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75张PPT)
学习情境4
板
【知识目标】 掌握板截面配筋的基本构造要求;掌握单向板(双向板)、次梁、主梁计算要点及构造要求;掌握11G101平法施工图制图规则;能合理选择钢筋加工、钢筋连接常用的工具、设备。
【能力目标】 会描述板内各种钢筋种类、作用和相关构造要求;学会单向板(双向板)、次梁、主梁钢筋布置;学会单向板(双向板)、次梁、主梁设计;学会板平法施工图识读;能确定板的钢筋下料长度、统计钢筋数量并具有编制配料单的技能;能采用合适的钢筋连接方法进行钢筋连接,并学会连接接头的质量检验与验收方法。
学习情境4 板
本章主要内容
4.1 概 述
楼盖、屋盖、楼梯和雨蓬均为梁板结构。
现浇楼盖的钢筋网片
按施工方法的不同
★现浇整体式
★装配整体式
★预制装配式
6.1 概述
6.1 概述
★现浇整体式钢筋混凝土楼盖
优点:
整体刚度好、抗震性强、防水性能好,
缺点:
是模板用量多、施工作业量较大。
按楼板受力和支承条件的不同
现浇肋梁楼盖
无 梁 楼 盖
井 字 楼 盖
6.1 概述
现浇肋形楼盖
单向板肋形楼盖
双向板肋形楼盖
6.1 概述
★装配式楼盖:
预制梁、预制板(或现浇板),组合而成, 工厂化生产,广泛用于多层民用和工业厂房中。
其整体性、抗震性、防水性都较差,不便于开设孔洞,不适合用于高层和有抗震设防要求的房屋,也不适合有防水和开洞要求的楼面。
6.1 概述
★装配整体式楼盖: 在预制板上现浇混凝土叠合层形成整体楼盖。
兼具有现浇整体式楼盖和装配式楼盖的优点。 但需要进行混凝土二次浇灌,有时还需增加焊接工作量。
6.1 概述
6.2整体式单向板肋梁楼盖(第一讲)
分析单向板和双向板的受力特点:
4.2整体式单向板肋梁楼盖
单向板是指: 仅仅在一个方向或主要在一个方向受弯的板; 双向板是指: 两个方向均受弯的板。
★ 单双向的设计判断:
l2/l1≥3 按单向板设计; 2<l2/l1<3 宜按双向板设计; l2/l1≤2 应按双向板设计。
沿短边l1传到支座的荷载q1; 沿长边l2传到支座的荷载q2; q1/q2=α(l2/l1)4 当长短边比值达到一定值时, 可忽略q2,只考虑q1, 当成单向弯曲板进行设计。
★楼盖的传力路线
单向板楼盖传力路线: 荷载→板→(沿短边)→次梁→主梁→柱或墙
双向板楼盖传力路线: 荷载→板→(沿短边和长边)→次梁和主梁→柱或墙
无梁楼盖传力路线: 荷载 →板 →柱帽 →柱
★楼盖的传力路线
单向板肋梁楼盖设计
设计步骤:
布结构
定简图
求内力
配钢筋
绘图纸
经济跨度
板:2-4m 次梁:4-6m 主梁:6-8m
一、结构平面布置(布结构)
二、计算简图(定简图)
在计算简图中,需反映出构件的支承条件、 计算跨度、计算跨数、荷载分布、荷载大小等。
⑴ 支承条件 墙体作为构件的铰支座; 次梁作为板的铰支座; 主梁作为次梁的铰支座; 主梁与柱的线刚度比大于5时, 柱作为主梁的铰支座,反之,按框架结构计算。
★支座的简化、计算跨度和跨数
弹性取中心 塑性取边线
按
弹
性
理
论
计
算 单
跨 两端搁置 l0=ln+a
且 l0≤ln+h (板)
l0≤1.05ln (梁)
一端搁置、一端与支承构件整浇 l0=ln+a/2
且 l0≤ln+h/2 (板)
l0≤1.025ln (梁)
