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 古代人类的迁徙和区域文化的形成 练习(含答案解析)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6课 古代人类的迁徙和区域文化的形成 练习(含答案解析)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

资源简介

第6课 古代人类的迁徙和区域文化的形成 练习--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
一、单选题
1.时空不同,文化各异。下图中,地域、文化成就及特征对应正确的是( )
A.①——金字塔——建筑艺术深受宗教影响
B.②——《源氏物语》——借鉴吸收中华文化
C.③——《几何原本》——崇尚理性和思辨
D.④——“悬诗”——融合东西方的文化遗产
2.公元前211年,秦始皇迁3万户到北河、榆中(今内蒙古河套与陕西交界处),使河套地区成为新垦的农业区。此外,巴蜀地区经过移民不断开垦,到汉代,出现“汉祖自汉中出三秦伐楚,萧何发蜀、汉米万船,而给助军粮”的现象。两则材料说明( )
A.移民戍边推动政治变动 B.人口流动影响经济发展
C.民族战争改变社会习俗 D.大一统促进民族大交融
3.从公元前2000年左右印欧人开始了一千多年的大迁徙,公元前2世纪到公元2世纪中国北方的匈奴也不断西迁。游牧民族不断迁徙的主要原因是( )
A.战争失败 B.生存压力 C.气候变暖 D.文化交流
4.“公姓井,字真成,国号日本。才称天纵,故能(衔)命运邦。开元廿二年正月,终于官弟。”据此推测,其“墓志铭”主人的身份是
A.遣唐使 B.商人 C.传教士 D.僧侣
5.如图所示历史事件( )
A.加快了造纸术的西传进程 B.传播了阿拉伯数字
C.推动亚欧区域文化的发展 D.灭亡了西罗马帝国
6.4世纪中后期,遭到匈奴进攻的西哥特人进入罗马帝国境内,并于410年攻占罗马城。此后西罗马帝国被汪达尔人和日耳曼人陆续进入,最终在476年灭亡了西罗马帝国。据此可知,西罗马帝国灭亡的主要原因是( )
A.匈奴人的进攻 B.西哥特人的占领
C.欧洲的民族大迁徙 D.西罗马帝国的没落
7.阅读下表“印欧人的迁徙”,据此可知,印欧人的迁徙( )
原聚集地 迁徙过程
黑海北岸印欧人 来到小亚细亚,被称为赫梯人,前1595年,灭古巴比伦王国,赫梯成为近东大国
黑海以东印欧人 分化为伊朗语族和印度语族,其中伊朗语族的波斯人在公元前6世纪建立大帝国
黑海以西印欧人 前2000年初,入侵意大利;前6世纪,其中的拉丁人建立了罗马
A.产生了古代许多显赫一时的国家 B.引发古代西亚、南亚文明的衰弱
C.有利于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的交融 D.推动了最早一批奴隶制国家的兴起
8.有学者认为,自然环境特别是气候的变化,是影响人口大规模迁徙的重要原因。观察如图,下列人口迁徙中符合这一论点的是( )
A.亚欧游牧民族大迁徙 B.中国沿海民众下南洋
C.英国人移民澳大利亚 D.犹太难民移民上海
9.古罗马历史学家塔西陀记载,罗马帝国“行省的居民已习惯于同士兵生活在一起,并且乐于同他们往来,而事实上也有许多平民已经同士兵成了朋友并且结了婚,同时长期服役的士兵也爱他们所熟悉的旧营地,把它看成是他们自己的家乡了”。这一记载可以作为研究( )
A.“战争与地域文化演变”的文献史料
B.“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实物史料
C.“殖民活动与文化霸权”的口述史料
D.“人类迁徙和文化交融”的一手史料
10.1978年,考古学家在阿富汗北部蒂拉丘地的墓葬中发掘出大量黄金制品,其中一件是贵霜帝国时期的镶嵌绿松石金踝饰。该制品采用中国的“失蜡—失织”技法制作,四周刻着龙纹,中心图案为穿着汉服的人驾神兽驱车而行。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①中国“失蜡—-失织”技法经海上丝绸之路传入此地
②金踝饰是中国汉代与贵霜帝国友好交往的历史见证
③金踝饰作为实物史料印证了龙已成为贵霜帝国图腾
④大月氏人西迁建立贵霜帝国带动亚洲区域文化发展
A.①② B.①④ C.③④ D.②④
