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争鸣 课件(共48张PPT)--2025届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百家争鸣 课件(共48张PPT)--2025届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

资源简介

(共48张PPT)
三、百家争鸣
“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所谓“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汉书·艺文志》上主要分为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十家。所谓“争鸣”,是指当时代表各阶级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或思想家,都希望按照本阶级(层)或本集团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对社会对万事万物做出解释。于是,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高谈阔论,互相辩难,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
【概念·阐释】
(1)经济: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的形成和初步发展;(根本原因)
(2)政治:周王室衰微,分封制崩溃,诸侯兼并战争不断;
(3)阶级关系:新兴地主阶级崛起,“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
(4)思想文化:私学兴起,“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
三、百家争鸣
1、成因:
王道既微,诸侯力政,时君世主,好恶殊方。
……(诸子)以此驰说,取合诸侯。
——班固《汉书·艺文志》
2、阶层之变
士阶层:西周和春秋时期,士被用来特指卿大夫以下的低级贵族。他们拥有一定数量的“食田”,在王官之学中接受礼、乐、射、御、书、数的“六艺”教育,文武兼修,有参与国家政治的权利,也是国家军事力量的中坚。到战国时期,士的含义发生了转变,成为知识分子的代称。士的身份逐渐由武士转变为文士,成为可以自由流动的“四民”之首。此时的“士”已与出身无关,可能来自贵族,也可能起于微贱,其共同的身份标志仅仅是知识、智慧和才能。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春秋战国时期,士阶层崛起的原因是什么?
士阶层崛起
首先,是经济基础。铁器的使用,生产力的提高
其次,是社会原因。春秋时期,礼崩乐坏,宗法制度受到挑战,使士失去了生活保障
最后,是政治条件。诸侯为求富国强兵,纷纷招贤纳士。
【概念·阐释】
[史论形成] 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与社会变革的关系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春秋战国时期是分封制崩溃、封建制确立的大变革时期。礼崩乐坏、空前的战乱动荡和社会变革为各个阶层的思想家们发表自己的主张、阐释自己的学说提供了广阔的历史舞台,“百家争鸣”的局面是剧烈的社会变革与阶级变动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反映。
唯物史观: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文化是政治经济的强烈反映。
时期 学派 人物 思想主张 代表阶级
春秋 儒家 孔子 仁;为政以德;克已复礼 ;“有教无类”
道家 老子 道法自然;无为而治;小国寡民
战国 儒家 孟子 人性善,提倡“仁政”
荀子 人性恶,主张隆礼重法;制天命而用之
道家 庄子 崇尚逍遥自由
法家 韩非 主张以法治国、中央集权
阴阳家 邹衍 五行“相生相胜”
墨家 墨子 提倡节俭,主张“兼爱”“非攻”“尚贤”
奴隶主贵族
新兴地主阶级
下层平民
3、百家思想
1、儒家
①伦理方面:核心思想——“仁”
②政治方面(治国):“为政以德”,统治者顺应民心,爱惜民力(民本思想)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1)春秋晚期 孔子
儒家学派创始人,(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
个人修身:刚、毅、木、讷近仁;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关爱他人:
仁者爱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方法:忠恕之道)
仁者人也,亲亲为大(尊卑有序,仁者爱人,有等级差别的爱)
1、儒家
③礼:狭义:周礼;广义:总的社会规范和行为准则
“克己复礼”,主张恢复西周等级森严的礼乐制度;
实践礼的方法:
(于个人)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于社会):正名,把已经混淆的社会等级秩序矫正过来,达到名正言顺、贵贱有序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实质:是维护奴隶制的等级秩序,具有保守性
仁与礼的关系:隆礼贵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
(1)春秋晚期 孔子
儒家学派创始人,(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
克己复礼蕴含了保守成分,孔子思想代表奴隶主贵族利益。
仁与礼的关系
仁是良好的道德,礼是社会的规范;仁是内在的自觉,礼是外在的约束。礼以仁为基础,仁以礼来维护。
1、儒家
④“中庸”:
含义: a、处理任何事情都不偏不倚,能恰到好处;
b、将各种正确的原则、思想等妥善加以调和,
使他们互相补充,互相制约。
达到中庸的做法: “和而不同”
中庸与仁礼的关系: 要实行仁和礼,就必须遵循中庸之道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⑤主张德治礼治的同时,主张制度应随时代变化
⑥文化教育方面:首创私人讲学,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整理典籍,传承文化(对《诗》《书》《礼》《易》《乐》《春秋》等文献进行整理)
⑦天命思想:“敬鬼神而远之”,子不语怪力乱神
⑧人性论:性相近,习相远
⑨经济(义利观):重利轻义----“见利思义”
(1)春秋晚期 孔子
儒家学派创始人,(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
1、儒家
(1)春秋晚期 孔子
儒家学派创始人,(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
特点:
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
把主要精力放在人和社会方面,把探讨和解决社会的实际问题放到首位。——务实
体现人文主义精神
孔子周游列国
“颠簸流离,游说列国,惶惶如丧家之犬不可终日。”
孔子仁礼治国方案为什么不被统治者采纳呢?
