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春统编八下历史期中模拟押题卷04(全国卷,第1—11课)(原卷版+解析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4春统编八下历史期中模拟押题卷04(全国卷,第1—11课)(原卷版+解析版)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4春统编八下历史期中模拟押题卷
(考试时间:100分钟 试卷满分:100分)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测试范围:八年级历史下册第1—11课。
5.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
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先后经过七次反复讨论和修改,其中包括500多名政协代表分组讨论两次,起草小组讨论三次,筹备会常务委员会讨论两次,再提交筹备会第二次全体会议表决。据此可知,《共同纲领》的制定( )
A.确立了政治协商制度 B.起到临时宪法的作用
C.广泛听取了多方意见 D.推进了祖国统一步伐
2.对“上海(嘉兴) 瑞金—遵义—延安—西柏坡—北京”这条近代革命路线整体概括最恰当的主题是( )
A.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艰辛探索 B.中共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走向胜利
C.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 D.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历程
3.“对于国家而言,它意味着祖国大陆的统一、边防的巩固;对藏族人民而言,它意味着旧社会的结束、新生活的开始。”材料评价的是( )
A.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B.西藏和平解放
C.第一个五年计划完成 D.设置驻藏大臣
4.为纪念抗美援朝战争胜利70周年,弘扬和传承伟大抗美援朝精神。八年一班同学以【追忆峥嵘岁月】为主题创办抗美援朝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展板,以下最适合作展板内容的是( )
A.四渡赤水 B.平型关大捷
C.百团大战 D.上甘岭战役
5.罗伯特·奥古斯德在《有限战争》中写道:“当中国变成第一个在重要战役中取得打败西方军队胜利的国家时,似乎一夜之间,中国便跃进为世界强国之列。”这说明抗美援朝战争( )
A.使中国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 B.稳定了朝鲜半岛的局势
C.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D.打破了美国对中国的封锁
6.下面的老照片可以用来研究( )
翻身农民丈量分配土地
A.中国同盟会的成立 B.工农武装割据形成
C.抗日根据地的建设 D.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7.1947年颁布的《中国土地法大纲》规定: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按照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这一规定( )
A.改变了农村阶级关系和土地占有状况 B.确立了土地的公有制
C.调动了农民参加抗战和生产的积极性 D.实现了各阶级的平等
8.“一五计划”的基建投资比重分配上,重工业占65%,轻工业占8%,农林水利占10%,城市公用占5%,文教卫生占9%,运输邮电占2%,其它占1%。这些数据体现了“一五计划”期间( )
A.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 B.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起来
C.各行业均取得显著的增长 D.国民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
9.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公布前,曾有1.5亿人民参加讨论,提出118万条修改和补充意见,这充分说明( )
A.它是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订的 B.它体现了人民的意志
C.它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D.它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的保证
10.学习小组讨论题:“为什么说三大改造的完成是20世纪中国的一次历史性巨变?”以下是几位同学的发言,其中看法最准确的是( )
A.同学: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础 B.同学:正确认识了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C.同学:实现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革 D.同学:制定了对内改革、对外开放政策
11.1956年国家实行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广州市将8间历史悠久的中药厂合并,以固定资产和员工数目最多的王老吉命名,称为“王老吉联合制药厂”。材料中国家对“王老吉联合制药厂”的改造方式是( )
A.强制没收 B.建立生产合作社 C.自主经营 D.公私合营
12.把每一阶段的重大事件、重要人物都放到时代特征下来理解,有助于正确理解历史。中国在1956—1978年的时代特征是( )
A.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及巩固 B.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C.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D.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13.安徽省曾流传一段描绘集体劳动场景的顺口溜,出工九点半就在田边站。男人叼烟袋,女人做针线。这一场景出现在( )
A.土地改革时期 B.一五计划时期
C.人民公社时期 D.文化大革命时期
14.他将“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根植于心,在兰考的470天中靠着自行车和铁脚板,深入到120多个生产大队走访、调研,研究出治理兰考“三害”的新路子。以下诗词描述符合“他”的是( )
A.血肉身躯搅拌浆,铁人斗志写华章 B.院士惜种稻缘,敢教亩产过三千
C.平凡工作献忠诚,无数好事不留名 D.百姓谁不爱好官?把泪焦桐成雨
15.文化大革命时期,国家主席刘少奇遭到迫害,被污蔑为“叛徒、内奸、工贼”,开除出党,并被非法监禁,迫害致死。这突出表明文化大革命期间( )
A.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B.国民经济发展缓慢
C.民主法制被肆意践踏 D.教育科学文化事业遭到严重摧残
16.《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发表后,1978年下半年,全国围绕真理标准问题召开的讨论会等共有70多场。中央和省级报刊登载的相关文章共有650余篇。据此可知该文章在当时( )
A.破除“左”的错误的束缚 B.推动改革开放的深入扩展
C.推动党的工作中心转移 D.促进了思想解放热潮出现
17.“百废待兴谋出路,京畿五日定乾坤。鼎新革故山河动,破釜沉舟广宇吞。”诗词强调该事件( )
A.使人们认识到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B.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政治、组织路线
C.中国共产党对以前的错误进行全面拨乱反正
D.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是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18.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经济体制改革逐步展开,其根本目的在于( )
A.解放社会主义生产力 B.改革计划经济的管理模式
C.实行股份制和国企改革 D.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9.从全国发展脉络看,1949年之前,我国没有一个城市GDP超过百亿元;1986年之前,我国也没有一个城市GDP达到千亿元,但到了2021年,我国万亿GDP城市已达到24个。数量较多的万亿GDP城市的出现反映了( )
A.建国后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 B.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凸显优势
C.改革开放激发了活力与创新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优越性