11.南宋绍兴初年,冬小麦成为稀缺粮食,一斛麦竟至万二千钱。为了满足百姓需求,朝廷多次下诏劝民种麦。造成上述现象的直接原因是
A.长期战争和经济凋敝 B.北方移民的骤然增加
C.交纳岁币的现实需要 D.饮食结构的合理调整
12.伴随着匈奴西征,日耳曼人掀起了民族大迁徙的狂潮,摧毁了西罗马帝国。入主西欧后,日耳曼人首先把没收来的土地分封给自己的亲兵、廷臣和主教,因此军事首领成为国王,亲兵成了贵族,原来简单的氏族组织因形势的需要变成国家组织。这说明日耳曼人的迁徙( )
A.促进了西欧的封建化 B.摧毁了古罗马帝国的文化
C.增强了区域文化认同 D.推动希腊文化中心的转移
13.马球源于波斯,如图是新疆出土的唐代彩绘泥塑打马球俑。据记载,唐代22个皇帝中18个喜好马球运动,并出现过以李隆基为首的皇家球队与吐蕃球队的竞技比赛。这些可用于佐证唐代
A.马球运动盛行于西北地区 B.驯马技术比前代更加娴熟
C.开放、进取和包容的风貌 D.陶瓷造型精巧、神态逼真
14.据人口学家安赫尔·罗森布拉特《美洲印第安人口和混血现象》一书所引用的统计资料可知:“16世纪美洲的5894名男性西班牙人中,已婚男子只有1082名。”因此,西班牙政府允许殖民者同当地的印第安人通婚。这一现象造成美洲
A.族群结构变化 B.人口急剧膨胀
C.黑奴数量增加 D.男女比例失调
15.下表是据《清实录》记载和清朝户部记录所做的民数(人口数)统计。此时期人口数量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时段 起始数(万人) 增加至(万人) 年均增长率
乾隆六年至三十九年 14341 22103 10.2‰
乾隆四十年至五十九年 26456 31328 8.9‰
乾隆五十九年至嘉庆十七年 31328 36169 8‰
A.社会矛盾缓和 B.赋税制度改革
C.对外贸易发达 D.农业经济繁荣
16.下图为世界古代某一人类迁徙路线图。据图并结合所学判断,这是一幅( )
A.印欧人早期迁移路线图 B.地中海东部“海上民族”迁移图
C.大月氏人迁移路线图 D.日耳曼人进入罗马帝国时路线图
二、材料分析题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中国古代人口变化图
图中实际人口数与统计人口数或基本一致或差距很大,根据图中并结合所学知识对上述历史现象做出说明。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日耳曼人大迁徙既有和平渗透,又有武力入侵,而且是名副其实的民族大迁徙。日耳曼人的大迁徙给欧洲社会带来了严重的破坏,田园荒芜,城市破败,人口锐减,文化受到摧残。然而,日耳曼人对罗马的征服,绝不仅仅是野蛮对文明的征服,它对垂死的罗马帝国起到了某种进步和解放的作用,其对西欧历史发展的深远影响也同样不可忽视。
——摘编自张淑清《日耳曼人大迁徙及其深远影响》
材料二 在“大航海时代”到来之前,与其他大陆几乎处于隔绝状态的美洲的印第安人创造出自己独特的文化。资本主义兴起之后,欧洲人发现了美洲,开始对印第安人进行征服,并掠夺当地财富。美洲的气候适宜发展大型种植园经济,因此需要大量劳动力,于是数量众多的欧洲白人移民到美洲,还从非洲移民了大量黑人……到19世纪70年代,加勒比群岛、秘鲁、古巴等地也有成千上万的华工。欧洲文化、非洲文化、亚洲文化等与当地的印第安5文化碰撞交融,形成了绚丽多彩的拉丁美洲文化。
——摘编自于开贺《拉丁美洲历史文化的多元发展——评<绚丽多彩的现代拉丁美洲文化>》
材料三 1990年至2005年期间,世界迁移者年均总数增加了3600万,从1.55亿增加到1.91亿,增长率从19901995年的1.4%增加到2000—2004年的1.9%。2005年,全世界的1.91亿迁移人口中,有1.15亿迁往发达国家,7500万迁往发展中国家;大约1/3是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迁移,1/3是从发展中国家迁到发达国家。以此可知,“南南”迁移者与“南北”迁移者大致一样多。但总体上看,向高收入国家迁移的人数增长大于向低收入国家迁移的人数增长。