问题探究:孔子的思想是如何体现人文精神的?
“仁”有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为人文精神提供宽松环境。
“礼”强调社会成员承担相应权利和义务,有利于培养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对鬼神敬而远之,优先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渗透以人为本的理念。
“有教无类” ,体现教育公平理念,推动了社会成员素质的提高。
1、儒家
(2)战国时期 孟子
①政治思想 :“仁政”(核心)
把孔子“仁”“德治”的思想发展为系统的“仁政”思想
“以德行政者王。”
“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
孟子
(约前372—前289年)
孟子宣扬“仁政”,最早提出“民贵君轻”,被韩愈列为先秦儒家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元朝追封为“亚圣”。
孟荀思想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
1、儒家
②民本思想:民贵君轻:“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
孟子
(约前372—前289年)
孟子宣扬“仁政”,最早提出“民贵君轻”,被韩愈列为先秦儒家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元朝追封为“亚圣”。
▲“勿夺农时”,保证农民有劳动的时间;
▲“制民恒产”,让每家农户有百亩之田、五亩之宅;有起码的生产资料;
▲“省刑罚,薄税敛”,宽刑薄税,使人民有最低的物质生活条件。
1、儒家
③人性论:人性本善
孟子
(约前372—前289年)
孟子宣扬“仁政”,最早提出“民贵君轻”,被韩愈列为先秦儒家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元朝追封为“亚圣”。
“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孟子·公孙丑上》:“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
孟子认为人生来都具有恻隐、羞恶、恭敬、是非之心,引申发展则可以形成仁、义、礼、智四德,因此他发出“人皆可为尧舜”的呼声
④义利观:重义轻利,先义后利,舍生取义,养浩然正气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探究思考】孔孟思想主张的异同。
孔子称赞管仲辅佐齐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孔子企望周之复兴,“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孟子提出“定于一”,尊新王。“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他希望改朝易姓后,重现孔子所说“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盛世。——据《论语》《孟子》
依材料指出孔孟主张的异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出现异同的原因。
相同:实现国家统一,恢复礼乐制度。
不同:孔子主张复兴周王朝;孟子主张由推行仁政的诸侯建立新的王朝。
原因:1.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天下战乱,民心思定。
2.春秋时期,周王室仍有影响力,孔子对周天子抱有期望;战国时期,诸侯纷纷称王,孟子对周王室不再抱有幻想。
补充:孔孟的距离
春秋时期的孔子对社会还没完全失望,他的闲雅代表了春秋相对于战国暴乱而言还相当宁静。所以孔子仍想要克己复礼,恢复过去的社会秩序。而孟子是主张更为激烈的“革命派”,他游说列国时,正是商鞅受刑、诸国合纵连横之际,他认识到只恢复故态而不改弦更张是不能济事的。
1、儒家
(3)战国时期 荀子
①政治思想:礼法并施,主张仁义、王道
