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荷塘月色》学案(含答案)【中职专用】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二《荷塘月色》学案(含答案)【中职专用】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上册

资源简介

课题名称: 《荷塘月色》 学科: 语文 年级: 研备人: 使用日期: 年 月 日 学生姓名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体会其人格魅力,把握作品基本风格。 2.学习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散文写法,揣摩散文的情味。 3.了解朱自清散文的语言风格,体会其修辞的意蕴与神韵。 教学重点 1.揣摩散文的情味。 2.体会散文的语言风格。 教学难点 了解朱自清散文的语言风格,体会其修辞的意蕴与神韵。 学习过程 一、作者简介 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1898年生于江苏东海。1903年随家定居扬州,所以自称“我是扬州人”。1916年中学毕业后,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班,次年改名“自清”,考入本科哲学系。毕业后在江苏、浙江等地的中学任教。 二、创作简介 上大学时,朱自清开始创作新诗,1923年发表的长诗《毁灭》,震动了当时的诗坛。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创作转向散文,同时开始研究古典文学。1928年出版散文集《背影》。1929年出版诗集《踪迹》。1948年8月病逝于北京。他是诗人、散文家、学者,又是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著作有《朱自清全集》。 三、创作背景 《荷塘月色》写于1927年7月,那时作者在清华大学教书,住清华园西院,那里有一片荷塘。当时正值大革命失败,这一年中国接连发生了“四一二”和“七一五”反革命大屠杀,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朱自清处于苦闷彷徨中。他自己也知道“只有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才能解决这惶惶然”,但他最终还是选择了“暂时逃避的一法”。 他毕竟是一个爱国的民主主义者,面对黑暗现实,又不能安心于这种“超然”。在《一封信》中他表白说:“这几天似乎有些异样,像一叶扁舟在无边的大海上,像一个猎人在无尽的森林里……心里是一团乱麻,也可以说是一团火。似乎在挣扎着,要明白些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没有明白。”《荷塘月色》就正是作者自己想“超然”而又不能的“挣扎”的心迹的真实描摹和生动写照。 四、检测字词 袅娜( ) 颤( )动 点缀( ) 蓊蓊( ) 梵( )婀玲 宛( )然 羞涩( ) 渺( )茫 霎( )时 脉脉( ) 参差( ) 纤( )腰 踱( )着 倩( )影 轻纱( ) 幽僻( ) 敛裾( ) 酣( )眠 弥( )望 没精打采( ) 蓊蓊郁郁: 脉脉: 裳: 敛裾: 五、整体感知 1、阅读全文,为文章划分层次。 2、找出文章的“文眼”。 3、作者写了月下荷塘的哪些景象? 六、细研文本 1、 作者的情感有哪些变化?你能理出本文的情感线索吗? 2、《荷塘月色》是如何体现修辞之美的? 知识检测 1.下列各组中加粗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幽僻( pì) 煤屑( xiè) 蓊郁( wěnɡ) 曲折( qū) B.酣睡( hān) 袅娜( nuó) 踱步( duó) 羞涩( shè) C.倩(qiàn)影 梵婀(ē)玲 弥望( mí) 颤动( chàn) D.媛女(yuàn) 点缀( zhuì) 渺茫(miǎo) 参差( cī) 选出有错别字的一项(  )
A.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
B.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
C.树缝里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彩的,是瞌睡人的眼。
D.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下列四个句子,未用比喻修辞手法的是(  )
A.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
B.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
C.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D.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的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 4.下列对加点的叠音词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 (表示荷塘的广度) B.荷塘的上面,长着许多树,蓊蓊郁郁的(描写树木茂盛) C.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形容叶子很大) D.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描写叶子多,且远近高低错落) 5.在《荷塘月色》一文中,说说哪些句子使用了通感手法? 知识检测答案 1、【答案】B 【详解】根据汉字规范字音,B选项“羞涩( sè)”。 2、 【答案】C 【详解】根据《荷塘月色》原文以及汉字规范字形,C选项中应该是“渴睡”。 3、【答案】B 【详解】根据比喻修辞手法,B选项不存在本体以及喻体,而“像”只是好像的意思。 4、【答案】C 【详解】根据原文内容,C选项中“田田”形容荷叶相连的样子。 5、【答案】 ①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作者立于微风中闻到(时有时无)的花香,似乎感觉听到远处高楼上传来(时断时续)的歌声。 ②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和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详解】 ①作者将“花香”喻为“渺茫的歌声”,将嗅觉的“花香”喻为听觉的“歌声”; ②作者将“塘中的光和影” 喻为“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将视觉的“光和影”喻为听觉的“名曲”,将视觉诉诸于听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