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4课《孙权劝学》知识点梳理(学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4课《孙权劝学》知识点梳理(学案)

资源简介

4.孙权劝学
《资治通鉴》
一、课文助读
【文题解读】《孙权劝学》节选自《资治通鉴》卷六十六(中华书局1956年版)。题目是编者加的。孙权(182—252),字仲谋,吴郡富春(今浙江富阳)人,三国时吴国的创建者。劝学,劝勉别人学习。题目交代了文章记叙的主要内容。
【作家作品】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陕州夏县(今属山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谥号文正。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他主持编纂了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有《司马文正公集》《稽古录》等传世。
《资治通鉴》简称《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内容以政治、军事为主,兼及经济、文化。本书长于描写战争,《赤壁之战》《淝水之战》等都是描写战争的名篇。书名“资治”,说明本书编撰的目的是为统治者治国提供历史经验和教训。本书原名《通志》,宋神宗认为此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将其命名为《资治通鉴》。
【写作背景】文章所叙故事发生在三国之初。孙权麾下大将周瑜和刘备在赤壁之战中大破曹操军队,不久周瑜病死江陵。鲁肃代替周瑜辅佐孙权,劝孙权将荆州借给刘备共拒曹操,刘备很快取得益州,形成了魏、蜀、吴三方鼎峙的局面。为了加强国力,孙权劝吕蒙多学习,“孙权劝学”的故事就发生了。
二、课文解析
原文 参考译文 赏析与理解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掌管政事了,不可不学习!”吕蒙用军中事务多来推托。孙权说:“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吗?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你说事务多,谁能比得上我呢?我经常读书,自认为有很大的好处。”吕蒙于是开始学习。等到鲁肃经过寻阳的时候,和吕蒙论议(国家大事),(鲁肃)十分惊讶地说:“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以前那个吴地的阿蒙了!”吕蒙说:“与读书的人分别几天,就要另外拭目相看,兄长怎么知晓事情这么晚啊!”鲁肃于是拜见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朋友才分别。 层意 第一层(开头至“蒙乃始就学”):事件的起因。写孙权劝学,吕蒙“乃始就学”。 ●内容理解 1.“不可不学”是双重否定句,这一句式有什么表达效果? 【答案】“不可不学”双重否定,语气坚决,表现了孙权对吕蒙要求严格,同时又可见他对吕蒙的关心和寄予的厚望。 2.从孙权劝学中,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孙权的形象? 【答案】孙权劝学表现出孙权的善劝、诚恳,对下属要求严格、关心爱护,且对下属抱有殷切的期望。 ●写作手法 第一层是怎样以对话表现孙中权劝学这一过程的? 【答案】孙权劝学,先一语破的,向吕蒙指出“学”的必要性,即因其“当涂掌事”的重要身份而“不可不学”;继而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使吕蒙无可推辞,“乃始就学”。 从孙权的话中,既可以看出他的善劝,又可以感到他对吕蒙的亲近、关心、期望,且又不失人主的身份。 层意 第二层(“及鲁肃过寻阳”至结尾):事件的高潮、结果。写鲁肃“与蒙论议,大惊”“结友而别”。 ●内容理解 1.鲁肃为什么与吕蒙“结友”? 【答案】①鲁肃为吕蒙的才略所折服而愿与之深交,表明鲁肃敬才、爱才,二人志趣相投。②从侧面表现了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 2.鲁肃“拜蒙母”“结友”说明了什么? 【答案】“拜蒙母”“结友”极其郑重,足见鲁肃对吕蒙的敬重,既突出了吕蒙的惊人长进,又表现了鲁肃对吕蒙的赏识、认可,说明了孙权劝学取得的成效显著。 ●写作手法 1.写鲁肃的神态“大惊”和语言“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属于什么描写?有何作用? 【答案】侧面描写。吕蒙的变化使鲁肃很吃惊,情不自禁地发出赞叹。这从侧面反映出吕蒙因“学”而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长进。 