人君者,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以善至者待之以礼,以不善至者待之以刑”
由士以上则必以礼乐节之,众庶百姓则必以法数制之。
荀子把“法治”称为“暴察之威”,“礼治”称作“道德之威”,认为礼高于法,主张礼法并举、王霸统一,开创了汉代儒法合流的先河。
荀子
(约前313—前238年)
荀子三次担任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晚年蛰居兰陵县著书立说,收徒授业,终老于斯,被称为“后圣”。
②民本思想:君舟民水: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亦覆舟。”
③君臣关系:从道不从君(君子对于君主的忠诚,不是愚忠,而是以“道”为取舍的标准,“道”在荀子看来,即礼义之道,是整个社会制度和政治秩序的整体和谐。)
1、儒家
(3)战国时期 荀子
荀子
(约前313—前238年)
荀子三次担任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晚年蛰居兰陵县著书立说,收徒授业,终老于斯,被称为“后圣”。
④人性论:人性本恶
《荀子》: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
不可学,不可事而在人者,谓之性;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故圣人化性而起伪,伪起而生礼义,礼义生而制法度。
(人的本性是恶的但凭借后天教育可以由恶变善,强调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使人向善,已隐含法的作用。(礼法并施)-----强调环境和教育对人的成长非常重要)
⑤自然观:“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
朴素的唯物主义:“天行有常”---自然界的发展是有其规律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制天命而用之”--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发现规律,利用规律。
反映了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的进步,人类对自然认识、利用和改造能力的增强。
同:1.均属儒家思想体系;
2.均重视人本,孟子主张“以人为本”,荀子则认为人可以“制天命而用之”;
异:1.人性论:孟子主张性善论,荀子则主张性恶论;
2.政治主张:孟子提出仁政学说,荀子则主张礼法并施;
3.孟子思想是对孔子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正统的儒家思想;而荀子思想则杂取百家,被称为异端。
拓展:孟子和荀子思想的异同
孔子 孟子 荀子
时 期 春秋 战国中期 战国末期
同 仁的思想 爱人 仁政 仁义
民本思想 以德治民 民贵君轻 君舟民水
异 人性论 性相近 性善论 性恶论
民本思想是中国古代主流思想中珍贵的历史遗产。春秋战国时代,王室衰微,诸侯争霸,争权夺位和争财夺地此起彼伏,民心向背往往起决定性作用。
◆ 本质的区别:
● 儒家“民本”思想劝告统治者重视人民,以“民”为本,
以维护“君”为中心,是一种维护君主统治的策略。
● 现代“以人为本”的理念以维护人民利益为出发点,
其内涵是主权在民,其核心是人民当家作主。
★ 思考:儒家思想中的“民本”思想与现代我们提倡“以人为本”的理念的区别:
【教材补缺】儒家学派的历史观
(1)“春秋笔法”:儒家思想只重视政治变迁而忽略社会经济基础。这就导致了他们不能正确认识封建王朝治乱兴衰的真正原因——经济运行。因此他们只能用他们那套陈腐的仁义道德观念去剪裁历史事实。所以一旦王朝兴盛,他们便齐声赞皇上英明,大臣贤良,是施行儒家的仁义礼教的结果;一旦王朝灭亡,他们便咒骂皇帝昏庸,奸臣当道,是仁义不施的结果。因此,儒家历史学家笔下的历史是经过裁剪的历史,是不完整的。
(2)厚古薄今:孔子主张“厚古薄今”,他要求人们效法夏商周的奴隶制“法先王”,要人们“克己”以恢复夏商周三代的“礼”。
(3)道德理想主义:儒家以仁、义、礼、智、信为个人道德修养的主要目标,以“内圣外王”为君主道德修养的主要目标,虽然严重脱离了社会实际,无法实现。但是,它却为一代代儒家知识分子提供了批判现实的精神力量,使中国古代君主制带有“开明”的色彩。