两端与支承构件整浇 l0=ln
多
跨 边 跨 l0=ln+a/2+b/2
且 l0≤ln+h/2+b/2 (板)
l0≤1.025ln+b/2 (梁)
中间跨 l0=lc
且 l0≤1.1ln (板)
l0≤1.05ln (梁)
按
塑
性
理
论
计
算 两端搁置 l0=ln+a
且 l0≤ln+h (板)
l0≤1.05ln (梁)
一端搁置、一端与支承构件整浇 l0=ln+a/2
且 l0≤ln+h/2 (板)
l0≤1.025ln (梁)
两端与支承构件整浇 l0=ln
★计算简图
⑶荷载分布和大小 恒载:结构自重、构造层重、隔墙、永久性设备重… 活载:人员荷载、家具荷载、临时性设备重量…
跨数不超过5跨,按实际情况, 超过5跨,可按5跨计算。
单向板楼盖荷载情况
荷载计算:
板: 负载宽度b=1M 板受到的均布恒荷载设计值g板= 恒载分项系数rg×钢混材料重度r×板厚h
×负载宽度b+板面及板底构造层重量 板受到的均布活荷载设计值q板= 活载分项系数rq×均布活荷载标准值qk
×负载宽度b
荷载计算:
次梁: 负载宽度L1 次梁受到的均布恒荷载设计值g次= 板面恒载设计值g板×负载宽度L1+恒载分项系数rg×钢混材料重度r×次梁宽度b×(次梁高度h次-板的厚度h板)+梁侧抹灰重量 次梁受到的均布活荷载设计值q次= 板面活载设计值q板×负载宽度L1
荷载计算:
主梁: 负载面积L1×L2 主梁受到的集中恒荷载设计值G主= 次梁恒载设计值g次×负载宽度L2+恒载分项系数rg×钢混材料重度r×主梁宽度b×(主梁高度h主-板的厚度h板) ×负载宽度L1+梁侧抹灰重量 主梁受到的集中活荷载设计值Q主= 板面活载设计值q板×负载面积L1×L2
三、结构内力计算(求内力)
受弯构件所需要求的内力:M和V
计算方法:弹性法和塑性法
弹性法严谨,配筋量多。 塑性法经济,但易开裂,下列构件不能采用, ①、直接承受动力荷载的结构; ②、对裂缝宽度有较高要求的结构; ③、重要部位的结构。
弹性法计算内力(求内力)
(1)、荷载的最不利组合 满布的恒荷载+最不利的活荷载布置 活荷载最不利的布置原则: 1)、求某跨跨中最大正弯矩时,应在该跨布置活荷载,然后隔跨布置活荷载; 2)、求某支座最大负弯矩时,应在该支座左右两跨布置活荷载,然后隔跨布置活荷载。 3)、求某支座边最大剪力时,应在该支座左右两跨布置活荷载,然后隔跨布置活荷载,与支座最大负弯矩的布置相同。
(2)、内力包络图 将各种内力组合情况下的内力图,画在同一张图上,形成内力叠合图,其外包线称为“内力包络图”。
折算荷载和计算内力
为减少采用铰支座进行
设计所带来的误差,
可采用折算荷载的方法
来计算内力。
连续板:
g′=g+q/2
q′=q/2
连续次梁
g′=g+q/4 q′=3q/4
连续主梁:不折算
折算荷载在按弹性理论分析内力时必须予以考虑;在按塑性理论分析内力时可不必考虑,即可直接取用荷载g和q。
按弹性计算法计算连续板、梁的内力时,将钢筋混凝土梁、板视为理想弹性体,按结构力学的方法进行内力计算。为设计方便,对于常用荷载作用下的等跨等截面的连续梁、板,其内力均已制成表格,见附录3附表8
按塑性法计算内力
塑性铰与普通铰比较,有以下特点:
①“塑性铰”能承受相应于截面“屈服”的极限弯矩;
②“塑性铰”不是集中于一点,而是发生在一小段局部变形很大的区域;
③“塑性铰”只能沿弯矩作用方向作有限的转动。