20.1979年,深圳蛇口开山填海的炮声炸响,犹如惊蛰春雷,船声醇厚,热闹非凡,来来往往忙碌的人西装革履金发碧眼,吸引着全国各地人到此打拼奋斗。当年的蛇口见证了深圳从一个破烂不堪的小渔村到今天的世界级大湾区。与深圳巨变相关的是( )
A.乡镇企业的崛起 B.国企改革的深化
C.经济特区的建立 D.浦东新区的开发
21.当今世界的经济发展趋势是经济全球化。2001年,我国为参与经济全球化开辟的新途径是( )
A.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成立 B.“一带一路”的建设
C.上海自贸区的成立 D.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22.“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这体现出,马克思主义是( )
A.人民的理论 B.发展的理论 C.实践的理论 D.封闭的理论
23.这次争论的焦点包括改革开放是姓“资”还是姓“社”等,而1992年的这一行动犹如一声“惊雷”,产生了经久不衰的影响。“这一行动”是( )
A.设立经济特区 B.邓小平南方谈话 C.加入世贸组织 D.香港回归祖国
24.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为了实现中国梦,中国共产党确立了“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下列哪个选项属于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内容( )
A.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B.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C.形成对外开放格局 D.实现民族区域自治
25.中共十八大指出要“全面落实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布局是五位一体,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全面落实“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对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大意义是( )
A.有利于促进现代化建设各方面协调发展
B.有利于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实现
C.有利于促进各民族团结奋斗,和谐发展
D.有利于推动我国外交事业的发展
第Ⅱ卷
二、综合题(本题共3小题,共40分)
26.(15分)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简称“三农”问题,它是关系到人民的切身利益、社会的安定和发展的重大问题,无论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还是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始终重视“三农”问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一副农家对联写道:“当年曾分田翻身当家作主人;今岁又分田勤劳致富奔小康”
材料二:教育和促进农民群众逐步联合……使农民能够由落后的、小规模的个体经济变为先进的大规模生产的合作经济。
——中共中央《关于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决议》
材料三:头遍哨子不买账,二遍哨子伸头望,三遍哨子慢慢晃。
——20世纪50年代末流行于农村的顺口溜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指出的“当年”分田与什么运动直接相关?它的推行促使我国农村土地所有制发生了怎样的变化?(3分)
(2)材料一中指出的“今岁”分田是指党和国家在农村推行的什么政策?该政策首先在哪里实行?该政策实行产生了怎样的作用?(4分)
(3)材料二反映国家进行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主要形式是什么?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标志着我国社会性质发生怎样的改变?(3分)
(4)材料三反映了当时农业生产怎样的问题?造成该问题的原因是什么?(2分)
(5)建国后党和国家不断调整农村政策,你从中得到怎样的认识?(3分)
27.(1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1953年开始,全国围绕苏联援建的156项工程开展全面的工业化建设。156项工程全部是重工业,尤其是国防工业……“一五”期间建立的工矿企业达到了1万个以上……这些新兴项目的先后投产,使中国原有工业结构巨变,也使原有工业布局明显变化,一定程度改变了旧中国偏重沿海、沿江地区,内地稀少的现状。
——陈争平、兰日旭《中国近现代经济史教程》
材料二 1956~1966年,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最初的十年。十年间,我国初步建成了独立的、有相当规模和一定技术水平的工业体系,不仅电力、冶金、机械等工业得到长足的发展,而且电子、原子能和航天等新兴工业从无到有,逐步壮大。由于大庆、胜利、大港等油田的建成投产,我国摘掉了“贫油国”的帽子。1958~1965年,新建铁路通车里程达7200多千米,全国除西藏以外,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都通了铁路。公路和航空运输也有了较大发展。1965年,我国国民收入比1956年增长57%,工业总产值增长118%
——摘自高中历史必修Ⅱ
材料三:1954年北京西单区第一届人大代表构成统计表
类别 政府 党派 团体 驻区机关 工人 文教卫生 私营工商业 少数民族 宗教 街道居民
人数 9 6 4 8 53 24 13 13 4 43
比例(%) 5.11 3.41 2.27 4.55 30.11 13.64 7.39 7.39 2.27 23.86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一五”计划的特点及意义。(5分)
(2)据材料二,概括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最初的十年取得的成就。(4分)
(3)材料三反映的是哪一政治制度?根据材料概括这一制度的特点。(2分)
(4)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形成的宝贵经验。(4分)
28.(10分)改革开放推动了中国社会的长足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它是一个光辉的起点,是一次伟大的转折,它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从严重的挫折中重新奋起,带领中国人民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开始了新的伟大革命……社会主义中国将在这场新的革命中告别贫穷和落后,走向繁荣和进步。”
——摘自费正清《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材料二 我国某县1980-1982年粮食产量统计表。
年代 1980年 1981年 1982年
粮食产量 5.02亿公斤 5.70亿公斤 7.15亿公斤
材料三 “如果我们追溯新中国融入世界的历史,那1980年打开的第一扇“窗”则需永远铭记……最鲜明的特点是……从沿海到沿江、东部到中西部……大门毅然决然地打开了。”
——摘自费正清《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深圳的成功并不是简单的资本与技术的胜利,而是观念与制度的成功,是中国社会由传统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的试验田。它成功的经验也不仅仅属于深圳,更是印证了中国道路的正确性。
——摘自陶一桃《经济特区成功经验及启示意义》
材料四 21世纪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对稳定世界发展所作的贡献日益显著,中国的大国责任与担当快速增长,国际影响力日益增强。中国积极发展全球伙伴关系,扩大同各国的利益交汇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解构百年大变局之“变”与“局”》
(1)材料一中的“一次伟大的转折”指什么事件?结合所学知识,为了告别贫穷和落后,走向繁荣和进步,中国共产党采取了什么重大举措?(2分)
(2)概括材料二中我国粮食生产发展的趋势。结合所学,分析上述趋势的原因。(2分)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中“窗”和“中国道路”各自的具体内涵。(3分)
(4)指出材料四中中国为解决世界稳定发展提出的方案。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改革开放的认识。(3分)
三、论述题(本题共1小题,共10分)