【探究思考】儒家思想的主要价值及其缺陷
六经
《诗经》
《礼记》
《易经》
《春秋》
《乐经》
《书经》
张岱年在《孔子与中国文化》中说:孔子的思想在三方面为中国文化的发展提供思想基础。第一,积极乐观的有为精神;第二,对于道德价值的高度重视;第三,开创了重视历史经验的优良传统。
孔子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形成发展的主要影响:第一,中国文化中存在以道德教育代替宗教的传统;第二,历代知识分子和人民中存在重视气节、刚正不屈的传统。
孔子的学说至少有三方面缺欠。第一,“述而不作”,不够重视创新;第二,宣扬德治,不够重视军事;第三,推崇礼乐,不够重视对生产劳动。
2、道家
道家学派创始人,姓李,名耳,字聃,春秋后期楚国人。
哲学方面:
①天地万物的本源归结为“道”;
②(朴素辩证法)事物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转换、互相对立的矛盾。
政治方面:
顺其自然,无为而治;“小国寡民”
著作:《老子》(《道德经》)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盗;不见可欲,使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为无为,则无不治。 “无为而无不为”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 我无欲而民自朴”
“治大国若烹小鲜”,小国寡民···...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1)春秋晚期 老子
2、道家
(2)战国时期 庄子
庄子(约前369—前286年)
庄子名周。因崇尚自由不应楚威王之聘,仅担任漆园吏,史称“漆园傲吏”,被誉为地方官楷模。最早提出的内圣外王思想对儒家影响深远。洞悉易理,其文想象丰富奇特,语言灵活多变。
①哲学思想:齐物论即齐一万物,任何事物本质上相同,没有区别,唯一的存在是虚无。提出世界万物是相对的。
②政治思想:把道作为最高的准则,宣传天道与自然无为。鄙视富贵利禄,痛恨社会不公:“彼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诸侯之门而仁义存焉。”
③人格精神:主张“无所恃” (对事物变化要采取旁观、超然的态度)崇尚自然,超然物外,主张超越功利去追求精神绝对的逍遥自由。
④自然观:认为天与人“不相胜”,人对自然状态的破坏,无利而有害。因此,人必须顺应自然。
⑤在文学艺术上,寓言、散文蕴涵哲理智慧和浪漫主义风格
补充:道家与道教。
作为思想学说,道家以“道”为中心论述哲理,分析宇宙、社会和人的存在;作为宗教派别,道教是以神的崇拜、沟通天人神鬼的仪式、宗教团体组织和思想信仰构成的。
3、法家:韩非
①主张改革
②强调以法治国
③法、术、势相结合,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
补充:法术势。法是政府制定、向全民公布的成文法;术是君主驾驭臣下的手段和方法;势是指君主拥有的权势地位。
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世易则事易,事易则备变;
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以法为本,法不阿贵……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
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无私剑之悍,以斩首为勇。
“君无术则弊于上,臣无法则乱于下”“万乘之主,千乘之君,所以制天下而征诸侯者,以其威势也”
韩非子(前280—前233年)法家集大成者,集商鞅的“法”、申不害的“术”和慎到的“势”于一身,将辩证法、朴素唯物主义与法融为一体。其学说是中国封建社会时期统治阶级治国的思想基础。
反对儒家的礼制:新兴地主阶级认为护贵族特权的礼制是落后的、不公平的。
法律的作用:一是“定分止争”,二是“兴功惧暴” 。
法家思想符合历史发展趋势,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
4、墨子(墨家)