——摘编自王希恩《当代族际人口流迁与民族过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日耳曼人大批涌入罗马帝国境内对中古西欧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试举两例“美洲的印第安人创造出自己独特的文化”在医学方面的成就,从文化交流的角度说明移民的到来对美洲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世界人口迁移的特点,并指出这一时期人口迁移的主要动力。
19.历史上,人口的政策、迁移、流动和人口增长对社会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材料一 西汉至元朝我国西部地区(含川陕地区)人口占全国人口比例(单位:%)
(1)依据材料一概括我国西部地区人口变化的特点,结合所学分析导致中国古代人口变化的相关因素。
材料二 1820~1911年间广东沿海某乡居民离乡谋生情况统计表
时期 乡民迁出总人数 迁至他乡种田人数 迁至城镇做工或经营小商业人数 出国从事工商业人数
1820—1849 29 29 0 0
1850—1879 72 15 49 8
1880—1911 156 0 118 38
(2)根据材料二说明百余年间该乡居民离乡谋生呈现出的变化趋势。结合所学分析出现这些趋势的背景。
材料三 地理大发现时代新旧大陆的相遇,肯定是迄今为止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两个巨系统之间的交汇,而其中最积极的后果之一就是玉米、南瓜、西红柿、马铃薯、蕃薯、花生等美洲粮食作物输入旧世界。它不但极大地改变了欧洲人的餐桌,也养活了更多人,因为马铃薯的单位亩产通常超过任何其它作物,其结果使它成为了穷人的保命食物。从爱尔兰、东欧、俄国,直到中国,这些美洲食物都使人口增长有了基础性保障。正是由于美洲粮食作物的传入,从明末清初起,福建、广东、汉江流域等原本不适合种植粮食的山区都被开垦出来(因为蕃薯和玉米不挑剔田地),为人口大增奠定了基础。当然,它也带来一个消极后果,即当地水土流失的加剧。在南部非洲,木薯和玉米革命性地改变了食物生产形势,立刻引起人口增加,并进而在许多地方导致国家级政治制度的兴起,因为人们已有足够多剩余食物来供养统治阶级。
——《哥伦布大交换:1492年以后的生物影响和文化冲击》
(3)根据材料用“地理大发现”、“美洲”、“欧亚大陆”、“人口”几个关键词写一篇主题为“地理大发现的影响”的短文。
(要求:正确提取信息,史实准确,逻辑关系严谨,180字以内。)
材料四 公元1500年,伦敦的人口不过5万,1600年人口增至20万,1700年增至70万。1800年英国本土人口加上移民为2000万,英国人口快速增长。英国维多利亚女王统治的时代保证家庭稳定生育,导致生育率居高不下。英国由于人口增长快,每年增加大量年轻劳动力,源源不断地满足工业革命的需求。
——《大国崛起与现代化》
材料五 毛泽东说:“……除了党的领导之外 ,六亿人口是一个决定的因素,人多议论多、热气高、干劲大”。到1962年,由于人口政策指导思想的偏差和高生育率的延续,人口数量猛增,国民经济发展出现明显的不协调。
——《浅析毛泽东的人口观》
(4)依据材料四、五概括英中两国人口政策的相同点,并分析其对两国造成的不同影响。
三、论述题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人口迁移指的是人类居住地点在空间上的移动变化。下图为学者葛剑雄《中国人口发展史》一书的目录节选。
1.自北向南的离心型迁移2.政府强制性的内聚型移民 3.东西向的渗透型移民 4.由内地向边疆的开发性迁移 5.东南沿海地区对海外的移民 6.北方少数民族的内徙与西迁 7.南方非汉族的退却性迁移
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围绕中国古代人口迁移拟定一个论题,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知识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参考答案:
1.A
【详解】依据材料图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①是古埃及文明代表,受宗教影响,A项正确;②是古西亚文明代表,《源氏物语》是日本文化,排除B项;③是阿拉伯文明,《几何原本》是古希腊文明代表,排除C项;④是古印度文明,“悬诗”是阿拉伯古典诗歌总集,排除D项。故选A项。
