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册语文期中模拟测试(天津专用)(原卷版+解析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册语文期中模拟测试(天津专用)(原卷版+解析版)

资源简介

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册语文期中模拟测试(天津专用)
(考试时间:120分钟 试卷满分:120分)
第Ⅰ卷
一、(本大题共11小题,共29分。1-4小题,每题2分;5-11小题,每题3分)
1.(22-23七年级下·天津·期中)下列加点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卓越(zhuó) 哽咽(gěng) 踌躇(chóu) 锲而不舍(qì)
B.云鬓(bìn) 字帖(tiè) 可汗(hán) 兀兀穷年(wù)
C.祈祷(qí) 踱步(duó) 校对(jiào) 鲜为人知(xiān)
D.哺育(pǔ) 晌午(shǎng) 咳嗽(sou) 锋芒毕露(lù)
【答案】B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字音的掌握情况,这就要求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音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多音字。做注音题,要熟悉汉语拼音规则,同时可根据形声字的声旁来推断它的读音。A项“锲”应读qiè,C项“鲜”应读xiǎn,D项“哺”应读bǔ。故选B。
2.(22-23七年级下·天津·期中)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所谓书卷气,是一种饱读诗书后形成的 气质。书卷气来自读书,在幽幽书香的熏陶之下,浊俗可以变为清雅,奢华可以变为 ,促狭可以变为开阔,偏激可以变为 。捧起书来吧,你会发现里面的风景美不胜收!
A.高雅 淡然 平静 B.高贵 淡泊 平静
C.高贵 淡然 平和 D.高雅 淡泊 平和
【答案】D
【解析】解答此题,要弄清词语的意义及常用用法,再次弄清词语的感彩,尤其要注意结合具体的语境,理解字词含义的变化,辨析作答。气质有雅俗之别而无贵贱之分,所以高雅最恰当;后两空的选择则要注意语意的相对这一点,如奢华与淡泊,偏激与平和。解答此题,可结合词义及语境辨析作答。
3.(22-23七年级下·天津南开·期中)下列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现代社会需要具有综合能力的人才,所以我们在日常学习中应重视培养自己解决问题、发现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B.理想的教育应该培养学生善于发现、探索问题的能力。
C.走进天津水上公园,我们看到的是美丽的花海和沁人心脾的花香。
D.由于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中国文学家突然渐渐地受到全世界人民的关注。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病句辨析。A.“解决问题、发现问题和分析问题”语序错误,应改为: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C.“我们看到的是美丽的花海和沁人心脾的花香”“看到”与“花香”搭配不当,应改为:我们看到的是美丽的花海,闻到的是沁人心脾的花香;D.“突然渐渐地”矛盾,去掉“突然”或“渐渐地”;故选B。
4.(22-23七年级下·天津和平·期中)一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内的标点符号,最恰当的一项是( )
由陈传兴执导的纪录片□掬水月在手□9日在上海率先点映。该片讲述了96岁古典诗词大家叶嘉莹先生的传奇人生□用如诗如歌的影像将叶嘉莹的个人生命历程与唐诗宋词的□诗史□融为一片月色溶溶的精神河流。
A.《 》 ; “ ” B.“ ” , 《 》
C.“ ” ; 《 》 D.《 》 , “ ”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了解常见标点符号的用法,正确使用标点符号。引号标示语段中直接引用的内容或需要特别指出的成分,书名号标示书名、卷名、篇名、刊物名、报纸名、文件名等,标示电影、电视、音乐、诗歌、雕塑等各类用文字、声音、图像等表现的作品的名称,“掬水月在手”是纪录片的名称,用书名号,不用引号;“诗史”是语段中直接引用的内容,用引号,不用书名号;分号表示复句内部并列关系分句之间的停顿,以及非并列关系的多重复句中第一层分句之间的停顿,逗号表示句子或语段内部的一般性停顿,第二个分句和第三个分句是句子内部的一般性停顿,用逗号;故选D。
(二)诗词鉴赏
5.(22-23七年级下·天津津南·期中)下列对《木兰诗》赏析恰当的一项是( )
A.本诗写的是战争题材,着墨较多的是生活场景和战斗过程,繁简安排极具匠心,富有生活气息。
B.“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夸张地描写了木兰身跨战马,万里迢迢,奔赴战场,飞越一道道关口、一座座高山。
C.“爷娘闻女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几句运用互文和排比的修辞手法,描写了家中因木兰回乡而出现的欢乐场面。
D.诗歌以双关作结,既描写了眼前双兔在一起奔跑雄雌难辨的样子,又对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十多年未被发现的奥秘加以巧妙的解答,妙趣横生而又令人回味。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文学常识。A.有误,本诗详略安排极具匠心,虽然写的是战争题材,但着墨较多的却是生活场景和儿女情态,富有生活气息,战斗过程是略写;C.有误,“爷娘闻女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几句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没有互文;D.有误,诗歌以比喻作结,不是双关;故选B。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
(22-23七年级下·天津河北·期中)阅读《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节选,完成下面小题。
①闻一多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作为革命家的方面。
②这个方面,情况就迥乎不同,而且一反既往了。
③作为争取民主的战士,青年运动的领导人,闻一多先生“说”了。起先,小声说。只有昆明的青年听得到:后来,声音越来越大,他向全国人民呼喊,叫人民起来,反对独裁,争取民主!
④他在给我的信上说:“此身别无长处,既然有一颗心,有一张嘴,讲话定要讲个痛快!”
⑤他“说”了,跟着的是“做”。这不再是“做了再说”或“做了也不一定说”了。现在,他“说”了就“做”。言论与行动完全一致,这是人格的写照,而且是以生命作为代价的。
⑥1944年10月12日,他给了我一封信,最后一行说:“另画寄上油印物二张,代表我最近的工作之一,请传观。”
⑦这是为争取民主,反对独裁,他起稿的一张政治传单!
⑧在李公朴同志被害之后,警报迭起,形势紧张,明知凶多吉少;而闻先生大无畏地在群众大会上,大骂特务,慷慨淋漓,并指着这群败类说:“你们站出来!你们站出来!”
⑨他“说”了,说得真痛快,动人心,鼓壮志,气冲斗牛,声震天地!