①兼爱:平等博爱。
②非攻救守:反对战争,要求和平;
③天志明鬼:坚信鬼神会赏善罚暴(有限制约君主)
④尚贤尚同:尚贤主张选拔贤人而非贵族管理国家;
⑤尚同是最贤能的人为天子、百官,百姓都服从之。
节用:抨击奢侈浪费,主张清廉简朴。
兼相爱,交相利。投我以桃,报之以李。
“若使天下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犹有不孝者乎?视父兄与君若其身,恶施不孝?犹有不慈者乎?视弟子与臣若其身,恶施不慈?故不孝不慈亡有。”
俭节则昌,淫佚则亡 ;
国有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
“官无常贵,民无终贱”
“尚贤者,政之本也。……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
由于墨家站在平民小生产者的角度,其思想很难被统治者所青睐,但墨家的具体思想逐渐融合在古代中国治国理政思想之中。
墨子(约前476—前390年)名翟。早年做过造车工匠,曾担任宋国大夫。墨子精于工技,创立了几何、物理、光学等一整套科学理论,又被称“科圣”。墨子门下弟子众多,晚年儒墨齐名。墨家与儒家并称“显学”,有“非儒即墨”之称。
补充:荀子评价“墨子蔽于用而不知文”
墨子学说以针对现实问题的实用为主,缺乏深厚理论基础,且其理论有前后矛盾之处,不符合统治者需要。秦末衰亡,后代只能在侠客和帮派道门中依稀看到身影。清末民初学者才重新发现其进步性。
兼爱针对的是儒家爱有等差、天命观念
5、邹衍(阴阳家)
五行间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
(约前324-前250年)
阴阳学派代表人物,创建五德始终说,认为五行间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提出“相生相胜”理论。代表了中国古代对自然运行规律的朴素的科学认识,为秦始皇代周提供理论基础。
6.兵家:春秋孙武、战国孙膑。
孙膑(生卒年不详)
孙武后代。曾与庞涓同学兵法,后涓为魏惠王将军,恐其贤于己,诳其入魏,处以刖刑而黥之,使其不得用于世。
补充:先秦兵书并不是纯讲技术,而是政治色彩浓厚。既有军事哲学,又有社会伦理;既讲治军,又讲理国。贯穿了朴素唯物论和辩证法的发展,主张在尊重客观实际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6、深度探究
思维拓展1:孔子具有“经世济民”的情怀
孔子极力倡导仁人君子之道。从理想人格的意义讲,礼子所谓的仁人君子不仅应关切个人道德修养,具备忠信、孝悌、克已、礼让好学、知勇、仁恕诸美德,更应怀抱经世济民的情怀,“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修已以安人”“修已以安百姓”。
(2022.岳阳三模)古代经典中,如《易》,“易道广大,无所不包,旁及天文、地理、乐律、兵法、韵学、算术,以逮方外之炉火”;《诗经》包含有大量虫鱼、鸟兽、草木,以及天文、地理、农业生产等知识;《礼记)中有农业与季节相关的知识。这说明()A.古代儒家经典皆为百科全书式著作B.原始儒学孕育了中国传统科技C.孔子为师意在培养“博学通才之士”D.传统文化与科技发展相得益彰
6、深度探究
思维拓展2:法家受到统治者重视的根源在于适应时代需要
(1)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急剧变革的时期,我国经历着从宗法分封制到中央集权制,从井田制到土地私有制的转变,法家主张社会变革,顺应了时代的要求。
(2)法家站在新兴地主阶级的立场上,主张加强中央集权,为统治者出谋划策,自然受到统治者的重视。
韩非提醒君主,对小民不仅要以法治之,还要关注其疾苦,故曰:“徭役少则民安,民安则下无重权,下无重权则权势灭,权势灭则德在上矣。”可见,韩非()
A.强调施行仁政的重要性
B.建议君主威德并施
C.认为行德治可长治久安
D.深受儒家学说影响
6、深度探究
思维拓展3:百家争鸣中治国理念的各异
在治国理念上 儒家主张“仁政”“德治”,反对严刑峻法;法家主张法治,强调严刑峻法;道家主张“无为而治”
在社会伦理观上 孟子主张“人无有不善”,而荀子、韩非子主张“人之性恶”;道家的告子认为“性无善无不善也”,后天的教育和环境影响人性的转变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 荀子主张“制天命而用之”,人定胜天;而老子和庄子则主张顺应自然
