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学案(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2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学案(含解析)

资源简介

1.2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学案
【学习目标】
(一)学习目标
1、深刻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
2、中国怎样坚持和建设社会主义、怎样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
3、总结改革开放的进程并探究改革开放的伟大意义。
【核心素养】
(一)核心素养
1.政治认同:坚持党的领导,坚持改革开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2.科学精神: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意义、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意义、改革开放的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意义。
3.公共参与:自觉投身改革开放和新时代的建设中去,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贡献力量。
【学习重难点】
(一)学习重难点
1.建立新中国的政治意义及党领导人民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所取得的成就(重点)
2.实行改革开放的地位、本质及意义(难点)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意义(重点)
【预习新知】
(一)建立新中国 中国人民站起来
议题一| 建立新中国 中国人民站起来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歌曲,这些歌曲都是时代的缩影。《东方红》是当年陕甘宁边区新民歌的代表作。这首最早在陕北传唱的歌曲以朴实的语言,唱出了人民群众对伟大领袖毛泽东及其领导的中国共产党的深情,歌词简单,情感真实,旋律好记,因此流传极广。《大海航行靠舵手》也是一首歌颂毛泽东思想的歌曲,反映了当时中国工农兵群众学习毛泽东著作的热潮,也因此该曲在文革时期传唱度极高。另外,该曲曾在第三世界相当风行,据统计,世界上曾有一百多个国家传唱。这两首歌曲既是在歌颂毛泽东,实际上也是在歌颂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的第一代领导人。创作于1955年的《社会主义好》和创作于1973年的《沿着社会主义大道奔前方》则是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拥护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的革命热情。
[探究任务]
1.(描述与分类·政治认同)列举第一代领导人带领中国人民取得的历史成就。
提示:①领导中国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新中国。②领导社会主义革命,完成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③领导社会主义建设,建立独立的、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发展教育、科技、文化等事业,提高国际地位。
2.(解释与论证·科学精神)《社会主义好》与《沿着社会主义大道奔前方》既是同一时代的歌,也是不同时代的歌。如何理解这句话。
提示:①《社会主义好》与《沿着社会主义大道奔前方》都是创作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内容都是关于歌颂社会主义的歌曲,所以是同一时代的歌曲。
②《社会主义好》创作于1955年,当时中国处于社会主义革命时期,历史任务是完成三大改造,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沿着社会主义大道奔前方》创作于1973年,当时中国处于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历史任务是坚持和建设社会主义,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因此两首歌也是不同时期的歌曲。
1.三大革命
(1)新旧民主主义革命:1840-1949年中国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主义革命,以五四运动为界限,分为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两个阶段。
①旧民主主义革命由资产阶级领导,以建立资本主义社会和资产阶级专政的国家为政治目标。旧民主主义革命纲领不彻底,群众发动不充分,不能彻底解决土地问题,最终遭到失败。
②新民主主义革命由无产阶级领导,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作为思想武器,以创建人民民主共和国为政治目标。新民主主义革命提出了彻底的革命纲领,广泛发动群众,解决了民主革命的中心问题,即土地问题。
(2)新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
2.建立新中国
(1)成立的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并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创造了政治前提。
(2)初期的工作:1949-1952年,在着重完成包括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等在内的民主革命遗留任务的同时,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致力于恢复被长期战争破坏了的国民经济。
[辨一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
提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创造了政治前提,经过三大改造,我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3.建立新制度
(1)过渡时期
时段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总路线和总任务 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2)政治成就:1954年,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颁布,这是我国在民主政治建设方面取得的新成就。
(3)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标志 到1956年底,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生产资料公有制已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制度的基础。这标志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确立
意义 为我国逐步走向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为当代中国的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制度基础
(4)社会主义的艰苦探索
原因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之后,在中国怎样坚持和建设社会主义、怎样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并没有现成的道路可走,必须在实践中进行艰苦的探索
成就 两大体系: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初步实践中,我国基本上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
四大事业:教育、科学、文化、国防等事业有了很大的发展
一个地位:国际地位逐步提高
一个基础: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艰辛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所取得的物质成就和历史经验,为后来的改革开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新民主主义革命与旧民主主义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 旧民主主义革命
区别 领导 阶级 无产阶级 资产阶级
目的 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并及时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以建立资本主义社会和资产阶级专政的国家为目的
主力 军 人民群众参加的规模、深度、广度都是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无法相比的 主力军是人民群众,但却没有充分发动人民群众
指导 思想 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 资产阶级平等、自由思想和民主共和观念
结果 和前 途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成为社会主义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结果 有胜利的一面,但最后果实被窃取,革命任务没有完成,社会性质没有改变,在这一意义上讲是最终遭到了失败
世界 革命 范畴 发生在十月革命之后,属于无产阶级世界革命的一部分 属于世界资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
联系 社会性质:都发生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革命任务:都是反对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和本国封建统治 革命性质:都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范畴
2.建立新中国
