词语的意思。3.能体会引用的好处,并在习作中尝试运用。4.欣赏赵孟頫的代表作之一《三门记》,了解赵孟頫及其楷书的特点。5.背诵关于发展和创新的名言。教学重点1. 回顾六年的语文学习,交流自己养成的良好的学习习惯。2. 能体会引用的好处,并在习作中尝试运用。教学难点能体会引用的好处,并在习作中尝试运用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交流平台1.阅读有关习惯的名人名言,体会好习惯对一个人的重要作用。导语:我国著名的作家巴金先生曾说:“孩子成功教育从好习惯培养开始。”诸多的事实也证明一个人的成功,跟他自身的良好习惯密不可分。如果说成功是果实,那么好习惯便是种子。我们每个人都要在成长的过程中细心呵护这粒种子,让它渐渐地成长壮大。2.学生仔细阅读课本上的内容,概括其中提到的学习习惯。(1)读懂提示性的文字,与同桌交流。(2)指名汇报交流内容,注意要结合自己平时的学习情况来说。交流预设:爱阅读的好习惯,勤思考、勤做笔记的好习惯,习作完成后认真修改的好习惯,勤问勤查的好习惯。(课件出示)3.结合自己的学习实际,交流自己养成的良好学习习惯。好习惯预设:◆学习时要集中精神——养成专注的习惯◆书山有路勤为径——养成勤学的习惯◆温故而知新——养成及时复习的习惯◆勤于思考,举一反三——养成灵活学习的习惯4.教师总结。小结:好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要靠我们长期不懈地坚持和反复训练强化。好习惯一旦养成,不但可以提高学习效率,还会对我们终身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使我们终身受益。二、词句段运用(1)1.出示词语,学生读一读,注意读准字音。走马观花 自愧(kuì)弗如 声泪俱(jù)下不以为然 过犹(yóu)不及 赴汤蹈火2.先引导学生说一说词语中加点字的意思,再推想成语的意思。(1)学生根据已学知识理解加点字的意思。明确:走:跑。 弗:不。 俱:都。然:是,对。 及:达到。 汤:热水。(2)学生推想成语的意思,有不懂的地方与同桌交流。3.查工具书,理解词义,对照自己的推想找有出入的地方。预设:学生通过查词典理解这些词语后,对比自己的推想能体会到借助重点字词来理解成语的意思是一种很实用的方法,进而引导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灵活运用这种方法去理解成语甚至句子的含义。[走马观花]骑在奔跑的马上看花,原意是形容事情如意,心境愉快,后多指粗略地观察一下。[自愧弗如]由于比不上他人而感到羞愧。[声泪俱下]一边诉说,一边哭泣。形容十分悲伤。[不以为然]不认为是对的。[过犹不及]超过标准就如同没有达到标准一样,都不符合标准。[赴汤蹈火]奔向热水,踩在烈火上。比喻不畏艰险,奋不顾身。三、课堂回顾,交流收获教师总结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交流收获。(1)思考自己在平时的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改正缺点,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2)积累更多的文言文知识,尝试灵活运用。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词句段运用(2)1.出示句子,学生读句子,体会引用的作用。◆正像数学家华罗庚说过的,科学的灵感,绝不是坐等可以等来的。◆中国古时候有个文学家叫做司马迁的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1)学生读句子,边读边体会引用的内容的作用。(2)先同桌交流,再全班交流。交流示例:生1:第一个句子出自《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作者引用华罗庚的话是为了证明“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的能力,不是凭空产生的”这一观点,便于读者接受,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生2:第二个句子直接引用司马迁的话,明确指出死的意义和价值有两种:一种是“重于泰山”,即死得有意义;一种是“轻于鸿毛”,即死得无价值。(3)教师总结引用的作用。师小结:文章中的引用,通常情况下能增强文章的文学色彩(最主要的作用),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更好地引出下文;议论文中的引用一方面能更好地引出自己的观点,另一方面引用的内容还可以作为文章的道理论据,增强文章的说服力。2.拓展运用:在习作中如何运用引用的手法?(1)可以直接引用,这时引用的内容要加上引号,还要指明出处;也可以间接引用,这时不用说明引文的出处,而将其融入自己的话语中。