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8.1法治国家学案【学习目标】(一)学习目标掌握法治国家的内涵;理解建设法制国家的意义,认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措施。在小组讨论交流中培养交流合作能力、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和推理论证能力;应用和迁移“法治国家”的知识;认同我国的宪法和法律,自觉维护宪法和法律的权威。【核心素养】(一)核心素养1.政治认同:认同法治国家必须坚持宪法法律之上的理念2.科学精神:掌握法治国家的一般特征3.法治意识:通过对法治国家的了解增强法治观念4.公共参与:积极参与普法活动,依法办事【学习重难点】(一)学习重难点法治国家的内涵2.建设法治国家的措施【预习新知】(一)法治国家的内涵议题二| 建设法治国家“法制”,就是法律和制度。改革开放初期,面对法律几乎“荡然无存”的局面,法制建设的重心是加快立法,做到有法可依。之后,在法律体系基本形成的情况下,法治建设经历了从法制到法治的发展。党的十五大根据法学法律界的建议和依法治国的实践逻辑,十五大报告把此前的提法修改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用“法治国家”代替“法制国家”,这不仅仅是提法上的变化,而且是一次新的思想解放,标志着中央领导集体和全党认识上的飞跃。现行宪法第五次修改将原序言中的“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修改为“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治”。[探究任务]1.(解释与论证·法治意识)从“法制国家”到“法治国家”,一字之差带来哪些具体要求的变化?提示:建设法治国家,既需要有完备的法律体系,更需要法律的严格实施。既要建立完备的法律体系,又要完善法律实施机制。2.(解释与论证·政治认同)为什么要推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提示:能够有效规范权力运行,保障公民合法权益;能够推动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实现长治久安;能够促进国家各项事业有序发展,推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1.内涵:法治成为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2.条件:既需要有完备的法律体系,更需要法律的严格实施。[辨一辨] 有人认为,建设法治国家,就是要建立完备的法律体系。应如何看待这一观点?提示:建设法治国家,既需要有完备的法律体系,更需要法律的严格实施。3.要求推进宪法实施 原因 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要求 加强宪法实施和监督,落实宪法解释程序机制,推进合宪性审查工作,加强备案审查制度和能力建设,依法撤销和纠正违宪违法的规范性文件建立完备的法律体系 原因 完备的法律体系是法治国家的制度前提要求 在宪法之下,要不断建立和完善各项法律制度,形成一个部门齐全、层次分明、结构协调、体例科学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实现国家治理有法可依完善法律实施机制 要求 已经制定的法律需要得到有效实施政府部门依法履行法定职责,为社会提供优良的公共服务社会公众自觉遵守法律,依法行使权利、履行义务司法机关严格公正司法,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定分止争,惩罚犯罪,化解矛盾,努力让人民群众感受到公平正义4.意义(1)权力:能够有效规范权力运行。(2)权益:保障公民合法权益。(3)治理:能够推动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4)治安:实现长治久安。1.维护宪法权威(1)《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根本大法,规定拥有最高法律效力。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于1954年9月20日、1975年1月17日、1978年3月5日和1982年12月4日通过四个宪法,现行宪法为1982年宪法,并历经1988年、1993年、1999年、2004年、2018年五次修订。(2)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通常规定一个国家的社会制度和国家制度的基本原则、国家机关的组织和活动的基本原则,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等重要内容,有的还规定国旗、国歌、国徽和首都以及统治阶级认为重要的其他制度,涉及到国家生活的各个方面。宪法具有最高法律效力,是制定其他法律的依据,一切法律、法规都不得同宪法相抵触。2.法律体系(1)法律体系(法学中有时也称为“法的体系”):通常是指一个国家全部现行法律规范分类组合为不同的法律部门而形成的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简单地说,法律体系就是部门法体系。部门法,又称法律部门,是根据一定标准、原则所制定的同类规范的总称。(2)我国体系由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三个层次,宪法及宪法相关法、民法商法、行政法、经济法、社会法、刑法、诉讼与非诉讼程序法七个法律部门组成。(3)从法的制定和法的实施上考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只有一个。人大专门委员会、政府部门和地方都没有自己独立的“法律体系”,这些机构既没有必要更没有可能在国家法律体系之下或以外建立自己独立的“法律体系”。3.法律实施(1)法的实施,也叫法律的实施,是指法在社会生活中被人们实际施行。包括法的执行、法的适用,法的遵守和法律监督。(2)“法律的生命在于实施”是习近平总书记法治思想的重要观点,法律实施也是推进当代中国法治建设的关键环节。