在人生态度上 儒家主张积极入世,强调社会责任;道家则主张“逍遥”的人生态度,强调“超脱”;墨家提倡“非命”,即不从命;
在社会成员关系上 墨家主张“兼爱”“非攻”;儒家主张尊卑有序
6、深度探究
思维拓展3:百家争鸣中治国理念的各异
据《论语》记载,冉有陪孔子访问卫国,冉有对卫国如何管治众多人口心生疑虑,孔子认为应“富之”,然后“教之”。这一记载意在说明
A.春秋战国的诸侯争霸激烈
B.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状况
C.孔子先富后教的治国思想
D.经济繁荣促进人口的增长
在治国理念上
在社会伦理观上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
在人生态度上
在社会成员关系上
6、深度探究
思维拓展4:诸子百家既相互批驳又相互融合
(2022●石家庄三模)面对战国时期“天下恶乎定”,孟子认为“定于一”; 墨子的政治理想是“尚同”;韩非认为“一栖两雄“一家两贵”“夫妻共政”是祸乱的原因。这可以用来说明,诸子百家()
A.代表相同阶级利益
B.既有争辩也有共鸣
C.都主张中央集权制
D.思想主张日益趋同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既在各个学派之间,也在同一学派的不同流派之间,论辩的议题非常广泛,既有不同政治主张的阐释,又有对社会其他问题之思考。经过春秋战国几百年的思想发展和“争鸣”活动,每一种学说的优劣表现明显,战国晚期的思想家在坚持一种学说的同时,必然会尝试消除本学派理论的不足之处,借鉴吸收其他学派的优点和长处,因此融合是思想文明发展的必然趋势。
百家争鸣中的“争鸣”与“共鸣
1.百家争鸣中的“争鸣”
天人 之辩 孟子认为人性与天命相通,人性、天性都有仁、义、礼、智的特质。荀子提出“明天人之分”,强调天作为自然的客观性,同时“制天命而用之”,突出人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动性
人性 之辩 孟子是性善论者,认为人性本善,品质之所以会变坏,是环境影响。荀子认为人性本恶
德治法 治之辩 法家强调国君依靠国家权力实行法治。道家主张“无为而治”,顺乎自然。儒家要求统治者施仁政于天下
用兵寝 兵之辩 墨子“非攻”思想,并不是一概反对战争,而是注意到了战争的正义性与否。儒家强调政治因素与民心向背对战争的影响
义利 之辩 孟子继承孔子思想,把义、利对立起来。荀子冲破儒家义利观樊篱,将义、利与社会现实相联系,认为对利的追求为人的本性,但要有度,用礼制约束欲望
富民富 国关系 儒家推崇民富先于国富,富民与富国有机结合。道家反对统治者干预人民的经济活动。法家以富国立论,虽重视富民,但是以充实国库、富国强兵、开疆拓土为目的
国家 体制 孔子心中理想模式为西周分封制下的政治体制与国家结构,通过亲疏、尊卑、贵贱、上下的严格划分来确立中央与地方的权利义务关系。道家主张松散的国家联盟,人民之间不相往来。法家主张专制集权,“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2.百家争鸣中的“共鸣”
(1)诸子立论的中心议题为如何得到统治者重视从而治理国家,重整社会秩序。
(2)诸子坚持己见,思想具有排他性,主张思想统一为社会秩序稳定的前提。
(3)强烈的托古心态,以古老的传统、先圣先贤的名号,增强本派学说的权威性。
(4)普遍主张立君为民、天下为公,突出强调君主存在的前提在于有助于实现天下苍生的福祉和利益。
材料:虽然诸子对“义”内涵的认同和接受各有侧重,但从整体上看,又的确存在众多交集和共同之处。这些共同之处表明:战国诸子的思想不是凭空想象得来,而是建构在一定文化基础之上的。在缺乏外来文化参照的时代条件下,战国诸子要建构自身的学说,必须植根于传统文化的基础,必须对传统思想观念有所继承。
——桓占伟《百家争鸣中的共鸣—以战国诸子“义”思想为中心的考察》
材料:随着诸家学说的交互渗透,新的学术流派和形态还在不断生成。……在同一个墓主的墓葬中发现了分别带有道家和儒家特色的古书文献。即是当时学术交流复杂局面的反映。楚地的道家学派在与其他学派的交流互动中,不仅对法、儒学说有所渗透,而且还在传播到齐地后,杂糅当地术数传统,形成了“黄老之学”。
——于凯《战国史》
结合所学知识及材料,说一说百家争鸣体现了怎样的历史趋势?
