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中考生物一轮复习考点精讲 学案(含解析) 主题一 第1课时 认识生物及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4年中考生物一轮复习考点精讲 学案(含解析) 主题一 第1课时 认识生物及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资源简介

第1课时 认识生物及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考点一 生物的特征
生物的特征 举例
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动物通过捕食从外界摄入营养(合理即可)
生物能进行呼吸 鲸需要时常浮出水面进行换气;农作物需要松土
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 人排尿、出汗、呼出二氧化碳;植物落叶
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草履虫趋向有利刺激,躲避有害刺激(合理即可)
生物能生长和繁殖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袋鼠能生下小袋鼠,小袋鼠会长大
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遗传);一母生九子,连母十个样(变异)
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草履虫是单细胞生物;油菜、猫等是多细胞生物
(1)所有的生物都同时具备生物的七个基本特征( × )
(2)病毒属于生物的主要依据是病毒能繁殖,具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 √ )
(3)生物都能生长、运动( × )
1.(2020·深圳,1)下列诗词中描述了生命现象的是(  )
A.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B.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C.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D.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答案 B
解析 “苔花”指的是苔藓植物,“也学牡丹开”说明生物可以繁殖后代,描述了生命现象。
2.(2023·长沙)在问天实验舱内,水稻种子萌发时,根会向含有水的土壤生长。这体现了(  )
A.生物能进行呼吸 B.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
C.生物能排出体内废物 D.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答案 D
3.(2023·滨州)我国的多年生水稻,入选国际权威学术期刊《科学》杂志评出的“2022年十大科学突破”。多年生水稻种一次可连续免耕收获3~4年,下列相关生命现象与生物基本特征不相符的是(  )
A.水稻的茎中空——生物适应环境 B.水稻季末落叶——排出代谢废物
C.草盛则稻苗稀——生物有应激性 D.腋芽来年再生——能生长和繁殖
答案 C
解析 “草盛则稻苗稀”是杂草和水稻苗之间争夺阳光、水分等,属于竞争关系,体现了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的特征,C错误。
考点二 生物学的研究方法和探究过程
1.科学探究常用的方法: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归类法、对比法、文献法等。
(1)观察法:科学观察可以直接用肉眼,也可以借助放大镜、显微镜、望远镜等仪器,或利用照相机、摄像机、录音机等工具,有时还需要测量。科学观察要有明确的目的;观察要全面、细致和实事求是。
(2)调查法
(3)实验法:指的是利用特定的材料和器具通过有目的、有步骤的操作、观察、记录和分析,发现或验证科学结论的方法。主要包括对照实验和模拟实验。
①对照实验
a.概念: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
b.对照实验包括对照组和实验组,实验组是指能反映实验目的、需要研究的、接受实验变量处理的对象组;对照组是指不进行实验变量处理的对象组。
c.遵循原则:单一变量原则和科学性原则(有时需要设置重复组、取平均值)。
d.设置重复实验:进行多次重复实验或用多个样本进行一次实验,实验结果取平均值,目的是避免偶然因素,减小实验误差。
②模拟实验:主要应用于难以直接用研究对象做实验时,通过模仿对象制作模型,或者模仿实验的某些条件进行的实验。如米勒的模拟实验、模拟精子与卵细胞随机结合等。
2.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
(1)研究生物的形态、行为的方法主要采用调查法( × )
(2)研究生物的结构、生理的方法主要采用实验法( √ )
(3)认知生物的种类、生存环境等主要采用观察法( × )
(4)探究未知且周围不存在的生物的方法主要采用文献法( √ )
1.(2021·广东,18)观察法和实验法是研究动物行为的主要方法,以下研究中没有使用实验法的是(  )