29.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当代中国大踏步赶上时代、引领时代发展的康庄大道。请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请从图中任选三个方面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阐述或说明。(要求: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4春统编八下历史期中模拟押题卷
(考试时间:100分钟 试卷满分:100分)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测试范围:八年级历史下册第1—11课。
5.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
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先后经过七次反复讨论和修改,其中包括500多名政协代表分组讨论两次,起草小组讨论三次,筹备会常务委员会讨论两次,再提交筹备会第二次全体会议表决。据此可知,《共同纲领》的制定( )
A.确立了政治协商制度 B.起到临时宪法的作用
C.广泛听取了多方意见 D.推进了祖国统一步伐
【答案】C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先后经过七次反复讨论和修改,其中包括500多名政协代表分组讨论两次,起草小组讨论三次,筹备会常务委员会讨论两次,再提交筹备会第二次全体会议表决”可得出《共同纲领》的制定广泛听取了多方意见,C项正确;题干强调的是《共同纲领》出台的过程,不是说它的作用、意义,排除AB项;与“推进了祖国统一步伐”相关的是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提出,《共同纲领》的制定与之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2.对“上海(嘉兴) 瑞金—遵义—延安—西柏坡—北京”这条近代革命路线整体概括最恰当的主题是( )
A.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艰辛探索 B.中共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走向胜利
C.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 D.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历程
【答案】B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上海(嘉兴)是党诞生的地方;瑞金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都城;遵义会议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延安陕甘宁边区首府、中共中央所在地延安是敌后战场的战略总后方和指挥中枢;西柏坡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共中央的所在地;新中国成立后定都北京,因此反映了中共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走向胜利,B项正确;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艰辛探索不能全面体现题干主旨,排除A项;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是指抗日战争时期,排除C项;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排除D项。故选B项。
3.“对于国家而言,它意味着祖国大陆的统一、边防的巩固;对藏族人民而言,它意味着旧社会的结束、新生活的开始。”材料评价的是( )
A.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B.西藏和平解放
C.第一个五年计划完成 D.设置驻藏大臣
【答案】B
【详解】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标志着祖国大陆获得了统一,各族人民实现大团结,B项正确;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中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起来了,排除A项;第一个五年计划完成,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排除C项;清朝设置驻藏大臣,西藏仍处于旧社会,排除D项。故选B项。
4.为纪念抗美援朝战争胜利70周年,弘扬和传承伟大抗美援朝精神。八年一班同学以【追忆峥嵘岁月】为主题创办抗美援朝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展板,以下最适合作展板内容的是( )
A.四渡赤水 B.平型关大捷
C.百团大战 D.上甘岭战役
【答案】D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1950年到1953年,进行了抗美援朝战争。中国人民志愿军发扬高度的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被誉为“最可爱的人”。这次战争的胜利,进一步巩固了新中国政权,为经济建设赢得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大大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D项正确;四渡赤水发生在长征时期,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A项;平型关大捷和百团大战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BC项。故选D项。
5.罗伯特·奥古斯德在《有限战争》中写道:“当中国变成第一个在重要战役中取得打败西方军队胜利的国家时,似乎一夜之间,中国便跃进为世界强国之列。”这说明抗美援朝战争( )
A.使中国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 B.稳定了朝鲜半岛的局势
C.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D.打破了美国对中国的封锁
【答案】C
【详解】根据所学和材料“中国便跃进为世界强国之列”可知,这说明中国国际地位提高了,C项正确;新中国成立使中国成为真正独立自主国家,排除A项;1953年抗美援朝胜利稳定了朝鲜半岛的局势,是对朝鲜半岛的影响,排除B项;到1971年中国打破了美国对中国的封锁包围,尼克松于1972年访华,排除D项。故选C项。
6.下面的老照片可以用来研究( )
翻身农民丈量分配土地
A.中国同盟会的成立 B.工农武装割据形成
C.抗日根据地的建设 D.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答案】D
【详解】据所学可知,第一幅图片反映的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共颁布的《中国土地法大纲》;第二幅图片反映的是新中国成立后在新解放区进行的土地改革,故D项符合题意,D项正确;1905年孙中山在日本东京建立同盟会,与材料不符,排除A项;1927年毛泽东建立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与材料不符,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解放战争时期和新中国成立后的土地改革,而不是抗日根据地,排除C项。故选D项。
7.1947年颁布的《中国土地法大纲》规定: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按照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这一规定( )
A.改变了农村阶级关系和土地占有状况 B.确立了土地的公有制
C.调动了农民参加抗战和生产的积极性 D.实现了各阶级的平等
【答案】A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由材料“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按照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可知,《中国土地法大纲》的颁布,废除了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改变了农村阶级关系和土地占有状况,A项正确;《中国土地法大纲》规定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农民拥有土地的所有权,排除B项;《中国土地法大纲》颁布于解放战争时期,排除C项;《中国土地法大纲》的颁布,废除了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改变了农村阶级关系和土地占有状况,“实现了各阶级的平等”说法错误,排除D项。故选A项。
8.“一五计划”的基建投资比重分配上,重工业占65%,轻工业占8%,农林水利占10%,城市公用占5%,文教卫生占9%,运输邮电占2%,其它占1%。这些数据体现了“一五计划”期间( )
A.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 B.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起来