(1)革命对象和革命性质: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推翻了压在人民头上的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并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2)历史意义:新中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从此,中国结束了一百多年来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真正成了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成为全国范围的执政党。她依靠各族人民,发扬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医治战争创伤,恢复国民经济,建立社会主义制度,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并取得了巨大成就:一个初步繁荣昌盛的中国呈现在世界面前。
(3)历史结论: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
3.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
社会主义革命时期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时间 1949年建国-1956年底  1956年-1966年
任务 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坚持和建设社会主义,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
成就 完成三大改造,社会经济结构发生根本变化,生产资料公有制成为我国社会的经济基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初步确立 基本上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教育、科学、文化、国防事业有了很大的发展,国际地位提高
4.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
(1)社会主义改造
性质 中国共产党在建国后领导的社会主义革命的一个重要过程和组成部分
目的 为了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
实质 对中国的生产关系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即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2)意义: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完成社会主义革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完成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为我国逐步走向国家富强、人民富裕,为当代中国的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制度基础。
【典例】 1956年9月,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这是我们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第一次举行的全国代表大会,其历史任务是总结党的七大以来的历史经验和成就,团结全党,团结国内外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为了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中国而奋斗。由此可知这次会议上可能提到的问题有(  )
①确立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 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③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完成,我国开始进入全面的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④国内主要矛盾转变为人民对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思维建模]
审设问 事件:“这次会议” 角度:可能提到的问题
审材料 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析选项 从党的八大召开的时间来看,属于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基本结束,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的时期,③④符合题意;确立对外开放的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①错误;党的十九大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②错误。
定答案 C
【跟踪训练】
1.1949年3月,党的七届二中全会提出,要“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国家转变为社会主义国家”。这意味着(  )
①新民主主义革命在中国的结束 ②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结束 ③社会主义革命的开始 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D [材料提到:要使中国由新民主主义国家转变为社会主义国家,意味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在中国的结束和社会主义革命在中国的开始,①③正确;旧民主主义革命早在1919年已经结束,②错误;2017年党的十九大的召开,提出中国进入社会主义新时代,④错误]。
2.1956年底,我国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对其改造,是为了(  )
①确立社会主义生产关系 ②健全社会主义上层建筑 ③继续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 ④为当代中国的一切发展进步奠定制度基础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C [三大改造其实质就是为了将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向社会主义过渡,为当代中国的一切发展进步奠定制度基础, ①④正确;②③错误。]
(一)实行改革开放 走向民富国强
议题二| 实行改革开放 走向民富国强
从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至今,我国改革开放已经走过了40多年的辉煌历程。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2020年4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要坚持以改革开放为动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明确指出要不失时机地推动改革,善于用改革的办法解决发展中的问题,完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坚定扩大对外开放,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
[探究任务]
1.(解释与论证·政治认同)改革开放有何积极意义?
提示: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增强了社会发展活力,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创造性,使人民生活显著改善,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际地位显著提高,这是中国共产党对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作出的伟大历史贡献。
2.(描述与分类·科学精神)如何理解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精神?
提示:①改革开放就是要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使中国人民富起来、中国强起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②改革就是要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赋予社会主义新的生机活力,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③改革开放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增强了社会发展活力。
1.开启: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
2.作用: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3.目的
(1)发展生产:就是要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2)实现复兴:使中国人民富起来、中国强起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3)社会主义: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赋予社会主义新的生机活力,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4)党的建设:在引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中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
4.意义: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增强了社会发展活力,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创造性,使人民生活显著改善,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际地位显著提高,这是中国共产党对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作出的伟大历史贡献。
[辨一辨] 有人认为,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变革。你是如何看待这一观点的?
