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统编版(部编版)第3课 中古时期的欧洲 导学案(无答案)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下)第二单元 中古时期的世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高中历史 统编版(部编版)第3课 中古时期的欧洲 导学案(无答案)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下)第二单元 中古时期的世界

资源简介

本单元主要讲述了中古时期(公元5—15世纪)欧洲、亚洲、非洲和美洲世界各区域文明的多元面貌。
1.中古时期:公元5—15世纪。
2.文明遍布:西欧庄园文明;印度文明;中华文明;玛雅文明等。
3.多元面貌
欧洲:在罗马帝国的废墟上,产生了西欧的封建社会。它的基本特征是封君封臣制度、庄园
农奴制度。封建经济的发展,城市的产生,推动了王权的强化和主要封建国家的形成;
拜占庭帝国一度繁荣;俄罗斯在反抗蒙古的斗争中逐渐崛起。
亚洲:阿拉伯帝国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印度建立了德里苏丹
国;日本大化改新后建立中央集权国家,后来幕府掌握了实权;朝鲜半岛先后建立新
罗、高丽和朝鲜政权。
非洲:在西非,8—15世纪加纳、马里和桑海等国家先后兴起;10—15世纪,在东非沿海地
区产生一系列国家,比较著名的是桑给巴尔、蒙巴萨和摩加迪沙等;11世纪末,班图
人在南非建立了津巴布韦国家。
美洲:印第安人创造了灿烂的文明,独立培育出很多其他大陆没有的农作物;阿兹特克人和
印加人建立了美洲历史上空前强大的帝国,并成功维持了数百年的统治。
第3课 中古时期的欧洲
【学习目标】
梳理教材,了解中古时期欧洲的封君封臣制度、庄园和农奴制度以及基督教会的地位。
2.认识西欧社会出现的新变化与进步性。
【重难点】欧洲的封君封臣制度、庄园和农奴制度、《罗马民法大全》
知识点一 西欧封建社会
任务一 结合教材第一目并根据下面的示意图,分析西欧封君封臣制度实行的原因、目的、内容、特点和实质。
原因:
目的: 。实质:
内容:
特点:
任务二 观察教材P16第一目中的“西欧封建庄园示意图”,概括庄园经济的特征。阅读教材第一目的内容,把下面庄园经济的结构图补充完整。
特征:
【要点梳理】
一、政治特征: 制度
1.概况
①地方领主为其家族和亲兵提供 作为给养。授予土地者为 ,领取土地者为 。
②封臣必须 封君,主要义务是 。
2.影响:封建主作为领主,在各自的领地内 行使权力,政治上出现了不同程度的
局面。
二、经济特征: 制度
1.地位: 是中古西欧基本的农业经济组织。
2.概况
①领主自营地由领主 经营,由 耕种,收入归 所有。
②农民份地是农民从 处领有的土地,分为 份地和 份地,自耕自收。
③庄园中的自由农民,也要为领主服一定时间的 。
④庄园秩序的维护:领主或其管家主持的 审理庄园内的各种案件,维护庄园的秩序。
【概念阐释】
中世纪
指公元5世纪后期到15世纪中期,即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的灭亡到公元1453年东罗马帝国的灭亡、文艺复兴运动和大航海时代之间的时期。这个时期封建割据带来频繁的战争,造成科技和生产力发展停滞,人民生活在毫无希望的痛苦中,加之人文主义者以复兴古典文化为己任,因此,他们将中世纪称为“黑暗时代”。 
【认知深化】 西欧封建社会的特征
西欧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是封君封臣制度、庄园与农奴制度。
(1)政治体制
封君封臣制度:国王是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实际上权力有限;封建领主在领地内独立行使权力,政治上出现分裂割据局面。
(2)经济形态
庄园与农奴制度:庄园在经济上,以自然经济为主,自给自足;在政治上,拥有自己的法庭,维持庄园秩序;庄园是独立的自给自足的经济、政治单位。
(3)思想文化:基督教神学控制欧洲社会,成为西欧社会最大的封建势力集团,阻碍社会进步。
【随堂练习】
1.在中世纪的欧洲,封君封臣制度的建立需要履行特定的仪式,在封臣的效忠誓词中除却强调封臣的职责与义务外,还提及如果得不到封君的善待,可以自行离开封君。这表明封君与封臣的关系(  )
