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目标】第13课 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 学案(含答案)高二历史(选择性必修1)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核心素养目标】第13课 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 学案(含答案)高二历史(选择性必修1)

资源简介

第13课 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 ( 1 课时 )
一、学习目标
教材分析
本课通过三个子目(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展、中共十八大以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完善)讲述了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的发展历程。
▲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行的原因、特点
★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行的过程和意义
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唯物史观】
运用唯物辩证史观及有关理论,了解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立的背景,内涵、实施过程,特别是该制度实施的重大意义,培养学生用历史和辩证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时空观念】
认识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所处的特定时空环境,抓住其特定时空背景和阶段特征。
【历史解释】
引导学生运用本课教材中文献资料所提供的有效信息,认识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涵义和特点,培养有效解读材料、自主分析归纳知识的能力。
【家国情怀】
让学生认识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施的意义,培养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认同感。
二、学习过程
【自学测评】
1.背景
① 历史渊源:我国自古就是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了谁有离不开谁的多元一体格局。
②历史经验:历史上历代政府对民族地区的治理理念和政策,为新中国处理民族关系提供了一些借鉴。
③旧中国存在民族压迫和歧视政策;我国人口、资源分布和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少数民族地区相对落后。
④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民族问题;在革命战争年代,中共对民族问题有益的探索;民族问题关乎国家长治久安和各民族的前途命运。
⑤理论基础: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民族区域自治和地方自治的理论。
2.标志:1954年通过 。
3.实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和西藏自治区先后成立。此外,还成立了一批自治州、自治县(旗)。
4.表现
(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国家全面恢复和落实党的民族政策。
(2)1984年,《民族区域自治法》,标志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从此被纳入法制轨道。
(3)1990年,“三个不离开”,深刻阐释各民族休戚相关、命运与共的血肉关系。
(4)随着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不断推进和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在我国政治生活中的地位日益提高。
(5)1997年, 1997年中共十五大明确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立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基本政治制度之一。
5.作用:
(1)维护国家的集中统一。
(2)保障少数民族合法权益,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
(3)实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事业加快发展。
6.中共十八大以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完善有何表现?
(1)中共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不断增进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
(2)中共十九大报告提出,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3)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被写入《中国共产党章程》,赋予民族工作新的内涵和重大历史使命,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民族工作领域的具体体现。
(4)党和国家努力创造各族人民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社会条件,让各族人民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实现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伟大目标。
【合作探究】
探究一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的背景
材料1 中华民族作为一个自觉的民族实体,是近百年来中国和西方列强对抗中出现的,但作为一个自在的民族实体则是几千年的历史过程所形成的……它(中华民族)的主流是由许许多多分散孤立存在的民族单位,经过接触、混杂、联结和融合,同时也有分裂和消亡,形成一个你来我往、我来你去,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而又各具个性的多元统一体。
——费孝通《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
材料2 历代在民族事务治理理念上,既强调天下一统、又强调因俗而治。这种维护一统而又重视差别的治理理念,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至关重要。……历代中央政府在民族地区实行有别于内地的管理体制也构成了我们今天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历史渊源。
——中国民族报《坚定不移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2015)
材料3 新中国成立以前,我国各少数民族的社会发展,总体上说,比汉族落后了很多。……奴隶主、农奴主、地主、牧主占人口极少数,却掌握着……主要生产资料和财富……广大农牧劳动者及从事各种生产劳动的为……绝大多数人,却只占有极少量的生产资料……(他们)政治上被歧视、被统治;经济上被剥削、被奴役;精神上被束缚、被愚弄;生活极贫穷,文化极落后。
——摘编自杨建新《论我国民族问题的“变”与“不变”》
材料4 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的110年间,中国屡遭帝国主义侵略、欺凌,中国各族人民陷入被压迫、被奴役境地。在国家四分五裂、民族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中国各族人民团结一心、共御外侮,为维护国家主权统一、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特别是抗日战争(1937-1945年)时期,中国各民族进一步联合起来,同仇敌忾,抗击侵略,保家卫国。回民支队、内蒙古抗日游击队等许多以少数民族为主的抗日力量,为夺取反法西斯战争胜利谱写了可歌可泣的历史篇章。
——《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白皮书 (2005年)
材料5 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主张民族平等,各民族在平等的基础上联合起来,进行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于革命胜利后建立各民族自由联合的国家。新政协筹备期间,党中央和毛泽东就即将成立的新国家的民族制度......的问题征求一些同志的意见。李维汉经过调查研究,向党中央和毛泽东提出,应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黄铸《民族区域自治的由来》
问题1:结合材料分析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的背景。
(1)历史渊源:我国自古就是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了谁有离不开谁的多元一体格局。
(2)历史经验:历史上历代政府对民族地区的治理理念和政策,为新中国处理民族关系提供了一些借鉴。
(3)旧中国存在民族压迫和歧视政策;我国人口、资源分布和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少数民族地区相对落后。
(4)政治基础:近代,中国各民族人民为民族解放而奋斗过程中,形成了牢固的政治认同。
(5)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民族问题;民族问题关乎国家长治久安和各民族的前途命运。
(6)在革命战争年代,中共对民族问题有益的探索。
(7)理论基础: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民族区域自治和地方自治的理论。
探究二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势
材料1: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民族自治地方分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2001年2月28日修正)
材料2:国家在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时,充分尊重和照顾民族自治地方的特点和需要,根据全国发展的整体布局和总体要求,将加快民族自治地方的发展摆到突出的战略位置。为加快西部地区和民族自治地方的发展,中国政府于2000年开始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
——《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白皮书
材料3:历届全国人大代表的少数民族代表比例都高于少数民族人口比例。全国55个少数民族都有本民族的全国人大代表,人口超过100万的少数民族都有本民族的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在155个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委会中,都有实行区域自治民族的公民担任主任或者副主任。各少数民族与汉族以平等地位参与国家事务和地方事务管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效地保障了各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
问题2:根据上述材料,谈谈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势有哪些?