⑩他“说”了:“我们要准备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
他“做”了,在情况紧急的生死关头,他走到游行示威队伍的前头,昂首挺胸,长须飘飘。他终于以宝贵的生命,实证了他的“言”和“行”。
闻一多先生,是卓越的学者,热情澎湃的优秀诗人,大勇的革命烈士。
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
6.选文中作者选取了哪几件事来表现作为“革命家的方面”的闻一多先生的言行一致的?(3分)
7.体会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3分)
他“做”了,在情况紧急的生死关头,他走到游行示威队伍的前头,昂首挺胸,长须飘飘。
8.请结合全文,说说“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这句话在全文中的作用。(3分)
【答案】
6.起稿政治传单;在群众大会上演说;参加游行示威
7.这两个词语运用肖像描写,刻画了闻一多先生面对危险从容不迫的形象,表现了闻一多先生一身正气,不畏生死,大义凛然的革命精神。
8.这句话在结构上总结全文,深化中心,内容上:“口的巨人”意味着闻一多先生为正义、民主、自由大声疾呼;“行的高标”意味着闻一多笃行务实,勇于牺牲。从说和做的角度,高度概括并赞扬了闻一多先生言行一致的革命精神。
【解析】
6.本题考查内容概括。通读全文,抓住闻一多先生的主要活动,根据要求梳理情节,以什么人做了什么事有什么结果来概括,语言要简洁通顺。由第⑦段“这是为争取民主,反对独裁,他起稿的一张政治传单”可概括为:起稿政治传单。由第⑧段“而闻先生大无畏地在群众大会上,大骂特务,慷慨淋漓,并指着这群败类说:‘你们站出来!你们站出来!’”可概括为:在群众大会上演说。由第 段“他‘做’了,在情况紧急的生死关头,他走到游行示威队伍的前头,昂首挺胸,长须飘飘”可概括为:参加游行示威。
7.本题考查词句的赏析。“昂首挺胸”意思是抬起头,挺起胸膛;形容斗志高,士气旺。“长须飘飘”形容人胡子很长。结合“在情况紧急的生死关头,他走到游行示威队伍的前头”可知,这两个词语刻画了闻一多先生面对危险从容不迫的形象,是外貌描写,表现了闻一多先生一身正气、不畏生死、大义凛然的革命精神。
8.本题考查句段的作用。在内容上,“口”是说的意思,是闻一多的“言”,“口的巨人”指闻一多先生为正义、民主、自由不畏生死大声疾呼;“行”是做的意思,“行的高标”意味着闻一多笃行务实,勇于牺牲的精神。这两句从说和做的角度,高度概括并赞扬了闻一多先生言行一致的革命精神。在结构上,“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总结全文的主要内容,点明中心,深化主题,升华了情感。
(四)课内文言文阅读
(22-23七年级下·天津·期中)阅读《孙权劝学》,完成下面小题。
孙权劝学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9.下列句子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蒙辞以军中多务 辞:推辞
B.但当涉猎 但:但是
C.及鲁肃过寻阳 及:等到
D.即更刮目相待 更:另,另外
10.下列句子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权谓吕蒙曰
B.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C.非复吴下阿蒙
D.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11.对本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本文注重以对话表现人物,对话言简义丰,生动传神,富于情味。
B.从孙权的话中,我们既可以看出他的善劝,又可以感受到他对吕蒙的亲近、关心和期望。
C.本文写鲁肃与吕蒙的对话,一唱一和,互相打趣,从侧面表现了吕蒙的惊人长进。
D.本文详写了吕蒙学习和鲁肃“与蒙论议”两个片段,是一篇劝学的佳作。
【答案】
9.B 10.B 11.D
【解析】
9.考查词语释义。B.句意: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但,只,只是;故选B。
10.考查通假字。B.“邪”同“耶”,吗;故选B。
11.考查内容理解。D.本文详写了孙权劝学和鲁肃“与蒙论议”两个片段,略写了吕蒙学习;故选D。
参考译文:
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掌管政事,不可以不学习!”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的理由来推托。孙权说:“我难道是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传授经书的学官吗?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你说军中事务繁多,谁能比得上我呢?我经常读书,(我)自认为(读书对我)有很大的好处。”吕蒙于是就开始学习。等到鲁肃到寻阳的时候,和吕蒙论议国家大事,(鲁肃)惊讶地说:“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以前那个吴县的阿蒙了!”吕蒙说:“和有抱负的人分开一段时间后,就要用新的眼光来看待,长兄怎么认清事物这么晚啊!”于是鲁肃拜见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朋友才分别。
第Ⅱ卷
二、古诗文默写(本大题共1小题,共6分)
12.(22-23七年级下·天津·期中)请根据原文或提示,将下面古诗文语句补充完整。
(1)独坐幽篁里, 。(王维《竹里馆》)
(2) ,何人不起故园情。(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3)马上相逢无纸笔, 。(岑参《逢入京使》)
(4) ,百般红紫斗芳菲。(韩愈《晚春》)
(5)《木兰诗》中“ , ”两句诗,夸张地描写了木兰身跨战马,万里迢迢,奔赴战场,飞越一道道关口,一座座高山。
【答案】弹琴复长啸 此夜曲中闻折柳 凭君传语报平安 草树知春不久归 万里赴戎机 关山度如飞
【解析】默写题作答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内容;二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别字。本题中的“琴、啸、折、戎机、度”等字词容易写错。
三、课外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3小题,共7分)