2.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汉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秦始皇迁3万户到北河、榆中(今内蒙古河套与陕西交界处),使河套地区成为新垦的农业区”“汉祖自汉中出三秦伐楚,萧何发蜀、汉米万船,而给助军粮”可知,移民促进了迁入地的发展,可知人口流动影响经济发展,B项正确;材料中主要涉及对经济的影响,排除A项;材料中未涉及民族战争的相关信息,排除C项;材料中未涉及民族交融的相关信息,排除D项。故选B项。
3.B
【详解】据材料“从公元前2000年左右印欧人开始了一千多年的大迁徙,公元前2世纪到公元2世纪中国北方的匈奴也不断西迁。”并结合所学可知,游牧民族不断迁移的原因是逐水草而居,生存的需要,B项正确;游牧民族不断迁移是其民族的特点,而不是战争失败,排除A项;游牧民族的特点是逐水草而居,而不是气候变暖,排除C项;文化交流是游牧民族迁移的影响,而不是原因,排除D项。故选B项。
4.A
【详解】材料“公姓井,字真成,国号日本。才称天纵,故能(衔)命运邦。开元廿二年正月,终于官弟”反映的是唐代时期日本遣唐使井真成的墓志铭,故选A;由材料“终于官弟”,可见并非官员,排除B;新航路开辟后,西方传教士来华,排除C;材料没有反映井真成的宗教人士的身份,排除D。
5.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推断题。依据地图线索可知时空是:公元前3000—前1000年的世界。依据图概括可知:以印欧人为主体的游牧部落陆续进入西起欧洲、东到印度的广大地区,形成赫梯人、波斯人、希腊人和雅利安人,推动亚欧区域文化的发展,C项正确;造纸术的西传主要是阿拉伯人的作用,排除A项;阿拉伯数字是由阿拉伯人传播的,排除B项;西罗马灭亡是在476年,时间不相符,排除D项。故选C项。
6.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设问可知,这是原因类题目,时空是西罗马帝国。根据材料“此后西罗马帝国被汪达尔人和日耳曼人陆续进入,最终在476年灭亡了西罗马帝国。”可知,由于欧洲的民族大迁徙导致日耳曼人等外族入侵西罗马帝国,加速了西罗马帝国的灭亡,C项正确;匈奴人的进攻只是促使了日耳曼各分支进入西罗马帝国,排除A项;西哥特人的占领只是欧洲各民族迁入罗马帝国的原因,排除B项;西罗马帝国的没落是其灭亡的原因之一,但材料没有提及,排除D项。故选C项。
7.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欧亚。根据材料“赫梯成为近东大国”、“波斯人在公元前6世纪建立大帝国”、“其中的拉丁人建立了罗马”等并结合所学可知,印欧人的迁徙产生了古代许多显赫一时的国家,A项正确;印欧人迁徙后就构成了西亚和南亚文明的组成部分,推动了文明的发展,排除B项;从材料看不出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的融合,排除C项;古埃及和古巴比伦等奴隶制国家的建立早于材料中的国家,排除D项。故选A项。
8.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世界)。根据材料可知,亚欧游牧民族大迁徙发生于公元3-6世纪,由于小冰河时期的原因,气温下降,亚欧游牧民族的生活条件下降,不得不向南迁徙,这改变亚欧大陆的历史走向,A项正确;“中国沿海民众下南洋”是由于经济的发展,与气温条件影响不大,排除B项;“英国人移民澳大利亚”是殖民扩张的结果,与自然环境影响不大,排除C项;“犹太难民移民上海”是因为战争,不是气候变化的原因,排除D项。故选A项。
9.A
【详解】根据材料可反映出该材料是由历史学家记录下来的,属于文献史料,A项正确;题干中的是是历史记载,没有实物史料,排除B项;不符合口述史料的含义,排除C项;历史记载不是一手史料,排除D项。故选A项。
10.D
