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上海市闵行区高考二模历史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4届上海市闵行区高考二模历史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资源简介

2023学年第二学期高三年级学业质量调研历史试卷
考生注意:
1、本次考试为机器阅卷,答案须填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卷上一律不给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在答题纸上将学校、姓名及考生号填写清楚。答题时客观题用2B铅笔按要求涂写,主观题用黑色水笔填写。
2、本试卷共有19题,共4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60分钟。
3、考试后只交答题纸,试卷由考生自己保留。
一.看图说史(24分)
1. 请将以上文明成就与地图所示相关区域进行匹配。(填字母)
①______ ②_______ ③_______ ④_______ ⑤_______ ⑥_______
2. 腓尼基字母的创制,汲取了周边哪些区域的文明成就?(单选)( )
A. 希腊与罗马 B. 中国与印度 C. 西亚与埃及 D. 中国与罗马
3. 亚历山大帝国疆域最东端到达的区域是(单选)( )
A. 尼罗河流域 B. 两河流域 C. 印度河流域 D. 恒河流域
4. 由地图图例可知,公元前4千年代至公元5世纪,不同区域间人类交往的主要方式有__________、___________。
5. 你如何看待地图在历史学习中的作用?
【答案】1. ①. D ②. F ③. A ④. C ⑤. B ⑥. E 2. C 3. C
4. ①. 商业贸易 ②. 武力扩张
5. 直观地反映人类活动的地理环境、空间联系及变迁,有助于形成历史的时空观念; 有助于认识地理环境因素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有助于开阔人们的视野;了解绘制者对于历史的认识。(任二)
【解析】
【1题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金字塔是埃及文明的代表,因此①位于D;《十二铜表法》是古代罗马共和时代制定的最早的成文法典,因此②位于F;玉琮是古代中国祭祀用的一种玉器,因此③位于A;楔形文字是生活在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所创,因此④位于C;佛教创建于古印度,因此⑤位于B;《历史》是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创作的一部历史著作,因此⑥位于E。
【2题详解】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西亚。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腓尼基人发明的腓尼基字母,成为字母文字的源头,腓尼基人能够发明腓尼基字母的原因是腓尼基地处埃及和西亚文明的交汇点,商业发达,C项正确;腓尼基字母的创制,汲取了西亚与埃及的文明成就,ABD项不符合史实,故选C项。
【3题详解】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亚历山大帝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亚历山大帝国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疆域最东端到达的区域是印度河流域,C项正确;亚历山大帝国疆域最东端到达的区域是印度河流域,而不是尼罗河流域、两河流域、恒河流域。ABD项不符合史实,排除ABD项。故选C项。
【4题详解】
根据材料“张骞通西域路线”“航海路线”“马其顿东侵路线”和所学知识可知,不同区域间人类交往的主要方式有商业贸易、武力扩张等方式。
【5题详解】
本题是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现代(世界)。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从直观地反映人类活动的地理环境、空间联系及变迁,有助于形成历史的时空观念; 有助于认识地理环境因素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有助于开阔人们的视野;了解绘制者对于历史的认识等方面分析。
二.建阳田赋案(21分)
赋税是古代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赋税制度是社会治理的重要内容,它因时而变。
6. 请在时间轴中选择对应的赋税制度。(填字母)
A.两税法 B.摊丁入亩 C.租调制 D.募役法 E. 租庸调制
7. 唐初征收赋税以“贯、匹、石”等为单位计,明清赋税征收以“两、分、厘”为单位计,这反映了(单选)( )
A. 农业、手工业地位下降 B. 商品经济迅速发展
C. 商品经济取代自然经济 D. 重农抑商政策松弛
以下是建阳田赋案的相关史实,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案起
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李六成出任建阳知县,因见民间钱粮历年拖欠,于是遍访舆情,发现下属阳邑民田皆系下则(不肥沃)。明朝初年每亩只征银五分一厘,后(清初)加至七分三厘,赋重田硗(薄),民力难完,以至积逋(欠税)累累。李六成目击其艰,遂私自下调税额,并将新开垦的田地归入未垦荒地,用其征赋来弥补降税之田的差额。……雍正十二年(1734年)案发。
——据《闽浙总督郝玉麟奏陈福建建阳田粮始末酌办清厘征粮册籍折》整理
8. 本案中李六成行为对当时的影响可能是(双选)( )
A. 减少了政府的赋税收入 B. 田赋造假,导致赋税征收的混乱
C. 减轻了百姓的赋税负担 D. 隐瞒不报,降低基层治理的效率
材料二 案决
乾隆元年(1736年),户部大学士张廷玉等议决:放弃已垦荒田695顷的田赋收入……删去本不存在的荒田695顷的记载……将向中央上报的税额改为每亩征银六分一厘,使其与李六成私自减则(税)以来的实征相符;李六成自行减则(税),“罚俸一年”。乾隆帝准奏执行。
——据《大学士张廷玉等为请照建阳县册载亩数赋额征收并改正部册事奏折》整理
9. 在清代,对李六成等官员进行监察的机构是(单选)
A. 御史台 B. 户部 C. 都察院 D. 吏部
10. 结合此案判决,你如何看待中国古代统治者的治国之道?