(22-23七年级下·天津河西·期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秀才何岳,号畏斋。尝夜行拾得银贰百余两,不敢与家人言之,恐劝其留金也。旦日携至拾银处,见一人寻至,问其银数与封识①皆合,遂以还之。其人欲分数金为谢,畏斋曰:“拾金而人不知,皆我物也,何利②此数金乎?”其人感谢而去。
又尝教书于宦官家,宦官有事入京,寄一箱于畏斋,中有数百金,曰:“俟他日来取。”去数年,绝无音信,后其侄以他事南下,非取箱也,畏斋因托以寄去。
【注】①封识(zhì):封存的标记。 ②利:贪图。
13.解释加点字。(2分)
(1)尝夜行拾得银贰百余两 尝:
(2)俟他日来取 俟:
14.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2分)
其人欲分数金为谢。
15.用简洁的语言概况,选文通过何岳做的哪两件事体现了他什么品质?(3分)
【答案】
13.(1)曾经 (2)等到(或等待)
14.那人想要分一些钱(给他)作为感谢(或答谢)。
15.通过拾金不昧、寄金不昧两件事,体现他不贪财、讲诚信的品质。
【解析】
13.本题考查对重点文言词语含义的理解。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1)“尝夜行拾得银贰百余两”的句意是:曾经在夜晚走路时捡到二百余两白银。尝:曾经。(2)“俟他日来取”的句意是:等到他日我回来再来取。俟:等到。
14.本题考查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翻译语句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同时,还要注意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在此题中,要注意“欲(想要)、为(作为)、谢(答谢)”的意思,必须翻译出来。
15.本题考查内容概括和人物形象。(1)结合“其人欲分数金谢之,岳曰:‘拾金而人不知,皆我物也,何利此数金乎?’”可知,何岳不仅拾金不昧,而且不收取报酬,可概括为:何岳拾金归还不收酬金。(2)结合“宦官有事入京,寄二箱于岳,中有数百金,曰:‘俟他日来取。’去数年,绝无音信,闻其侄以他事南来,非取箱也,因托以寄去”可知,面对被寄存的金子,多年无人问津,何岳不贪图,并且主动送回,可概括:何岳寄金数年毫不动心并归还。
文章通过叙写秀才何岳“拾金归还不收酬金”和“寄金数年毫不动心并归还”两件事,表现了何岳不贪图金钱,为人讲诚信,做事光明磊落。
参考译文:
秀才何岳,自号畏斋,曾经在夜晚走路时捡到二百余两白银,但是不敢和家人说起这件事,担心家人劝他留下这笔钱。第二天早晨,他携带着银子来到他捡到钱的地方,看到有一个人正在寻找,便上前问他,回答的数目与封存的标记都与他捡到的相符合。那人想从中取出一部分钱作为酬谢,何岳说:“捡到钱而没有人知道,就可以算都是我的东西了,(我连这写都不要),又怎么会贪图这些钱呢?”那人拜谢离开了。
他又曾经在做官的人家中教书,官吏有事要去京城,将一个箱子寄放在何岳那里,里面有金数百两,(官吏)说:“等到他日我回来再来取。”去了许多年,没有一点音信,(后来)听说官吏的侄子为了他的事情南下,但并非取箱子。(何岳)得以托官吏的侄子把箱子带回官吏那儿。
四、文学作品阅读(本大题共4小题,共15分)
(22-23七年级下·天津·期中)阅读《与陌生人交流》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与陌生人交流
铁凝
①从前的我家,离就读的中学不远,清晨上学都要在一家小吃店买早点。
②那年我13岁,念初中一年级。每个清晨走到小吃店门前。我要在这里吃馃子(油条)喝豆浆。这时的小吃店,永远是热闹的,一口大锅支在门前,滚沸的油将不断下锅的面团炸得吱吱叫着。当年,能吃到这油炸馃子已经是欢天喜地的事了。我排在等待馃子的队伍里,看炸倮子的师傅麻利、娴熟的动作。
③站在锅前的是位年轻姑娘,她手持一双长的竹筷,不失时机地翻动着,将够了火候的成品夹入锅旁的铜丝笸箩。她不看顾客,只低垂着眼睑做着自己的事,但她是愉快的,身形也因了这愉快的劳作而显得十分灵巧。当她偶尔擦汗把脸抬起时,我发现她长得非常好看,新鲜的肤色,从白帽沿下掉出来的栗色头发,纯净、专注的眼光,她的一切……
④在我当时的生活中,她几乎就是美丽的代名词——一种活生生的可以感觉和捕捉的美丽,我对她心生崇拜。她使我空荡的大脑骤然满当起来,使我决意要向着她那样子美好地成长。以后的早晨,我站在队伍里开始了我细致入微的观察,观察她那两条辫子的梳法,她站立的姿态,她擦汗的手势,脚上的凉鞋,头上的白布帽。当我学着她的样子,将两条辫子紧紧并到脑后时,便觉得这已大大缩短了我与她之间的距离。
⑤后来我搬了家,不能再去那家小吃店了。直到几年后我返回城市,又偶尔路过那家小吃店时,发现那姑娘还在。她的栗色头发已经剪短,短发在已染上油斑的白帽子边沿纷飞。她还是用我熟悉的那姿势擦汗。地抬起脸来,脸色没了昔日的愉快,那已然发胖的身形也失却了从前的灵巧。我站在锅前,用一个成年的我审视那更加成年的她,初次怀疑起我少年时代的审美标准。站在我面前的实在只是一名普通妇女。她正从锅里抽出筷子指着我说:“哎,买馃子后头排队去!”她的声音略显沙哑,眼光疲惫而又烦躁。好像许多年来她从未有过愉快,只一味地领受着这油烟和油锅的煎热。我匆匆地向她指给我的“后头”走去,似乎要丢下一件从未告知他人的往事,还似乎害怕被人识破:当年的我,专心崇拜的就是这样一位妇女。
⑥又是一些年过去,记得秋后的一个下午,我乘坐的一辆面包车在那家小吃店前抛锚。此时,门前只有一口安静的油锅。我走进店内,看见她独自在柜台里坐着,头上仍旧戴着那白帽,帽子已被油烟沤成了灰色。她目光涣散,麻木而慵懒,不时打着大而乏的呵欠,脸上没有热情,却也没有不安和烦躁,就像早已将自己的全部无所它求地交给了这家店。柜台里是打着蔫儿的凉拌黄瓜。我算着,她不过40来岁,竟落到这步田地,心里莫名地有一些失落。
⑦下午的太阳使店内充满金黄的光亮,使那几张铺着干硬塑料布的餐桌也显得温暖、柔和。我莫名地生出一种愿望,非常想告诉这个坐在柜台里打着呵欠的女人,在许多年前我对她的崇拜。
⑧“小时候我常在这买馃子。”我说。
⑨“现在没有。”她漠然地告诉我。
⑩“那时候您天天站在锅前。”我说。
“你要买什么?现在只有豆包。”她打断我。
“您梳着两条又粗又长的辫子,穿着白凉鞋……”
“你到底想干什么?”她几乎怪我打断了她的呆坐,索性别过脸去。
“我只是想告诉您,那时候我觉得您是最好看的人,我曾经学着您的样子打扮我自己。”
“嗯?”她意外地转过脸来。面包车的喇叭响了,车子已经修好,司机在催我。我匆匆走出小吃店,为我这唐突的赞美寻找动机。但我忘不了她那终于转向我的脸。我多么愿意相信,她相信了一个陌生人对她的赞美。
不久,当又一个新鲜而嘈杂的早晨来临时,我又乘车经过这家小吃店。门前的油锅又沸腾起来,还是她手持竹筷在锅里拨弄。她的头,上又有了一顶雪白的新帽子,栗色的卷发又从帽沿里滚落下来,那些新烫就的小发卷儿为她的;脸增添着活泼和妩媚。她正以她那本来发胖的身形,竭力再现着从前的灵巧,那是一种更加成熟的灵巧。车子从店前一晃而过,我万分欣喜,忽然找到了那个下午我对她唐突赞美的动机。正因为你不再幼稚,你才敢向曾经启发了你少年美感的女性表示感激;为着用这一份陌生的感激,唤起了她那爱美的心意,对生活的再次追求。