法律实施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最为关键的是要解决好“关键少数”的作用、司法公信力不足和在全社会树立法律信仰等问题。(一)建设法治国家议题二| 怎样建设法治国家1.内涵:法治成为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2.条件:建设法治国家,既需要有完备的法律体系,更需要法律的严格实施。[辨析] 建设法治国家,需要有完备的法律体系。提示:建设法治国家,既需要有完备的法律体系,更需要法律的严格实施。3.要求宪治: 推进宪 法实施 原因 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要求 加强宪法实施和监督,落实宪法解释程序机制,推进合宪性审查工作,加强备案审查制度和能力建设,依法撤销和纠正违宪违法的规范性文件法制: 建立完 备的法 律体系 原因 完备的法律体系是法治国家的制度前提要求 在宪法之下,要不断建立和完善各项法律制度,形成一个部门齐全、层次分明、结构协调、体例科学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实现国家治理有法可依法治: 完善法 律实施 机制 要求 已经制定的法律需要得到有效实施政府部门依法履行法定职责,为社会提供优良的公共服务社会公众自觉遵守法律,依法行使权利、履行义务司法机关严格公正司法,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定分止争,惩罚犯罪,化解矛盾,努力让人民群众感受到公平正义4.意义(1)权力:能够有效规范权力运行。(2)权益:保障公民合法权益。(3)能够推动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4)治安:实现长治久安。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八次会议2021年4月26日至29日在北京举行。会议审议乡村振兴促进法草案、反食品浪费法草案、海上交通安全法修订草案、教育法修正草案、数据安全法草案、个人信息保护法草案、海南自由贸易港法草案、监察官法草案、军人地位和权益保障法草案;审议全国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关于提请审议期货法草案的议案;审议国务院关于提请审议道路交通安全法等9部法律的修正案草案的议案。(1)(分析立法的意义,培育法治意识和政治认同)我国为什么要推进立法工作?提示:建设法治国家,需要有完备的法律体系。完备的法律体系是法治国家的制度前提,在宪法之下,要不断建立和完善各项法律制度,形成一个部门齐全、层次分明、结构协调、体例科学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实现国家治理有法可依。(2)(分析立法与法治中国建设的关系,提升科学精神和政治认同)立法是建设法治中国的充要条件吗?提示:建设法治国家,既需要有完备的法律体系,更需要法律的严格实施。1.维护宪法权威(1)《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根本大法,规定拥有最高法律效力。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于1954年9月20日、1975年1月17日、1978年3月5日和1982年12月4日通过四个宪法,现行宪法为1982年宪法,并历经1988年、1993年、1999年、2004年、2018年五次修订。(2)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通常规定一个国家的社会制度和国家制度的基本原则、国家机关的组织和活动的基本原则,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等重要内容,有的还规定国旗、国歌、国徽和首都以及统治阶级认为重要的其他制度,涉及国家生活的各个方面。宪法具有最高法律效力,是制定其他法律的依据,一切法律、法规都不得同宪法相抵触。2.法律体系(1)法律体系(法学中有时也称为“法的体系”):通常是指一个国家全部现行法律规范分类组合为不同的法律部门而形成的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简单地说,法律体系就是部门法体系。部门法,又称法律部门,是根据一定标准、原则所制定的同类规范的总称。(2)我国法律体系由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三个层次,宪法及宪法相关法、民法商法、行政法、经济法、社会法、刑法、诉讼与非诉讼程序法七个法律部门组成。(3)从法的制定和法的实施上考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只有一个。人大专门委员会、政府部门和地方都没有自己独立的“法律体系”,这些机构既没有必要更没有可能在国家法律体系之下或以外建立自己独立的“法律体系”。3.法律实施(1)法的实施,也叫法律的实施,是指法在社会生活中被人们实际施行。包括法的执行、法的适用,法的遵守和法律监督。(2)“法律的生命在于实施”是习近平法治思想的重要观点,法律实施也是推进当代中国法治建设的关键环节。法律实施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最为关键的是要解决好“关键少数”的作用、司法公信力不足和在全社会树立法律信仰等问题。【易错提示】(一)易错提示1.在现代社会,法治社会意味着国家权力依法行使,国家各项工作依法开展。2.坚持良法之治是法治的首要内容。3.法治国家强调依法治理,只有成文法才能最大限度地得到民众的认同,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法律的效力。4.推进党领导立法、带头守法、保证执法,方可制定出良法,良法之下才有法治国家。5.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法治的主要功能。6.在法治国家,人民的权利和尊严应得到法律的确认,并通过执法和司法加以保障。7.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形成不敢腐的保障机制、不能腐的惩戒机制、不易腐的防范机制。8.