【答案】6 (1)E (2)A (3) B 7. B 8. BC 9. C
10. 判决结果“放弃”、“删去”、“改额”等体现了以民为本、关注民生的“仁政”思想;“罚俸一年”等惩罚措施体现了对法律权威的维护。本案的判决体现了中国古代统治者既依靠法律维护社会秩序,又运用仁爱来化解社会矛盾,儒法结合来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保障社会稳定的治国之道,反映了封建国家治理水平日臻成熟。
【解析】
【6题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7—9世纪时期赋税制度主要是从(1)E租庸调制到(2)A 两税法,14世纪至18世纪的赋税制度主要是从一条鞭法到(3) B摊丁入亩。
【7题详解】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唐初征收赋税以‘贯、匹、石’等为单位计,明清赋税征收以‘两、分、厘’为单位计”可知,唐初社会经济还不是很发达,所以征税既有铜钱,也有布匹和粮食,而明清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及白银的大量流通,遂出现征税单纯的以“两、分、厘”为单位计,这反映出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B项正确;封建社会一直都是重农抑商,排除A项;结合所学可知,商品经济并未取代自然经济,排除C项;重农抑商政策松弛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B项。
【8题详解】
本题是多项选择题。时空是:清代(中国)。根据材料“李六成目击其艰,遂私自下调税额,并将新开垦的田地归入未垦荒地,用其征赋来弥补降税之田的差额”可知,这很容易造成田赋造假,导致赋税征收的混乱,但同时下调税额会在实际当中减轻百姓的赋税负担,BC两项正确;根据材料可知,该地本就大量拖欠朝廷税粮,所以减少了政府的赋税收入说法错误,A项错误;D项错在“基层治理”。故本题选BC项。
【9题详解】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代(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代对官员进行监察的机构是都察院,C项正确;御史台是元朝中央的监察机构,排除A项;户部主管全国的钱粮调度,排除B项;吏部主管官员的选拔与管理,排除D项。故选C项。
【10题详解】
本题是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的中国。根据材料“放弃已垦荒田695顷的田赋收入……删去本不存在的荒田695顷的记载……将向中央上报的税额改为每亩征银六分一厘”可得出判决结果“放弃”、“删去”、“改额”等体现了以民为本、关注民生的“仁政”思想;“罚俸一年”等惩罚措施体现了对法律权威的维护。本案的判决体现了中国古代统治者既依靠法律维护社会秩序,又运用仁爱来化解社会矛盾,儒法结合来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保障社会稳定的治国之道,反映了封建国家治理水平日臻成熟。
三.漫画中的“危机”(20分)
60多年前,人类曾经站在了核战争的边缘……漫画,以其特殊的艺术形式描绘了这一历史镜像。
第一组:
第二组:
11. 以上两组漫画的主题反映的时代背景是(单选)
A 世界多极化趋势形成 B. 殖民体系开始瓦解
C. 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 D. 两大阵营激烈对抗
12. 观察第一组:面对危机,两幅漫画所呈现的解决方式有何不同?
13. 观察第二组:两幅漫画对于危机结局的认识有何不同?
14. 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漫画作为史料的认识。
15.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古巴导弹危机给予世人怎样的启示?
