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5张PPT)新闻速递:广东某市街头的大排档,店内热闹非凡,而这时候突然一阵马达轰鸣声,3辆摩托车呼啸驶来,车上一共有6个人,只见他们手持自制的长刀,直奔旁边的一家店面,冲进去一通打砸,在打架斗殴的时候,店里也被他们弄得乱七八糟,几名年轻人打砸之后,迅速坐上摩托车,手持长刀,又是一阵马达轰鸣声,几个人消失在夜色中。许多人把青春和肆意、放纵联系在一起,认为不打架、不抽烟、不表白、不违反纪律的青春年华不够“青春”。你是如何看待?青春的我们,乐于实践,敢于尝试,希望证明自己;但青春并不意味着放纵,总有一些基本的规则不能违反,一些基本的界限不能逾越。3.2 青春有格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第三课 青春的证明核心素养目标健全人格1.把握青春,追求“至善” 的人生境界。2.明善恶、知廉耻、懂荣辱,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养成良好道德品质。1.知道“行己有耻、止于至善”的内涵和要求。2.培养做到知廉耻、懂荣辱,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道德修养1.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理念,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2.生活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友善要求。政治认同自主学习单1行己有耻的含义2如何做到行己有耻?3止于至善的含义4如何做到止于至善?5榜样的作用阅读课本P27-31,思考下列问题:青春新课导入“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清·龚自珍《己亥杂诗》“言有物而行有格也。”——《礼记·缁衣》“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中华传统文化有关“格”的不同说法 我奉劝朝廷要重新振作精神,不要拘泥一种规格或方式去选用治国的人才。这里的“格”可以理解为规格或方式。 说话要有实质内容,行为要体现出本人的品格。这里的“格”指内在道德与外在行为的统一。 用道德引导百姓,用礼制去同化他们,百姓就能有知耻之心,恪守正道。青春的我们,乐于实践,敢于尝试,希望证明自己,但青春并不意味着肆意放纵,总有一些基本规则不能违反,一些基本界限不能逾越,青春要有格。规范品格格调......格1.什么是行己有耻?P28一个人行事,凡自己认为可耻的就不去做。行己有耻行事、行动自己知廉耻课堂笔记一、行己有耻一、行己有耻思考:以上行为正确吗?给我们什么启示?我们要知廉耻,懂荣辱,有所为,有所不为;探究:“行己有耻”行己有耻孔子朱熹人有耻,则能有所不为。意思:人只有知道什么是可耻的,才知道什么事不能做。意思:一个人行事,凡自己认为可耻的就不去做。思考:他们的话告诉我们什么道理?①我们要知廉耻,懂荣辱;有所为,有所不为。一、行己有耻近日,郑州一老先生强行上车,并对车长破口大骂。小孙女:“爷爷,是你不对!车没进站不能拦门上车!你再这样以后不用来接我!阿姨对不起,是我爷爷不对。”思考:你怎么看待老人的言行?小女孩的举动正确吗?为什么?我们要有知耻之心,不断提高辨别“耻”的能力探究:“行己有耻”2023年2月19日,24岁的杭州女孩郑灵华离世,她曾因粉色头发而遭遇大规模网暴。2022年7月,在被保研后,郑灵华和爷爷分享录取通知书,照片分享至社交媒体后,有人指责她染发不“正经”;批评她不配做老师;甚至攻击她生病的爷爷,以及用更难听的词语对郑灵华进行人身攻击……她因此患上了严重的抑郁,每周需要心理医生的帮助。2023年2月19日晚,和抑郁症抗争了半年多的郑灵华走了,去了再也没有网络暴力的天堂。问题1:你如何看待有的网友仅仅因为一头“粉色头发”就进行网络暴力这件事?给你什么启示?②我们要有知耻之心,不断提高辨别“耻”的能力。问题2:如果你参与了网络暴力这件事,知道粉色头发女孩离世,你的态度和行为是什么?能真诚面对自我,闻过即改,知耻而后勇一、行己有耻一、行己有耻一、行己有耻吸食毒品沉迷网络以上图片反映了在我们身边存在哪些不良诱惑?我们要磨砺意志,拒绝不良诱惑,不断增强自控力。为何很多人明知不正确,还要去做?青少年应该如何应对这些不良诱惑?《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七十条:未经学校允许,未成年学生不得将手机等智能终端产品带入课堂,带入学校的应当统一管理。《2023中国游戏产业未成年人保护进展报告》:游戏行业未成年人防沉迷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整体构建起全球最为先进高效的防沉迷系统。③“行己有耻”更需要我们磨砺意志,拒绝不良诱惑,不断增强自控力。行己有耻的要求?探究:“行己有耻”充当网课爆破手、水军能获得一定的报酬,此时你会有怎样的选择?④需要我们磨砺意志,拒绝不良诱惑,不断增强自控力。方法与技能增强自控力增强“我不要”的力量尝试不做某些事情,纠正自己的行为。例如,不乱发脾气,不随便许诺,不说某些口头禅。增强“我想要”的力量每天坚持做一些自己未能做到的事。例如,放学回家先完成作业,出门前和家人打招呼。加强自我监控认真记录一些自己平时不关注的事。例如,日常的零花钱支出,上网或者看电视所用的时间。123课堂笔记 30MIAO①我们要知廉耻,懂荣辱,有所为,有所不为;②我们要有知耻之心,不断提高辨别“耻”的能力。在行动之前,审查愿望;在行动之中,监督调节;在行动之后,反思效果与影响。