塑性内力重分布的几点结论
①超静定结构的破坏标志,不是某一截面达到极限弯矩,而是结构出现足够数目的塑性铰。
②按弹性方法计算,连续梁的内支座截面弯矩通常较大,配筋较多,钢筋拥挤施工不方便。
⑶结构塑性内力重分布的限制条件:
①钢筋宜采用塑性较好的HPB235、HRB335和HRB400级钢筋。
②塑性铰处截面的相对受压区高度应满足ξ=x/h0≤0.35。
③弯矩调整幅度不宜过大,应控制在弹性理论计算弯矩的20%以内。
内力重分布: 构件开裂引起刚度变化,并出现塑性铰,各截面内力发生重分布,其大小与弹性分析结果不一致。
梁板按塑性法计算内力
塑性法:(塑性内力重分布设计法)
是指采取弯矩调幅法将支座弯矩调低后进行配筋的一种经济配筋法。适用于板和次梁,但不适用于主梁。
4.2整体式单向板肋梁楼盖(第二讲)
配筋计算和构造(配钢筋)
1、单向板计算特点:
(1)取一米作为计算单元
(2)一般不需进行斜截面受剪承载力计算。
(3)利用支座反推力的有利作用,可减少中间跨截面和中间支座截面弯矩设计值20%,边跨跨中和第一内支座截面弯矩设计值不调整。
2、单向板构造要求
配筋方式:弯起式和分离式 弯起式整体性好,但施工不便,分离式整体性稍差,但施工方便,工程实际中,分离式运用的更为普遍。
构造钢筋: (a)、分布钢筋 ≥受力钢筋的15%,直径≥6mm,间距≤250 集中荷载较大或露天构件, 分布钢筋间距≤200mm
(b)、板面构造负筋 墙 边:≥ln/7 墙 角:≥ln/4 主梁边:≥ln/4
3、次梁计算特点:
(1)、跨中按T形截面,支座按矩形截面计算;
(2)、一般可仅设置箍筋抗剪;
(3)、一般不需作挠度与裂缝宽度验算。
4、次梁构造要求:纵筋布置有弯起式和分离式。
5、主梁计算特点:
①主梁按弹性理论计算,不考虑塑性内力重分布。
②截面配筋计算时,跨中可按T形截面计算,但支座只按矩形截面计算。
③由于支座处板、次梁和主梁的钢筋重叠交错,且主梁负筋位于次梁和板的负筋之下故主梁截面有效高度在支座处有所减少。此时主梁支座截面有效高度应取:
受力钢筋一排布置时:h0=h-(55~60)
受力钢筋二排布置时:h0=h-(70~80)。
支座处的截面有效高度为:
板:h0=h-(20~25)
次梁:h0=h-(35~40)(一排) h0=h-(60~65)(两排)
主梁:h0=h-(55~60)(一排) h0=h-(70~80)(两排)
6、主梁构造要求:
①主梁的一般构造要求与次梁相同。但主梁纵向受力钢筋的弯起和截断,应按弯矩包络图确定,并应满足有关构造要求。
②主梁伸入墙内的长度一般应不小于370mm。
③附加横向钢筋
③附加横向钢筋:
主梁与次梁交接处,应设置附加横向钢筋,以承受集中力的作用。 附加横向钢筋有附加箍筋和附加吊筋两种类型,宜优先选用附加箍筋。
6.3整体式双向板肋梁楼盖
整体式双向板肋形楼盖
某食堂的现浇双向板肋梁楼盖
整体式双向板肋形楼盖
均布荷载下双向板的裂缝图
(a)方形板板底裂缝;(b)矩形板板面裂缝;
(c)矩形板板底裂缝
1、双向板的破坏特征
⑴双向板在两个方向受力都较大,因此需在两个方向同时配置受力钢筋。
⑵试验表明,在荷载的作用下,简支双向板的四角都有翘起的趋势,板传给四边支承梁的压力并非均匀分布,而是中部较大,两端较小。