A.用自制迷宫,观察小鼠走出迷宫需要的时间
B.隐蔽在树林中,用望远镜观察母鸟育雏行为
C.用孵化箱代替母雁孵蛋,观察幼雁出壳后的行为
D.将蚂蚁放入有湿土和食物的瓶中,观察蚂蚁取食
答案 B
解析 隐蔽在树林中,用望远镜观察母鸟育雏行为,没有改变鸟的生活环境,也没对鸟施加任何影响,属于观察法,B符合题意。
2.(2018·广东,8)调查校园的植物种类时,做法错误的是(  )
A.需要明确调查目的和调查对象
B.需要制订合理的调查方案
C.调查过程只记录自己喜欢的生物
D.要对调查结果进行整理和分析
答案 C
解析 调查时首先要明确调查目的和调查对象,并制订合理的调查方案,调查过程中要如实记录,不能凭个人喜好记录调查数据,最后要对调查结果进行整理和分析,C错误。
3.(2021·深圳,4)为了了解人们对于“三孩政策”的积极程度,应采用以下哪种方法(  )
A.观察法 B.实验法 C.探究法 D.调查法
答案 D
解析 调查法是为了获得某一方面的数据或信息而采取的实地考察的方法,为了了解人们对于“三孩政策”的积极程度,主要采用的方法是调查法。
4.(2018·广东,30)如表为家蚕卵孵化实验的记录,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组别 ① ② ③
蚕卵数/个 100 100 100
培养温度/℃ 16 20 30
孵化出幼虫所需时间/天 10 9 8
孵化率/% 90 98 68
A.探究的问题:“温度对蚕卵的孵化有影响吗?”
B.控制蚕卵数相同符合单一变量原则
C.“孵化出幼虫所需时间”和“孵化率”是实验结果
D.由表可知,家蚕卵孵化的最佳温度为16 ℃
答案 D
解析 据表中数据可知,实验的唯一变量是温度,所以该实验探究的问题是“温度对家蚕卵的孵化有影响吗?”,A正确;实验的唯一变量是温度,其他条件如蚕卵数、培养湿度等皆应相同且适宜,因此这个实验的方案中蚕卵数相同,符合单一变量原则,B正确;在一定范围内,16 ℃时孵化出幼虫所需时间为10天,孵化率是90%,20 ℃时孵化出幼虫所需时间为9天,孵化率是98%,30 ℃时孵化出幼虫所需时间为8天,孵化率是68%,可见“孵化出幼虫所需时间”和“孵化率”是实验结果,C正确;表格中温度是20 ℃时,家蚕卵孵化率比16 ℃时的高,因此从实验结果来看,蚕卵孵化的最佳温度不是16 ℃,D错误。
考点三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1.生物的生存依赖一定的环境
(1)生态因素
(2)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举例
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温度 阔叶林往往分布在海拔较低的地方,针叶林往往分布在海拔较高的地方;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南橘北枳
水 荒漠中的骆驼刺,根系非常发达;沙漠中靠近水源的地方出现绿洲
光照 有光照的地方鼠妇分布少
空气 草履虫大多分布在培养液的表层;大雨过后,蚯蚓纷纷爬出洞穴
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合作 蚂蚁合作搬运食物
竞争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种间竞争);同一块田里的水稻和水稻(种内竞争)
捕食(最常见)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共生 根瘤菌和豆科植物
寄生 蛔虫寄生在人体内
2.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1)生物能适应环境。例如:荒漠中生活的骆驼,尿液非常少;生活在寒冷海域中的海豹,皮下脂肪很厚;等等。
(2)生物能影响和改变环境。例如:蚯蚓疏松土壤;大树底下好乘凉;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等等。
(1)对于草原上的鹿群来说,草是生态因素,水、阳光、土壤也是生态因素( √ )
(2)有些毒蛇有醒目的体色或斑纹,很容易被敌害发现,这是不适应环境的表现( × )
(3)森林能净化空气、调节气候,这主要说明了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 )
1.(2021·广东,5)下列诗句中能体现生物因素作用的是(  )
A.西湖春色归,春水绿于染 B.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C.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D.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答案 C
解析 “西湖春色归,春水绿于染”,意思是春天温度升高,水中的藻类植物大量繁殖,导致水变绿了,体现了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A不符合题意;“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意思是春天温度升高,鸭子开始下水游泳,体现了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B不符合题意;豆苗与杂草相互争夺阳光、水分、无机盐和生存的空间等,属于竞争关系,体现了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C符合题意;“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表明环境影响生物的生长、开花等,体现了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D不符合题意。