【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古代(中国、阿富汗)。据材料“该制品采用中国的‘失蜡—失织’技法制作,四周刻着龙纹,中心图案为穿着汉服的人驾神兽驱车而行”及所学知识可知,汉代与贵霜帝国之间存在着友好交往和交流,使阿富汗地区出现中国手工业技术制作、带有中国色彩图案的黄金制品,②正确,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朝时期,北方匈奴势力强大,不断扩张,大月氏人西迁,建立贵霜帝国,势力一度达到印度北部,其余汉代之间的交往、交流推动了亚洲区域文化发展,④正确,D项正确;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朝时期中国与西亚部分的交流主要通过陆上丝绸之路,汉朝时期海上丝绸之路最远抵达印度半岛南端和斯里兰卡,并未达到西亚地区,①错误,排除AB项;考古发现贵霜帝国时期一件镶嵌绿松石金踝饰有雕刻龙纹,但一件金踝饰有雕刻龙纹不能说明龙成为贵霜帝国的图腾,这扩大了某一件考古发现的作用,③错误,排除C项。故选D项。
11.B
【详解】南宋疆域主要在淮河以南,人们的主食是水稻,由于北方移民的增加,从而导致小麦的需求量增大,故选B;材料没有体现经济凋敝,A错误;交纳岁币和冬小麦稀缺没有关系,C错误;材料不能说明饮食结构的合理调整,排除D。
12.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中古西欧。根据材料可知,日耳曼人在摧毁西罗马后,将获得的土地进行分封,将原来氏族组织变成国王——贵族这样的国家组织,说明了日耳曼人的迁徙促进了西欧的封建化,A项正确;材料强调日耳曼人的迁徙对西欧社会发展的影响,与罗马帝国的文化无关,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文化认同的信息,排除C项;亚历山大东征推动希腊文化中心的东移,排除D项。故选A项。
13.C
【详解】源自波斯的马球活动在唐代较为流行,而且出现过以李隆基为首的皇家球队与吐蕃球队的竞技比赛,这说明唐代的文化呈现出开放、进取和包容的风貌,C正确;从材料判断,当时马球不仅仅在西北地区流行,排除A;B与题干主旨不符,排除;材料主旨并不是关于陶瓷技术,排除D。
14.A
【详解】根据材料“16世纪美洲的5894名男性西班牙人中,已婚男子只有1082名因此,西班牙政府允许殖民者同当地的印第安人通婚”并结合所学可知,这种做法会促进人种的混合,会改变美洲的族群结构,A项正确;材料现象会造成族群结构的变化,不一定会导致人口急剧膨胀,排除B项;材料信息强调的是与当地的印第安人通婚,并没有涉及“黑奴”的表述,排除C项;材料信息中没有具体的男女数据比较,无法得出男女比例失调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A项。
15.D
【详解】根据材料数据可知,清朝乾隆六年至嘉庆十七年期间人口不断增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朝前期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发展,在此基础上,乾嘉时期农耕技术进一步发展,土地大量开垦,农业经济繁荣,使得这时期人口数量不断增加,D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乾嘉年间,由于政治腐败严重、土地兼并频繁等问题,社会矛盾加剧而不是缓和,排除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表格中的乾嘉时期,赋税制度方面并没有影响较大的改革,清朝前期的赋税制度改革主要出现在康熙、雍正时期,排除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这时期中国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对外贸易萎缩,排除C项。故选D项。
16.A