⑶试验还表明,在其它条件相同时,采用强度等级较高的混凝土较为优越。当用钢量相同时,采用细而密的配筋较采用粗而疏的配筋有利,且将板中间部分钢筋排列较密些要比均匀排列更适宜。
2、双向板的受力特点
★整体式双向板肋形楼盖设计
一、结构平面布置(布结构)
空间不大,接近正方,可不设中柱,如(a)图;
空间较大,宜设中柱,并设纵横梁,如(b)图;
空间更大,柱距较大,柱间设井字梁如(c)图。
二、结构内力计算(求内力)
采用弹性法
1、单块双向板内力计算
钢筋混凝土材料
的泊松比υ=1/6(或0.2)
附表9中查出相应的弯矩、挠度系数
采用弹性法
2、多跨连续双向板的计算
实用计算法的基本假定是:
支承梁的抗弯刚度足够大,其垂直位移忽略不计。
(1)、求跨中最大正弯矩 [活荷载棋盘式布置]
(2)、求支座最大负弯矩 [活荷载满区格布置]
在对称型荷载g/作用下,连续板的各中间支座两侧的荷载相同,可认为支承处板的转角为零,当作固定支座。
在反对称型荷载q/作用下,连续板的支承处左右截面旋转方向一致,即板在支承处的转动变形基本自由,可将板的各中间支座,当作简支支座。
求跨内最大弯矩 [活荷载棋盘式布置]
求支座最大负弯矩
[活荷载满区格布置]
内区格: 按四边固定计算;
边区格和角区格: 按实际情况计算。
当相邻区格计算结果不同时,支座最大负弯矩取两侧区格计算值的平均值。
1、双向板配筋计算要点
⑴ 双向板若短跨方向跨中截面的有效高度为h01,则长跨方向截面的有效高度h02= h01-d,(d为板中受力钢筋直径),若两向钢筋直径不同时,取其平均值。
⑵若板与支座为整体连接并按弹性理论方法计算双向板内力时,应采用支座边缘处的弯矩值为计算弯矩。
⑶ 对于四边与梁整体连接的板,应考虑周边支承梁对板产生水平推力的有利影响,因此,设计时应将计算所得弯矩值根据下列情况予以减少。
配筋计算与构造要求(配钢筋)
(1)板厚
一般≥80mm,且≤160mm,
简支板≥l/45,连续板≥l/50。
(2)受力钢筋
分离式配筋,双向受力筋,
短边方向钢筋放外侧,
长边方向钢筋放内侧。
(3)支座负构造钢筋
数量≥1/3受力钢筋,且≥φ8@200。 伸过支座边≥ln/4。
构造要求
板的平法识图
一、板的分类和钢筋配置的关系
二、04G101-4图集的板钢筋标注
板钢筋的标注分为集中标注(贯通纵筋)、原位标注(非贯通纵筋)。
1.集中标注:以“板块”为单位,对于普通楼面以一跨为一个板块。
内容:板块编号、板厚、贯通纵筋、标高差
(1)板块编号:同一编号板块的类型、板厚、贯通纵筋均相同,但板面标高、跨度、平面形状、板支座上部非贯通纵筋可以不同。
(2)板厚注写
h=100
h=80/60
(3) 贯通纵筋
3.原位标注
(2)板支座原位标注实例
1)单侧扣筋实例(单跨布置)
2) 双侧扣筋布置(向支座两侧对称延伸)
(向支座两侧非对称延伸)
3)贯通短跨全跨扣筋布置
4)贯穿全悬挑长度扣筋布置
5)弧形支座上扣筋布置:当板支座为弧形,支座上方非贯通筋程放射状分布时,设计者应该注明配筋间距的度量位置并加注“放射分布”四字,必要时补绘平面配筋图。
(3)板分布筋和构造筋。与板支座上部非贯通筋垂直且绑扎在一起的构造钢筋和分布钢筋,应该由设计者在图中标明。
例如:在结构总说明中或者在楼层结构平面图中规定板分布筋的规格和间距。
展开更多......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