加强宪法实施和监督,落实基本法解释程序机制,推进合法性审查工作。9.维护宪法的权威是法治国家的制度前提。商发便10.政府部门严格公正司法,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定分止争,惩罚犯罪,化解矛盾。1.提示 X在现代社会,法治国家意味着国家权力依法行使,国家各项工作依法开展。2.提示X宪法法律至上是法治的首要内容。3.提示X法治国家强调依法治理,只有良法才能最大限度地得到民众的认同,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法律的效力。4.提示X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方可制定出良法,良法之下才有法治国家。5.提示X保护公民的各项权利是法治的主要功能。6.提示X在法治国家,公民的权利和尊严应得到法律的确认,并通过执法和司法加以保障。7.提示X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形成不敢腐的惩戒机制、不能腐的防范机制、不易腐的保障机制。8.提示X加强宪法实施和监督,落实宪法解释程序机制,推进合宪性审查工作。9.提示X完备的法律体系是法治国家的制度前提。10.提示X司法机关严格公正司法,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定分止争,惩罚犯罪,化解矛盾。【深化探究】(一)深化探究议题二:如何建设法治国家 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是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建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就带领人民不断探索自己的法治之路。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民主法治建设迈出重大步伐。将保护合法的私有财产、保障人权等写入宪法;十九届四中全会再次强调指出,加强宪法实施和监督,落实宪法解释程序机制,推进合宪性审查工作,加强备案审查制度和能力建设,依法撤销和纠正违宪违法的规范性文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日益完善,全社会法治观念明显增强。国家监察体制改革试点取得实效,行政体制改革、司法体制改革、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建设有效实施。可以预期,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成之日,必将建成社会主义法治国家。(1)结合材料,运用政治与法治的有关知识,分析建设法治国家的意义。(政治认同)提示:①建设法治国家,能够有效规范权力运行,保障公民合法权益;②能够推动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实现长治久安。(2)结合材料,分析如何建设法治国家。(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提示:①推进宪法实施。加强宪法实施和监督,落实宪法解释程序机制,推进合宪性审查工作,加强备案审查制度和能力建设,依法撤销和纠正违宪违法的规范性文件。②建立完备的法律体系。在宪法之下,要不断建立和完善各项法律制度,形成一个部门齐全、层次分明、结构协调、体例科学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实现国家治理有法可依。③完善法律实施机制。国家监察体制改革试点取得实效,行政体制改革、司法体制改革、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建设有效实施。1.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措施:(1)建设法治中国,以法律为准绳,一丝不苟地维护法律的尊严和权威,推动宪法实施。(2)建设法治中国,必须坚持立法先行,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建立完备的法律体系。(3)完善法律实施机制。社会公众自觉遵守法律,依法行使权利、履行义务。政府部门依法履行法定职责,为社会提供优良的公共服务。司法机关严格公正司法,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定分止争,惩罚犯罪,化解矛盾。2.法律的实施:(1)含义:法的实施,也叫法律的实施,是指法在社会生活中被人们实际施行。包括法的执行、法的适用、法的遵守和法律监督。(2)地位:“法律的生命在于实施”是习近平总书记法治思想的重要观点,法律实施也是推进当代中国法治建设的关键环节。法律实施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最为关键的是要解决好“关键少数”的作用、司法公信力不足和在全社会树立法律信仰等问题。(3)要求:遵守法律 即守法 各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严格依照法律规定去从事各种事务和行为执行法律 即执法 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公职人员依照法定职权和程序,贯彻、执行法律适用法律 即司法 国家司法机关依据法定职权和法定程序,具体应用法律处理案件法律监督 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公民对各种法律活动的合法性依法所进行的监察和督促【巩固训练】(一)巩固训练1.中共中央提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重大任务及180多项重要改革举措,涵盖依法治国各个方面,为法治中国建设描绘出新的路线图。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①是实现中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②前提是让部分维权意识薄弱的公民尊法、学法、守法、用法③总目标是纠正一些党政领导干部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的行为④要落实改革举措,直面法治建设的突出问题,回应人民群众期待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2.