优势:维护国家的集中统一;保障少数民族合法权益;实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事业加快发展;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
三、本节精练
1.周恩来曾说:“(中国历史上)民族发展在地区上是互相交叉的……汉族曾经长时期统治中原,向兄弟民族地区扩张。可是也有不少的兄弟民族进入过内地,统治中原。这样就形成各民族杂居的现象。”据此可知,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主要因素是
A.民族团结平等的历史传统 B.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需要
C.民族共同繁荣的经济任务 D.民族杂居融合的现实国情
2.1971年,有位美国学者所说:“外交已开始付出红利,苏联因怕美国与中共过分亲善,愿意在反弹道导弹条约的坚定立场上让步。”这主要表明
A.美苏关系缓和具有战略意义 B.美苏军备竞赛负担沉重
C.中美关系改善影响较为明显 D.苏联力图破坏中美关系
3.西藏自治区成立50多年来,中央人民政府领导西藏各族人民把贫穷落后的西藏,改造发展为生机勃勃的社会主义新西藏,在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历史画卷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这反映出中央人民政府
A.实行共同繁荣的民族政策 B.保障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权利
C.实行中华民族一家亲 D.分期对西藏地区实行援助
4.2019年,习近平主席指出,“要继续高举联合国这面多边主义旗帜,充分发挥世界贸易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二十国集团、欧盟等全球和区域多边机制的建设性作用,共同推动构建天类命运共同体。”据此可知,我国
A.对现有国际框架的完全认同 B.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C.积极推动和完善全球多边治理 D.始终站在发展中国家立场
5.2015年10月1日全家政协主席俞正声发表讲话:“1955年10月1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开启了新疆民族区域自治的光辉历程。60年来,新疆走过了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以下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分析正确的是
①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由我国历史与国情决定的
②《共同纲领》正式确认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中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③在民族聚居区都要实现民族区域自治
④实现民族区域自治利于民族团结,利于社会挽定。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6.《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规定: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国家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下列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理解正确的是
A.不利于国家的民族团结与发展 B.是少数民族人民的要求
C.在民族聚居区都要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D.是由我国历史与国情决定的
7.(2021浙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文化基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5分)
材料一 秦并海内,兼诸侯,南面称帝,以养四海。天下之士斐然乡风。若是者何也?曰:近古之无王者久矣。周室卑微,五霸既殁,令不行于天下,是以诸侯力政,强侵弱,众暴寡,兵革不休,士民罢敝。今秦南面而王天下,是上有天子也。既元元之民冀得安其性命,莫不虚心而仰上。
——引自司马迁《史记》
材料二 (康熙帝)曰:“治天下自有本原,不专恃险阻。……守国之道,惟在修德安民,民心悦服则邦本得,而边境自固,所谓众志成城者是也。”(雍正帝)谕内阁:“中国之一统始于秦氏,塞外之一统始于元氏,而极盛于我朝。自古中外一家,幅员极广,未有如我朝者也。”
“康乾盛世”时期,版图在前代王朝的基础上进一步开拓、巩固,对边疆民族地区的统治管理也取得了突出成就,在中国作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史上具有极为重要的历史地位。
——摘编自《清实录》、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材料三 当人们唱起“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时,不管是汉族、满族、蒙古族、回族、藏族、维吾尔族、壮族,还是其他许多兄弟民族,不管是国内的居民还是海外的华侨,都同样难以抑制地热血沸腾,聚结成一个整体去抵抗外来的侵略者。
在极端深重的民族危机面前,谁能够领导人民抵抗外来的侵略,把祖国从危难中拯救出来,谁就能够取得人民发自内心的信任和支持;否则,就会被人民所抛弃。这是理解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钥匙。中国人民正是在实际生活中一步一步了解中国共产党的。
——引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元元之民”“莫不虚心而仰上”的原因。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角度,阐述“秦并海内”和“大一统”政体建立的意义。(4分)
(2)阅读材料二,指出康熙帝实现“边境自固”的核心观点。结合所学,从“幅员”角度概括康雍乾时期统治者的突出贡献。(5分)
(3)阅读材料三,结合所学,请选择阐述:①指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从而使中华民族“聚结成一个整体”的标志,列举蒙古族和回族“抵抗外来的侵略者”的典型事例。简述抗日战争中形成的民族精神及其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作用。②材料三中的“钥匙”指的是什么?从这一视角概括近代以来中国革命的经验。扼要说明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对国内外民族解放运动的意义。(6分)
答案:
1.D 2.C 3.A 4.C 5.D 6.D
7.(1)原因:战国时代频繁的战争给人民带来无穷灾难,秦的统一顺应了民心。
意义:开创了中华民族国家统一的新纪元,奠定了中国统一多民族中央集权国家的基本疆域,“大一统”政体为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巩固奠定了基本格局。
(2)观点:修德安民。
贡献:为稳定和巩固国家疆域进行了不懈的努力,使中国成为亚州东部最大的国家,近代中国的版图在这一阶段基本奠定。
(3)选择阐述①:1937年9月,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公布中共中央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蒙古抗日游击队、回民支队,在“反扫荡”过程中发展壮大起来。不畏强暴、英勇抗击侵略的伟大民族精神,成为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巨大动力。
选择阐述②:民心。由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走经过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道路,是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必然,是中国人民的历史选择。结束了一百多年来帝国主义奴役中华民族的历史,有力地推动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