【答案】11. D 12. 图A:美苏双方处于激烈对抗状态;图B:美苏双方呈现合作的态势。
13. 图C:认为是美苏的相互妥协促成了危机的解决;
图D:认为是苏联的妥协退让促成了危机的解决。
14. 从漫画中可以管窥时代的面相;漫画可以为历史研究提供多元视角;漫画反映创作者的立场和认识等。
15. 珍爱和平;对话妥协;相互尊重、合作共赢;大国担当、大国责任等。(任二)
【解析】
【11题详解】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冷战时期(世界)。根据材料可知,两组漫画反映了美苏冷战下的国际局势,美苏两大超级大国及其附属阵营明争暗斗,世界局势处于紧张状态,因此,以上两组漫画的主题反映的时代背景是两大阵营激烈对抗,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时代背景是两大阵营激烈对抗,未涉及世界多极化趋势,排除A项;二战后殖民体系逐渐瓦解,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B项;布雷顿森林体系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协定,它的解体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12题详解】
本题是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冷战时期(世界)。根据材料“《让我们为这东西加把锁》”可知,图A体现了对立,它所反映的是美苏双方处于激烈对抗状态;根据材料“《古巴导弹危机》”可知,图B体现了对立中合作,它所反映的是美苏双方呈现合作的态势。
【13题详解】
本题是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冷战时期(世界)。根据材料“《我比你更疼》”可知,图C认为是美苏的相互妥协促成了危机的解决;根据材料“《如果你们撤......我们就撤......》”可知,图D认为是苏联的妥协退让促成了危机的解决。
【14题详解】
本题是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冷战时期(世界)。根据上述材料,可从从漫画中可以管窥时代的面相;漫画可以为历史研究提供多元视角;漫画反映创作者的立场和认识等方面谈认识。
【15题详解】
本题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冷战时期(世界)。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从珍爱和平;对话妥协;相互尊重、合作共赢;大国担当、大国责任等方面分析。
四.走出中国(35分)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如何参与全球治理并与中国自身的发展结合起来,具有重要意义。
材料一 在鸦片战争以前的百余年时间里,英国对华政策的基本目标是打开中国市场,将中国纳入其全球殖民体系之内。
——摘编自张俊义《鸦片战争前清政府国家治理的英国视角》
16. 结合所学,简述英国“将中国纳入其全球殖民体系之内”的原因有哪些?
材料二 “一战”是现代意义的全球治理体系开始构建的时间节点,中国是全球治理体系的重要参与者。“二战”时期及战后,中国夯实了参与全球治理体系的基础。
—— 摘编自侯中军《近代中国国家治理与全球治理体系的关系及理论思考》
17. 结合材料二,概述中国参与全球治理体系的相关史实。
材料三
时间 大事记
1953年 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955年 参加万隆会议,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1971年 (1)
1978年 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改革开放
2001年 (2)
2013年 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
2022年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写入联大决议
18. 补充表格中的大事记。结合三则材料,归纳近代以来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方式有何变化?
19. 综合材料及所学,你如何看待近代以来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历程?
【答案】16. 英国:新兴的资本主义国家、工业革命后积极寻求市场、原料,向外殖民扩张等;
中国:衰落的封建国家、君主专制、自给自足、闭关锁国等;
(中、英两国任三视角)
17. 一战时期:加入协约国作战,作为战胜国参加巴黎和会,成为国际联盟的成员国。
二战时期: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加入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参加开罗会议,
联合国创始会员国、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等。
18. (1)重返联合国;(2)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方式: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参与;从参与到引领;从边缘逐步走向中心(任二)
19. 中国在全球治理中的参与程度不断加深,从最初的谨慎参与到现在的主动塑造全球治理平台,中国在全球经济、环境保护、气候变化、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控制以及联合国维和等多个领域都做出了重要贡献。
【解析】
【16题详解】
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的中英两国。从英国角度看:根据材料“英国对华政策的基本目标是打开中国市场,将中国纳入其全球殖民体系之内”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兴的资本主义国家、工业革命后积极寻求市场、原料,向外殖民扩张等;从中国角度看:可知主要有衰落的封建国家、君主专制、自给自足、闭关锁国等原因。
【17题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的中国。一战时期:根据材料“中国是全球治理体系的重要参与者”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加入协约国作战,作为战胜国参加巴黎和会,成为国际联盟的成员国。二战时期:根据材料“中国夯实了参与全球治理体系的基础”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加入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参加开罗会议,联合国创始会员国、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等。
【18题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的中国。结合所学可知1971年(1)中国重返联合国;2001年中国(2)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方式:根据材料可知,从旧中国时期被动接受到新中国的主动参与;从参与到引领;从边缘逐步走向中心。
【19题详解】
本题是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的中国。综合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在全球治理中的参与程度不断加深,从最初的谨慎参与到现在的主动塑造全球治理平台,中国在全球经济、环境保护、气候变化、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控制以及联合国维和等多个领域都做出了重要贡献。2023学年第二学期高三年级学业质量调研历史试卷
考生注意:
1、本次考试为机器阅卷,答案须填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卷上一律不给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在答题纸上将学校、姓名及考生号填写清楚。答题时客观题用2B铅笔按要求涂写,主观题用黑色水笔填写。
2、本试卷共有19题,共4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60分钟。
3、考试后只交答题纸,试卷由考生自己保留。
一.看图说史(24分)
1. 请将以上文明成就与地图所示相关区域进行匹配。(填字母)
①______ ②_______ ③_______ ④_______ ⑤_______ ⑥_______
2. 腓尼基字母的创制,汲取了周边哪些区域的文明成就?(单选)( )
A 希腊与罗马 B. 中国与印度 C. 西亚与埃及 D. 中国与罗马
3. 亚历山大帝国疆域最东端到达区域是(单选)( )
A. 尼罗河流域 B. 两河流域 C. 印度河流域 D. 恒河流域
4. 由地图图例可知,公元前4千年代至公元5世纪,不同区域间人类交往的主要方式有__________、___________。
5. 你如何看待地图在历史学习中的作用?