法治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基本标志,良法善治是现代法治的基本标准和目标。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使社会主义法治成为良法善治。良法是法治的前提,善治是法治的目标,法治应当是良法与善治的有机结合。关于良法善治,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①良法应内容合理,在制定过程中广泛听取各方意见,符合社会和人民的需要②制定良法要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完善公民的立法权③善治要把制定良好的法律付诸实施,尊重宪法和法律的权威,严格依法办事④良法与善治是相辅相成、互为前提的,二者缺一不可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3.汉高祖刘邦攻入关中后,与灞上的名士和父老乡亲们“约法三章”。“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诽谤者族,偶语者弃市。吾与诸侯约,先人关者王之,吾当王关中。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刘邦因此得到百姓的信任、拥护和支持,最后取得天下。“约法三章”给我们的启示是( )①法要通过民主程序制定②公民的权利与义务需要对等③尊重和保障公民权利④坚持良法之治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4.“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有权力的人们使用权力一直到遇有界限的地方才休止。”因此,法治国家必须规范国家权力运行。对此,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①国家权力包括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监督权等②国家权力必须在法律之下运行③需要完善相关的法律制度,加强国家权力的互相制衡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加强人大的监察权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5.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七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黄河保护法》将于2023年4月1日正式施行。该法就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修复、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污染防治、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等方面做了规定。此法的颁布( )①为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了法律依据②是全国人大常委会行使决定权的具体体现③旨在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④将推动法治中国的建设进入新的发展阶段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6.《法治中国建设规划(2020—2025年)》指出,建设法治中国,必须高度重视宪法在治国理政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坚持依宪治国、依宪执政,把全面贯彻实施宪法作为首要任务,健全保证宪法全面实施的体制机制,将宪法实施和监督提高到新水平。这说明( )①司法机关要发挥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②必须把依宪执政作为党的执政理念③我国致力于建设良法善治的法治国家④我国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7.某法官始终坚持司法公正、司法为民的思想,认真将“党的事业至上,人民利益至上,宪法法律至上”理念融入执行工作中,落实到司法为民的行动中去。宪法法律至上是指( )A.法律的制定过程中应该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做到体系完备、类别齐全B.宪法法律是社会治理的最高准则,任何个人和单位都不享有法律之外的特权C.通过完善法律制度,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D.保护公民的各项权利,公民的权利和尊严应得到法律的确认8.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法治兴则国兴,法治强则国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全面依法治国既是重要内容,又是重要保障。这表明全面依法治国能够( )①贯彻中国特色法治理论②决定中国特色事业取得成功③推动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④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9.习近平主席曾指出,制定和实施宪法,推进依法治国,建设法治国家,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社会进步、人民幸福的必然要求。建设法治国家( )①要推进宪法实施和监督,落实宪法解释程序机制②要不断建设完备的法律体系,完善法律实施机制③要推进合宪性审查工作,全面撤销宪法以外的文件④要求政府部门公正司法,让群众感受到公平正义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10.