C.各行业均取得显著的增长 D.国民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
【答案】A
【详解】根据题干“‘一五计划’的基建投资比重分配上,重工业占65%,轻工业占8%,农林水利占10%,城市公用占5%,文教卫生占9%,运输邮电占2%,其它占1%”和所学知识可知,其中重工业比重最大,这说明了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A项正确;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建立,排除B项;材料题干重工业占比65%,但轻工业、文教卫生、城市公用等都未超过10%,说明了占比差距悬殊,因此各行业投资比重均衡表述错误,排除C项;1952年底,国民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而一五计划的时间是1953-1957年,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9.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公布前,曾有1.5亿人民参加讨论,提出118万条修改和补充意见,这充分说明( )
A.它是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订的 B.它体现了人民的意志
C.它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D.它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的保证
【答案】B
【详解】据所学知识可知,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召开,全国人民代表聚集一堂,共商国家大事,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也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题干中“在宪法制定前,曾有1.5亿人参与讨论,提出118万条修改和补充意见”充反应了宪法制定的民主性,即充分体现了人民的意志,B项正确;题干强调的是1954年宪法尊重人民的意志,没有直接体现它的制定机关以及保证作用,排除AD项;题干强调的是1954年宪法尊重人民的意志,没有涉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性质,排除C项。故选B项。
10.学习小组讨论题:“为什么说三大改造的完成是20世纪中国的一次历史性巨变?”以下是几位同学的发言,其中看法最准确的是( )
A.同学: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础 B.同学:正确认识了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C.同学:实现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革 D.同学:制定了对内改革、对外开放政策
【答案】C
【详解】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到1956年底,国家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根据题意,C项正确;到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完成,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础,排除A项;正确认识了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与中共八大有关,排除B项;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制定了对内改革,对外开放政策,排除D项。故选C项。
11.1956年国家实行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广州市将8间历史悠久的中药厂合并,以固定资产和员工数目最多的王老吉命名,称为“王老吉联合制药厂”。材料中国家对“王老吉联合制药厂”的改造方式是( )
A.强制没收 B.建立生产合作社 C.自主经营 D.公私合营
【答案】D
【详解】根据题干“实行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和结合所学可知,三大改造中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方式是公私合营,D项正确;根据题干“将8间历史悠久的中药厂合并”,没有没收,排除A项;对农业、手工业的改造方式是建立生产合作社,排除B项;根据题干“中药厂合并”,没有实行自主经营,排除C项。故选D项。
12.把每一阶段的重大事件、重要人物都放到时代特征下来理解,有助于正确理解历史。中国在1956—1978年的时代特征是( )
A.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及巩固 B.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C.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D.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答案】C
【详解】据所学可知,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我国从此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进入了社会主义探索时期,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中,中国取得了重大成就,但也出现了1958年“大跃进”和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那样的失误和曲折,C项正确;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但是我国此时期还面临着国内外敌人的破坏和反对,因此,1949—1952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权的成立及巩固时期,排除A项;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排除B项;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排除D项。故选C项。
13.安徽省曾流传一段描绘集体劳动场景的顺口溜,出工九点半就在田边站。男人叼烟袋,女人做针线。这一场景出现在( )
A.土地改革时期 B.一五计划时期
C.人民公社时期 D.文化大革命时期
【答案】C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20世纪50年代,党和政府错误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主要标志是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这就使得“左”的错误在全国各地严重泛滥开来。据“出工九点半,就在田边站,男人叼烟袋,女人做针线。”及所学知识可知,这一场景出现在人民公社时期,农民缺乏生产积极性,B项正确;土地改革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与题干不符合,排除A项;一五计划是为了改变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与农业无关,排除B项;文化大革命是一场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深重灾难的内乱,与题干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14.他将“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根植于心,在兰考的470天中靠着自行车和铁脚板,深入到120多个生产大队走访、调研,研究出治理兰考“三害”的新路子。以下诗词描述符合“他”的是( )
A.血肉身躯搅拌浆,铁人斗志写华章 B.院士惜种稻缘,敢教亩产过三千
C.平凡工作献忠诚,无数好事不留名 D.百姓谁不爱好官?把泪焦桐成雨
【答案】D
【详解】根据“在兰考的470天中靠着自行车和铁脚板,深入到120多个生产大队走访、调研”可得出材料讲述的是兰考县委书记焦裕禄,“百姓谁不爱好官?把泪焦桐成雨”反映的是他身上体现出来的热爱人民、情系天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体现了百姓对他的认可与爱戴,D项正确;A项是王进喜,排除A项;B项是袁隆平,排除B项;C项是雷锋,排除C项。故选D项。
15.文化大革命时期,国家主席刘少奇遭到迫害,被污蔑为“叛徒、内奸、工贼”,开除出党,并被非法监禁,迫害致死。这突出表明文化大革命期间( )
A.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B.国民经济发展缓慢
C.民主法制被肆意践踏 D.教育科学文化事业遭到严重摧残
【答案】C
