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人教新课标历史与社会九上2015年全国中考汇编系列——第一单元 20世纪初的世界与中国第三课 悄然转变的社会生活一、选择题◆(2015·河南省)5.“从此千里片刻,无须尺幅费笔砚。雁帛鱼书应共炉,声气相通快胜箭。枝枝节节环四海,地角天涯边一线。”这首诗反映了近代中国( )A.火车轮船的传入 B.大众传媒的兴起 C.有线电报的出现 D.社会习俗的变化◆(2015·江苏南京)11.新中国成立前,南京人生活中不可能出现的现象是( )A.购买商务印书馆出版的课本、字典 B.强令男子剪掉辫子C.通过报纸了解国内外重大的事件 D.乘坐地铁出行◆(2015·广东茂名)13.分清“史实”与“观点”是学习历史的基本能力之一,以下关于中国近代交通的表述属于“观点”的是( )21cnjy.comA.19世纪中后期,西方发明的火车传入中国B.淞沪铁路是中国出现的第一条正式投入运营的铁路C.滇越铁路开通后,从上海到昆明全程只需要短短的几天D.火车的出现改变了人类出行的方式,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2015·贵州遵义)22.看电影是时下人们休闲娱乐的一种方式。中国人自己拍摄的第一部电影《定军山》是一部( )www.21-cn-jy.comA.京剧艺术纪录片 B.川剧艺术记录片 C.战争故事片 D.爱情故事片◆(2015·广东汕尾)5、与右图反映的剪辫风潮直接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A.公车上书B.戊戌变法C.辛亥革命D.北伐战争◆(2015·黑龙江龙东)6.以往人们穿着长袍马褂,梳着长辫子,相互交谈和通信多称呼对方为大人、老爷。易服饰、剪发辫、改称呼等礼节出现在( )A.太平天国运动期间 B.洋务运动期间 C.辛亥革命期间 D.戊戌变法期间◆(2015·湖南衡阳)7.“新礼服兴,翎顶补服灭;剪发兴,辫子灭;爱国兴,瓜皮帽灭;天足兴,纤足灭;阳历兴,阴历灭;鞠躬礼兴,跪拜灭……”此民谣出现的时间是( )2·1·c·n·j·yA.鸦片战争后 B.辛亥革命后 C.新中国成立后 D.改革开放后◆(2015·山西省)7.歌谣是一定历史时期社会现实的反映。下列歌谣反映了民国时期社会习俗变化的是( )21*cnjy*com①旗袍西服中山装,穿着舒适又大方 ②辫子搭肩三尺长,之乎者也说荒唐③禁缠足,倡女权,男女平等新追求 ④称先生,道某君,人格平等义深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2015·黑龙江大庆)7.清末民初,中国社会生活面貌有了很大变化,对下列表格中变化理解正确的是( )21·cn·jy·com项目以前现在(清末民初)日常生活无照相、电影照相、电影的传入和流行发式清军入关后男子留有长辫子剪辫子人际称谓老爷、夫人先生、君服饰长袍、马褂、旗装西服、中山装、旗袍A.照相术于20世纪30年代末在西方国家诞生。 B.剪辫子只是人们审美的变化。C.人际称谓的变化体现了资产阶级追求平等的愿望。D.变化后的服饰全盘西化。◆(2015·贵州安顺)2.电视台拍摄了一部反映我国辛亥革命后人们社会生活的电视剧,以下镜头不符合史实的是( )www-2-1-cnjy-comA.人们坐在家中看报纸B.男主角上街被剪掉了辫子C.剧中人物穿着中山装、西服、新式旗袍 D.人们见面就叩头,口中称着“大人”“老爷” ◆(2015·湖北荆州)15.近代上海的一首竹枝词写道:“七天礼拜是休期,各业停工逐队嬉;或赴教堂听讲解,满街游戏任驰驱”。这首竹枝词反映近代上海城市社会生活的内容是( )2-1-c-n-j-yA.星期工作制度 B.大众传媒的流行C.西方饮食文化的传入 D.民从服饰的多样化◆(2015·广西北海)3.鸦片战争后,随着西方资本主义势力的入侵,近代文明也传入中国,下列不属于传入中国的近代文明是( )21·世纪*教育网A.轮船、火车 B.电报、电话 C.照相机、电影 D.缠足、跪拜礼◆(2015·辽宁沈阳)4.在近代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下,新的事物和思想观念影响着中国的社会生活。下表反映的是( )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类别时期发式服饰称谓礼节脚形辛亥革命前剃发留辫顶戴花翎 长袍马褂大人 老爷跪拜 作揖缠足辛亥革命后强令剪辫中山装 旗袍先生 某君鞠躬 握手天足A.