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导学案(含解析)--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导学案(含解析)--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资源简介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线索1:中华文明的起源——原始社会时期(距今约170万—约公元前2070)
(1)政治上:经历了原始人群和氏族公社两个阶段;原始社会晚期实行禅让制。
(2)经济上: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刀耕火种;生产资料公有制,共同劳动,产品平均分配。
(3)文化上:原始宗教和图腾崇拜出现。
线索2:中华文明的奠基——夏商周时期(约公元前2070—公元前771)
(1)政治上: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商朝实行内外服制度;西周盛行宗法制、分封制和礼乐制度。
(2)经济上:集体劳动,井田制是土地经营的基本方式;青铜铸造业发达;实行“工商食官”。
(3)文化上:流行占卜;甲骨文是一种成熟的文字。
【知识梳理】
一、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1.旧石器时代是指以打制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新石器时代是指以磨制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
2.中国原始社会分为原始人群、母系氏族社会和父系氏族社会三个阶段。
3.新石器时代晚期,生产力水平提高,社会贫富分化与不平等开始出现,氏族间的联系趋于紧密,形成较大的部落甚至部落联盟。大汶口文化和良渚文化等考古发现表明,这时私有制已经产生,阶级分化日益明显,部落中出现了权贵阶层。中国即将迈入阶级社会的门槛。
4.中华文化多元一体、兼收并蓄、相互交融、绵延不断。不仅各主要史前文化区之间彼此吸收各自长处,交流日益深入,中华文明在形成过程中还吸收周边地区先进文化因素,造就了中华文化的丰富内涵与长久生命力,使中华文明成为世界古代文明中唯一没有中断而发展至今的伟大文明。
二、从部落到国家
1.神话传说不等于历史事实,但它反映了许多真实的历史信息,这些保留着先民生活和社会情景的历史记忆,为我们提供了一份珍贵的历史资料。
2.考古学证明,大约相当于五帝后期的龙山文化时代,中国大地上邦国林立,史称“万邦”时代。有些邦国都城规模较大,阶级阶层分化比较明显,有专家认为其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
3.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我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夏朝。禹死后,其子启继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三、商和西周
1.商朝:在中央,商王是最高统治者,商王之下设有尹及各类事务官;在地方,实行内外服制度。
2.西周:实行分封制与宗法制,形成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金字塔型的等级结构。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政治统治,解决了统治阶级内部在权力和财产分配方面的冲突和矛盾。
3.商周时期的社会经济:农业是主要生产部门,农业生产中主要使用木、石、骨、蚌等材质的工具,青铜农具极少。实行奴隶主土地国有制,周天子名义上占有全国的土地和臣民,土地不能随意买卖。
4.中国早期国家政治制度的特征:
(1)血缘至上: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将国家权力和家族关系结合起来,形成“家国一体”的局面。
(2)等级森严:以分封制和宗法制为核心,形成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结构。不同等级的权利和义务固定,很难逾越。
(3)贵族政治:各级贵族按血缘获取官职,在各自的封地上有很大的自主权,最高执政集团还没有形成权力的高度集中。
(4)王权神化:王权与神权密切结合,王权借助神权巩固自己的统治。
【当堂检测】
一、单选题
1.考古学家研究发现,龙山文化时期已出现专业从事某些经济活动的村落。如胶南地区的村落发掘出大量陶罐、陶杯、泥质镂孔高足杯等陶器,莱州湾南岸的村落主要从事制盐。这反映出龙山文化时期( )
A.村落之间协作生产 B.村落经济实现自给自足
C.社会分化日益加剧 D.手工业生产趋于专业化
2.商代占卜人员由卜人、贞人、占人组成且分工明确。殷商前期,商王参加占卜一般只拥有占辞权,并不参与卜贞。然而,到殷商后期,商王往往独揽占卜权,可以上窥神意下传神谕。这一变化说明殷商后期( )
A.国家神秘色彩浓厚 B.行政效率得到提高
C.商王权力得到加强 D.神权逐渐走向衰落