【详解】依据图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3000-公元前1000年,印欧人从发源地向欧洲、地中海、中东亚迁移,A项正确;公元前1200年左右,东部地中海区域出现了一股较大的民族迁徙浪潮,现代学者称这些移民为“海上民族”,与图示不符,排除B项;在匈奴人策划的几次打击之下,大月氏不断向西迁徙,最终迁徙至中亚河中地区,与图示不符,排除C项;日耳曼人进入罗马帝国时路线,与图示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17.统计人口数长期低于实际人口数说明:地方分裂割据,基层治理体系被破坏,户籍管理较难,缺乏统一统计数据;社会动荡不安,人民流离失所,缺乏对流动人口统计;现有户籍人口的赋役负担较重,进而导致农民依附豪强地主或流亡。如东汉末年、魏晋时期。两者数据基本一致说明:国家统一,社会稳定,流动人口少;中央集权加强,政府为征发赋役,重视户籍管理,重视对人口的统计与控制;赋税政策的调整,人头税取消,隐匿户口减少,“摊丁入亩”的实施。如清朝。
【详解】根据材料中的趋势可以看出,中国人口出现了第一个高峰期应该是在汉代,汉代是第一个大一统时期,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文化昌盛;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人口发展处于低值期;辽宋夏金时期户籍混乱等原因,导致人口统计数字识差较大;明清以来,高产作物的引进,促使实际人口数量人幅度增加。因此可以具体阐述为地方分裂割据,基层治理体系被破坏,户籍管理较难,缺乏统一统计数据;社会动荡不安,人民流离失所,缺乏对流动人口统计;现有户籍人口的赋役负担较重,进而导致农民依附豪强地主或流亡。如东汉末年、魏晋时期。两者数据基本一致说明:国家统一,社会稳定,流动人口少;中央集权加强,政府为征发赋役,重视户籍管理,重视对人口的统计与控制;赋税政策的调整,人头税取消,隐匿户口减少,“摊丁入亩”的实施。如清朝。
18.(1)影响:灭亡了西罗马帝国;在西欧地区建立了法兰克王国等封建国家;继承融合古希腊罗马文化和日耳曼文化,形成以基督教文化为主要特征的地域文化。
(2)成就:使用麻醉剂,能进行人体解剖。
影响:独立发展的印第安文化毁灭殆尽;吸收了各地移民的文化,推动文化多样性;形成了新的文化认同;发展了欧洲文化主导、融合多种文化因素的新的美洲文化;中华文化也在美洲传播。
(3)特点:移民人数大幅增长;出现“南北迁移”和“南南迁移”现象;主要由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迁移;被吸引(自愿)迁移;“知识精英”移民成为新趋势。
主要动力:经济全球化。
【详解】(1)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欧洲)。根据材料“日耳曼人对罗马的征服”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灭亡了西罗马帝国;在西欧地区建立了法兰克王国等封建国家;根据材料“它对垂死的罗马帝国起到了某种进步和解放的作用,其对西欧历史发展的深远影响也同样不可忽视”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继承融合古希腊罗马文化和日耳曼文化,形成以基督教文化为主要特征的地域文化。
(2)成就: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美洲)。根据材料“与其他大陆几乎处于隔绝状态的美洲的印第安人创造出自己独特的文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洲的印第安人创造出自己独特的文化”在医学方面的成就包括使用麻醉剂,能进行人体解剖。影响: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美洲)。根据材料“美洲的气候适宜发展大型种植园经济,因此需要大量劳动力,于是数量众多的欧洲白人移民到美洲,还从非洲移民了大量黑人……到19世纪70年代,加勒比群岛、秘鲁、古巴等地也有成千上万的华工。欧洲文化、非洲文化、亚洲文化等与当地的印第安5文化碰撞交融,形成了绚丽多彩的拉丁美洲文化”可知,吸收了各地移民的文化,推动文化多样性;发展了欧洲文化主导、融合多种文化因素的新的美洲文化;中华文化也在美洲传播;根据材料“资本主义兴起之后,欧洲人发现了美洲,开始对印第安人进行征服,并掠夺当地财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独立发展的印第安文化毁灭殆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多种文化的交融,形成了新的文化认同。