目前,全国31个省份均已建立高龄津贴制度,与此同时,有30个省份建立了老年人服务补贴制度,29个省份建立了老年人护理补贴制度和农村留守老年人关爱服务制度,各类津补贴共惠及3000多万老年人。这从侧面表明( )①国家尊重和保障公民权利②国家依法保护公民的基本政治权利③我国人民民主是最真实的民主④国家尊重公民权利,社会主义民主具有全民性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参考答案1.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依法治国的前提是有法可依,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②③错误;①是从依法治国的必要性角度分析,④说明了依法治国的要求,说法均正确且符合题意。2.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坚持良法善治。良法应内容合理,在制定过程中广泛听取各方意见,符合社会和人民的需要,符合社会公平正义的理念,①正确;公民没有立法权,②错误;善治侧重法律实施,要求法律的实施过程也是“良好”的,尊重宪法和法律的权威,严格依法办事,③正确;良法是善治的前提,善治是良法的目标,两者不是互为前提的,④错误。3.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坚持良法之治。材料强调约法三章,内容包括:规定三条法令,杀人的处死,伤人或者偷东西的要受到与其罪行相应的处罚。这启示我们不能用严刑峻法进行残暴统治,要尊重和保障公民权利,坚持良法之治,③④正确;材料强调尊重和保障公民权利,坚持良法之治,不涉及法律制定的民主程序,①排除;公民的权利与义务是统一的,而非对等,②错误。4.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法治国家的特征、规范国家权力的运行。国家权力包括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监督权等,国家权力必须在法律之下运行,①②正确;需要完善相关的法律制度来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加强国家权力的互相制衡”说法错误,③排除;人大没有监察权,④排除。5.答案:B解析:①③:《中华人民共和国黄河保护法》就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修复、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污染防治、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等方面做了规定。这说明此法的颁布为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了法律依据,旨在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故①③符合题意。②: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七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黄河保护法》是全国人大常委会行使立法权的具体体现,②错误。④:《中华人民共和国黄河保护法》的颁布有利于推动法治中国的建设,但并不能推动法治中国的建设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此项夸大了此法的颁布的意义。④错误。故本题选B。6.答案:D解析:建设法治中国,重视宪法在治国理政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说明我国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致力于建设良法善治的法治国家,③正确。该规划提到坚持依宪治国、依宪执政,充分说明我国坚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④正确。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的执政党,始终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①错误。党的执政理念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②错误。7.答案:B解析:宪法法律至上,指宪法和法律是社会治理的最高准则,任何个人和组织都不享有法律之外的特权,B符合题意。A、C与题意不符。保护公民的合法权利,不是“各项”权利,D排除。8.答案:D解析: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全面依法治国既是重要内容,又是重要保障,这表明全面依法治国能够推动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③④正确。贯彻中国特色法治理论有利于推进全面依法治国,①因果倒置。②夸大了依法治国的作用。9.答案:A解析:建设法治国家要不断建设完备的法律体系,完善法律实施机制,要推进宪法实施和监督,落实宪法解释程序机制,①②正确。建设法治国家要推进合宪性审查工作,加强备案审查制度和能力建设,依法撤销和纠正违宪违法的规范性文件,③错误。建设法治国家要求政府部门依法履行法定职责,为社会提供优良的公共服务,公正司法是对司法部门的要求,④错误。10.答案:A解析:①③符合题意,全国31个省份均已建立高龄津贴制度,与此同时,有30个省份建立了老年人服务补贴制度,29个省份建立了老年人护理补贴制度和农村留守老年人关爱服务制度,各类津补贴共惠及3000多万老年人。这从一个侧面表明国家尊重和保障公民权利,我国人民民主是最真实的民主;②不合题意,公民的基本政治权利是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材料并没有涉及;④错误,社会主义民主是人民民主,民主不具有全民性。故选:A。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