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导学案(含解析)--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导学案(含解析)--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资源简介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阶段特征】
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公元前221)
(1)政治方面: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各国变法;分封制逐渐崩溃,地方开始出现郡县,形成中央集权的雏形;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
(2)经济方面:铁犁、牛耕的使用,生产力的飞跃,社会经济发展;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确立,以小农经济为主体的农耕经济开始形成。
(3)思想文化方面:礼乐制度崩溃,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春秋后期,私学兴起,平民阶层加入了知识分子的队伍,在天文、医学、文学、艺术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成就。
(4)民族关系:“华夷”观念削弱,华夏族与周边的少数民族在征伐和生产过程中逐渐开始了交融,各民族频繁迁徙和交往,推动了民族交融的进程。
【知识梳理】
一、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
1.列国纷争后,周朝传统的政治秩序被破坏,各国国君纷纷称王。
2.春秋时期,在频繁往来和密切联系中,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战国之后,周边少数民族逐渐融入华夏族。
3.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动荡、战争频仍,诸侯国间的争霸和兼并战争,使诸侯国数目减少,形成统一趋势。
二、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1.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有了长足发展,阶级关系发生变化,导致上层建筑发生变革。
2.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开始使用铁犁牛耕并将其逐渐推广。铁犁的出现,使耕作效率大大提高。牛耕的运用,是我国农业技术史上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农业进步推动了社会分工,促进了工商业的繁荣。
3.战国时期诸侯国变法的必然性:
(1)生产力的发展是各国变法风潮出现的根本原因。
(2)经济基础的变化,对上层建筑提出了新的要求。
(3)战争的频繁也对各国提出变法革新的要求。
(4)法家思想的推动。
4.商鞅变法顺应了历史潮流,集列国变法之长,是战国时期持续时间最长、涉及面最广、改革最为彻底的一次变法。变法使秦国国富兵强,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三、孔子和老子
1.孔子和老子分别是我国儒家学派和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他们的思想在我国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孔子思想的核心观念是“仁”,进而主张统治者顺应民心,爱惜民力,“为政以德”。主张恢复西周等级森严的礼乐制度。提出“有教无类”的教育主张。
3.老子将天地万物本原归结为“道”。主张顺其自然,无为而治。
4.孔子极力倡导仁人君子之道。仁人君子不仅具备忠信、孝悌、克己、礼让、好学、知勇、仁恕诸美德,更应怀抱经世济民的情怀,“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四、百家争鸣
1.儒家:孟子认为人性善,提倡“仁政”;荀子认为人性恶,主张隆礼重法。
2.墨家:代表下层平民利益,提倡节俭,主张“兼爱”“非攻”,提出“尚贤”的政治主张。
3.法家: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主张以法为工具管理国家,控制臣民,体现了中央集权的政治思想。
4.百家争鸣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发展、阶级关系变化在思想领域内的反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波澜壮阔的思想解放运动。它不仅为新兴的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而且成为后世中华思想文化的源头活水,影响十分深远。
【当堂检测】
1.战国时期,“义”具有公、正、善、节、分等内涵。关于其中的“公”,墨子提出:“举公义,辟私怨。”荀子提倡:“公义明而私事息。”韩非子提倡:“所谓直者,义必公正。”由此可见( )
A.新兴地主阶级强调等级秩序 B.儒家思想得到广泛的认同
C.百家争鸣的局面越来越盛大 D.诸子追求公正的社会准则