根植于传统文化
彼此争鸣,碰撞交流,出现了学术整合的趋势
力图“天下大治”,重建社会秩序
顺德一中
长福工作室
(2021·河北高考·1)《史记》记载:“夫周室衰而《关雎》作,幽厉微而礼乐坏,诸侯恣行,政由强国。故孔子闵(悯)王路废而邪道兴,于是论次《诗》《书》。”这一记载说明,孔子编订《诗》《书》意在(  )
A.加强君主集权 B.恢复周礼 C.宣扬礼法并用 D.发展私学
(2015·新课标全国Ⅱ卷文综·24)古代儒家学者批评现实政治,往往称颂夏、商、周“三代”之美,甚至希望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这表明了儒者(  )
A.不能适应现实政治 B.反对进行社会变革
C.理想化的政治诉求 D.以复古为政治目标
(2022·全国甲卷)汉晋时期有多种文本记载,帝尧之时,“天下太和,百姓无事”。有老者“击壤”而戏,围观者称颂帝尧。老者歌云:“吾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地而食,帝何德于我哉!”上述记载所体现的政治理念最接近(  )
A.孔子 B.老子 C.韩非 D.墨子
(2021·全国甲卷)老子认为,“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孔子则说,“不学礼,无以立”,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这反映出,当时他们(  )
A.反思西周的礼乐文化 B.迎合封建贵族政治诉求
C.主张维护夏商周制度 D.得到统治者的积极支持
(2022.1·浙江高考·2)孔子整理编订的古代文化典籍《诗》《书》《礼》《乐》《易》《春秋》,除《乐》毁于秦火,其他五部经典传承至今,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传统政治的理论基础,也成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下列关于五经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汉武帝推崇儒学,设五经博士
B.《诗》奠定了中国文学浪漫主义传统的基础
C.五经等儒学经典后来成为科举考试的重要内容
D.吐蕃松赞干布派贵族子弟到内地学习《诗》《书》
春秋战国时期德治与法治之争
1.法治:
①法家思想诞生前,已使用法律来治理国家,如夏朝《禹刑》,商朝《汤刑》,西周《九刑》;春秋“铸刑书”成文法
②法家思想主张变法图强、以法治国、中央集权,既能带来富国强兵的现实利益,又满足了各国君主集权的愿望。
2.德治:
①周公为维护社会等级秩序,建立了以宗法制为核心的礼制,并提出“敬天保民”的思想。
②儒家主张通过道德礼义教化民众,重视民生与民意,但不适用于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时期;
[链接·选择性必修 1·P45]
百家争鸣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
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
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
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4、百家争鸣影响
伦理观 人本思想 孔子提倡“仁”,主张“仁者爱人”
后世儒学思想家大多恪守孔子的人本思想,从人与社会的关系入手,建立起儒家的一套规范社会关系的伦理秩序。
政治观 民本思想 孔子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反对苛政。孟子提出了“仁政”说,其中“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主张,闪耀着民本思想的光辉。
自然观 天人合一道法自然 老子提出“道”的概念。战国时期,荀子更提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
家国观 提倡爱国家国情怀 孔子、墨子、孟子等均有以天下为己任的思想。
孟子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儒家学说的精髓。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链接·选择性必修 3·P4]
价值观 崇德尚贤天下为公 孔子提出“为政以德”,主张以德治国,强调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他要求人人都应该“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墨子认为“夫尚贤者,政之本也”主张“贤者举而上之,富而贵之,以为官长”。孟子主张“尊贤使能,俊杰在位”。
人生观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周易》中写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战国时期的孟子,强调“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气概
处世观 和而不同 孔子、孟子视“和”为人性中应有的美德,提出了“和为贵”“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等思想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本土性
中华文化的起源与发展具有本土性。
包容性