③我们要树立底线意识,触碰道德底线的事情不做,违反法律的事情坚决不做。④我们要磨砺意志,拒绝不良诱惑,不断增强自控力。2.如何做到行己有耻?P28-29止于至善02探究:“止于至善”“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的主旨在于使人的美德得以彰显,在于鼓励天下的人革除自己身上的旧习,在于使人达到完美的境界。探究:“止于至善”笔记3:含义“止于至善”是一种“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的实践过程,是一种向往美好、永不言弃的精神状态。P29“止于至善”,不是好高骛远。“止于”,告诉了我们奋斗目标的终点,“至善”,是“最好”的境界,不是满足于较好、更好,而是努力达到最好。做学生,就要力争成为最优秀的学生;做老师,就要成为最优秀的老师;做管理者,就要达到最佳的管理;做人,当然要力争做一个至善的人。互帮互助尊老爱幼遵纪守法孝亲敬长①每个人都可以从点滴小事做起。“积少成多,积善成德。4.如何做到“止于至善”?看了“微尘”的故事,你有什么感悟 我们应该以“微尘”为榜样,学习他们关爱他人、奉献社会的强烈社会责任感;不言代价与回报;做好事不留名;热心公益等品质。积极做到服务社会、奉献社会;关爱他人;增强社会责任感;积极参加社会公益活动等。②在生活中寻找“贤”,将他们作为榜样。止于至善的要求?课堂笔记①榜样不仅是一面镜子,而且是一面旗帜。②好的榜样昭示着做人、做事的基本态度,激发我们对人生道路和人生理想的思考,给予我们自我完善的力量。③善于寻找好的榜样、向榜样学习、汲取榜样的力量,我们的社会、我们的国家就会变得更加美好。5.为什么要向榜样学习?P30-31慎独的含义: P31相关链接慎独,是指在没有外在监督的情况下,能严守道德准则。国学再现:慎独是儒家的一个重要概念,慎独讲究个人道德水平的修养,看重个人品行的操守,是个人风范的最高境界。东汉郑玄注《中庸》“慎独”云:“慎其家居之所为。”人们一般理解为“在独处无人注意时,自己的行为也要谨慎不苟”( 《辞海》 ),或“在独处时能谨慎不苟”( 《辞源》 )。自我剖析:结合自身的实际,反省自己是否做到了慎独?可否举例说明。③要求我们养成自我省察的习惯,检视自身不足,通过自省和慎独,端正自己的行为。(P31)01 异性朋友二、止于至善疫情当下:追求 “至善”作为初中生的我们,应该如何共抗疫情、追求“至善”?健康生活,勤洗手、戴口罩、少出门、不扎堆。树立抗疫榜样,向榜样学习,爱国、奉献。每日做学习反思,网课是否认真听?作业是否按时完成?是否能够自律?每日坚持读书、居家锻炼从小事做起寻找好的榜样自我省察修身养性探究:“止于至善”你小时候做过哪些“难以启齿”的事?考试作弊,还被抓了,从那以后再也不敢了。太丢脸了。上学时欺负过班里同学,现在很后悔当初自已的不懂事,然后每次看到校园欺凌的影视剧,我都在想,我真的是混蛋!小时候偷家里的钱。被狠狠地打,写了保证书,当时不觉得错。后来知错了,也感谢爸妈当时的严厉,我才没走偏。思考:同学们反思自己有没有做过类似的事情?慎独: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道德修养的一种方式、一种境界,是指在没有外在监督的情况下,能严守道德准则。日省其身,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③“止于至善”要求我们养成自我省察的习惯,检视自身的不足,积极调整自己,通过自省和慎独,端正自己的行为。④以修身为本,行走在“止于至善”的路上,在学习中成长,在成长中收获。课堂笔记①从点滴小事做起,积少成多,积善成德。②善于寻找好的榜样、向榜样学习,汲取榜样力量。③养成自我省察的习惯,检视自身的不足,不盲目自责,积极调整自己,通过自省和慎独,端正自己的行为。④以修身为本,行走在“止于至善”的路上,在学习中成长,在成长中收获。4.如何做到止于至善?P29-32课堂小结止于至善要求:青春有格行己有耻含义:凡认为可耻的事就不去做要求:①知耻心②底线意识③自控力④真诚的面对自我含义:是追求“至善”的精神境界①积少成多,积善成德②榜样作用③自省、慎独④在学习中成长,在成长中收获做人做事的底线道德境界的追求本课小测1. (2023·新疆中考真题)青春有格,这里的“格”所表达的是( )A.飞扬青春 善待青春 B.墨守成规 循规蹈矩C.行己有耻 止于至善 D.我行我素 唯我独尊解析:青春有格,总有一些基本规则不能违反,一些基本界限不能逾越,我们要做到行己有耻、止于至善,故C正确;C本课小测2.青年人是奋进的一代,也是敢于尝试证明自我的一代,但在青春的生命旅途中,一些基本规则不能违反,一些基本界限不能逾越。下列古语、格言所蕴含的道理与此无关的是( )A.羞耻之心,义之端也 B.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C.人有耻,则能有所不为 D.学贵有疑解析:ABC三项体现了“行己有耻”,D无关。D本课小测3. (2023·湖南郴州中考真题)“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下列对“止于至善”认识正确的是( )①“止于至善”是一种“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的实践过程②“止于至善”是一种向往美好、永不言弃的精神状态③“止于至善”要求我们养成自我省察的习惯④“止于至善”要求我们向榜样学习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D“少年强则国强”,青春,需要我们去经历、去体验。希望每一位同学都能够做到行己有耻、止于至善,让青春留下最美的印记。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