2.历史学家翦伯赞认为:秦国自变法以后,他就变成了六国中新的土地所有者反对旧领主的堡垒。自孝公以后,秦与六国的斗争,就是新旧土地所有者的斗争。历史发展的原理决定了这个斗争的结局。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中央集权政治体制初见端倪 B.秦与六国间存在文化心理对立
C.商鞅变法奠定秦统一的基础 D.封建土地制度弥合了民族矛盾
3.春秋战国时期,思想领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追求天人合一、主张无为而治的学派是( )
A.儒家 B.道家 C.法家 D.阴阳家
4.论及战国时期某一学派,古代有学者指出:“盖出于清庙之守。茅屋采椽,是以贵俭。……宗祀严父,是以右鬼;顺四时而行,是以非命;以孝视天下,是以上同,此其所长也。及蔽者为之,见俭之利,因以非礼, 而不知别亲疏。”下列选项中,属于这一学派的思想主张是( )
A.“相生相胜” B.“和实生物,同则不继”
C.“以吏为师” D.“夫尚贤者,政之本也”
5.战国时期,在买卖中已普遍使用作为凭证的券。券一般用竹木制成,买卖双方先把合同写在上面,然后将其剖分为二、买方和卖方分别执右券和左券。一般来说,较大的买卖用较长的券(质),较小的买卖用较短的券(剂)。如遇纠纷,官府“听买卖以质剂”。“券”的使用( )
A.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B.体现了货币领域的重大变革
C.保证了社会秩序的稳定 D.使重视信用的共识得以形成
6.表是周礼规定的宫室台基高度。考古发掘表明,春秋战国时期许多诸侯宫殿中都有大量的高台建筑,如秦咸阳宫殿遗址,其台基高度约为二十六尺。以上材料可以解释春秋战国时期( )
等级 台基高度(单位:尺) 台基高度(单位:米)
天子 9 2.7
诸侯 7 2.1
大夫 5 1.5
士 3 0.9
注:“尺”在此视为营造尺,折合现代公制长度为0.3米。
A.社会动荡不安 B.阶级关系变化 C.传统制度瓦解 D.变法成为潮流
7.“忠”字最早出现在中国古代的甲骨文和金文中,本义是“尽心尽力”;春秋战国时期,其意义明显朝着下对上的关系发展或转化,并成为一种政治规范。《战国策》一书中“忠”字共出现97次,如表所示:
篇名 东周策 西周策 秦策 齐策 楚策 赵策 魏策 韩策 燕策 中山策
次数 2 1 31 9 5 21 9 7 11 1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当时( )
A.法家思想成为社会共识 B.秦国社会转型较为彻底
C.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D.百家思想出现融合趋势
8.春秋战国前期区分“华夏”与“蛮夷”的标准主要是看血缘上与周王室的亲疏,到了后期则主要看文化上是否相同。秦汉以后,政治家和思想家把许多“蛮夷”都说成炎黄子孙,但他们又认为“蛮夷”的血统不纯正,不能和华夏相提并论。这一古代民族观念的变化( )
A.体现了民族间交往交流交融 B.改变了重华夏轻夷狄的传统
C.是国家政治统一的必然产物 D.强化了重文化轻血统的观念
9.“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华夏”连称,本义指衣冠华美又重礼仪,华夏作为文化、政治实体,在春秋战国时被周边民族认同。这说明( )
A.华夏认同观念在春秋战国时期已出现 B.血缘成为维系文化、政治认同的纽带
C.中国已成为全国性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D.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间的差别己消失
10.孟子提出“人之有德也,劳焉如仁”;墨子主张“赖其力者生,不赖其力者不生”。他们两者都( )
A.提倡仁德 B.重视劳动
C.崇尚安民 D.追求公平
11.儒家与墨家的言论(节选)
言论 出处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论语》
凡天下祸篡怨恨,其所以起者,以不相爱生也,是以仁者非之。既以非之,何以易之?子墨子言曰:“以兼相爱、交相利之法易之。” 《墨子》
上表体现出儒墨两家主张的共同点是( )
A.用忠君理念推进国家治理 B.借兼爱思想减少各国争端
C.以道德自律促进社会和谐 D.因社会动荡同情平民阶层
12.战国时期某一学派认为历史是在进步的,主张法治,认为君主应该用法和刑来管理国家,通过赏罚来控制人民。下列属于该学派代表人物的是( )
A.墨子 B.韩非 C.邹衍 D.荀子
二、论述题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战国时期,人们运用自己的智慧,在前人的基础上创造和发明了一系列的水利设施并将其应用到社会生产和生活当中,对于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战国时期的部分水利工程示意图
提取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水利工程建设与社会发展”提出自己的看法,并加以阐述。(要求:看法具体明确,史论结合,论据充分,表达清晰)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春秋战国是历史上的大动荡、大发展、大变革时期,文化特点是百家争鸣、百花齐放,下表是这一时期一些学派的观点。
主要观点 文献出处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老子》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论语》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王请勿疑! 《孟子》