3.2024年央视春晚吉祥物龙辰辰的形象融合了多件国宝元素,其腹部的云雷纹来源于青铜器何尊。云雷纹作为商周青铜器中使用频率最高的几何纹饰,流行时间很长。云雷纹的长期流行反映了( )
A.先民们的审美情趣 B.对几何图形的崇拜 C.礼乐文化受到重视 D.社会出现贫富分化
4.中国是远古人类的重要起源地。距今约70万至20万年的北京人是远古时期亚洲大陆人类社会的一个罕见的历史证据。下列关于北京人说法正确的是( )
A.主要以磨制方法制作石器 B.从事原始农业,已经学会用火
C.生活中大量使用原始陶器 D.成员身份平等,过着群居生活
5.被誉为“华夏第一村”的兴隆洼遗址的发现,把中华文明史向前推进了3000年,从而确立了中华民族8000年的文明史。兴隆洼遗址的人们( )
A.开始从事渔猎和采集,过着群居生活 B.搭建了具有相当数量和规模的聚居点
C.种植水稻,并且掌握了养蚕缫丝技术 D.建造祭坛和神庙,制造各种精美玉器
6.以下选项,材料与结论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
材料 结论
A 距今约4万至1万年左右的水洞沟文化遗址出土打制石器 该遗址兼有新旧石器时代特征
B 距今约7000多年的高庙文化遗址发现大型祭祀场所和房屋 我国礼制文化发展巴比较成熟
C 距今约8000多年的裴李岗文化遗址出土石磨和石镰等工具 该遗址有助研究我国农业起源
D 距今约5000年的红山文化遗址有500余处且规模大小不一 该遗址阶层分化十分突出
A.A B.B C.C D.D
7.山西陶寺遗址是中华文明古国阶段晚期代表性遗址。考古发掘出土了彩陶、漆木器、玉器等器物,其中鼍鼓、石磬、土鼓等在大墓中随葬的数量、组合和布设位置都是固定和统一的。即使几座大墓的入葬时间至少相距百年,上述规制也无明显变化。据此可知( )
A.神权在陶寺社会中占据主导 B.中原核心的文明格局基本形成
C.古国阶段晚期初步形成礼制 D.陶寺文化具有兼收并蓄的特征
8.周代亲属制度中有一个非常引人注目的特点,即其亲属称谓中常带有伯、仲、叔、季等区别字。对此,《白虎通义·姓名》总结道:“称号所以有四何 法四时用事先后长幼兄弟之象也,故以时长幼号曰伯、仲、叔、季也。伯者,长也。伯者,子最长,迫近父也。仲者,中也。叔者,少也。季者,幼也。”该制度( )
A.冲击了家族内部的血缘关系 B.有利于宗族内部的稳定团结
C.解决了贵族权力分配的矛盾 D.构建起森严的社会等级制度
9.黑龙江小南山墓葬遗址出土9000年前的玉器200多件,品类众多,加工工艺达到一定水准,尤其是采用了砂绳切割技术,该技术也是后来红山玉器、良渚玉器的主打工艺。该材料可以说明( )
A.社会分工促进技术进步 B.阶层分化已经初现端倪
C.中华文明发展一脉相承 D.人类向新石器时代迈进
10.考古发现,二里头陶质酒礼器中的鬻、盃与爵都是以大汶口一山东龙山文化的弩为原型创造出来的,玉璋等礼器也源自山东龙山文化。这些二里头文化的陶岙、爵等礼器,后来在长江流域、黄河上游等地皆有发现,玉璋也见于四川盆地、红河三角洲等地。这可说明( )
A.南北经济存在差异 B.中华文明由多元走向一体
C.阶级分化日益明显 D.二里头周边贸易网络发达
二、材料分析题
11.中华文化逐步发展,兼收并蓄。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阅读材料,分别指出①②的史料类型。依据所学,说明两则史料在研究西周历史中的价值。
1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周的建立及其分封制下的政权建构模式,将被征服的方国和族群在政治上卷入周政与周制的管理体系中。原先以血缘为族群壁垒的状态被打破。在统一的王权政治下,各非周族群都以政治上的从周感超过了之前狭隘的“我族”心理与认知。或者说,周所建立的“单血缘支配的社会”超越了每一个族群中血缘组织的力量,以分封制的形式贯彻了王权至高无上的理念。正是在这种统一政治认同下,每一个血缘邦族的“小我”力量弱化,一个政治体推动的“华夏”建立起来。
材料二 秦立国时辟在西戎,长期与异族群相处。至战国时,除了以一套郡县制的行政建制履行政治集权统治和对异族群的管理之外,还有一套在非华夏族群地区施行的行政建制,如“属邦”“臣邦”“外臣邦”“道”。“道”是秦政权直接在少数民族地区设置的地方行政区域。它既体现了政治一体化在边域的扩张,同时也意味着族群在政治制度的推动下逐渐“内附”,并有一部分族群逐渐趋于华夏化。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乔传宁《周秦时代政治变革与族群认同关系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周推行分封制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战国时期秦国地方管理体制的特点及成因。
参考答案:
1.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龙山文化时期(中国)。由“龙山文化时期已出现专业从事某些经济活动的村落”、“陶器”、“制盐”可知,龙山文化时期,部分村落出现专门从事某一手工业生产的现象,反映出手工业生产的专业化趋势,D项正确;材料没有提及村落之间发生交流合作情况,排除A项;材料仅涉及龙山文化时期村落手工业的发展状况,未体现村落整体经济发展状况,无法得知龙山文化时期经济实现自给自足,排除B项;材料只强调了龙山文化时期出现手工业专业化趋势,无法推断出内部社会分化的情况,排除C项。故选D项。