提示: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是共产党发动,自己领导,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的自觉行为。改革是坚持在社会主义制度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环节和方面。
1.改革开放
开启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性质 改革,就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自觉地调整和改革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之间不相适应的方面和环节,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和各项事业的全面进步,更好地实现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开放,即对外开放,一方面是指国家积极主动地扩大对外经济交往;另一方面是指放宽政策,放开或者取消各种限制,不再采取封锁国内市场和国内投资场所的保护政策,发展开放型经济
地位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实践启示 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正是因为始终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我们才能实现伟大历史转折、开启改革开放新时期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征程
2.改革
(1)含义:改革,汉语词语,现常指改变旧制度、旧事物。对旧有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作局部或根本性的调整,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改革一般包括对政治、社会、文化、经济做出的改良革新,相较于革命以极端的方式推翻原有政权,以达成改变现状的目的,改革是指在现有的政治体制之内实行变革。
(2)影响:通常一个改革是否能成功,会影响一个国家的命运,若成功可让该国走向稳定局势,若失败可能遭致内乱或冲突。
(3)原因
①当年国家的现状需要改变:“文化大革命”给国家留下了严重的局面:生产力发展缓慢,人民温饱没有解决,科技教育落后等。这种局面不改变不行。怎样改变?答案只有一个:改革。
②中国需要第二次革命:新中国成立,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但新中国成立以后模仿苏联建立起来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已严重阻碍了中国生产力的发展。中国需要第二次革命,解放生产力。这种局面不改变不行。怎样改变?答案只有一个:改革。
③社会主义制度需要自我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各个历史阶段,都需要根据经济发展的要求,适时地不断推进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使社会主义制度充满生机和活力。生机和活力哪里来?答案只有一个:改革。
④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要有新思路:新思路就是建立和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新思路在哪里?答案只有一个:改革。
【典例】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我国之所以高度重视改革,是因为改革能(  )
①推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适应 ②推动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相适应 ③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④根本改变我国的经济社会基本制度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思维建模]
审设问 事件:高度重视改革 角度:原因
审材料 改革开放的意义
析选项 改革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自觉地调整和改革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之间不相适应的方面和环节,所以,②③正确;①推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适应说法颠倒了二者关系;改革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进行,④“根本改变”说法错误。
定答案 C
【跟踪训练】
1.在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结合起来,开辟了________道路,形成了________体系。(  )
A.改革开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B.改革开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C.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邓小平理论
D.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D [在改革开放过程中,我国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D正确。]
2.2020年4月14日至16日,德阳市委书记靳磊先后前往罗江区、中江县、绵竹市调研。他强调,全市要进一步优化空间布局、重塑经济地理,全方位、深层次、持久性释放改革红利。之所以强调“改革红利”,是因为(  )
①改革有利于增强社会发展活力 ②改革可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③改革可以决定人们的消费质量和水平 ④改革可以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充满生机与活力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D [①②④指出了“改革红利”的具体表现;生产决定人们的消费质量和水平,③错误。]
(一)进入新时代 踏上新征程
自主探究三:阅读材料,结合预习,自主思考、学习: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的事业发生了历史性变革,取得了全方位、开创性的成就。一方面,我国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在世界主要国家中名列前茅,国内生产总值已稳居世界第二,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百分之三十,对外贸易、对外投资、外汇储备稳居世界前列;另一方面,我国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重大突破,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全社会发展活力和创新活力明显增强。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实现历史性变革,我国发展站到了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
[探究任务]
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的标志是什么?
2. 我国迈入新时代的意义是什么?
三.进入新时代 踏上新征程
1.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人民,经过长期努力,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① ,我国发展站在新的历史方位上。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② 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③ 的光明前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史和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④ ,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⑤ 伟大旗帜,在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⑥ 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⑦ ,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
3.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的不平凡历程,充满着苦难与辉煌、曲折与胜利。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党领导中国人民踏上了决胜⑧ 、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实践充分证明,由⑨ 领导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是历史的选择,是人民的选择,是正确的选择。
自主探究三:
1.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表明原有的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被新的社会主要矛盾所替代,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史和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在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
【易错提示】
(一)易错提示
1、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 )
答案:×
解析:1956年底,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生产资料公有制已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制度的基础,这标志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确立。
2、进入新时代,我国的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落后的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 )
答案:×
解析: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3、实行改革开放,就是要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使中国人民富起来,中国强起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
答案:√
4、社会主要矛盾是一个国家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社会发展阶段的客观反映,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准确判断,为党和国家制定大政方针长远战略提供了重要依据。( )
答案:√
5、实践充分证明,由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是历史的选择,是人民的选择,是正确的选择。( )
答案:√
【深化探究】
(一)深化探究
┃┃议题导引__■
材料一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改革的性质同过去的革命一样,也是为了扫除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障碍,使中国摆脱贫穷落后的状态。从这个意义上说,改革也可以叫革命性的变革。”改革是全面改革,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前提下,自觉调整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各个方面和环节,以适应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实现现代化的历史要求。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情下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前无古人的伟大创举,必须围绕发展社会生产力这个根本任务,把改革开放作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
材料二 “时代”这个词,在《辞海》中解释为“指历史上依据经济、政治、文化等状况来划分的社会各个发展阶段”。党的十九大报告对于“新时代”的内涵,讲了五点:第一点,从历史、现在、未来的联系上看,这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第二点,从我们承担的历史使命看,这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第三点,放到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上看,这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第四点,放到民族复兴的角度看,这是全体中华儿女勠力同心、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第五点,放在世界大局中看,这是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
[探究] (1)为什么说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什么?