2.(2021·广州,1)如图,随着秋冬季节的来临,广州公园里落羽杉叶片颜色常出现由绿变红的现象。下列关于这一现象的叙述,合理的是(  )
A.主要与水分有关 B.主要与温度有关
C.主要与土壤有关 D.主要与空气有关
答案 B
解析 随着秋冬季节的来临,气温下降,公园里落羽杉叶片中的叶绿素被分解,叶片中黄色、红色的色素显现出来。所以,落羽杉的叶片由绿色变成红色主要与温度有关。
3. )造礁珊瑚虫体内的虫黄藻为其提供氧气和有机物,而造礁珊瑚虫为虫黄藻提供二氧化碳和氮磷等无机物。虫黄藻与造礁珊瑚虫之间的关系是(  )
A.共生 B.竞争 C.捕食 D.寄生
答案 A
解析 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它们相互依赖,彼此有利,这种现象叫作共生。
4. “谷雨,谷得雨而生也。”谷雨前后适于播种和移栽植物,这说明(  )
A.环境影响生物 B.生物影响环境
C.生物适应环境 D.环境适应生物
答案 A
解析 谷雨前后温度、水分适宜种子萌发,因此适合播种,这说明环境影响生物。
1.(2023·宜昌)下列选项中与“植物的向光性”体现出的生物特征相同的诗句是(  )
A.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B.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C.梁上有双燕,翩翩雄与雌 D.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答案 A
解析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体现了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A符合题意。
2.(2023·凉山州)下列关于生命现象与生物特征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大鱼吃小鱼”——生活需要营养
B.“惊起一滩鸥鹭”——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C.“岸边柳树发出嫩芽”——能够繁殖
D.“一母生九子,九子各不同”——有变异现象
答案 C
解析 岸边柳树发出嫩芽,长出新叶,体现的是生物的生长,不能体现生物的繁殖,C错误。
3.(2023·安徽)在大熊猫国家公园中,科研人员利用红外相机拍摄大熊猫的活动情况。这种研究方法属于(  )
A.观察法 B.比较法
C.文献法 D.实验法
答案 A
解析 科学家利用红外相机对大熊猫的活动状况进行拍摄,这种研究方法属于观察法,A符合题意。
4.(2023·常州)生活在高纬度地区的雪兔随季节不同毛色的深浅改变。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体现了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B.利于雪兔防御敌害
C.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D.不利于物种的繁衍
答案 D
解析 生活在高纬度地区的雪兔随季节不同毛色的深浅改变,这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体现了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有利于生物的觅食、避敌和生存繁衍。
5.(2023·苏州)苯是室内装修最重要的污染物之一。科研人员为了研究“植物是否能吸收苯”,利用密闭无色透明玻璃箱进行实验,实验条件相同且适宜。每组进行3次重复,并将测得的箱体内苯浓度的数据均值记入表格。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植物种类 苯的初始浓度/(mg·L-1) 24 h后苯的浓度/(mg·L-1) 苯浓度下降比例/%
对照组 48.6 47.8 1.6
吊兰 48.6 39.9 17.9
常春藤 48.6 12.2 74.9
绿萝 48.6 25.3 47.9
A.对照组内应不放置任何植物
B.该实验变量是苯的初始浓度
C.每组进行3次重复可降低实验误差
D.常春藤对苯的吸收能力比吊兰和绿萝强
答案 B
解析 根据表格数据可知,本实验的变量是植物的种类,对照组是针对变量不做处理的一组。实验组分别放置了不同种类的植物,对照组的处理应为不放植物,A正确,B错误;一次实验具有很大的偶然性,为了减小实验的误差,提高数据的准确性,对照实验遵循重复性原则,每组进行3个重复组,且取各个实验结果的平均值,C正确;分析表中实验结果可以看出,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处理后苯的浓度明显下降,可得出的结论是植物能吸收苯,吊兰、常春藤和绿萝三组相比,放置常春藤的组苯浓度下降比例最大,可得出的结论是常春藤吸收苯的能力最强,D正确。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