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好利多诈而危,权谋倾覆幽险而亡矣。 《荀子》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制天命而用之。
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庄子》
故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 《韩非子》
若使天下兼相爱,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 《墨子》
从以上材料中任选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具体论题,并结合所学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论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15.阅读材料,回答下列要求。
材料 孟子说:“观水有术,必观其澜。”观史亦然,须从波澜壮阔处着眼。 浩浩长江,波涛万里,须能把握住它的几个大转折处,就能把长江说个大概;读史也须能把握历史的变化处,才能把历史发展说个大概。
——摘自蒙文通《蒙文通学记》
结合所学中国史知识,任选一个“变化处”,拟定一个论点,并阐述其在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的独特价值。 (要求:所选“变化处”应从宏观、整体的视角,选择影响中国历史发展进程的重要节点、阶段或重大事件,观点正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参考答案:
1.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战国时期(中国)。墨子提出的“举公义,辟私怨”,强调了公共利益和私人恩怨之间的对立关系,这反映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诉求。荀子提倡的“公义明而私事息”,以及韩非子提倡的“所谓直者,义必公正”,都强调了公正和公平的重要性,这体现了他们对于社会公正的追求,D项正确;材料主旨为“追求公正的社会准则”,而“等级秩序”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儒家思想在战国时期,社会影响力有限,没有到得到广泛的认同的程度,排除B项;“百家争鸣的局面越来越盛大”体现为各家思想的激烈冲突与融合,但是材料主要讲述战国思想家对于社会公正的追求,排除C项。故选D项。
2.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战国时期(中国)。据材料可知,商鞅变法后,秦国国力迅速提升,有了抗衡六国的资本,据此可知,商鞅变法奠定秦统一的基础,C项正确;战国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开始出现,但材料中没有描述中央集权政治体制信息,排除A项;材料没有描述秦与六国之间的文化心理对立信息,排除B项;材料没有描述民族矛盾的信息,排除D项。故选C项。
3.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道家主张“无为而治”,B项正确;儒家主张仁和礼,强调德政,排除A项;法家思想主张严刑峻法,排除C项;阴阳家提倡“五德终始”说,排除D项。故选B项。
4.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战国时期(中国)。根据材料“盖出于清庙之守。茅屋采椽,是以贵俭。……宗祀严父,是以右鬼;顺四时而行,是以非命;以孝视天下,是以上同,此其所长也。及蔽者为之,见俭之利,因以非礼, 而不知别亲疏”可知,该学派崇尚节俭,主张非命,重视宗法,主张“上同”,结合所学可知,这是墨家的主张,“夫尚贤者,政之本也”是墨家的主张,D项正确;“相生相胜”是阴阳家的主张,排除A项;“和实生物,同则不继”意为实现了和谐,则万物即可生长发育,如果完全相同一致,则无法发展、继续,是先秦时期思想家史伯的观点,排除B项;“以吏为师”是法家的主张,排除C项。 故选D项。
5.A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是本质题、影响题。时空是:战国时期(中国)。材料所述的“券”是调整商品交易关系的买卖契约,类似现在的合同,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A项正确;材料中的“券”属于契约,不是货币,排除B项;“保证了社会秩序的稳定”与战国时期分裂战乱的史实不符,排除C项;战国时期商品经济和契约虽然有所发展,但仍然处于向封建社会转型时期,经济和文化发展水平有限,重视信用尚不能成为共识,排除D项。故选A项。
6.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据本题材料表格信息可知,周礼规定的宫室台基高度,体现出礼乐制维护分封制下的等级秩序,考古资料则表明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建造大量高台建筑,台基高度逾越周礼规定,联系所学可知此时期礼崩乐坏,礼乐制下以宗法制为核心的分封制度逐渐瓦解,C项正确;材料强调礼乐秩序受到诸侯的挑战,而非兼并战争所引发的社会动荡不安,排除A项;材料体现不出新兴阶级的产生,得不出阶级关系变化,排除B项;仅凭材料大量高台建筑的出现,得不出变法成为潮流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C项。