【详解】根据题干“国家主席刘少奇遭到迫害,被污蔑为‘叛徒、内奸、工贼’,开除出党,并被非法监禁,迫害致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文化大革命时期以阶级斗争为纲,民主与法制被肆意践踏,刘少奇冤案就是其典型体现,C项正确;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与文化大革命期间民主与法制被肆意践踏不符,排除A项;国民经济发展缓慢、教育科学文化事业遭到严重摧残在题干材料中未体现,排除BD项。故选C项。
16.《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发表后,1978年下半年,全国围绕真理标准问题召开的讨论会等共有70多场。中央和省级报刊登载的相关文章共有650余篇。据此可知该文章在当时( )
A.破除“左”的错误的束缚 B.推动改革开放的深入扩展
C.推动党的工作中心转移 D.促进了思想解放热潮出现
【答案】D
【详解】分析题干材料可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发表后,引发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全国性大讨论,使人们认识到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78年5月,《光明日报》发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引发了一场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全国性大讨论。这场讨论打破了长期以来个人崇拜、教条主义的枷锁对全党的束缚,是五四运动以来又一次具有深远意义的思想解放运动,它对于正确地坚持毛泽东思想,对于端正党的思想路线,推动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建设,发挥了直接的促进作用和影响,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因此,该文章在当时促进了思想解放热潮出现,D项正确;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突破了长期“左”的错误束缚,排除A项;1978年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排除B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突破了长期“左”的错误束缚,推动了党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排除C项。故选D项。
17.“百废待兴谋出路,京畿五日定乾坤。鼎新革故山河动,破釜沉舟广宇吞。”诗词强调该事件( )
A.使人们认识到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B.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政治、组织路线
C.中国共产党对以前的错误进行全面拨乱反正
D.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是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答案】D
【详解】经过十年“文化大革命”的动乱,积累下许多严重的政治和社会问题。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会议重新确立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征程。根据题干材料“百废待兴谋出路,京畿五日定乾坤。鼎新革故山河动,破釜沉舟广宇吞。”并结合以上所学知识可知,诗词强调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是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D项正确;1978年,思想理论界展开了一场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使人们认识到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排除A项;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政治、组织路线,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在政治方面的内容,不是题干材料表述的主旨,排除B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平反冤假错案的工作在全国全面展开,排除C项。故选D项。
18.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经济体制改革逐步展开,其根本目的在于( )
A.解放社会主义生产力 B.改革计划经济的管理模式
C.实行股份制和国企改革 D.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答案】A
【详解】经济体制改革是要变革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发展,解放社会生产力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根本目的,A项正确;改革计划经济的管理模式、实行股份制和国企改革、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措施不是根本目的,排除BCD项。故选A项。
19.从全国发展脉络看,1949年之前,我国没有一个城市GDP超过百亿元;1986年之前,我国也没有一个城市GDP达到千亿元,但到了2021年,我国万亿GDP城市已达到24个。数量较多的万亿GDP城市的出现反映了( )
A.建国后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 B.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凸显优势
C.改革开放激发了活力与创新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优越性
【答案】C
【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提到的数量较多的万亿GDP城市的增长,正是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发展活力的体现,C项正确;建国后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不能完整反映材料的主旨,因为材料中提到的是万亿GDP城市的增长,排除A项;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凸显优势,与材料主旨不符,城市GDP的增长,并不直接代表重工业的发展,排除B项;材料中提到的是城市GDP的增长,并不直接代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优越性,排除D项。故选C项。
20.1979年,深圳蛇口开山填海的炮声炸响,犹如惊蛰春雷,船声醇厚,热闹非凡,来来往往忙碌的人西装革履金发碧眼,吸引着全国各地人到此打拼奋斗。当年的蛇口见证了深圳从一个破烂不堪的小渔村到今天的世界级大湾区。与深圳巨变相关的是( )
A.乡镇企业的崛起 B.国企改革的深化
C.经济特区的建立 D.浦东新区的开发
【答案】C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与深圳巨变有关的是深圳经济特区的建立。1980年,中央决定在广东、福建两省兴办深圳、珠海、汕头、厦门4个经济特区,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经济管理体制,深圳在短短的几年内,建设成为一座繁华的现代化城市,成为经济特区的代表和对外开放的“窗口”,C项正确;乡镇企业的崛起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有关,排除A项;国企改革的深化是在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后,后来在大中型企业推行公司制、股份制,向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迈进,对小型企业采取改组、联合等多种形式,加快企业的改革步伐,排除B项;浦东新区的开发是在1990年,排除D项。 故选C项。
21.当今世界的经济发展趋势是经济全球化。2001年,我国为参与经济全球化开辟的新途径是( )
A.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成立 B.“一带一路”的建设
C.上海自贸区的成立 D.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答案】D
【详解】根据题干“2001年,我国为参与经济全球化开辟的新途径是”结合所学可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加强,中国主动顺应世界经济全球化潮流,积极开放融入世界,2001年12月,中国正式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的成员,为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开辟了新途径,D项正确;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成立是在2015年,排除A项;“一带一路”的建设提出是在2013年,排除B项;上海自贸区的成立是在2013年;排除C项。故选D项。
