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目标】第14课 当代中国的外交 学案(含答案)高二历史(选择性必修1)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核心素养目标】第14课 当代中国的外交 学案(含答案)高二历史(选择性必修1)

资源简介

第14课 当代中国的外交 ( 2 课时 )
一、学习目标
教材分析
本课通过三个子目(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改革开放后的外交成就、中共十八大以来的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讲述了当代中国的外交的发展历程及成就。
▲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主要成就
★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在不同历史阶段的阶段特征及表现
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唯物史观】
理解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确立的背景、具体方针,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时空观念】
认识当代中国的外交所处的特定时空环境,抓住其特定时空背景和阶段特征。
【史料实证】
认识20世纪50年代外交走向成熟及主要成就,提高学生探究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历史解释】
认识新时期外交政策调整,外交理念的发展,培养有效解读材料、自主分析归纳知识的能力。
【家国情怀】
让学生体会当代中国外交对中国及全人类发展的贡献与价值。
二、学习过程
【自学测评】
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1.内容
总方针: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具体表现:“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三大政策。
(1)“另起炉灶”的核心就是
。(见教材)
(2)“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见教材)
(3)“一边倒”, 。(见教材)
2.成就
(1)新中国成立之初
中国首先与苏联建交,接着与保加利亚、朝鲜、越南等10个人民民主国家,以及印度、印度尼西亚、缅甸、巴基斯坦、瑞典、丹麦等国建交。
(2)五十年代中后期
①1954年6月, 中国倡导以和平共处五原则作为国际关系准则 。
②1955年的万隆会议上,中国提出“ ”方针,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取得新的进展。
③到1956年,中国又与挪威、南斯拉夫、阿富汗、尼泊尔、埃及、叙利亚、也门等国建交,同英国、荷兰建立了代办级外交关系。
(3)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
①出现了以与亚非民族独立国家建交为基本特点的建交高潮。
②1964年,中国与法国建交,实现了中国同西方大国关系的突破。
(4)20世纪70年代
①自1970年起,中国先后同意大利、奥地利、比利时、希腊、联邦德国等西方国家建立外交关系。中英、中荷关系也升格为大使级。
②1971年, 。
③1972年,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中日正式建交。
④到1976年,与中国建交的国家达到111个。
改革开放后的外交成就
1.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外交
(1)背景
①国内: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的外交政策朝着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服务的方向进行重大调整。
②国际: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主题;美苏争霸,世界局势紧张与缓和并存;经济全球化。
(2)成就
①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
②1989年,中苏关系正常化。
2.世纪之交:巩固与发展周边国家关系
①解决了与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三国的边界问题。
②1997年12月,中国与东盟首脑非正式会晤,即 10+1 正式建立。
③中国同印度、巴基斯坦、朝鲜、韩国、越南、蒙古等国的关系也取得新进展。
3.进入21世纪
①积极致力于世界各大国建立不同形式的伙伴关系。
②把与发展中国家合作作为全方位对外开放战略的一部分。
2000年正式成立中非合作论坛,2003年加入《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合作内容不断丰富,规模迅速扩大。
③积极推动区域和国际合作。
发起成立上海合作组织、博鳌亚洲论坛,推动二十国集团成为国际经济治理主要平台。
与俄罗斯、印度、巴西一起创立“ ”合作机制,为新兴市场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对话与合作提供重要平台。
④积极参加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活动。
中共十八大以来的中国特色大国外交
1.中共十八大以来的外交
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外交布局。
成就
①中国拓宽与发达国家的合作领域,妥善处理分歧,与俄罗斯、法国、德国、英国等世界主要国家的关系稳步发展。
②按照“ ”理念和“ ”的外交方针,推出多种新机制和新举措,深化同日本、韩国、东盟各国等周边国家的关系。
③提出“ ”原则,加强与非洲国家之间的团结合作。
2.中共十九大以来的外交
①政策完善:中共十九大提出要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
②具体成就:
中国积极推进构建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与国交往新路;
中国不仅着眼于自身的发展,还就世界和平发展的诸多议题提出中国方案;
③特点: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形成了 的外交布局。
【合作探究】
1探究一 实行三大外交政策的原因
材料1 帝国主义总想保留一些在中国的特权,想钻进来。有几个国家想同我们谈判建交,我们的方针是宁愿等一等。……帝国主义的军事力量被赶走了,但帝国主义百余年来的经济势力还很大,特别是文化影响还很深。这种情况会使我们的独立受到影响。
——周恩来《我们的外交方针和任务》