7.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据材料可知,“忠”在春秋战国时期成为一种政治规范,《战国策》一书中“忠”字在秦国出现次数最多,这表明秦国社会转型较为彻底,故B项正确;法家思想成为社会共识与史实不符,排除A项;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发生于秦朝,排除C项;材料仅体现“忠”字字义的变化及其在各地文献中出现的次数,无法得出百家思想出现融合趋势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B项。
8.A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据材料可知,春秋战国前后期的变化说明民族交融导致华夏文化认同,秦汉以后政治家和思想家认识的变化说明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必然。从文化认同到大一统形成体现的是不同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发展、加深,A项正确;改变了重华夏轻夷狄的传统,与古代长期存在轻视夷狄的史实不符,排除B项;C项不能解释春秋战国前后期的变化,排除C项;D项与材料内容相背离,春秋战国先重视血统,后重视文化,到秦汉以后又重视血统,排除D项。故选A项。
9.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据所学可知,华夏作为文化实体强调的是中原文化较周边文化先进,华夏文化作为政治实体强调中原政治文明较周边政权具有优势,因此华夏认同观念在春秋战国时期已出现的说法符合题意,A项正确;血缘成为维系文化的纽带与“华夏”连称的本义不符,排除B项;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尚未建立全国性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政权,排除C项;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间的差别己消失的说法绝对,也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A项。
10.B
【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正向题。时空范围为战国时期(中国)。孟子认为有德行的人劳动,也能追求到仁;墨子认为只有劳动才能维持生存。这说明两者都重视劳动,B项正确;墨子并未提及仁德,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到安民的主张,排除C项;公平的观念在两者的主张中并未体现,排除D项。故选B项。
11.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正向题。依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依据材料概况可知:孔子思想强调了人于人之间的相互尊重和理解,体现了道德自律的重要性,并以此促进社会和谐,墨子主张人与人之间要相互爱护、互相得利,这也是一个基于道德原则的理念,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互相关爱和互利来实现社会和谐,C项正确;墨子思想没有提到用忠君理念推进国家治理,排除A项;儒家思想未涉及用兼爱思想减少各国争端,排除B项;儒墨思想都没有涉及因社会动荡同情平民阶层,排除D项。故选C项。
12.B
【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正向题。时空范围为战国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历史是在进步的,主张法治,认为君主应该用法和刑来管理国家,通过赏罚来控制人民”和所学可知,法家主张严刑酷法和进行变革,韩非是法家代表人物,B项正确;墨子是墨家代表人物,排除A项;邹衍是阴阳五行家代表人物,排除C项;荀子是儒家代表人物,排除D项。故选B项。
13.论题:水利工程建设推动秦国农业经济发展,为统一全国奠定重要基础。
论述:公元前316年,蜀国被秦国吞并,秦国派李冰到蜀地治理水患。李冰及其子经实地考察,制定了治理水患的方案,设计并兴建了都江堰。都江堰的修成,不仅解决了岷江泛滥成灾的问题,而且从内江下来的水还可以灌溉面积达三百多万亩。从此,成都平原成为“沃野千里”的富庶之地,获得“天府之国”的美称。公元前249年,秦国听从韩国派出的水利工程师郑国的建议,修建水利工程。虽然该工程有韩国赖以救命的“疲秦之计”,但郑国渠和都江堰一北一南,遥相呼应,从而使关中平原和成都平原成为秦国大军的粮仓,为统一大业奠定了物质基础。
由此可见,在战国时期,水利工程的兴修对农业发展至关重要,而农业发展又为当时的统一大业奠定了重要基础。
【详解】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事物阐释题,时空是战国时期中国。首先,阅读材料,拟定论题,材料展示了战国时期部分水利工程示意图,结合所学思考水利工程建设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可拟定论题为:水利工程建设推动秦国农业经济发展,为统一全国奠定重要基础。