当你走向陌生人,真诚地与他交流,平淡的生活会常常充满陌生的魅力。
(选自《铁凝散文》,有删改)
16.请结合全文,按要求将下列表格补充完整。(4分)
时间 她的样子 我的感受
13岁那年的清晨 美丽、愉快、专注 ①
几年后 ② 怀疑
又是一些年过去,秋后的一个下午 麻木、慵懒、漠然 ③
又一个新鲜而嘈杂的早晨 ④ 欣喜
17.结合语境分析第 段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3分)
18.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4分)
A.从第①②段可以看出,“我”因为少年时贪玩不爱学习,所以那个时期内心茫然而空虚。
B.炸馃子姑娘的美曾让“我”心生崇拜,于是“我”决意要学着她的样子,美好地成长。
C.第⑥段写道炸馃子姑娘“就像早已将自己的全部无所它求地交给了这家店”,暗示岁月流逝,她已沉浸在这美好的工作中。
D.第⑦段开头写下午的阳光使店里显得温暖柔和,这种氛围让“我”产生了向炸馃子姑娘表达的愿望。
E.文章讲述的是平常的人和事,却从中挖掘出了深刻的思想,这种平中见奇的写法正是这篇文章的魅力所在。
19.结合全文,请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谈谈你对第 段的理解。(4分)
【答案】
16.①崇拜;②疲惫而又烦躁的;③失落;④活泼和妩媚、成熟的灵巧。
17.“竭力”是用尽全力的意思,写出她在听到“我”唐突的赞美之后,尽力找回自己,再现昔日的灵巧与美好,表现她重拾美的心意,对生活的再次追求。
18.AC
19.内容:小吃店那位姑娘作为陌生人,以“她”美好的形象,唤起了少年的“我”对美的向往和追求;“我”作为陌生人,一句感激和赞美的话,唤醒了她重拾美的心意,对生活的再次追求。揭示主题:陌生人之间大胆、真诚的交流可以让人重拾美的心境,燃起对生活的追求,让平凡的生活充满魅力。结构:总结全文,升华主题,照应题目。
【解析】
16.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概括。第①空。结合第④段“在我当时的生活中,她几乎就是美丽的代名词——一种活生生的可以感觉和捕捉的美丽,我对她心生崇拜”,可知我的感受是“崇拜”。第②空。根据题干提示“时间:几年后”,定位到第⑤段,联系“她的声音略显沙哑,好像许多年来她从未有过愉快,只一味地领受着这油烟和油锅的煎熬”“当年的我,专心崇拜的就是这样一位疲惫而又烦躁的妇女”可知,几年后“我”看到的她的样子是疲惫而又烦躁的。第③空。根据题干提示“时间:又是一些年过去,秋后的一个下午”“她留给我的印象: 麻木而慵懒”,定位到第⑥段,联系“我算着,无论如何她不过40来岁,竟麻木而慵懒到这步田地,心里莫名地有一些失落”可知,秋后的一个下午,“我”看到漠然、麻木、慵懒的她后,内心是失落的。第④空。根据题干提示“时间:又一个新鲜而嘈杂的早晨”、“我的感受:欣喜”,定位到第 段,联系“她的头,上又有了一顶雪白的新帽子,栗色的卷发又从帽沿里滚落下来,那些新烫就的小发卷儿为她的;脸增添着活泼和妩媚。她正以她那本来发胖的身形,竭力再现着从前的灵巧”可知,不久后的一个早晨“我”看到她展现的是活泼和妩媚、成熟的灵巧,此时“我”的心情是欣喜的。
17.本题考查词句赏析。“竭力”意思是“尽力地”,结合第 段中的“我只是想告诉您,那时候我觉得您是最好看的人,我曾经学着您的样子打扮我自己”,第 段中的“但我忘不了她那终于转向我的脸。我多么愿意相信,她相信了一个陌生人对她的赞美”分析,这里表现了“我”对她的赞美已经触动了她,她尽力想做回原来美好、灵巧的自己,“竭力”体现了她对美的追求,对生活重拾信心。
18.本题考查内容理解。A.有误。结合第①段“从前的我家,离就读的中学不远”、第②段“那年我13岁,念初中一年级。每个清晨走到小吃店门前”及“当年,能吃到这油炸馃子已经是欢天喜地的事了。我排在等待馃子的队伍里,看炸倮子的师傅麻利、娴熟的动作”,可见,因为“每个清晨走到小吃店门前”从而可以“看炸倮子的师傅麻利、娴熟的动作”,表现了“我”当时对美的认识。本选项中“少年时贪玩不爱学习,所以那个时期内心茫然而空虚”表述有误。C.有误。结合第⑥段“她独自在柜台里坐着,头上仍旧戴着那白帽,帽子已被油烟沤成了灰色。她目光涣散,麻木而慵懒,不时打着大而乏的呵欠,脸上没有热情”,可知“就像早已将自己的全部无所它求地交给了这家店”暗示岁月流逝,同时表明因为岁月流逝,原先的炸馃子姑娘现在已经“没有热情”,选项中“她已沉浸在这美好的工作中”表述有误。故选AC。
19.本题考查学生对重点句子的理解。从内容上分析,此句中的陌生人是相对的,炸油条的姑娘对于我是陌生人,我对于她也是陌生人,我们彼此启发了对方生活的感悟。炸油条的姑娘对我来说是陌生人,但她的美丽活泼带给小时候的“我”美的享受,产生了对美的向往;“我”对炸油条的姑娘来说也是陌生人,但“我”对她的赞美让她改变了生活状态,从消极邋遢变得焕然一新。从而点明了文章的主题,强调了陌生人之间真诚的交流可以改变对方的生活态度。从结构上来看,这句话是对全文的总结,同时与标题“与陌生人交流”首尾呼应,使文章结构更加严谨。
五、综合性学习与名著阅读(本大题共4小题,共13分)
(一)综合性学习(5分)
(22-23七年级下·天津南开·期中)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练习。
【材料一】
应该承认,好读书这个习惯的养成是很重要的。如果根本不读书或者不喜欢读书,那么,无论说什么求甚解或不求甚解就都毫无意义了。因为不读书就不了解什么知识,不喜欢读也就不能用心去了解书中的道理。一定要好读书,这才有起码的发言权。真正把书读进去了,越读越有兴趣,自然就会慢慢了解书中的道理,一下子想完全读懂所有的书,别是完全读懂重要的经典著作,那除了狂妄自大的人以外,谁也不敢这样自信。而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对于这一点,陶渊明尤其有独到的见解。所以,他每每遇到真正会意的时候,就高兴得连饭都忘记吃了。
(节选自马南邨《不求甚解》)
【材料二】
如果把阅读分开来说:一般科学的教科书应该偏重于阅,语言文字的教科书应该偏重在读。一般科学的教科书虽也用了文字写着,但我们学习的目标并不在文字上,譬如说,我们学地理、学化学,所当注意的是地理、化学上所记着的事项本身,这些事项除图表外还用文字记着,但我们不必专从文字上记忆揣摩,只要从文字去求得内容就够了。至于语言文字的学科就不同,我们在国文教科书里读到一篇文章——假定是韩愈的《画记》,这时我们不但该知道韩愈这个人,理解这篇《画记》的内容,还该有别的目标,如文章的结构、句式的式样、描写表现的方法等,都得加以研究。如果读韩愈的《画记》,只知道当时曾有过这样的画,韩愈曾写过这样的一篇文章,那就等于不曾把这篇文章当作国文功课学习过。
(节选自夏丏尊《怎样阅读》)
【材料三】