提示:(1)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增强了社会发展活力,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创造性,使人民生活显著改善,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际地位显著提高,这是中国共产党对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作出的伟大历史贡献。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重点突破__■
1.改革开放的实质及对不同主体的历史意义
(1)实质: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提高综合国力,进一步解放人民思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2)对不同主体的伟大历史意义
①改革开放锻造了中国共产党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与本领。②改革开放铸就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机与活力。③改革开放提升了中华民族在国际上的地位与影响。④改革开放满足了中国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与期待。
2.中国社会不同发展阶段主要矛盾的变化
中国社会 发展阶段 历史背景 主要矛盾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1939年,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强调认清中国国情重要性 中华民族与帝国主义、人民大众与封建势力之间的矛盾
社会主义探索时期 社会主义改造已经取得决定性的胜利,我国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已经基本上解决,几千年来的阶级剥削制度的历史已经基本上结束,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基本上建立 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 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指出 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 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1)思想和实践内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不是一个简单的新概念表述,而是具有实实在在的思想内涵和实践内涵。这就是十九大报告里说的“五个时代”。
①新时代的历史线索:这个新时代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
②新时代的实践主题:这个新时代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
③新时代的人民性:这个新时代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
④新时代的民族性:这个新时代是全体中华儿女勠力同心、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
⑤新时代的世界性:这个新时代是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
(2)基本依据
这一判断首先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的发展阶段。这一判断基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新变化。这一判断同时基于党的奋斗目标有了新要求。这一判断还基于我国面临的国际环境发生了新变化。
(3)三个维度认识其意义
中华民 族维度 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科学社会 主义维度 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人类社会 发展道路 的多样性 维度   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巩固训练】
(一)巩固训练
1.毛泽东在《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中这样写道,“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当时能有这样的革命态势在于,中国共产党( )
①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广泛发动了群众
②领导人民恢复被战争破坏的国民经济
③坚持以毛泽东思想为强大的思想武器
④领导人民完成了土地革命的重要任务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要时刻保持解决大党独有难题的清醒和坚定。何谓“大党独有难题” 主要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如何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如何始终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统一行动;如何始终具备强大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如何始终保持干事创业精神状态;如何始终能够及时发现和解决自身存在的问题;如何始终保持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解决这些难题( )
①是实现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保障
②必须发扬斗争精神,不断提高斗争本领
③旨在永葆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④要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3.20世纪初,张搴等中国先进知识分子以自己对世博会的亲身感受呼吁中国大力振兴实业追赶世界步伐,2022年,迪拜世博会中国国家馆名为“华夏之光”从共同的梦想,共同的地球,共同的家园,共同的未来4个方面展示中国发展成就,展现中国与各国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和不懈努力,迪拜世博会中国国家馆映衬了今天的中国( )
①实现了从“赶上时代”到“引领时代”的跨越
②不断为解决人的问题贡献着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③进入了全体中华儿女勠力同心奋发作为的时代
④迎来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光明前景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4.在波澜壮阔的百年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紧紧团结和依靠人民,战胜无数艰难险阻,创造了中华民族发展史、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辉煌成就,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关于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创造的历史成就,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辛亥革命改变了中国人民的悲惨命运
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实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③改革开放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
④新中国的成立彻底结束了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5.2022年9月,第十八期(求是)杂志发表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文章,文章指出:改革开放至今,我们一直在实践和探索,在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在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上进行了一系列革命性变革使我国发展大踏步赶上时代。下列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识正确的有( )
①道路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适合我国国情。有助于提升综合国力
②理论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时俱进,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
③制度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④文化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奋勇前进提供了理论支撑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6.新中国成立前,军阀割据、战争频发,山河破碎、民不聊生,整个社会“国不知有民,民不知有国”;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当家作主,建设自己的家园。一纸动员令,3.7万名修渠人员扛着工具,挑着行李,推着锅灶,开向了修渠第一线;历经十个春秋,“人工天河”红旗渠建成,泽被沃野。由此可见,新中国的成立( )
①彻底结束了旧中国一盘散沙的局面
②彻底废除了列强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
③鼓舞了全世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