(3)特点: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现代(世界)。根据材料“1990年至2005年期间,世界迁移者年均总数增加了3600万,从1.55亿增加到1.91亿,增长率从19901995年的1.4%增加到2000—2004年的1.9%”可知,移民人数大幅增长;根据材料“2005年,全世界的1.91亿迁移人口中,有1.15亿迁往发达国家,7500万迁往发展中国家;大约1/3是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迁移,1/3是从发展中国家迁到发达国家”可知,出现“南北迁移”和“南南迁移”现象;主要由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迁移;根据材料“但总体上看,向高收入国家迁移的人数增长大于向低收入国家迁移的人数增长”可知,被吸引(自愿)迁移;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知识精英”移民成为新趋势。主要动力: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现代(世界)。根据材料“1990年至2005年期间”“‘南南’迁移者与‘南北’迁移者大致一样多”可知,经济全球化。
19.(1)变化特点:西汉至盛唐,西部地区人口比例不断提高;唐朝后期至元朝,西部地区人口比例急剧下降。
因素:人口增长的因素:①国家统一、社会稳定。②鼓励人口政策和经济发展。③少数民族内迁。④高产农作物的引进和推广等。人口减少的因素:①天灾或战乱频繁。②疾病瘟疫的流行等。(任意4点,其它言之有理也可得分。)
(2)变化趋势:外迁谋生的人不断增多;迁居地域由农村转向城市、国外;谋生手段由种田逐步转变为做工或从事工商业。(答出其中2点即可。或答“由迁居他乡种地到城镇、国外从事工商业活动”。)
背景:传统农业手工业的衰落或自然经济逐步解体;国内民族工业的发展;乡民思想观念的变化;国门洞开,中国被迫融入世界。(答出其中3点即可)
(3)(要求:正确提取信息,史实准确,逻辑关系严谨,180字以内。)
层次一:能够把四个关键词都用上,史实准确,叙述逻辑关系清晰正确。
层次二:能够用三个关键词,行文逻辑关系基本正确。
层次三:只有个别关键词,行文中有正确的逻辑关系叙述
层次四:叙述混乱、关键词有个别运用
(4)相同点:鼓励生育。
影响:①英国: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大量劳动力和市场。
②中国:制约了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言之有理的酌情给分)
【详解】(1)特点一问,依据材料一中的西汉至元朝我国西部地区(含川陕地区)人口占全国人口比例图,可以看出以盛唐为分水岭,盛唐以前人口比列不断增长;盛唐以后人口比列急剧下降,即西汉至盛唐,西部地区人口比例不断提高;唐朝后期至元朝,西部地区人口比例急剧下降。因素一问,结合所学从人口增长和人口减少的因素进行回答即可。根据所学可知,影响人口增长的因素有国家统一、社会稳定;鼓励人口政策和经济发展;少数民族内迁;高产农作物的引进和推广等。影响人口减少的因素有天灾或战乱频繁;疾病瘟疫的流行等。
(2)趋势一问,依据材料二中的 1820到1911年间广东沿海某乡居民离乡谋生情况统计表,可以看出外迁谋生的人不断增多;迁居地域由农村转向城市、国外;谋生手段由种田逐步转变为做工或从事工商业。背景一问,结合1820到1911时期的时代特征从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分析即可,根据所学可以得出传统农业手工业的衰落或自然经济逐步解体;国内民族工业的发展;乡民思想观念的变化;国门洞开,中国被迫融入世界。