其次,结合所学战国时期相关史实进行论述。如战国时期秦国派李冰到蜀地治理水患,李冰父子设计并兴建了都江堰,都江堰的修成,不仅解决了岷江泛滥成灾的问题,而且从内江下来的水还可以灌溉面积达三百多万亩。从此,成都平原成为“沃野千里”的富庶之地,获得“天府之国”的美称。秦国修建的郑国渠为关中地区的农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它和都江堰一北一南,遥相呼应,从而使关中平原和成都平原成为秦国大军的粮仓,为统一大业奠定了物质基础。
最后,综上所述,在战国时期,水利工程的兴修对农业发展至关重要,而农业发展又为当时的统一大业奠定了重要基础。
14.论题:先秦诸子思想是春秋战国社会变革的时代产物。阐述:春秋战国时期,诸侯混战,礼崩乐坏,社会动荡不安;随着铁犁牛耕的使用和推广,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新兴地主阶级逐渐形成并壮大;加之私学教育兴起,士阶层崛起;各诸侯国统治者为了争霸和扩张的需要,礼贤下士,争相招揽人才。先秦诸子从不同的社会集团的利益出发,纷纷著书立说,议论时事。儒家的孔子提出“仁”和“礼”,主张“为政以德”;孟子提出“仁政”学说,认为人性善;荀子认为人性恶,主张隆礼重法。道家的老子主张自然无为和小国寡民,并提出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墨家的墨子提倡节俭,主张“兼爱”“非攻”。法家的韩非子主张法治与中央集权,顺应了国家统一的政治趋势。总之,诸子百家虽然对于社会各方面的主张不尽相同甚至相互抵触,但归根结底都是为了改变现状,实现社会的长治久安。
【详解】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事物阐释题,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首先,阅读材料,材料涉及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著作,题干要求从材料中任选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拟定论题,据所学可知,一定时期的文化是对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先秦诸子思想是春秋战国社会变革的时代产物,可以拟定论题:先秦诸子思想是春秋战国社会变革的时代产物。
其次,结合史实阐述。据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诸侯混战,礼崩乐坏,社会动荡不安;随着铁犁牛耕的使用和推广,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新兴地主阶级逐渐形成并壮大;加之私学教育兴起,士阶层崛起;各诸侯国统治者为了争霸和扩张的需要,礼贤下士,争相招揽人才。这种背景下,诸子百家提出关于社会治理、学术等方面的主张,不同学派代表不同的阶级立场,他们提出不同的主张。春秋时期孔子代表没落的奴隶主贵族利益,他提出“仁”和“礼”,主张“为政以德”;战国时期孟子号称“亚圣”,他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孟子出“仁政”学说,认为人性善;荀子提出“性恶论”。春秋时期老子代表奴隶主贵族利益,他主张“无为而治”,同时提出大小、难易等相对的,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墨家学派代表小生产者利益,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尚贤”。法家学派代表人物韩非子主张统治者采用严刑峻法,统治者采用权术驾驭大臣,建立中央集权。
最后,强调诸子百家的主张不尽相同出发点是提出改变现状、实现社会的长治久安。
15.论题: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
论述: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古代的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时期。随着铁犁牛耕的使用,生产力发展,井田制逐渐崩溃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封建小农经济产生并初步发展。分封制、宗法制走向瓦解,诸侯争霸兼并战争不断,分裂中孕育统一因素。特别是战国时期出现改革的潮流,确立起地主阶级的统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开始建立。人口流动,文化交流,民族融合,华夏认同加强。百家争鸣,形成思想文化繁荣的局面,奠定了中华文化的基础。
总之,春秋战国时期,奴隶社会走向瓦解,封建社会逐步形成,实现了社会形态的转变。
其他可供思考的方向:明清产生近代的曙光;先秦到汉代儒学变化等。
【详解】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事物阐释题,时空是古代中国。首先,结合所学中国史知识,任选一个“变化处”,拟定一个论点。注意要选择自己熟悉且容易阐述的,论点要具体、明确。如结合春秋战国时期的史实看得出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其次,结合铁犁牛耕、井田制瓦解、诸侯争霸兼并战争、百家争鸣、华夏认同等相关史实,对论题进行阐述。要注意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论从史出,表述成文,叙述完整,逻辑严密,条理清晰,紧扣论题。最后,对所论述的内容进行简单的总结。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