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15《驿路梨花》学习任务单【学习目标】1.运用略读的阅读方法,勾画人物,粗知故事。2.按时间顺序还原故事,感受作者巧用悬念和误会及插叙的写法,学习作者的巧妙构思。3.品读课文,探寻“梨花之美”,弘扬雷锋精神。【课前预习】1.给加点字注音。驿路( ) 荆棘( ) 寨( )竹篾( ) 露宿( ) 撵( )麂子( ) 修葺( ) 扛( )菌子( ) 瑶族( ) 喷香( ) (答案见配套课件)2.词语释义延伸:迷茫:撵:露宿:陡峭:恍惚:修葺:折损:朝气:3.背景链接。作者在1950年春随军进入云南,之后的大部分时间都在那里生活,写《驿路梨花》是在搁笔多年后的1977年秋。那时,党中央重新提出了学习雷锋的号召。作者想起了边疆许许多多朴实的人和事,想起了曾经见过的那深山大岭里的小茅屋,默默为茅屋打柴、背水的哈尼人,以及为了后来的旅客,临行前都要给小茅屋做点事的人。想起这些,一股无形的力量让作者拿起笔来,写下了这篇文章。我写《驿路梨花》是在被迫搁笔多年后的1977 年秋。那时,党中央重新提出了学习雷锋。我觉得经历了十年浩劫,社会主义道德风尚被“四人帮”(王洪文、张春桥、江青、姚文元)破坏无遗,为了帮助青少年更好地成长,向雷锋学习是很有必要的。但,我不满意那些平铺直叙的图解式的文章;反对那种用口号代替行动、用政策代替人物性格的写法,那只会把雷锋精神写歪、写瘪,不能有效地对青少年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我认为既然是文艺创作,那就必须从生活中来,用自己深受感动的故事和人物去感染读者。——彭荆风《深情写梨花——谈<驿路梨花>的写作》【课中探究】任务一:讲梨花故事1. 略读课文,文中写了哪些人?2.他们分别与小茅屋发生过什么故事?3. 分别按照课文顺序和时间顺序复述课文,比较一下这两种顺序哪一种更好。4.小茅屋的主人是谁?作者是怎样一步一步揭示出来的?再读课文,找出文中设置误会和悬念的地方,说说其表达效果。任务二:赏梨花美景本文题目叫《驿路梨花》,也就是说课文要以梨花作为线索,找找看,文中关于梨花的描写有几处?读一读,仔细品味,分别起着什么作用?任务三:赞梨花精神1.课文为何用“驿路梨花”作标题?2.诗句结尾引用陆游的诗句有何作用?【课后延学】这篇小说所写的朴实民风是否让你感动?写一篇读后感。附:梨花落,芬芳满神州——读《驿路梨花》有感洁白馥郁的梨花,消散了“我”和老余行深山巨谷中的焦灼;古朴简陋的小茅屋,温暖了“我们”疲惫的身体;月色中推门而入带来粮食的瑶家老猎人,却只是受恩惠的回报者;活泼明艳如梨花的哈尼族小姑娘们也只是在延续出嫁姐姐的壮举,而这小茅屋,是自己淋过雨就不愿他人再淋雨的解放军叔叔修建的,梨花姑娘偶遇后感动不已,照料多年……谁才是小茅屋的主人呢?好一个扑朔迷离的故事啊。一时间,助人为乐的雷锋精神、美好品德的传承、热情淳朴的民风……这些美好的词句如落英缤纷的梨花飘洒在心间。我想起,今年槐序时节,运动会上那些穿着红马甲、戴着小红帽的学生志愿者们。他们在四月的艳阳下,来回奔跑着传送表册,低头细细平整着场地,热心为同学送水,耐心帮老师引导检录……那抹红,不也闪耀着美德的光芒吗?我发现,在我们小小的县城,街道中竟然也有那红顶的志愿者小屋。无论是严冬还是酷暑,总有“雷锋”同志在值守。而这在全国,已是城市的标配了。试想,当你来到一个陌生的城市,需要寻求帮助时,你不会迷茫无措,不会慌不择路,你知道奔向那里,想到这里,我的心中就有一股暖流。我又想起,那年炎夏的淄博,泼天富贵的起源是疫情期间对无助大学生的接纳和照顾,“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 助人者人皆助之。可一直能火,却是全体淄博人对美好社会公德的严格守护,是国人对热情好客、淳朴真挚民风的发扬光大。我还想起,这个寒冬的“哈尔滨”,举全城之力让游客玩得心满意足。三年疫情了,我们好久没有这样撒欢玩耍过了。“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冰雪之城处处欢声笑语,付出者、接受者无不香气迷人。不必再多举例了,这些美好的社会公德早已如哀牢山的梨树林一样蔚然而深秀,一个个小小的善举,一句句暖心的问候,一次次推己及人的周全不都是一朵朵小小的梨花吗,正是千树万树梨花开,才有了神州大地醉人的芬芳。这芬芳催人奋进,我不由加快了脚步……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