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导学案(无答案)--2023-2024学年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导学案(无答案)--2023-2024学年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资源简介

高一 历史 学科教学案
班级 姓名 使用时间:2024年 月 日

题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目标
导学 通达时空观念掌握科举制度隋朝创立,在我国封建社会延续了1300多年,直到清朝末年才被废除,780年唐朝实行两税法。
运用史料实证探究汉代察举制,魏晋时期的九品中正制,隋唐时期的科举制,魏晋南朝和隋唐时期的中枢政务机构,唐朝租庸调制和两税法。
明确历史解释研思汉唐时期选官制度演变、“汉承秦制”和隋唐时期中枢政务机构的变动,唐朝的纳绢代役。
重点
难点 科举制度的创立、三省六部的确立、租庸调制的进步作用与两税法的特点。
汉唐间赋税制度的变化
教 学 案 内 容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二次备课
一、选官制度 (一)九品中正制 1.创立时间:曹魏。 2.内容:中央委任中正官为各地人才评定等级,共分_________,朝廷依此授以相应的官职 3.标准:初创时重视家世、道德和才能并重演变为______时主要看重家世。 4.作用:逐渐成为维护________特权的工具。 (二)科举制 1.创立 _______建立后,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 隋炀帝时,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度形成。 2.发展 唐太宗增加了考试科目,以_____和______为主。 武则天扩大科举取士的人数,首创了_____和_______。 唐玄宗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地位。 3.影响: 使出身社会中下层的读书人通过相对公平的考试参与政权,扩大了统治的基础,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 (一)发展 1.____________:尚书台改称______,与中书省和门下省形成三省,共同辅助决策,行使权力。 2.__________时,中央正式确立了三省六部制。 3.唐太宗时,给品位较低的官员以宰相名号,扩大任用宰相的范围。 宰相议事的地方叫_________堂,后改为___________。 (二)职能: 中书省负责_________皇帝的诏令; 门下省负责_________诏令; 尚书省负责_________,下设六部(吏户礼兵刑工),分工处理各项具体政务。 三省长官共议国事。执宰相之职 (三)意义 (1)职权分工明确,又彼此制约,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 (2)是中国政治制度的重大变革,对此后历朝产生了深远影响 三、赋税制度 1.魏晋:实行____________,按户征收粮食和绢帛。 2.北魏:孝文帝改革时,颁布_____,受田农民承担定额租调,成年男子负担一定的徭役。 3.唐初:________________ (1)内容 ①赋税征收对象为21—59岁成年男子。 ②除租、调外,男子不服徭役的可以纳绢或布代役,称为___。 (2)影响:以庸代役保证农民有较充分的生产时间,政府的赋税收入也有了保障。 4.唐中后期:两税法 (1)背景:天宝年间,土地买卖和兼并之风盛行,政府直接支配土地减少,均田制无法推行,政府财政收入锐降。 (2)实施:_____年,唐德宗接受宰相____的建议,实行两税法。 (3)内容 ①每户按______和________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____,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 ②一年分为_________和_____两次纳税。 (4)影响 ①简化税收名目,扩大收税对象,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 ②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课堂小练 1. 五代时,有人赞扬科举制度说,无论贫寒之家还是王孙公子,“莫不理推画一,时契大同”。他强调的是,科举考试( ) A. 实现王公子弟与百姓平等 B. 改变了社会阶层结构 C. 体现了公平的选拔原则 D. 促成了国家统一 2. 唐代诗人刘得仁系皇亲国戚,其兄弟为达官显贵,而他“出入举场三十年,竟无所成”;唐宗室子弟李洞屡考不中,竟想去皇陵哭诉。两人的经历反映了唐代( ) A. 科举考试不重考生诗才 B. 选官制度阻断贵族入仕 C. 中央政府剥夺宗室特权 D. 科举取士体现公平公正 3. 唐初,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后来发生了两种变化:一是皇帝选拔中级官吏出任宰相;二是执掌行政职能的尚书省地位下降,与决策职能相关联的中书省、门下省地位上升。这表明( ) A. 三省六部制基本上已被废除 B. 政府的行政效率极大提高 C. 君权与相权的关系有所调整 D. 中书省、门下省决策权扩大 4. 有学者认为,唐代前期中央各级行政机关以及地方诸道州府,行政上皆承受于尚书省。“有事皆申尚书省取裁闻奏,不能径奏君相;诏令制敕亦必先下尚书省详定,然后下百司。”由此可见,尚书省( ) A. 剥夺中书与门下省的权力 B. 拥有起草诏令制敕的职权 C. 阻隔皇帝与各州府的联系 D. 成为全国行政运行的枢纽 5. 北朝推行均田制,规定年满15岁男子依照制度占有一定数量的耕地,按户缴纳赋税,并要求男子达到15岁、女子达到13岁,必须嫁娶,不得拖延。均田制的目的是( ) A. 抵制土地兼并 B. 促进人口增长 C. 增加财税收入 D. 稳定个体小农 *6. 唐朝后期推行两税法:所有民户在现居地登记,根据资产情况定户等,按户等高低交纳赋税“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不居处而行商者,在所郡县税三十之一”,这一政策( ) A. 放松了国家对劳动力的人身控制 B. 导致了唐代藩镇割据局面的形成 C. 税制更加繁复增加了农民的负担 D. 巩固了封建国家的土地所有制度 7. 据史书记载,西晋文学家王沈“少有俊才,出于寒素……为时豪所抑”,升官无望,感叹生不逢时。王沈所处时代的选官制度最有可能是( ) A. 禅让制 B. 九品中正制 C. 世官制 D. 科举制 8. 唐代科举考试中实行投卷、荐举制度。所谓“投卷”,就是参加进士科的考生可以将自己的文学创作择优编成长卷,投献给达官显贵或文坛名人以求得他们赏识,来提高自身知名度和及第机会。由此可见,唐代的投卷制度( ) A. 使士族门第不再有吸引力 B. 使科举制的地位日益稳固 C. 导致攀结权贵的不良风气 D. 客观上推动了文学的繁荣 *9. 明代于慎行《读史漫录》中记载:“汉至武帝以后,柄归中朝,政去两府。所谓中朝者,大司马、大将军、侍中、常侍、散骑诸吏也。所谓外朝者,丞相、御史、二千石、九卿等也。盖武帝决事禁中,稀见卿相。”由此可见,中朝( ) A. 掌握军政大权,是独立的决策机构 B. 分享丞相行政权,处理政事 C. 协助皇帝决策,削弱相权 D. 担任行政职务,有名无实 10. 唐代敦煌户籍残卷记载:700年,户主张玄均34岁,为丁男,户内另有丁男1人,寡母1人,合应授田230亩,而实际授田为75亩;721年,董思切一户应授田131亩,而实授田为28亩。这反映了唐代( ) A. 均田制已遭到破坏 B. 分配土地严重不均 C. 官吏腐败贪污 D. 各地的经济发展不平衡
反思与收获: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