阅读不同的文本,可以采取不同的读法。例如,实用文体可以采取“冷读”的方法,阅读时头脑冷静,心平气和,这样有利于把提概念,抓住要点,深入理解;文学作品则可以采取“热读”的方法,阅读时可以调动感情,鼓舞精神,一气贯注,达到感同身受或身临其境的效果。再如,理解、记忆性阅读,可以采取默读的方法;评价、探究性阅读,可以采取评点批注的方法;消遣、娱乐性阅读,可以采取浏览跳读的方法。
(节选自《读书方法指导》)
20.以上三则材料分别围绕读书的哪些方面展开论述或说明的?(3分)
2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材料一提倡学习陶渊明的“不求甚解”,提出读书时要虚心,不要固执一点,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
B.材料二中“我们不必专从文字上记忆揣摩,只要从文字去求得内容就够了”的“专”字去掉不改变原句意思。
C.材料三第二段采取分类别和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说明“阅读不同的文本,可以采取不同的方法”。
D.这三则材料在表达方式上是有所不同的。材料一属于论述性文字,材料二、三属于说明性文字。
【答案】
20.读书的习惯;读书的目的;读书的方法。
21.B
【解析】
20.考查信息的提取和概括。细读这三则材料可知三则材料从来分别围绕读书从三个方面展开论述或说明的。根据材料一的第一句“好读书这个习惯的养成是很重要的”可知这一则材料主要介绍了读书的习惯,论述好读书这个习惯的养成是很重要的,并通过陶渊明的例子说明读书要会意;根据材料二“一般科学的教科书应该偏重于阅,语言文字的教科书应该偏重在读”“至于语言文字的学科就不同,我们在国文教科书里读到一篇文章——假定是韩愈的《画记》,这时我们不但该知道韩愈这个人,理解这篇《画记》的内容,还该有别的目标,如文章的结构、句式的式样、描写表现的方法等,都得加以研究”可知这一则材料主要介绍了读书的目的。根据材料三“阅读不同的文本,可以采取不同的读法”可知这则材料主要介绍读书的方法。
21.考查对文章内容、说明方法、说明文语言特点、表达方式的理解。B.错误。“专”是专门的意思,如果去掉,就变成了完全否定“从文字上记忆揣摩”,与原句意思不符,也与事实不符,所“专”字不能去掉。故选B。
(二)名著阅读。(8分)
22.(22-23七年级下·天津河北·期中)结合小说《骆驼祥子》的阅读,完成各题。(4分)
(1)小说中除主人公祥子外,还写了其他各色人物,如残忍霸道的车主刘四,一步步走向毁灭的贫苦女孩 ,有一个人因一个不及格的分数告发了曹先生,这个人是 。 (2分)
(2)下列关于虎妞的情节,按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2分)
①虎妞掏钱买车 ②虎妞假装怀孕 ③虎妞下嫁祥子 ④虎妞和父亲彻底吵翻
A.③④②① B.②③①④ C.③②①④ D.②④③①
【答案】(1)小福子 阮明
(2)D
【解析】(1)考查名著人物的识记。结合阅读积累可知,“一步步走向毁灭的贫苦女孩”是小福子。二强子把小福子以二百块钱卖给了一个军官,而在小福子不在家期间,二强因喝多失手将二强嫂打死,军官也弃小福子而去。她回到家以后,因父亲常年喝酒,两个弟弟眼见着就要饿死,她只好以卖身为生,后来更是不得已将自己的家作为生意的地方。但院里的男女老少都看不起小福子,小福子也一直抬不起头。祥子在虎妞难产死后便与小福子确认互相心意,并且承诺等他混的好些了,就回来再娶小福子,可是当祥子回到曹先生处向曹先生询问人生道路后,发现小福子为了养活她的父亲和两个弟弟,到“白房子”做了妓女,后来她受不了那样的生活,就趁一天晚上,偷去了一个喝醉了的客人的衣服,趁人不注意逃出去,在树林上吊,带恨逝世。“因一个不及格的分数告发了曹先生”的人是阮明。他是一个投机的“革命者”。考试时曹先生没给阮明及格的分数导致阮明被退学,于是阮明就去党部告发曹先生宣传激烈的思想,于是侦探就来曹先生家“探查”。他做了官,吃喝嫖赌吸毒无所不为。钱不够又去投机革命,出卖思想,利用群众给自己造名声。最后被祥子出卖。
(2)考查名著内容和情节的识记。《骆驼祥子》中虎妞是车厂厂主刘四爷的女儿,也是主人公祥子的妻子, 她使用各种心机促使自己和祥子成婚,首先假装自己怀孕逼祥子,为此和父亲闹翻,之后嫁给祥子,婚后虎妞一直掌管家里的钱财,为了控制祥子才给他买车。正确排列顺序为②④③①;故选D。
23.(22-23七年级下·天津津南·期末)请阅读《骆驼祥子》中的选段,回答下面问题。(4分)
【选段一】他的车,几年的血汗挣出来的那辆车,没了!自从一拉到营盘里就不见了!以前的一切辛苦困难都可一眨眼忘掉,可是他忘不了这辆车!吃苦,他不怕;可是再弄上一辆车不是随便一说就行的事;至少还得几年的工夫!过去的成功全算白饶,他得重打鼓另开张打头儿来!祥子落了泪!他不但恨那些兵,而且恨世上的一切了。
【选段二】他坐在地上,地上有些干草与松花。什么声音也没有,只有树上的几个山喜鹊扯着长声悲叫。这绝不会是小福子的坟,他知道,可是他的泪一串一串地往下落。什么也没有了,连小福子也入了土!他是要强的,小福子是要强的,他只剩下些没有作用的泪,她已作了吊死鬼!一领席,埋在乱死岗子,这就是努力一世的下场头!
请结合原著情节,分析祥子两次流泪的原因。
【答案】第一次流泪是因为祥子辛苦三年买的车被大兵抢走,他的第一个希望破灭;第二次流泪是因为小福子上吊自杀,祥子失去最后的救命稻草,他的精神世界因此彻底坍塌。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能力。此题要在熟悉小说故事情节的基础上,结合故事不同的发展阶段,理解人物思想感情。【选段一】叙写的是祥子第一次失车,之所以流泪是因为祥子来到北平当人力车夫,苦千三年,凑足一百块钱,买了辆新车,结果连人带车被宪兵抓去当壮丁,理想第一次破灭。【选段二】叙写的是小福子的死的内容,之所以流泪是因为祥子为了置办虎妞的丧事,卖掉了车。他最后把希望寄托在同小福子的结合上,不幸的是他同情喜爱的小福子又在黑暗势力摧残下上吊自杀了,这使他失去了最后的希望,祥子的精神世界因此彻底坍塌。
六、作文(本大题共1小题,共50分)
24.(22-23七年级下·天津·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花开花谢,春去秋来。不经意间,我们发现自己在慢慢长大。回首逝去的岁月,总有一些人让我们心存感激:或许是相依相伴的家人,或许是短暂相逢的老师、同学、朋友,或许是擦肩而过的陌生人,他们体贴入微的照顾,严厉中善意的批评,看似平常的只言片语……都化作一份厚重的情感沉淀在心底,伴我们成长,让我们难忘。
请以“让我心存感激的人”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 (1)内容具体,有真情实感;(2)文体不限(诗歌、戏剧除外);(3)不少于600字;(4)文中请回避与你相关的人名、校名、地名。
【答案】例文:
让我心存感激的人
彼岸花,花开自在,任风吹雨打,夺不去它绽放时的灼灼芳华;琉璃美,惹人醉,千年过后,仍留那亘古不变的繁华。做事严谨,待人和蔼可亲,白天给予我太阳般的温暖,夜晚是引导我前进的萤火虫,十年如一日不辞劳苦,默默为我付出青春的妈妈,谢谢您,您是让我心存感激的人!