2.分析“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在文中的作用。 【答案】①这是鲁肃情不自禁的赞叹,②从侧面烘托吕蒙因学习而使才略有了惊人长进。③鲁肃地位、学识均高于吕蒙,这番话更可表明吕蒙的长进确实非同一般。 3.分析“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在文中的作用。 【答案】“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是吕蒙对鲁肃赞叹的巧妙接应。“三日”并不是实指三天,而是表示一段时间;“刮目”是擦拭眼睛,表示十分惊奇、难以置信的样子。从吕蒙的答话中可见他颇为自得的神态,他以当之无愧的坦然态度,表明自己才略长进之快。
综合理解 1.本文详略安排极其精当,请结合内容进行分析。 【答案】①从全文看:详写孙权劝学(交代事件起因)和鲁肃“与蒙论议”(事件结果)两个片段,不写吕蒙如何好学、才略如何长进的。②从事件结果看:详写鲁肃与吕蒙的对话,从侧面表现吕蒙的长进,不直接写吕蒙如何学而有成。③从孙权劝学的过程看:详写孙权善劝,略去吕蒙的对话。④从鲁肃“与蒙论议”的过程看:详写二人富有风趣的问答,表现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略去二人“论议”的内容。 2.文章题为《孙权劝学》,围绕“劝学者”和“被劝者”进行叙述即可,为何还会出现“鲁肃”这个人物? 【答案】①从侧面烘托吕蒙学有所成。②以鲁肃开始见到吕蒙时的惊讶到后来的赞赏,表现出吕蒙惊人的进步。 3.从孙权劝学的过程中,可以看出孙权是一个怎样的人? 【答案】①善劝的人。孙权现身说法,鼓励吕蒙多学习,言辞恳切,语重心长。孙权对吕蒙既有严格的要求,又有殷切的希望;②关心下属的人。孙权的劝学,表现了孙权对下属的关怀、亲近,希望其进步的厚望。
主题 本文通过讲述孙权劝吕蒙学习,吕蒙取得成就后受到鲁肃赞许的故事,表现了孙权善于现身说法来达到劝学的目的,也表现了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告诉我们只要努力学习就会有所长进的道理。
写作 特色 1.本文记事简练。 全文只写了孙权劝学和鲁肃“与蒙论议”两个片段,即先交代事情的起因,紧接着就写出结果,而不写出吕蒙如何学习,他的才略是如何长进。写事情的结果,也不是直接写吕蒙如何学而有成,而是通过鲁肃与吕蒙的对话生动地表现出来。写孙权劝学,着重以孙权的劝说之言来表现其善劝,而略去吕蒙的对话,仅以“蒙辞以军中多务”一句写吕蒙的反应,并仅以“蒙乃始就学”一句写吕蒙接受了劝说;写鲁肃“与蒙论议”,着重以二人富有风趣的一问一答,来表现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而略去二人“论议”的内容,并仅以“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一句作结。 2.语言描写,生动传神。 本文以对话为主,不多的几句话,就使读者感受到三位人物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总的说来,孙权的话,晓以大义又以已作譬,语重心长,显示出王者风范;鲁肃语带惊奇,流露出的是佩服和欣慰;吕蒙的回答充满自豪,显出一个武将特有的直率。作者利用人物的语言,寥寥数语,为我们塑造了三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值得我们借鉴。 3.用对比的手法来突出文章中心。 文章开篇写孙权劝吕蒙学习时,从学习的必要性入手劝说,吕蒙借事务多推托。孙权用自己的状况和吕蒙的状况作对比驳斥他的托辞,说明没有理由不去学习。文章开篇写吕蒙找理由不学习,后来从鲁肃的话中可揣测吕蒙曾无“才略”,与后文吕蒙的表现、鲁肃的评价形成鲜明对比,突出学习带给一个人的巨大转变。
三、文章结构
四、知识拓展
文体知识
编年体 编年体是中国传统史书的一种体裁,以时间为线索,按年、月、日顺序记述史事。因为它以时间为经,以史事为纬,比较容易反映出同一时期各个历史事件的联系。《春秋》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规模空前的编年体通史,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也是我国现存编年体通史中影响最大的一部。
五、课后习题
(一)朗读课文,理解大意。说说孙权为什么要劝吕蒙学习,又是怎样说服吕蒙的。
【答案】原因:孙权认为学习对执掌军权的吕蒙来说,尤为重要。说服过程:①首先向吕蒙指出学习的必要性:因“当涂掌事”的重要身份而“不可不学”。②当吕蒙“以军中多务”相推辞时,孙权指出学习的目的和方法。③最后,孙权现身说法,以自己事务更多仍坚持读书回应了吕蒙的推托,用自己的体会强调学习的作用。最终,吕蒙无可推辞,“乃始就学”。
(二)课文是怎样表现吕蒙学识进步的?吕蒙的变化对你有什么启示?