二.建阳田赋案(21分)
赋税是古代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赋税制度是社会治理的重要内容,它因时而变。
6. 请在时间轴中选择对应的赋税制度。(填字母)
A.两税法 B.摊丁入亩 C.租调制 D.募役法 E. 租庸调制
7. 唐初征收赋税以“贯、匹、石”等为单位计,明清赋税征收以“两、分、厘”为单位计,这反映了(单选)( )
A. 农业、手工业地位下降 B. 商品经济迅速发展
C. 商品经济取代自然经济 D. 重农抑商政策松弛
以下是建阳田赋案的相关史实,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案起
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李六成出任建阳知县,因见民间钱粮历年拖欠,于是遍访舆情,发现下属阳邑民田皆系下则(不肥沃)。明朝初年每亩只征银五分一厘,后(清初)加至七分三厘,赋重田硗(薄),民力难完,以至积逋(欠税)累累。李六成目击其艰,遂私自下调税额,并将新开垦的田地归入未垦荒地,用其征赋来弥补降税之田的差额。……雍正十二年(1734年)案发。
——据《闽浙总督郝玉麟奏陈福建建阳田粮始末酌办清厘征粮册籍折》整理
8. 本案中李六成的行为对当时的影响可能是(双选)( )
A. 减少了政府的赋税收入 B. 田赋造假,导致赋税征收的混乱
C. 减轻了百姓赋税负担 D. 隐瞒不报,降低基层治理的效率
材料二 案决
乾隆元年(1736年),户部大学士张廷玉等议决:放弃已垦荒田695顷的田赋收入……删去本不存在的荒田695顷的记载……将向中央上报的税额改为每亩征银六分一厘,使其与李六成私自减则(税)以来的实征相符;李六成自行减则(税),“罚俸一年”。乾隆帝准奏执行。
——据《大学士张廷玉等为请照建阳县册载亩数赋额征收并改正部册事奏折》整理
9. 在清代,对李六成等官员进行监察的机构是(单选)
A. 御史台 B. 户部 C. 都察院 D. 吏部
10. 结合此案判决,你如何看待中国古代统治者的治国之道?
三.漫画中的“危机”(20分)
60多年前,人类曾经站在了核战争的边缘……漫画,以其特殊的艺术形式描绘了这一历史镜像。
第一组:
第二组:
11. 以上两组漫画的主题反映的时代背景是(单选)
A. 世界多极化趋势形成 B. 殖民体系开始瓦解
C. 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 D. 两大阵营激烈对抗
12. 观察第一组:面对危机,两幅漫画所呈现的解决方式有何不同?
13. 观察第二组:两幅漫画对于危机结局认识有何不同?
14. 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漫画作为史料的认识。
15.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古巴导弹危机给予世人怎样的启示?
四.走出中国(35分)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如何参与全球治理并与中国自身的发展结合起来,具有重要意义。
材料一 在鸦片战争以前的百余年时间里,英国对华政策的基本目标是打开中国市场,将中国纳入其全球殖民体系之内。
——摘编自张俊义《鸦片战争前清政府国家治理的英国视角》
16. 结合所学,简述英国“将中国纳入其全球殖民体系之内”的原因有哪些?
材料二 “一战”是现代意义的全球治理体系开始构建的时间节点,中国是全球治理体系的重要参与者。“二战”时期及战后,中国夯实了参与全球治理体系的基础。
—— 摘编自侯中军《近代中国国家治理与全球治理体系的关系及理论思考》
17. 结合材料二,概述中国参与全球治理体系相关史实。
材料三
时间 大事记
1953年 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955年 参加万隆会议,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1971年 (1)
1978年 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改革开放
2001年 (2)
2013年 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
2022年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写入联大决议
18. 补充表格中的大事记。结合三则材料,归纳近代以来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方式有何变化?
19. 综合材料及所学,你如何看待近代以来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历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