22.“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这体现出,马克思主义是( )
A.人民的理论 B.发展的理论 C.实践的理论 D.封闭的理论
【答案】C
【详解】根据材料“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可知,马克思主义是实践的理论,C项正确;材料强调马克思主义跟中国国情的结合,排除A项;材料说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行得通的原因是结合实际国情,没体现不断发展,排除B项;马克思主义是开放的理论,不是封闭的理论,排除D项。 故选C项。
23.这次争论的焦点包括改革开放是姓“资”还是姓“社”等,而1992年的这一行动犹如一声“惊雷”,产生了经久不衰的影响。“这一行动”是( )
A.设立经济特区 B.邓小平南方谈话 C.加入世贸组织 D.香港回归祖国
【答案】B
【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邓小平南方谈话旗帜鲜明地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要靠改革开放促进经济发展,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抓住时机、发展自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之后,中国掀起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新高潮,B项正确;设立经济特区是在1980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2001年12月11日,我国正式加入世贸组织,与题干材料不符,排除C项;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排除D项。故选B项。
24.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为了实现中国梦,中国共产党确立了“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下列哪个选项属于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内容( )
A.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B.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C.形成对外开放格局 D.实现民族区域自治
【答案】B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是,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实现国内生产总值比2010年翻一番,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据此可知,B项正确;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排除A项;20世纪90年代,我国已经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排除C项;1949年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已经决定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排除D项。故选B项。
25.中共十八大指出要“全面落实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布局是五位一体,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全面落实“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对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大意义是( )
A.有利于促进现代化建设各方面协调发展
B.有利于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实现
C.有利于促进各民族团结奋斗,和谐发展
D.有利于推动我国外交事业的发展
【答案】A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着眼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国共产党对“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一重大战略问题的科学回答,有利于促进现代化建设各方面协调发展,A项正确;一国两制有利于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实现,新发展理念有利于促进各民族团结奋斗、和谐发展,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有利于推动我国外交事业的发展,排除BCD项。故选A项。
第Ⅱ卷
二、综合题(本题共3小题,共40分)
26.(15分)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简称“三农”问题,它是关系到人民的切身利益、社会的安定和发展的重大问题,无论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还是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始终重视“三农”问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一副农家对联写道:“当年曾分田翻身当家作主人;今岁又分田勤劳致富奔小康”
材料二:教育和促进农民群众逐步联合……使农民能够由落后的、小规模的个体经济变为先进的大规模生产的合作经济。
——中共中央《关于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决议》
材料三:头遍哨子不买账,二遍哨子伸头望,三遍哨子慢慢晃。
——20世纪50年代末流行于农村的顺口溜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指出的“当年”分田与什么运动直接相关?它的推行促使我国农村土地所有制发生了怎样的变化?(3分)
(2)材料一中指出的“今岁”分田是指党和国家在农村推行的什么政策?该政策首先在哪里实行?该政策实行产生了怎样的作用?(4分)
(3)材料二反映国家进行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主要形式是什么?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标志着我国社会性质发生怎样的改变?(3分)
(4)材料三反映了当时农业生产怎样的问题?造成该问题的原因是什么?(2分)
(5)建国后党和国家不断调整农村政策,你从中得到怎样的认识?(3分)
【答案】(1)土地改革(1分);封建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变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2分)
(2)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分);安徽凤阳小岗村;(1分)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农业的发展(2分)
(3)农业合作化或引导农民加入生产合作社;(1分)我国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2分)
(4)农民缺乏生产积极性(1分),1958年国家推行人民公社化运动(1分)
(5)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地位至关重要;党和国家历来重视三农问题(言之有理即可)(3分)
【详解】(1)运动与变化:根据材料一“当年曾分田翻身当家作主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0年,在新解放区,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实行土地改革,1952年底的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2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可知“当年”分田与土地改革运动直接相关;它的推行促使我国农村土地所有制发生的变化是封建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变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2)政策、地区与作用:根据材料一“今岁又分田勤劳致富奔小康”,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78年,安徽凤阳小岗村农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分田包产到户,自负盈亏。扩大了农民生产的自主权,激发了农民的劳动热情,带来农村生产力的大解放,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均有很大提高。可知“今岁”分田是指党和国家在农村推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政策;该政策首先在安徽凤阳小岗村实行;该政策实行,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农业的发展。