【答案】课文主要是通过鲁肃与吕蒙对话和“结友”,侧面表现吕蒙学识进步的。①鲁肃与吕蒙论议,惊叹吕蒙今昔的变化之大——“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②吕蒙以当之无愧的坦然态度,表明自己确实学识进步很快、很大。③鲁肃为之折服,与其“结友”。
启示示例:①要虚心接受别人好的意见并付诸行动;②不要以一成不变的眼光看待他人,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一切;③不能因为事情繁忙就放弃学习,坚持读书是有益的。
(三)诵读下列句子,体会加点词所表示的语气。
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2.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3.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答案】1.邪:表示反问语气,可译为“吗”。
2.耳:表示限止语气,可译为“罢了”。
3.乎:表示反问语气,可译为“呢”。
(四)文言文中的称谓语非常丰富,有自称,有对他人的爱称、敬称等。说说下列句中加点的称谓语分别属于哪种情况。课外再搜集一些。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2.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3.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答案】1.“卿”是古代君对臣的爱称。
2.“孤”是古代王侯的自称。
3.“大兄”是对朋友辈的敬称。
文言文常见称谓语
爱称 “卿今当涂掌事。”卿:古代君对臣的爱称,朋友、夫妇间也以“卿”为爱称。
自称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孤:古时王侯的自称。与此类似的还有寡人、朕。
昵称 “非复吴下阿蒙。”阿蒙:吕蒙的小名。阿,名词词头,此处表亲近意。
敬称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大兄:对朋友辈的敬称。
其他自称,如:①君主自称:寡人、朕等。②臣民自称:臣、愚、仆、妾、下官、晚生、洒家、敝人、不才、在下、小人、小可、老臣、老朽、老妇、老夫等。
敬称,如:①对君主称:王、陛下、万岁、圣上、圣驾、天子等。②对常人称:公、君、足下、阁下、丈人、先生等。
五、参考下面的提示,把课文翻译为现代汉语。
翻译提示:
留——国号、年号、地名、书名、人名等可以保留,直接使用;
替——用现代汉语双音词替换古代汉语单音词;
调——调整语序,使其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
补——补充省略部分,使意思完整;
删——删去无实在意义的词,不译。
【答案】翻译详见“课文解析”。
五字翻译法
留 国号、年号、地名、书名、人名等专有名词可以保留,直接使用。
【典例】及鲁肃过寻阳。 【技巧】翻译时句中的人名“鲁肃”,地名“寻阳”等可以保留。 【译文】等到鲁肃经过寻阳的时候。
替 用现代汉语的意思替换古今异义词,用现代汉语的双音节词替换古代汉语的单音节词。
【典例】见往事耳。 【技巧】“往事”一词古今汉语中都常用,但词义已转移,所以译文用“历史”来替换它。 【译文】了解历史罢了。
调 调整语序,使其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
【典例】蒙辞以军中多务。 【技巧】“蒙辞以军中多务”应为“蒙以军中多务辞”,“以”是状语后置的标志。 【译文】吕蒙用军中事务多来推托。
补 补充省略部分,使意思完整。
【典例】结友而别。 【技巧】句中省略主语,应为“(与蒙)结友而别”。翻译时要补出省略的句子成分。 【译文】(与吕蒙)结为朋友,然后分别了。
删 删去无实在意义的词(如之、乎、而、焉、也等),不译。
【典例】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技巧】句中的“之”是助词,用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可不译。另外,此句是一个倒装句,正常语序为:而两狠之如故并驱。翻译时要调整语序。 【译文】可是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
六、核心命题解读
1.全文是怎样以对话表现人物的?