2.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商朝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殷商前期商王只拥有部分占卜权,而到了后期独揽占卜权,上窥神意下传神谕,说明殷商后期商王通过垄断神权而强化了王权,C项正确;殷商时期国家始终充满神秘色彩,与“这一变化”无关,排除A项;材料无法得出行政效率提高的相关信息,与题干主旨不符,排除B项;殷商后期商王垄断了神权,而非削弱神权,神权走向衰落表述并不准确,排除D项。故选C项。
3.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云雷纹的出现和流行,表明先民们在审美上有对几何图形的喜好和追求。这种纹饰的规整、对称和富有节奏感的特点,符合了人们对美的基本认识,A项正确;中国古代对祖先和神灵崇拜,没有对几何图形的崇拜,且材料只反映了几何纹饰的流行,没有涉及到对其崇拜,排除B项;礼乐文化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包括礼仪和音乐,还涵盖了舞蹈等多种形式,材料中的纹饰与礼乐文化无关,排除C项;社会出现贫富分化是在原始社会末期,与材料中的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4.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正向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旧石器时代的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京人生活在远古北京周口店,属于直立人,会使用天然火和打制工具(石器),成员身份平等,过着群居生活,D项正确;北京人使用打制石器,排除A项;北京人并未从事原始农业,排除B项;北京人还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并不会制作原始陶器,排除C项。故选D项。
5.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石器时代(中国)。兴隆洼遗址距今约8000年,已经进入新石器时代,人们已经从事原始农业,已经搭建了具有相当数量和规模的聚居点,B项正确;兴隆洼遗址距今约8000年,已经进入新石器时代,人们已经从事原始农业,而不是开始从事渔猎和采集,过着群居生活,排除A项;种植水稻,并且掌握了养蚕缫丝技术的是河姆渡人,而不是兴隆洼遗址的人们,排除C项;建造祭坛和神庙,制造各种精美玉器的是良渚人,排除D项。故选B项。
6.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石器时期(中国)。距今约8000多年的裴李岗文化遗址出土石磨和石镰等农业生产工具,这有助于研究我国农业的起源,C项正确;水洞沟文化遗址出土打制石器,具有旧石器时代特征,排除A项;高庙文化遗址发现大型祭祀场所,仅是我国礼制文化萌芽,不能体现我国礼制文化的成熟,排除B项;仅凭红山文化遗址有500余处且规模大小不一、不能得出该遗址阶层分化十分突出的结论,阶层分化十分突出主要体现在贫富分化等方面,排除D项。故选C项。
7.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石器时代(中国)。据材料“考古发掘出土了彩陶、漆木器、玉器等器物,其中鼍鼓、石磬、土鼓等在大墓中随葬的数量、组合和布设位置都是固定和统一的”及所学知识可知,这些鼓、磬等在数量、组合、位置上的固定和统一,反映了这些乐器明显具有了礼仪性的功能,体现了此时期初步形成了礼制,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礼制,而非神权,不能反映神权在陶寺社会中占据主导,排除A项;材料只涉及陕西陶寺遗址的情况,不能得知“中原核心的文明格局”,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陶寺文化中的礼制是否受到了其他文化影响,不能得知陶寺文化具有兼收并蓄的特征,排除D项。故选C项。
8.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周代(中国)。据本题材料“常带有伯、仲、叔、季等区别字”“长幼兄弟之象也”等信息可知,这一制度涉及周人宗族内部的长幼关系,有利于凝聚宗族,稳定宗族内部的关系,B项正确;根据材料中“亲属制度”“其亲属称谓中”可知,亲属制度并不会冲击家族内部的血缘关系,排除A项;宗法制与分封制相互补充,解决了统治阶级内部在权力和财产分配方面的冲突与矛盾,并非单一制度发挥的作用,排除C项;礼乐制构建起森严的社会等级制度,排除D项。故选B项。