(3)形式与改变:根据材料二“使农民能够由落后的、小规模的个体经济变为先进的大规模生产的合作经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3 年我国开始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引导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可知材料反映国家进行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主要形式是农业合作化或引导农民加入生产合作社;1956年底,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三大改造的完成,基本上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标志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可知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标志着我国社会性质发生的改变,是我国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
(4)问题与原因:根据材料三“头遍哨子不买账,二遍哨子伸头望,三遍哨子慢慢晃”,可知材料反映了当时农业生产的问题是农民缺乏生产积极性,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8年,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随后出现的“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反映了人民群众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落后的愿望,但急于求成,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挫伤了农民生产经济性。因此造成该问题的原因是1958年国家推行人民公社化运动。
(5)认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建国后党和国家不断调整农村政策,使我们认识到,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地位至关重要;党和国家历来重视三农问题,关注民生。
27.(1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1953年开始,全国围绕苏联援建的156项工程开展全面的工业化建设。156项工程全部是重工业,尤其是国防工业……“一五”期间建立的工矿企业达到了1万个以上……这些新兴项目的先后投产,使中国原有工业结构巨变,也使原有工业布局明显变化,一定程度改变了旧中国偏重沿海、沿江地区,内地稀少的现状。
——陈争平、兰日旭《中国近现代经济史教程》
材料二 1956~1966年,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最初的十年。十年间,我国初步建成了独立的、有相当规模和一定技术水平的工业体系,不仅电力、冶金、机械等工业得到长足的发展,而且电子、原子能和航天等新兴工业从无到有,逐步壮大。由于大庆、胜利、大港等油田的建成投产,我国摘掉了“贫油国”的帽子。1958~1965年,新建铁路通车里程达7200多千米,全国除西藏以外,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都通了铁路。公路和航空运输也有了较大发展。1965年,我国国民收入比1956年增长57%,工业总产值增长118%
——摘自高中历史必修Ⅱ
材料三:1954年北京西单区第一届人大代表构成统计表
类别 政府 党派 团体 驻区机关 工人 文教卫生 私营工商业 少数民族 宗教 街道居民
人数 9 6 4 8 53 24 13 13 4 43
比例(%) 5.11 3.41 2.27 4.55 30.11 13.64 7.39 7.39 2.27 23.86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一五”计划的特点及意义。(5分)
(2)据材料二,概括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最初的十年取得的成就。(4分)
(3)材料三反映的是哪一政治制度?根据材料概括这一制度的特点。(2分)
(4)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形成的宝贵经验。(4分)
【答案】(1)特点:工业发展迅速,重工业成就尤为突出;优先发展重工业,尤其是国防工业,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原有的工业布局。(3分)
意义: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2分)
(2)初步建成了独立的、有相当规模和一定技术水平的工业体系;石油实现自给;交通运输业获得较大发展;国民收入和工业总产值迅速增长(4分)
(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广泛性(2分)
(4)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坚持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生产力放在首位;搞经济建设必须遵循客观规律,不可超越生产力水平,盲目调整生产关系和生产组织形式,片面追求高速度。(4分)
【详解】(1)特点:根据所学知识,由“156项工程全部是重工业,尤其是国防工业。……“一五”期间建立的工矿企业达到了1万个以上,……这些新兴项目的先后投产,使中国原有工业结构巨变,也使原有工业布局明显变化,一定程度改变了日中国偏重沿海、沿江地区、内地稀少的现状”可知,工业发展迅速,重工业成就尤为突出;优先发展重工业,尤其是国防工业,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原有的工业布局。
意义:根据所学可知,经过“一五”计划,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2)成就:根据所学知识,从材料“我国初步建成了独立的、有相当规模和一定技术水平的工业体系”“我国摘掉了“贫油国”的帽子”“铁路、公路和航空运输也有了较大发展”“国民收入比1956年增长57%,工业总产值增长118%”中可以概括出:初步建成了独立的、有相当规模和一定技术水平的工业体系;石油实现自给;交通运输业获得较大发展;国民收入和工业总产值迅速增长。
(3)政治制度:根据所学知识,读图可知,材料三反映的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特点:根据所学知识,由材料“史料一 1954年北京西单区第一届人大代表构成统计表”信息可知,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来源具有广泛性。
(4)经验:根据所学知识,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坚持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生产力放在首位;搞经济建设必须遵循客观规律,不可超越生产力水平,盲目调整生产关系和生产组织形式,片面追求高速度。
28.(10分)改革开放推动了中国社会的长足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它是一个光辉的起点,是一次伟大的转折,它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从严重的挫折中重新奋起,带领中国人民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开始了新的伟大革命……社会主义中国将在这场新的革命中告别贫穷和落后,走向繁荣和进步。”
——摘自费正清《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材料二 我国某县1980-1982年粮食产量统计表。
年代 1980年 1981年 1982年
粮食产量 5.02亿公斤 5.70亿公斤 7.15亿公斤
材料三 “如果我们追溯新中国融入世界的历史,那1980年打开的第一扇“窗”则需永远铭记……最鲜明的特点是……从沿海到沿江、东部到中西部……大门毅然决然地打开了。”
——摘自费正清《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深圳的成功并不是简单的资本与技术的胜利,而是观念与制度的成功,是中国社会由传统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的试验田。它成功的经验也不仅仅属于深圳,更是印证了中国道路的正确性。