具体采用何种形式的引用要根据表达的需要来选择。(2)引用的内容必须准确无误,一定要忠于原文,不能随意捏造、编纂。引用的内容要完整,不能断章取义;即使是只需引用原文的部分内容,也要引用意思相对完整的一个片段;引用时切忌掐头去尾,挑三拣四,以免给读者造成片面的认识,甚至是误解。(3)合理引用的前提是正确理解原话的意义。(4)引用时要与自己的意思配合得当,避免语意含混不清。二、书写提示1.名家简介。赵孟頫(1254—1322) 字子昂,号松雪道人。元代著名书法家、画家、诗人。赵孟頫博学多才,能诗善文,通经济之学,工书法,精绘艺,擅金石,通律吕,解鉴赏,尤其以书法和绘画的成就最高。在绘画上,他开创元代新画风,被称为“元人冠冕”;在书法上,他善篆、隶、楷、行、草书,尤以楷、行书著称于世。其书风遒媚、秀逸,结体严整、笔法圆熟,创“赵体”书,与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并称“楷书四大家”。2.出示赵孟頫的楷书代表作《三门记》(局部),引导学生欣赏、交流体会。(1)教师出示资料卡,引导学生了解该书法作品。(课件出示)(2)学生结合课本上的文字提示,了解赵孟頫楷书的特点。(3)引导学生欣赏书法作品。预设:《三门记》充分显露了赵孟頫的用笔风格,一方面恪守中锋、顺势的原则,一方面又杂糅行书的笔法,从而形成了或藏锋痕迹含蓄,或露锋意味明朗的风格。既不同于魏晋、南北朝时书法的工整、严谨,也不同于唐楷的法度森严与精雕细琢。从单个字的处理来看,线与线之间的顾盼承接,空间与空间的虚实对比,无不包含着一种内在的力量和如涓涓细流永无休止之势,同时,也反映出赵孟頫对线条娴熟的驾驭能力。(4)学生自主交流。3.学生根据交流内容,书写楷书作品。(1)可从本单元课文中摘抄一段自己喜欢的文字,或者抄写一首自己喜欢的诗歌。(2)书写时要注意书写的要领。4.师生共同选出最佳书写作品,给予奖励。三、日积月累1.出示句子,学生把句子读正确、读通顺。(课件出示)2.出示资料,介绍背景知识。l《周易》即《易经》,是传统经典之一,内容包括《经》和《传》两个部分。《经》主要是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卦和爻各有说明(卦辞、爻辞),作为占卜之用。《传》是对《经》最早的解说,包含解释卦辞和爻辞的七种文辞共十篇,统称《十翼》。l《礼记》又名《小戴礼记》或《小戴记》,为西汉礼学家戴圣所编,共二十卷四十九篇,主要写先秦的礼制,体现了先秦儒家的哲学思想、教育思想、政治思想、美学思想。l《荀子》是战国时期荀子和弟子们整理或记录他人言行的哲学著作。全书共三十二篇,其观点与荀子的一贯主张是一致的。l《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刘安子》,是西汉皇族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集体编写的一部哲学著作。3.引导学生理解句子的含义。明确:(1)“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意思是:事物发展到了极点,就要发生变化,发生变化,才会使事物的发展不受阻塞,事物才能不断地发展。(2)“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意思是:如果能够一天新,就应保持天天新,新了还要更新。(3)“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意思是:靛青这种染料是从蓝草里提取的,然而却比蓝草的颜色更青。(4)“苟利于民,不必法古;苟周于事,不必循旧。”意思是:只要对人民有好处,就不必一定要效法古人的制度;只要有助于事情的成功,就不必沿袭旧有的规矩。4.引导学生结合句子的意思说说这些句子的共同点。明确:这些句子都强调了不因循守旧,要发展和创新的意思。5.教师结合生活实际,引导学生感悟这些句子蕴含的哲理。预设:第一句:遇事不必死钻牛角,应该懂得通融、屈伸。第二句:从动态角度来强调不断革新,以及由此引申而来的精神上的洗礼,品德上的修炼。第三句:这句话最初是比喻人通过学习可以提升自己,后多用来比喻学生超过老师或后人胜过前人。第四句:告诉我们变革创新是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根本动力。6.学生读一读,记一记。课外积累类似的名言,并学会积累运用。四、课堂回顾教师总结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交流学习收获。(1)掌握硬笔书法的技巧,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提高书写质量。(2)积累关于发展和创新的名言,感受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