(3)本题是历史小论文题,题干要求根据材料用“地理大发现”、“美洲”、“欧亚大陆”、“人口”几个关键词写一篇主题为“地理大发现的影响”的短文。首先明确主题是地理大发现的影响。然后运用“地理大发现”、“美洲”、“欧亚大陆”、“人口”四个关键词进行说明,说明时应注意四个关键词的联系,结合新航路开辟的相关知识可以得出地理大发现,发现了美洲大陆,打破了世界各大陆和各大洋的分割孤立状态,密切了世界各地区、各民族的经济文化交流,将欧亚大陆紧密的联系起来,是世界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同时也促使西方列强在亚非拉地区的殖民扩张,大肆掠夺当地的财富和资源、人口,造成了亚非拉地区的落后与贫穷,但也促进欧洲的人口移民,给亚非拉地区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方式、思想观念,冲击了当地的旧制度、旧思想,有利于当地的社会进步。
(4)相同点一问,依据材料四“英国维多利亚女王统治的时代保证家庭稳定生育”,依据材料五“除了党的领导之外 ,六亿人口是一个决定的因素,人多议论多、热气高、干劲大”可以得出鼓励生育。影响一问,依据材料四“英国由于人口增长快,每年增加大量年轻劳动力,源源不断地满足工业革命的需求”可以得出英国: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大量劳动力和市场;依据材料五“人口数量猛增,国民经济发展出现明显的不协调”可以得出中国:制约了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
20.论题:多种因素促成中国古代大规模人口迁移。
阐述:政治需要。秦始皇统一全国后,为了戍边和开发新区,派大将蒙恬率30万大军,夺回了河套广大地区,在河套建城设县,迁徙内地人民到那里发展生产,加强边防。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从而使大量的人口从内蒙古西部和山西北部迁到河南一带。战乱逃难。西晋末年、五代十国时期和北宋末年,许多北方人为逃避战祸迁往南方,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发展。经济谋生。元朝和清朝时,许多汉族人民来到边疆地区,为边疆的开发作出了贡献。郑和下西洋以后,更多的中国人去到南洋谋生,他们带去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知识,促进了南洋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总之,中国古代的大规模人口迁移原因是多方面的,对于中国人口分布状况的形成有着巨大影响。
【详解】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首先根据材料得出论题:根据材料“政府强制性的内聚型移民”、“由内地向边疆的开发性迁移”、“南方非汉族的退却性迁移”得出论题:多种因素促成中国古代大规模人口迁移。其次进行阐述:政治需要。结合所学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得出秦始皇统一全国后,为了戍边和开发新区,派大将蒙恬率30万大军,夺回了河套广大地区,在河套建城设县,迁徙内地人民到那里发展生产,加强边防。结合所学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得出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从而使大量的人口从内蒙古西部和山西北部迁到河南一带。战乱逃难。结合所学少数民族的内迁历程得出西晋末年、五代十国时期和北宋末年,许多北方人为逃避战祸迁往南方,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发展。经济谋生。结合所学汉族人民迁到边疆的原因得出元朝和清朝时,许多汉族人民来到边疆地区,为边疆的开发作出了贡献。结合所学人民外迁的史实得出郑和下西洋以后,更多的中国人去到南洋谋生,他们带去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知识,促进了南洋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最后得出结论:总之,中国古代的大规模人口迁移原因是多方面的,对于中国人口分布状况的形成有着巨大影响。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