【答案】全篇着重以对话表现人物。对话言简意丰,生动传神,富于情味。仅寥寥数语,就使人感受到三位人物各自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是吕蒙对鲁肃赞叹的巧妙接应。从吕蒙的答话中可见他颇为自得的神态,他以当之无愧的坦然态度,表明自己才略长进之快之大。孙权的话是认真相劝,鲁肃、吕蒙的话则有调侃的意味,二者的情调是不同的。
2.孙权劝学,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请问他是怎样劝学的?
【答案】首先是一语破的,向吕蒙指出“学”的必要性,即因其“当涂掌事”的身份“不可不学”;其次是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从而使吕蒙无可推辞,“乃始就学”。从孙权的话中,即可以看出他善于劝学,又可以感受到他对吕蒙的亲近、关心、期望。
3.孙、蒙对话与蒙、肃对话在情调上有区别吗?
【答案】孙权的话是认真相劝,显得郑重亲切,表明了君臣的关系;蒙、肃皆为同僚,对话则有一种调侃的趣味蕴含其中。
4.作者描写鲁肃与吕蒙的对话对表现文章的主旨有何作用?
【答案】二人的对话,既从侧面烘托出了孙权劝学的显著成效,也进一步告诉人们读书、学习的重要性。
5.课文在情节的处理上有什么特点?
【答案】①详写“劝学”“论议”,而略写“就学”“结友”。②正面描写“劝学”经过,“论议”之后用鲁肃的惊叹和“结友”,从侧面描写吕蒙才略的长进,突出重点。③情节以人物对话为主,言简意丰,生动传神,富于情味。
七、知识梳理
(一)古今异义
1.但当涉猎
但,古义:只,只是 今义:连词,表转折,但是
涉猎,古义:粗略地阅读 今义:接触,涉及
2.及鲁肃过寻阳
古义:到,等到 今义:连词,以及
3.即更刮目相待
古义:重新 今义:更加
4.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孤,古义:古时王侯的自称 今义:孤单,孤独
治,古义:研究 今义:治理
博士,古义: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 今义:学位的最高一级
5.见往事耳
见,古义:了解 今义:看见
往事,古义:指历史 今义:过去的事情
6.蒙辞以军中多务
古义:推托 今义:告别
(二)一词多义
1.见
①见往事耳(动词,了解)
②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动词,知晓)
③不见曦月(看到,看见)
④于是入朝见威王(拜见)
⑤曹刿请见(接见)
⑥见渔人(看见,遇见)
⑦才美不外见(同“现”,表现,显露)
⑧其将归见其亲也(探望)
2.当
①卿今当涂掌事(动词,掌管、担当)
②但当涉猎(能愿动词,应当,应该)
③当余之从师也(在……时候)
④咨臣以当世之事(当今,现在)
⑤今当远离(将要,快要)
3.以
①蒙辞以军中多务(介词,用,拿)
②自以为大有所益(与“为”合起来构成动词,可译为“认为”)
4.大
①与蒙论议,大惊曰(副词,十分,非常)
②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形容词,年长)
5.就
①蒙乃始就学(从事)
②指物作诗立就(完成)
(三)文言句式
1.省略句:
①与蒙论议,大惊曰……。
省略主语“鲁肃”,即“<鲁肃>与蒙论议”。
②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拜”后省略介词“于”,“结友”前省略“与蒙”。即“肃遂拜<于>蒙母,<与蒙>结友而别”。
2.倒装句
①蒙辞以军中多务。
状语后置,应为“蒙以军中多务辞”。
②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何见事”是宾语前置,应为“大兄见事何之晚乎”。
3.固定句式
①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岂……邪”连用,表示反问。
②卿言多务,孰若孤?
“孰若”表示选择、比较、反问,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哪里比得上”。
(四)成语积累
吴下阿蒙:三国时吴国名将吕蒙,特指原来不好读书的吕蒙,后比喻缺少学识才干的人。
刮目相待:用新的眼光来看待。刮,擦拭。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