材料2 “一边倒”是当时中共基于国家利益的现实考量,为处理新中国与前苏联的国家关系而提出的外交方针。这一选择并非双方意识形态同一性的必然结果,也并不主要是应对当时国际格局的对策。随着中共从革命运动的领导者成为执政者,面临的主要任务转向建立和巩固新政权,新中国在安全、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国家利益便生成了,在“一边倒”的选择中起关键作用的,就是对这些利益的考虑。
——摘编自关锦伟《新中国成立初期“一边倒”政策研究综述》
材料3 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对新中国的封锁进一步升级,在实行全面封锁禁运的同时,于1950年12月8日宣布冻结中国在美国的一切资产,并胁迫英、法等西方国家共同制裁中国。这种敌对措施,不仅使西方私人投资者不敢再来中国投资,也使原有在中国大陆的外资企业(资产的97.1%为英、美、法三国私人投资)陷入困境。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推行三大外交政策的主要原因。
国内形势:西方殖民主义的影响仍然存在;
新中国要巩固政权、恢复发展经济。
国际形势:两极对峙,美苏冷战;
美国敌视中国,中国的国际环境非常严峻。
(政治上孤立、经济上封锁、军事上包围)
2.探究二 “求同存异”
材料: “亚非的绝大多数国家和人民,自近代起都受到,并且现在仍然受着殖民主义所造成的灾难和痛苦。这是我们大家都承认的。从解除殖民主义痛苦和灾难中找共同基础,我们就很容易互相了解和尊重、互相同情和支持,而不是互相疑虑和恐惧、互相排斥和对立。”
“中国代表团是要求团结而不是来吵架的。我们共产党人从来不讳言,我们相信共产主义和认为社会主义制度是好的,但是在这个会议上用不着宣传个人思想意识和各国的政治制度,虽然这种不同在我们中间显然存在。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同而不是来求异的。”
——周恩来
【概念解读】 “求同存异”内涵。
“同”:(1)历史遭遇相同:即都遭受过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殖民统治。
(2)任务相同:都刚获得独立,都希望彻底解除殖民主义的奴役和灾难、
发展民族经济、维护民族独立的任务。
“异”: 不同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等的差异。
“存异”就是指各国可以采取不同的政治制度和政策。
三、本节精练
1.(2022广东)1954年7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举行会议,周恩来汇报参加日内瓦会议和出访印度、缅甸情况时,毛泽东指出:“门要关死已经不可能了,而且很有一种有利的局势,需要我们走出去。缓和国际紧张局势,不同制度的国家可以和平相处。”这说明
A.国内建设需要调整“一边倒”政策 B.支持民族解放运动提升中国影响力
C.“求同存异”促进亚非各国了解中国 D.不结盟运动兴起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
2.(2021山东)1954年8月,毛泽东在接见英国工党代表团时指出:“我们这类国家,如中国和苏联,主要依靠国内市场,而不是国外市场。这并不是说不要国外联系,不做生意。不,需要联系,需要做生意,不要孤立。”他意在强调中国
A.需要学习和借鉴西方经验 B.经济建设要坚持自力更生
C.应逐步放弃“一边倒”政策 D.愿意开展对外经济交流
3.(2021浙江)一次国际会议的公报包括经济合作、文化合作、人权和自决、附属地人民问题、关于促进世界和平和合作的宣 言等七部分。公报声明:“确认人民遭受外国的征服、统治和剥削是对基本人权的否定,是对联合国宪章的违反,是对于促进世界和平和合作的一种障碍。”这次会议是
A.万隆会议 B.巴黎和会
C.日内瓦会议 D.第26届联合国大会
4.(2020山东)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现代欧洲联合思想之父”库登霍夫—卡莱基倡导建立“欧洲合众国”并发起了“泛欧运动”,在欧洲引起了强烈回响。这是因为
A.战争削弱了欧洲的国际地位 B.凡尔赛体系缓和了欧洲各国矛盾
C.美国联邦制为欧洲提供了借鉴 D.国际联盟奠定了欧洲合作的基础
5.(2018浙江)1954年,毛泽东会见尼赫鲁,阐述了中印等国拥有的共同点:都曾遭受过帝国主义、殖民主义的侵略和压迫。他主张平等互利,共同努力防止战争,争取持久的和平。毛泽东阐述的这个“共同点”及其谈话精神,在后来的一次国际会议上得到了体现。会议形成的共识被誉为
A.“不结盟” B.“万隆精神” C.“单极―多极化” D.“日内瓦精神”
6.(2020全国Ⅰ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20世纪50年代,中国与民主德国的关系良好,贸易和文化交往十分频繁。与此同时,中国与联邦德国之间处于对立状态。1955年,联邦德国与苏联建交后,中国逐步推动与联邦德国的民间往来。60年代,随着中苏关系日益紧张,中国与民主德国关系降到了冰点。70年代初,联邦德国调整“新东方政策”,决定改善与中国的关系。1972年10月,两国外长在北京签署建立外交关系的公报,决定互派大使。此后,两国的交流活动迅速升温。
——摘编自刘德斌主编《国际关系史》等
材料二 1993年,德国实施“新亚洲政策”,十分重视发展与中国的关系。德国企业认为在中国“差不多所有行业都有前景”,纷纷进军中国市场。1998年,德国总理施罗德将实现外交政策“正常化”作为重要目标,对外不依附于任何国家,谋求世界政治大国地位,并与中国共同“推动世界经济出现多元认同”。中国认为加强中德在多极化世界中的合作,有利于提高各自国际地位,扩大各自在国际上的活动余地,并促进世界和平、安全和稳定。2004年,中德在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框架内建立“具有全球责任的中德战略伙伴”关系,中德关系发展到了新的高度。
——摘编自吴友法《德国现当代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20世纪50~70年代中国与民主德国、联邦德国关系的变化及其原因。(10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中德建立战略伙伴关系的历史条件。(9分)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德关系发展的历史启示。(6分)
答案:
1.B 2.D 3.A 4.A 5.B
6.
(1)变化:中国与民主德国从交往密切到降温、冷淡,与联邦德国从对立到实现关系正常化。
原因:50年代,在冷战格局下,中国和民主德国同属社会主义阵营,联邦德国外交依附美国;中苏关系恶化,民主德国紧跟苏联;中国与美国关系逐步走向正常化,联邦德国调整对中国的政策。
(2)中国改革开放,经济发展迅速,市场潜力巨大,国际影响力显著提高,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德国统一,经济发达,对中国市场有巨大需求,寻求政治大国地位;两国都积极推动世界多极化。
(3)坚持发展经济,增强国家实力;坚持独立自主,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求同存异,摒弃冷战思维;奉行多边外交,推动全球化。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