那天,您让我放学后自己坐公交车回家。我壮着胆,和同学们一起坐车,到站后下车,然后独自一人穿过超市,再转乘公交车。此时的我,表面上像只勇于离巢的小鸟,乐得自由飞翔,可心里却有点害怕:怕公交车过站而不停,该怎么办;怕比我高大的陌生人突然出现在我面前时,束手无策的我又该怎么办……
就在我脑海中不断出现各种画面的时候,我发现身后不远处有一个熟悉的身影,是陈阿姨,妈妈一直在陈阿姨的手机里关注着我的安危。终于,我练着胆,果断地学会了独立,成为天空中那只凌空翱翔的雄鹰!妈妈,谢谢您!
夜已深,昏暗的灯光下,您那瘦小的身影仍然在书桌前坐得笔直,如此专注地写着什么。我披上大衣,悄悄地来到您身旁,忙碌了一整天的您,此刻腊黄的脸色微微泛着绿光,额前的几根银丝挑战性地从一头黑发中“跳”出来,满脸疲惫的您一边喝着热茶提神,一边用铅笔在我课本上预习的笔记中画出一个个重点、难点、疑点、圆圈。我满脸泛红,轻轻地对您说:“妈妈,您睡吧,我来。”妈妈唇角略弯,微微一笑,对我说:“不,你先睡吧,记住了,课文预习很重要,不可轻易对待啊!”瞬间,我心里的尘埃仿佛被阳光照耀得荡然无存。妈妈,谢谢您!
妈妈,千言万语也无法表达我对您的爱,我只想对您说:“妈妈,谢谢您!”
【解析】本题考查命题作文题。
一、审题立意。在这一题目中,我们首先要关注中心词“人”,而其限定成分则为“心存感激”,这样,在具体选取对象时,一定是与“我”相关,并让“我”“心存感激”的人。题目意在引导学生关心他人,关注生活,体验感恩之心。题目说明此人之前对“我”的成长有过积极影响,且题干要求反映家庭教育,故此人偏向亲人,如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等,选好了感谢的对象,还要斟酌感谢他是缘于一件什么事,哪一件事你印象最深,感触最大。只有写印象深、感触大的事情才能写得精彩,写得动情。所以,所选事例既要典型,足以说明要感谢的原因,又要适当,一般详写的事例。。
二、选材构思。我们可以从不同的方面来进行选材构思,从“感激”的对象这样角度构思。生活中,能够让“我”产生“感激”的人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父母,可以是朋友,也可以是陌生人。从“感激”中所反映的情感这一角度构思。可以选取生活中的一些典型细节,进行深入剖析,挖掘出其中的丰富情感,从而表现写作中心。从带来“感激”的方式这一角度构思。能够让“我心存感激”,肯定有多种方式。或者是一个小小的举动,或者是一次默默的支持,或者是一种真诚的交流,或者是一份温馨的礼物……不论选取哪种方式,都应深入提炼这些方式中能够让“我”感激的内涵,从而展开人物的精神面貌。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册语文期中模拟测试(天津专用)
(考试时间:120分钟 试卷满分:120分)
第Ⅰ卷
一、(本大题共11小题,共29分。1-4小题,每题2分;5-11小题,每题3分)
1.(22-23七年级下·天津·期中)下列加点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卓越(zhuó) 哽咽(gěng) 踌躇(chóu) 锲而不舍(qì)
B.云鬓(bìn) 字帖(tiè) 可汗(hán) 兀兀穷年(wù)
C.祈祷(qí) 踱步(duó) 校对(jiào) 鲜为人知(xiān)
D.哺育(pǔ) 晌午(shǎng) 咳嗽(sou) 锋芒毕露(lù)
2.(22-23七年级下·天津·期中)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所谓书卷气,是一种饱读诗书后形成的 气质。书卷气来自读书,在幽幽书香的熏陶之下,浊俗可以变为清雅,奢华可以变为 ,促狭可以变为开阔,偏激可以变为 。捧起书来吧,你会发现里面的风景美不胜收!
A.高雅 淡然 平静 B.高贵 淡泊 平静
C.高贵 淡然 平和 D.高雅 淡泊 平和
3.(22-23七年级下·天津南开·期中)下列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现代社会需要具有综合能力的人才,所以我们在日常学习中应重视培养自己解决问题、发现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B.理想的教育应该培养学生善于发现、探索问题的能力。
C.走进天津水上公园,我们看到的是美丽的花海和沁人心脾的花香。
D.由于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中国文学家突然渐渐地受到全世界人民的关注。
4.(22-23七年级下·天津和平·期中)一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内的标点符号,最恰当的一项是( )
由陈传兴执导的纪录片□掬水月在手□9日在上海率先点映。该片讲述了96岁古典诗词大家叶嘉莹先生的传奇人生□用如诗如歌的影像将叶嘉莹的个人生命历程与唐诗宋词的□诗史□融为一片月色溶溶的精神河流。
A.《 》 ; “ ” B.“ ” , 《 》
C.“ ” ; 《 》 D.《 》 , “ ”
(二)诗词鉴赏
5.(22-23七年级下·天津津南·期中)下列对《木兰诗》赏析恰当的一项是( )
A.本诗写的是战争题材,着墨较多的是生活场景和战斗过程,繁简安排极具匠心,富有生活气息。
B.“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夸张地描写了木兰身跨战马,万里迢迢,奔赴战场,飞越一道道关口、一座座高山。
C.“爷娘闻女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几句运用互文和排比的修辞手法,描写了家中因木兰回乡而出现的欢乐场面。
D.诗歌以双关作结,既描写了眼前双兔在一起奔跑雄雌难辨的样子,又对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十多年未被发现的奥秘加以巧妙的解答,妙趣横生而又令人回味。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
(22-23七年级下·天津河北·期中)阅读《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节选,完成下面小题。
①闻一多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作为革命家的方面。
②这个方面,情况就迥乎不同,而且一反既往了。
③作为争取民主的战士,青年运动的领导人,闻一多先生“说”了。起先,小声说。只有昆明的青年听得到:后来,声音越来越大,他向全国人民呼喊,叫人民起来,反对独裁,争取民主!
④他在给我的信上说:“此身别无长处,既然有一颗心,有一张嘴,讲话定要讲个痛快!”
⑤他“说”了,跟着的是“做”。这不再是“做了再说”或“做了也不一定说”了。现在,他“说”了就“做”。言论与行动完全一致,这是人格的写照,而且是以生命作为代价的。
⑥1944年10月12日,他给了我一封信,最后一行说:“另画寄上油印物二张,代表我最近的工作之一,请传观。”
⑦这是为争取民主,反对独裁,他起稿的一张政治传单!
⑧在李公朴同志被害之后,警报迭起,形势紧张,明知凶多吉少;而闻先生大无畏地在群众大会上,大骂特务,慷慨淋漓,并指着这群败类说:“你们站出来!你们站出来!”
⑨他“说”了,说得真痛快,动人心,鼓壮志,气冲斗牛,声震天地!