——摘自陶一桃《经济特区成功经验及启示意义》
材料四 21世纪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对稳定世界发展所作的贡献日益显著,中国的大国责任与担当快速增长,国际影响力日益增强。中国积极发展全球伙伴关系,扩大同各国的利益交汇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解构百年大变局之“变”与“局”》
(1)材料一中的“一次伟大的转折”指什么事件?结合所学知识,为了告别贫穷和落后,走向繁荣和进步,中国共产党采取了什么重大举措?(2分)
(2)概括材料二中我国粮食生产发展的趋势。结合所学,分析上述趋势的原因。(2分)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中“窗”和“中国道路”各自的具体内涵。(3分)
(4)指出材料四中中国为解决世界稳定发展提出的方案。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改革开放的认识。(3分)
【答案】(1)事件:十一届三中全会(1分) 决策:改革开放(1分)
(2)趋势:粮食产量不断增长(1分) 原因: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包产到户)(1分)
(3)“窗”:经济特区 (1分) 中国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2分)
(4)方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认识:改革开放要以国情为依据;改革是强国之路;坚持对外开放,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等(言之有理即可)(3分)
【详解】(1)事件:据材料一“……社会主义中国将在这场新的革命中告别贫穷和落后,走向繁荣和进步。”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中的“一次伟大的转折”指的是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作出了把党和国家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渊意义的转折,从此,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举措:结合所学知识,为了告别贫穷和落后,走向繁荣和进步,中国共产党采取了改革开放的重大举措,改革开放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2)趋势:分析图表“我国某县1980-1982年粮食产量统计表可知,从1980年到1982年凤阳县粮食生产发展的趋势是不断增加。
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先从农村开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安徽凤阳小岗村农民首先实行分田包产到户,自负盈亏,农业生产得到大发展,农村开始富裕起来了。
(3)内涵:据材料二“那1980年打开的第一扇“窗”则需永远铭记”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80年,我国建立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经济特区,经济特区成为对外开放的窗口。根据材料二“深圳是经济特区的代表,深圳的成功并不是简单的资本与技术的胜利,而是观念与制度的成功,是中国社会由传统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的试验田。它成功的经验也不仅仅属于深圳,更是印证了中国道路的正确性。”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道路”指的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4)方案:据材料四“中国积极发展全球伙伴关系,扩大同各国的利益交汇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可知,中国为解决世界稳定发展提出的方案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认识:开放题,可从改革开放对我国的影响、我们对改革开放的态度等方面进行回答,言之有理即可,如:改革开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大举措,促进了我国的发展。改革开放要以国情为依据;改革是强国之路;我们要坚持对外开放,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等。
三、论述题(本题共1小题,共10分)
29.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当代中国大踏步赶上时代、引领时代发展的康庄大道。请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请从图中任选三个方面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阐述或说明。(要求: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答案】阐述: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上,逐渐形成了邓小平理论阐明了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回答了什么事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科学发展观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作出了新的科学回答,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体中体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华最新成果,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提供了行动指南,指导我们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中共十八大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阐述了中国梦的宏伟蓝图,为实现中国梦,中国共产党确立了“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出发,提出并形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新形势下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总方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了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
【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82年中共十二大,邓小平明确提出,我国现代化健身,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1987年中共十三大阐明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提出党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等。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上,还逐渐形成了邓小平理论邓小平理论阐明了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科学发展观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对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作出了新的科学回答,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体中体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提供了行动指南,指导我们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12年中共十八大中国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阐述了中国梦的宏伟蓝图,为实现中国梦,中国共产党确立了“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出发,提出并形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新形势下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总方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了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