9.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9000年前(中国)。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黑龙江小南山墓葬遗址出土9000年前的玉器200多件,品类众多,加工工艺达到一定水准,尤其是采用了砂绳切割技术,该技术也是后来红山玉器、良渚玉器的主打工艺。这说明中华文明发展具有连续性和继承性,即中华文明发展一脉相承,C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手工水平较高,没有涉及社会分工与技术进步的关系,排除A项;材料中的工艺技术的发展不能证明阶层分化,排除B项;9000年前是新石器时代,当时人类向新石器时代,排除D项。故选C项。
10.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句,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空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材料反映了二里头陶质酒礼器与山东龙山文化的关系,以及二里头文化的陶岙、爵等礼器在长江流域、黄河上游等地的发现,玉璋在四川盆地、红河三角洲等地的发现,说明中华文明的起源具有多元性,在发展过程中逐渐走向一体,B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南北经济的差异,排除A项;材料不能反映阶级分化日益明显,排除C项;材料不能反映二里头周边贸易网络发达,也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B项。
11.类型:①中的器物属于实物史料,铭文属于文献史料;②是文献史料。
价值:①可以用于研究西周的青铜铸造工艺及手工业发展,研究西周的金文;①中的铭文和②可以用于研究西周的政治制度,二者互证,可以证明西周实行了分封制度(分封燕国)。
【详解】本题是特点类和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西周时期(中国)。第一小问类型,据史料一“克盉、克罍说明:出土于北京琉璃河的西周青铜器。两件青铜器都内铸铭文,款式有差异,但内容完全相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①中的器物属于实物史料,铭文属于文献史料;据史料二“司马迁《史记》”可知②是文献史料。第二小问价值,据史料一“克盉、克罍说明:出土于北京琉璃河的西周青铜器。”可知①可以用于研究西周的青铜铸造工艺及手工业发展,研究西周的金文;据史料一①中的铭文“周王为表彰召公的功绩,封其子克为燕侯,管理燕地的部族。”和②中武王封先代贵族和王室子弟可以用于研究西周的政治制度,二者互证,可以证明西周实行了分封制度(分封燕国)。
12.(1)
深化了政治认同;加强了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确立了周天子的天下共主的地位;加深了族群认同;推动了人口的迁徙及不同族群之间相互交融;推动了华夏民族的形成。
(2)特点:双轨制:一套郡县制的行政建制履行政治集权统治和对异族群的管理;一套在非华夏族群地区施行的行政建制。
成因:秦国长期与异族群相处;不同民族互相交融;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占领。
【详解】(1)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西周(中国)。根据材料“西周的建立及其分封制下的政权建构模式,将被征服的方国和族群在政治上卷入周政与周制的管理体系中”可知,深化了政治认同;加强了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确立了周天子的天下共主的地位;根据材料“原先以血缘为族群壁垒的状态被打破。在统一的王权政治下,各非周族群都以政治上的从周感超过了之前狭隘的“我族”心理与认知。或者说,周所建立的‘单血缘支配的社会’超越了每一个族群中血缘组织的力量,以分封制的形式贯彻了王权至高无上的理念”可知,加深了族群认同;推动了人口的迁徙及不同族群之间相互交融;根据材料“正是在这种统一政治认同下,每一个血缘邦族的‘小我’力量弱化,一个政治体推动的‘华夏’建立起来”可知,推动了华夏民族的形成。
(2)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战国时期(中国)。根据材料“至战国时,除了以一套郡县制的行政建制履行政治集权统治和对异族群的管理之外,还有一套在非华夏族群地区施行的行政建制”可知,双轨制:一套郡县制的行政建制履行政治集权统治和对异族群的管理;一套在非华夏族群地区施行的行政建制。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战国时期(中国)。根据材料“秦立国时辟在西戎,长期与异族群相处”可知,秦国长期与异族群相处;根据材料“还有一套在非华夏族群地区施行的行政建制”“秦政权直接在少数民族地区设置的地方行政区域”可知,不同民族互相交融;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占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