④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展示了现实道路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7.电视剧《觉醒年代》以1915年《青年杂志》问世到1921年《新青年》成为中国共产党机关刊物为贯穿,展现了从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到中国共产党建立这段历史画卷。对这一时期发生的历史事件,认识正确的是( )
①辛亥革命的胜利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的历史
②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③中国共产党诞生后,中国人民的反帝反封建的斗争就有了主心骨
④新中国的成立,彻底结束了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8.1956年底,生产资料所有制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 )
①标志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初步建立
②完成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
③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④标志着我国实现了新民主主义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9.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最伟大的转变。当第一面五星红旗冉冉升起,近代以来历经苦难斗争的中国人民,终于迎来中华民族浴火重生的曙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
①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展示了美好前景和现实道路
②标志着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
③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
④为实现由旧民主主义向新民主主义的过渡创造了前提条件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0.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不仅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一个伟大事件,也是人类发展史上的一个伟大事件。”由此可见,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
①实现了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的历史性飞跃
②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
③是中国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
④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展示了美好前景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参考答案
1.答案:B
解析:
2.答案:D
解析:①:从时间维度看,解决“大党独有难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后提出的命题,与站起来、富起来不在同一历史时期,故①错误。②:“大党独有难题”是全面从严治党适应新形势新要求必须啃下的硬骨头,必须发扬斗争精神,不断提高斗争本领,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故②符合题意。③:中国共产党作为世界上最大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解决“大党独有难题”是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政党先进性纯洁性的内在要求,但其根本目的还是赢得人民拥护、巩固长期执政地位,故③不符合题意。④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才能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才能不断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以党的全面领导持续推动解决大党独有难题,故④符合题意。故本题选D。
3.答案:A
解析:20世纪初,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呼吁追赶世界步伐;2020年迪拜世博会,中国展现与各国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和不懈努力,这映衬了今天的中国实现了从“赶上时代”到“引领时代”的跨越,故①符合题意。中国国家馆从4个方面展现中国与各国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和不懈努力,这映衬了今天的中国不断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着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故②符合题意。迪拜世博会中国国家馆展示中国在各个领域所取得的发展成果,没有体现中国进入全体中华儿女勠力同心、奋发作为的时代,故③排除。在2020年底,我国已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故④排除。故本题选A。
4.答案:D
解析:①:辛亥革命并未从根本上改变中国人民的悲惨命运,且辛亥革命不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①不选。
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而不是实现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故②不选。
③:改革开放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使我国走向民富国强,③正确。
④: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新中国,彻底结束了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④正确。
故本题选D。
5.答案:A
解析: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而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③错误。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奋勇前进提供理论支撑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而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④错误。①②正确且符合题意。
6.答案:B
解析:①④:新中国的成立,彻底结束了旧中国一盘散沙的局面,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展示了现实道路,①④符合题意。②③:材料无涉及“彻底废除不平等条约”、“全世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②③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B。
7.答案:C
解析:①错误,辛亥革命时间1911年至1912年;②③正确,电视剧《觉醒年代》以1915年《青年杂志》问世到1921年《新青年》成为中国共产党机关刊物为贯穿,展现了从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到中国共产党建立这段历史画卷。这一时期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共产党诞生后,中国人民的反帝反封建的斗争就有了主心骨;④错误,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彻底结束了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故选:C。
8.答案:A
解析:①②正确,根据课本知识可知,1956年底,生产资料所有制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初步建立,完成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③错误,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才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④错误,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完成。故选:A。
9.答案:A
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展示了美好前景和现实道路,①③正确。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标志着我国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②不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创造了前提条件,④不选。
10.答案:C
解析:②④: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展示了美好前景,②④正确。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主义在世界范围内获得大发展,实现了从一国实践到多国实践的历史性飞跃,①错误。③:社会主义改造的顺利完成,实现了中国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③错误。故本题选C。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