A.具有双向契约特征 B.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C.以封君为绝对核心 D.按照等级严格划分
2.中古时期的西欧,各级封建主都是土地的实际占有者,独立享有土地上的行政、经济和司法等各种权力。这导致了西欧(  )
A.政治上的分裂割据 B.庄园秩序陷入混乱
C.封臣地位高于封君 D.封臣无须效忠封君
3.下表为13世纪末英国庄园中领主自营地和农奴份地间的比例关系统计表。对此解释合理的是(  )
庄园 领主自营地 农奴份地 自由农民租佃地
大庄园 26% 51% 23%
中等庄园 35% 39% 26%
小庄园 41% 32% 27%
A.自营地由领主直接经营 B.自耕农经济盛行
C.农奴份地收入归领主所有 D.土地兼并严重
4.在日耳曼人扩张过程中,国王为获得贵族的忠诚而分封土地。由于家庭结构的双重归属性(既可随父姓,也可随母姓),家族关系模糊不清,契约超越了血缘成为封建关系的基础。由此可知,西欧封建制度(  )
A.具有天然的不稳定性 B.有效强化了中央集权
C.摒弃血缘纽带的作用 D.强调权利与义务关系
5.中古时期,西欧的封建主义造成了无数小的半独立的政府,以致纷争不断,商业受到严重阻碍。由此可知,西欧封建主义
A.以封君封臣制度为特征 B.束缚了庄园经济的发展
C.阻碍了统一市场的形成 D.推动农奴摆脱人身依附
知识点二 中古西欧的王权、城市与教会
任务三 阅读教材P16第二目,说说西欧封建王权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以及这一变化产生了怎样的积极影响。
变化:
影响:
任务四 阅读教材P17第二目并结合示意图,说明中古西欧城市兴起的原因。
任务五 根据下面图片并结合教材知识,概括中古西欧的政治特征。
【要点梳理】
一、王权的加强
1.背景
①封建制初期,权力分散, 软弱。
②国王作为国家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被视为最高的 ,拥有高于一般封臣的权力。
2.王权的加强
①15世纪晚期 王朝建立后,英格兰逐渐形成了较为强大的 。
②法兰西国王击败各地封建主,逐步扩大 领地,到15世纪晚期,基本完成了法兰西的统一,王权得到 。
③15世纪末,在伊比利亚半岛形成的国家有 和 。
二、封建城市的发展
1.原因:随着西欧封建社会走向 ,封建 获得一定发展。
①耕地面积增加,风力、水力和畜力得到比较有效的利用。
② 逐渐复兴和繁荣。
2.出现:10-11世纪起,西欧各地兴起了众多 。
3.特征
①城市位于封建主的 上,主要居民是 和 ,他们以 为基本谋生手段。
②一些城市通过与 谈判,或以 ,或 ,赢得一定程度的 。自治有利于城市经济的发展,一些城市兴办 。
③城市还以金钱和人力支持 ,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国王的 事业。
三、基督教会
1.地位:在中古西欧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2.表现
①基督教会拥有大量 和广袤 ,并向信徒征收 。
②基督教会是最大的有组织的力量,形成了从教皇到各级神职人员的 制度。
③整个西欧社会的居民几乎都是 教徒, 控制着他们的精神生活,宗教戒律严重束缚了 的发展。
【认知深化】 中古西欧社会的多元面貌
(1)多元的社会结构:政治上,天主教会、封建领主与自治城市鼎立;经济上,农奴经济、小农经济与商品经济并存;文化上,天主教神学、日耳曼文化、希腊罗马文化、民族国家文化与人文精神共处。
(2)封君封臣的体制:封君封臣通过仪式性的缔结方式建立一种契约关系,领主不能强加给封臣某种义务,封臣要承担效忠领主等义务。
(3)相对独立的庄园:自给自足是西欧庄园经济的显著特征,同时在庄园中以领主为中心,形成相对独立的政治集团,领主在自己的庄园中,行使某种程度的统治权。领主拥有庄园法庭的司法权。
(4)追逐自由的城市:城市建立在商业贸易的交结点上,封建关系脆弱。自治城市建立一种保护机构来对抗领主,维护市民生活与商业贸易,为市民文化的生长提供了土壤。
(5)宗教的禁欲主义与世俗的贵族文化:宗教文化宣扬对上帝、神权的敬畏,通过禁欲控制人们生活。贵族宣扬以忠诚为核心的骑士精神。
【随堂练习】
6.1309年,由法王腓力四世支持而就任教皇的克雷芒五世离开罗马,驻进法国边境小城阿维尼翁,此后70年间,有六任教皇皆驻该地。六位教皇都是法国人,枢机主教团中法国人亦占大多数。由此可见,此时西欧(  )
A.教皇权威完全丧失 B.国王权力加强
C.宗教改革运动兴起 D.民族国家形成