⑩他“说”了:“我们要准备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
他“做”了,在情况紧急的生死关头,他走到游行示威队伍的前头,昂首挺胸,长须飘飘。他终于以宝贵的生命,实证了他的“言”和“行”。
闻一多先生,是卓越的学者,热情澎湃的优秀诗人,大勇的革命烈士。
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
6.选文中作者选取了哪几件事来表现作为“革命家的方面”的闻一多先生的言行一致的?(3分)
7.体会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3分)
他“做”了,在情况紧急的生死关头,他走到游行示威队伍的前头,昂首挺胸,长须飘飘。
8.请结合全文,说说“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这句话在全文中的作用。(3分)
(四)课内文言文阅读
(22-23七年级下·天津·期中)阅读《孙权劝学》,完成下面小题。
孙权劝学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9.下列句子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蒙辞以军中多务 辞:推辞 B.但当涉猎 但:但是
C.及鲁肃过寻阳 及:等到 D.即更刮目相待 更:另,另外
10.下列句子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权谓吕蒙曰 B.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C.非复吴下阿蒙 D.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11.对本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本文注重以对话表现人物,对话言简义丰,生动传神,富于情味。
B.从孙权的话中,我们既可以看出他的善劝,又可以感受到他对吕蒙的亲近、关心和期望。
C.本文写鲁肃与吕蒙的对话,一唱一和,互相打趣,从侧面表现了吕蒙的惊人长进。
D.本文详写了吕蒙学习和鲁肃“与蒙论议”两个片段,是一篇劝学的佳作。
第Ⅱ卷
二、古诗文默写(本大题共1小题,共6分)
12.(22-23七年级下·天津·期中)请根据原文或提示,将下面古诗文语句补充完整。
(1)独坐幽篁里, 。(王维《竹里馆》)
(2) ,何人不起故园情。(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3)马上相逢无纸笔, 。(岑参《逢入京使》)
(4) ,百般红紫斗芳菲。(韩愈《晚春》)
(5)《木兰诗》中“ , ”两句诗,夸张地描写了木兰身跨战马,万里迢迢,奔赴战场,飞越一道道关口,一座座高山。
三、课外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3小题,共7分)
(22-23七年级下·天津河西·期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秀才何岳,号畏斋。尝夜行拾得银贰百余两,不敢与家人言之,恐劝其留金也。旦日携至拾银处,见一人寻至,问其银数与封识①皆合,遂以还之。其人欲分数金为谢,畏斋曰:“拾金而人不知,皆我物也,何利②此数金乎?”其人感谢而去。
又尝教书于宦官家,宦官有事入京,寄一箱于畏斋,中有数百金,曰:“俟他日来取。”去数年,绝无音信,后其侄以他事南下,非取箱也,畏斋因托以寄去。
【注】①封识(zhì):封存的标记。 ②利:贪图。
13.解释加点字。(2分)
(1)尝夜行拾得银贰百余两 尝:
(2)俟他日来取 俟:
14.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2分)
其人欲分数金为谢。
15.用简洁的语言概况,选文通过何岳做的哪两件事体现了他什么品质?(3分)
四、文学作品阅读(本大题共4小题,共15分)
(22-23七年级下·天津·期中)阅读《与陌生人交流》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与陌生人交流
铁凝
①从前的我家,离就读的中学不远,清晨上学都要在一家小吃店买早点。
②那年我13岁,念初中一年级。每个清晨走到小吃店门前。我要在这里吃馃子(油条)喝豆浆。这时的小吃店,永远是热闹的,一口大锅支在门前,滚沸的油将不断下锅的面团炸得吱吱叫着。当年,能吃到这油炸馃子已经是欢天喜地的事了。我排在等待馃子的队伍里,看炸倮子的师傅麻利、娴熟的动作。
③站在锅前的是位年轻姑娘,她手持一双长的竹筷,不失时机地翻动着,将够了火候的成品夹入锅旁的铜丝笸箩。她不看顾客,只低垂着眼睑做着自己的事,但她是愉快的,身形也因了这愉快的劳作而显得十分灵巧。当她偶尔擦汗把脸抬起时,我发现她长得非常好看,新鲜的肤色,从白帽沿下掉出来的栗色头发,纯净、专注的眼光,她的一切……
④在我当时的生活中,她几乎就是美丽的代名词——一种活生生的可以感觉和捕捉的美丽,我对她心生崇拜。她使我空荡的大脑骤然满当起来,使我决意要向着她那样子美好地成长。以后的早晨,我站在队伍里开始了我细致入微的观察,观察她那两条辫子的梳法,她站立的姿态,她擦汗的手势,脚上的凉鞋,头上的白布帽。当我学着她的样子,将两条辫子紧紧并到脑后时,便觉得这已大大缩短了我与她之间的距离。
⑤后来我搬了家,不能再去那家小吃店了。直到几年后我返回城市,又偶尔路过那家小吃店时,发现那姑娘还在。她的栗色头发已经剪短,短发在已染上油斑的白帽子边沿纷飞。她还是用我熟悉的那姿势擦汗。地抬起脸来,脸色没了昔日的愉快,那已然发胖的身形也失却了从前的灵巧。我站在锅前,用一个成年的我审视那更加成年的她,初次怀疑起我少年时代的审美标准。站在我面前的实在只是一名普通妇女。她正从锅里抽出筷子指着我说:“哎,买馃子后头排队去!”她的声音略显沙哑,眼光疲惫而又烦躁。好像许多年来她从未有过愉快,只一味地领受着这油烟和油锅的煎热。我匆匆地向她指给我的“后头”走去,似乎要丢下一件从未告知他人的往事,还似乎害怕被人识破:当年的我,专心崇拜的就是这样一位妇女。
⑥又是一些年过去,记得秋后的一个下午,我乘坐的一辆面包车在那家小吃店前抛锚。此时,门前只有一口安静的油锅。我走进店内,看见她独自在柜台里坐着,头上仍旧戴着那白帽,帽子已被油烟沤成了灰色。她目光涣散,麻木而慵懒,不时打着大而乏的呵欠,脸上没有热情,却也没有不安和烦躁,就像早已将自己的全部无所它求地交给了这家店。柜台里是打着蔫儿的凉拌黄瓜。我算着,她不过40来岁,竟落到这步田地,心里莫名地有一些失落。
⑦下午的太阳使店内充满金黄的光亮,使那几张铺着干硬塑料布的餐桌也显得温暖、柔和。我莫名地生出一种愿望,非常想告诉这个坐在柜台里打着呵欠的女人,在许多年前我对她的崇拜。
⑧“小时候我常在这买馃子。”我说。
⑨“现在没有。”她漠然地告诉我。
⑩“那时候您天天站在锅前。”我说。
“你要买什么?现在只有豆包。”她打断我。
“您梳着两条又粗又长的辫子,穿着白凉鞋……”
“你到底想干什么?”她几乎怪我打断了她的呆坐,索性别过脸去。
“我只是想告诉您,那时候我觉得您是最好看的人,我曾经学着您的样子打扮我自己。”
“嗯?”她意外地转过脸来。面包车的喇叭响了,车子已经修好,司机在催我。我匆匆走出小吃店,为我这唐突的赞美寻找动机。但我忘不了她那终于转向我的脸。我多么愿意相信,她相信了一个陌生人对她的赞美。