大众传媒的发展 B.习俗风尚的变革C.交通工具的更新 D.通讯设施的完善二、非选择题◆(2015·呼和浩特)2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早期维新派代表郑观应曾说:“夫地方之有铁路,譬如人身血脉流通,手足灵捷……其未建铁路者,则如风痹之人,半体不遂,举动不灵,横逆之来,无可相助,亦惟任其侮辱而莫之御。”21教育网 ——郑观应《盛世危言》(1)材料反映了一种什么交通工具?最早出现在哪个国家?(2分)(2)依据材料说明铁路给近代中国社会经济和生活带来的积极影响,(2分)此外,作者还指出其哪方面的重大作用。(1分) 【来源:21cnj*y.co*m】◆(2015·四川内江)21.(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下诏鼓天下之气,迁都定天下之本,练兵强天下之势,变法成天下之治。 ——《公车上书》(1)“公车上书”是向谁上书?(1分)公车上书后,爱国仁人志士掀起了一场什么运动?(1分)指出这场运动的结果和对中国近代化的作用?(2分)材料二:普通百姓眼中的辫子1899年生在宁波的法学家吴经熊说:“1911年革命后,剪辫子成了时尚,但我大娘并不知道这件事。有一天,我的辫子被同学剪掉了;我回家时,把辫子拿在手里,看上去像一条死蛇。可怜的大娘一见到我就吓得号啕大哭起来。……这辫子可是她十年里每天早上都静心地梳理打编的。”【出处:21教育名师】 ——《历史教学》2015年第5期(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回答:“1911年革命”指是什么历史事件?(1分)举一例说明“剪辫子成了时尚”。(1分)剪辫子的依据是什么?(1分)普通百姓对剪辫子是怎样的态度?(1分)【版权所有:21教育】材料三: 图7 中国军队在卢沟 图8 百团大战中的一个 图9 中国战区代表接受 桥上自卫反击 八路军伤病员慰问站 冈村宁次签字的投降书(3)201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为使全国人民广泛参与中央及各地区各部门举行的纪念活动,9月3日全国放假1天。读图7――图9,综合概括抗日战争的相关信息。(4分)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答案】(1)谁:光绪帝。(1分)运动:戊戌变法。(1分。或:百日维新)结果:失败。(1分)作用:加快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1分) 21*cnjy*com(2)历史事件:辛亥革命。(1分)举例:我(法学家吴经熊)的辫子被同学剪了。◆(2015·湖北黄冈)30.(9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860 年,年满15 岁的上海少年康劭昀随父远赴美利坚合众国,康劭昀在美利坚合众国从摘棉工、开餐馆到后来开矿,历尽艰辛,最后创立了大康公司。大康公司艰苦经营,业绩斐然,康劭昀一家生活富裕,但是,令康劭昀魂牵梦绕的还是他的家乡——美丽的上海。在美利坚生活了65 年的康劭昀毅然决定回到祖国创业。他在离开家乡65 年后终于历经艰辛回到了上海。一下码头,上海的一切令他感到那样的陌生,一切都变了,变得那样的时髦和潮流,有的居然和美利坚一样现代,康劭昀激动地给儿子写信说,如今的上海太摩登了,城市发展、市民服饰和市民文化生活…… ——根据上海人物故事的相关历史整理改编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联系当时的社会历史,展开合理想象,帮康劭昀续写他看到的上海城市的发展、市民的服饰变化以及市民文化生活的发展概况,并从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说明理由。(9 分)【来源:21·世纪·教育·网】【答案提示】续写部分:要求写出上海城市的发展、市民的服饰变化以及市民文化生活的发展概况且符合1925 年上海历史发展状况。说明部分:能从三个方面说明,理由充分,能自圆其说(能言之成理,持之有据)。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