7.中世纪西欧城市既不起源于伯爵的城堡,也不起源于大教区管辖的中心。从地理位置上讲,它们建立在商业贸易的交结点上,出现在封建关系最薄弱、封建统治鞭长莫及或权力真空的地带。据此可知,中世纪时期的城市(  )
A.政治文化是其主要的功能 B.推动了封建王权的强化
C.有助于新经济因素的产生 D.源于欧洲封建庄园经济
8.1299年,英王爱德华一世颁发特许状给拉温塞罗德城,允许该城每年定期举办商业集市。相应地,国王获得该城上缴的年金300英镑,这大大超过了他从当地庄园获得的收入。这表明(  )
A. 封君封臣制的强化 B. 庄园经济走向衰败
C. 王权与城市的联合 D. 商业中心发生转移
知识点三 拜占庭与俄罗斯
任务六 阅读教材第三目,概括拜占庭帝国的独特之处及其历史影响。
独特之处:
影响:
任务七 阅读教材第三目,把下面“俄罗斯帝国形成过程的时间轴”补充完整。
【要点梳理】
一、拜占庭帝国的兴衰
1.扩张
①西罗马帝国灭亡后,东罗马帝国继续发展,又称 帝国。
②6世纪查士丁尼在位时,拜占庭一度扩张,先后占领北非和意大利等地。
③《 》使罗马法成为系统、完整的法律体系。
2.衰亡
①陷入混乱:连年征服战争严重消耗了自身的资源,6世纪中期之后,由于 的冲击和内部矛盾,拜占庭帝国陷入混乱。
②灭亡: 年,拜占庭首都 被攻陷,帝国灭亡。
二、俄罗斯帝国的形成
1.发端:俄罗斯发端于9世纪建立的 ,深受 帝国的影响。
一度是东欧最强大的国家。
2.兴起
①13世纪上半期,被 征服。
②在反抗蒙古统治过程中, 逐渐兴起。
③16世纪初,以 为中心的统一国家建立,并向周围扩张。
3.伊凡四世加冕为沙皇:1547年, 正式加冕为沙皇,巩固和强化了中央集权。
4.成为大帝国:到17世纪末,俄罗斯成为地跨 两洲的庞大帝国。
【认知深化】 全面认识《查士丁尼法典》
背景 527年,查士丁尼继任为东罗马帝国皇帝。为了稳固社会秩序,保证皇帝的专制权力,他组织编纂法典
组成 《查士丁尼法典》与同时或稍后编纂的《法学汇纂》《法理概要》《新法典》,合称《罗马民法大全》
内容 仍然承认奴隶制,但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奴隶的地位;对财产、买卖、债务、契约关系等作出明确规定
地位 《查士丁尼法典》使罗马法成为系统、完整的法律体系,《罗马民法大全》奠定了欧洲民法的基础
◎思维升华——欧洲中世纪的黑暗和光明
【随堂练习】
9.《全球通史》中描述了这样一个政权:“它起到了保护盾的作用,使保护盾后面的西方能自由地发展自己的文明。这一有利条件的全部意义,在1453年君士坦丁堡沦陷后变得更为清楚,土耳其人攻陷该城后,不到半个世纪便抵达欧洲的中心,包围了维也纳。”这一政权指的是(  )
A.拜占庭帝国 B.奥斯曼帝国
C.阿拉伯帝国 D.俄罗斯帝国
10.伊凡四世(1530—1584)把全国划分为特辖区和普通区。特辖区包括工商业发达的城市、中部和南部的富庶地区,以及军事战略要地,由国君直辖;特辖区的土地被分封给小贵族,他们组成“特辖军团”,成为国君与大贵族斗争的得力工具。此举使得俄罗斯(  )
A.强化了中央集权 B.废除了农奴制度
C.缓和了社会矛盾 D.摆脱了蒙古统治
11.古希腊雕塑在古典时期,崇尚理想化的、英雄史诗般的均衡和静穆;在希腊化时期,则传递出强烈的悲剧色彩,隐喻着对命运无法抗拒的理解。这反映出古希腊雕塑( )
A.吸收多元文化不断发展 B.重视对民族情感的表达
C.逐步反思奴隶制度弊端 D.摆脱城邦制约自由创作
12.下图所示历史事件
A. 传播了阿拉伯数字 B. 扩大了罗马法的适用范围
C. 开启了希腊化时代 D. 加快了印刷术的西传进程
【知识延伸】:罗马法的发展过程
习惯法:公元前6世纪末,罗马在国家形成初期,没有成文法典只有被一般人接受并默认为社会生活规则的习惯法。未经政府明确承认,具有很大的伸缩性和不确定性。
成文法:公元前5世纪中期,罗马颁布《十二铜表法》,是对固有的习惯法的汇编,是罗马第一部成文法典,,是罗马成文法的起点。
公民法(市民法):公元前3世纪中期,在罗马共和国时期用来调整罗马公民之间的关系,使用范围只限于罗马公民,是早期罗马法的主要内容。
万民法:公元3世纪初期,罗马对外征服的地区扩大,公民法不足以解决帝国疆域内的各种复杂问题,之后逐渐诞生了普遍适用于罗马帝国境内一切自由民的法律。
《罗马民法大全》:公元6世纪,东罗马皇帝设立编纂委员会,汇编成《罗马民法大全》标志着罗马法体系最终完成。
【合作探究】:下列图片分别代表了哪一文明古国或地区的何种政治制度?指出其异同。
【本课小结】
【课后作业】练习册第3课
学生问题:
教学后记:
2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