不久,当又一个新鲜而嘈杂的早晨来临时,我又乘车经过这家小吃店。门前的油锅又沸腾起来,还是她手持竹筷在锅里拨弄。她的头,上又有了一顶雪白的新帽子,栗色的卷发又从帽沿里滚落下来,那些新烫就的小发卷儿为她的;脸增添着活泼和妩媚。她正以她那本来发胖的身形,竭力再现着从前的灵巧,那是一种更加成熟的灵巧。车子从店前一晃而过,我万分欣喜,忽然找到了那个下午我对她唐突赞美的动机。正因为你不再幼稚,你才敢向曾经启发了你少年美感的女性表示感激;为着用这一份陌生的感激,唤起了她那爱美的心意,对生活的再次追求。
当你走向陌生人,真诚地与他交流,平淡的生活会常常充满陌生的魅力。
(选自《铁凝散文》,有删改)
16.请结合全文,按要求将下列表格补充完整。(4分)
时间 她的样子 我的感受
13岁那年的清晨 美丽、愉快、专注 ①
几年后 ② 怀疑
又是一些年过去,秋后的一个下午 麻木、慵懒、漠然 ③
又一个新鲜而嘈杂的早晨 ④ 欣喜
17.结合语境分析第 段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3分)
18.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4分)
A.从第①②段可以看出,“我”因为少年时贪玩不爱学习,所以那个时期内心茫然而空虚。
B.炸馃子姑娘的美曾让“我”心生崇拜,于是“我”决意要学着她的样子,美好地成长。
C.第⑥段写道炸馃子姑娘“就像早已将自己的全部无所它求地交给了这家店”,暗示岁月流逝,她已沉浸在这美好的工作中。
D.第⑦段开头写下午的阳光使店里显得温暖柔和,这种氛围让“我”产生了向炸馃子姑娘表达的愿望。
E.文章讲述的是平常的人和事,却从中挖掘出了深刻的思想,这种平中见奇的写法正是这篇文章的魅力所在。
19.结合全文,请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谈谈你对第 段的理解。(4分)
五、综合性学习与名著阅读(本大题共4小题,共13分)
(一)综合性学习(5分)
(22-23七年级下·天津南开·期中)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练习。
【材料一】
应该承认,好读书这个习惯的养成是很重要的。如果根本不读书或者不喜欢读书,那么,无论说什么求甚解或不求甚解就都毫无意义了。因为不读书就不了解什么知识,不喜欢读也就不能用心去了解书中的道理。一定要好读书,这才有起码的发言权。真正把书读进去了,越读越有兴趣,自然就会慢慢了解书中的道理,一下子想完全读懂所有的书,别是完全读懂重要的经典著作,那除了狂妄自大的人以外,谁也不敢这样自信。而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对于这一点,陶渊明尤其有独到的见解。所以,他每每遇到真正会意的时候,就高兴得连饭都忘记吃了。
(节选自马南邨《不求甚解》)
【材料二】
如果把阅读分开来说:一般科学的教科书应该偏重于阅,语言文字的教科书应该偏重在读。一般科学的教科书虽也用了文字写着,但我们学习的目标并不在文字上,譬如说,我们学地理、学化学,所当注意的是地理、化学上所记着的事项本身,这些事项除图表外还用文字记着,但我们不必专从文字上记忆揣摩,只要从文字去求得内容就够了。至于语言文字的学科就不同,我们在国文教科书里读到一篇文章——假定是韩愈的《画记》,这时我们不但该知道韩愈这个人,理解这篇《画记》的内容,还该有别的目标,如文章的结构、句式的式样、描写表现的方法等,都得加以研究。如果读韩愈的《画记》,只知道当时曾有过这样的画,韩愈曾写过这样的一篇文章,那就等于不曾把这篇文章当作国文功课学习过。
(节选自夏丏尊《怎样阅读》)
【材料三】
阅读不同的文本,可以采取不同的读法。例如,实用文体可以采取“冷读”的方法,阅读时头脑冷静,心平气和,这样有利于把提概念,抓住要点,深入理解;文学作品则可以采取“热读”的方法,阅读时可以调动感情,鼓舞精神,一气贯注,达到感同身受或身临其境的效果。再如,理解、记忆性阅读,可以采取默读的方法;评价、探究性阅读,可以采取评点批注的方法;消遣、娱乐性阅读,可以采取浏览跳读的方法。
(节选自《读书方法指导》)
20.以上三则材料分别围绕读书的哪些方面展开论述或说明的?(3分)
2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材料一提倡学习陶渊明的“不求甚解”,提出读书时要虚心,不要固执一点,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
B.材料二中“我们不必专从文字上记忆揣摩,只要从文字去求得内容就够了”的“专”字去掉不改变原句意思。
C.材料三第二段采取分类别和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说明“阅读不同的文本,可以采取不同的方法”。
D.这三则材料在表达方式上是有所不同的。材料一属于论述性文字,材料二、三属于说明性文字。
(二)名著阅读。(8分)
22.(22-23七年级下·天津河北·期中)结合小说《骆驼祥子》的阅读,完成各题。(4分)
(1)小说中除主人公祥子外,还写了其他各色人物,如残忍霸道的车主刘四,一步步走向毁灭的贫苦女孩 ,有一个人因一个不及格的分数告发了曹先生,这个人是 。 (2分)
(2)下列关于虎妞的情节,按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2分)
①虎妞掏钱买车 ②虎妞假装怀孕 ③虎妞下嫁祥子 ④虎妞和父亲彻底吵翻
A.③④②① B.②③①④ C.③②①④ D.②④③①
23.(22-23七年级下·天津津南·期末)请阅读《骆驼祥子》中的选段,回答下面问题。(4分)
【选段一】他的车,几年的血汗挣出来的那辆车,没了!自从一拉到营盘里就不见了!以前的一切辛苦困难都可一眨眼忘掉,可是他忘不了这辆车!吃苦,他不怕;可是再弄上一辆车不是随便一说就行的事;至少还得几年的工夫!过去的成功全算白饶,他得重打鼓另开张打头儿来!祥子落了泪!他不但恨那些兵,而且恨世上的一切了。
【选段二】他坐在地上,地上有些干草与松花。什么声音也没有,只有树上的几个山喜鹊扯着长声悲叫。这绝不会是小福子的坟,他知道,可是他的泪一串一串地往下落。什么也没有了,连小福子也入了土!他是要强的,小福子是要强的,他只剩下些没有作用的泪,她已作了吊死鬼!一领席,埋在乱死岗子,这就是努力一世的下场头!
请结合原著情节,分析祥子两次流泪的原因。
六、作文(本大题共1小题,共50分)
24.(22-23七年级下·天津·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花开花谢,春去秋来。不经意间,我们发现自己在慢慢长大。回首逝去的岁月,总有一些人让我们心存感激:或许是相依相伴的家人,或许是短暂相逢的老师、同学、朋友,或许是擦肩而过的陌生人,他们体贴入微的照顾,严厉中善意的批评,看似平常的只言片语……都化作一份厚重的情感沉淀在心底,伴我们成长,让我们难忘。
请以“让我心存感激的人”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 (1)内容具体,有真情实感;(2)文体不限(诗歌、戏剧除外);(3)不少于600字;(4)文中请回避与你相关的人名、校名、地名。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