中华文化博采众长,兼收并蓄,积极吸纳外来文化。
连续性
中华文化绵延不绝,延续至今。
多样性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丰富多彩,领域广阔。
凝聚性
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共
同文化特质的体现。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
[链接·选择性必修 3·P6]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
材料一 《周易》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自强不息,激励古往今来的人们奋勇前进;厚德载物,要求人们以深厚仁德之心承载万事万物。
中华民族发展的内在思想源泉和精神动力
发展
动力
材料二 道家哲学中的辩证法和相对主义,使国人习惯用一分为二的思维方式分析问题,也正是这种辩证的思维方式,造就了国人不狂妄、不偏激、注重中庸的民族性格。
影响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
价值标准
材料二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也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
维护中国团结统一
提供治国理政和道
德建设的借鉴
当代
借鉴
1
2
3
[链接·选择性必修 3·P6]
春 秋
战 国

春秋战国时代的变革,并非局部的、一事一物的兴替,而是由一系列相关性变迁运动构成的大变局。……
——王家范等编著《大学中国史》
在客观上为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巩固奠定基础。
蕴含着
统一的趋势
封建化的趋势
政局之变
1、王室衰微,权力下放
2、统一趋势加强
3、民族交融加强
4、变法运动
经济之变
1、生产力-铁犁牛耕
2、生产关系-井田制瓦解,私有制形成
3、工商业繁荣
思想之变
1、士阶层的崛起
2、百家争鸣
【小结】结合所学归纳春秋战国时期所孕育的统一因素
政局之变
经济之变
夷夏之变
百家争鸣
文学艺术与科学技术
(1)文学、艺术
①《诗经》:春秋时期孔子编订。汇集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其人文精神和现实主义传统对后世文学有重要影响。
②楚辞:战国时期楚国屈原创造。 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财富。
③书法(以青铜铭文及石鼓文为代表);绘画(留传至今的战国帛画《人物龙凤图》,造型准确,色彩绚丽,表明中国绘画艺术从萌芽走向成熟)
④音乐(战国编钟——世界音乐史上的奇迹)舞蹈(以宫廷乐舞为主)
(2)科学技术
①指南针:发明司南。
②天文历法:战国时期的《甘石星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天文学著作,《石氏星表》为世界最早星表。
③数学:春秋时期出现的九九乘法口诀、度量衡,春秋战国时期发明用竹棍做算筹的筹算法。
④医学:编纂于战国的《黄帝内经》(成书于西汉)是中国现存较早的一部医书,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础。
唯物史观: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文化是政治经济的强烈反映
在人类历史上,凡属社会形态的转变,都是巨大的社会变革即社会革命过程。这种社会变革运动,不同于改朝换代,是众多的内因和外因交互作用与奇特的凑合。内因即新生产力孕育发展以及伴随而来的阶级斗争,是变革的必要条件;外因则是社会大变革的充足条件。变革的外部条件,通常都是超乎社会结构之外的某些特殊力量在起作用,这种外部条件之所以必要,说到底是因为单靠本身内部孕育的对抗运动很难突破,往往只能造成原结构“破坏-修复”的不定期更新的循环运动。
—罗荣渠《现代化新论--世界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材料解析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社会变革的条件”,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论述
论题: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是多种社会条件(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论述:春秋战国时期,随着铁犁牛耕技术的推广和社会生产力的进步,井田制遭到破坏,封建土地私有制开始确立,新兴的地主阶级力量日益强大,诸侯国的争霸兼并战争也加速了分封制的崩溃。各诸侯国的变法改革运动,进一步瓦解了奴隶制度,促进了封建制度的建立。
在思想文化领域,随着私人办学的兴起,学在官府的局面被打破,“士”这一社会阶层开始崛起,他们针对社会变革提出了自己的不同主张,推动了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法家思想得到统治阶级的认可,奠定了社会转型的思想基础。日益强大的秦国,最终完成了国家的统一,建立了统一的封建国家,完成了社会变革。
由此可见,春秋战国时期的大变革是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多种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