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 近代战争与西方文化的扩张 导学案(含解析)--2023-2024学年统编版(2019)高二历史选择性必修3 文化交流与传播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2课 近代战争与西方文化的扩张 导学案(含解析)--2023-2024学年统编版(2019)高二历史选择性必修3 文化交流与传播

资源简介

第12课 近代战争与西方文化的扩张
【课程标准】
1.了解美国独立战争、拉丁美洲独立运动、拿破仑战争的主要史实。
2.通过了解这些战争,理解战争与文化的关系以及殖民侵略对文化的影响。
【知识体系】
一、美国独立后的美国文化与拉丁美洲文化
1.美国文化
(1)独立战争前的北美文化
形成背景 北美居民的人口构成(英国及其他欧洲国家的移民和被贩卖为奴的非洲黑人,与当地的印第安人共同生活在北美的土地上)。
基本特征 在殖民过程中,各种文化相互融合与混合,形成了北美文化的多元特征
主要表现 ①种族、血统和宗教:具有多源性和多样性; ②语言:英语发展为美式英语,与英国本土英语不尽相同; ③生活:饮食文化、艺术生活融入了印第安人和黑人的因素; ④思想:地方自治、勤俭务实、重视教育和创造精神等成为北美殖民地文化的一部分; ⑤族群:“美利坚人”已经成为北美殖民地居民的共同名称,同时白人对黑人、印第安人的种族歧视和文化优越感根深蒂固。
(2)独立战争后的美国文化
形成背景 独立战争直接推动了美利坚民族与美利坚文化的形成
主要表现 ①政治文化:1787年的联邦宪法,使北美大陆出现了第一个以启蒙思想家的理论为指导建立的联邦制共和国,权力制衡原则成为美国政治文化的组成部分; ②精神文化:自由女神像成为美国文化的重要符号之一。 ③存在问题:发展种植园经济和继续实行奴隶制,是与美利坚主流文化相违背的,是美国历史上黑暗的一面。
2.拉丁美洲文化
(1)独立前的拉丁美洲文化(形成)
形成背景 ①到19世纪上半叶,西班牙和葡萄牙在美国以南的广大美洲地区建立起殖民统治; ②拉丁语族的西班牙语和葡萄牙语是这一地区的主要语言; ③大量西、葡移民的到来,与印第安人和黑人的种族融合现象非常普遍。
基本特征 文化多元性非常明显
主要表现 ①族群:白人、印第安人和黑人的种族融合现象非常普遍,形成等级分明的“混血社会”; ②政治:西、葡的封建性殖民统治; ③经济:封建大种植园经济; ④文化:a.传统的印第安文化逐渐消失,西班牙、葡萄牙文化成为主体; b.天主教成为拉丁美洲的主要宗教; c.拉丁舞成为重要文化符号之一 d.偏远的内陆地区,印第安人保留了他们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如多神信仰、图腾崇拜等(原生文化)。
(2)独立后的拉丁美洲文化(发展)
形成背景 19世纪上半叶的拉丁美洲独立运动(法属海地独立、西属拉美独立、葡属巴西独立)
主要表现 ①政治文化:a.追求法治、自由:独立后的拉美都颁布了宪法,取消了奴隶贸易、奴隶制,以及印第安人的人头税和强制劳役; b.形成独裁权力:战争也促成了战后考迪罗独裁权力的形成,这成为拉丁美洲政治文化的特征之一。 ②存在问题:对黑人与印第安人的种族压迫与歧视仍然存在.
二、拿破仑战争后欧洲文化的重构
背景 ①17—18世纪,欧洲大多数国家仍处于封建统治之下; ②拿破仑通过战争,在欧洲建立了庞大帝国,将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成果向这些地区传播
内容 ①拿破仑废除封建贵族特权,推行《拿破仑法典》,传播启蒙思想,受到各国革命者的欢迎; ②在反抗法国征服的斗争中,欧洲各地出现了不断高涨的民主意识和民族独立要求; ③拿破仑战争后,欧洲的政治文化得以重构,民主、独立、自由、法治等越来越成为欧洲的普遍诉求
表现 俄国 ①一些贵族青年军官于1825年12月发动了试图推翻沙皇专制制度和农奴制的武装起义,被称为“十二月党人”; ②在俄国传播了革命的主张
波兰 1830年11月,一批贵族青年军官和学生在华沙发动了争取民族独立的起义,进一步推动了波兰的民族解放斗争
德意志 ①普鲁士进行并不彻底的废除农奴制改革;②1848年2月和3月,奥地利和普鲁士等地发生革命,要求建立统一的独立国家、制定宪法
三、欧洲殖民者的文化侵略
含义 殖民国家向被殖民地区输出民主、自由、人权等价值观及基督教
目的 改造甚至消灭被殖民地区的文化,淡化其民族意识
结果 被侵略的民族不同程度地接受了外来文化,但也努力保护自己的传统文化,使自身文化呈现出新的多样性
概况 中国 ①以林则徐、魏源、郑观应等为代表的志士仁人,主张向西方学习以求自强; ②清政府的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也使一些新技术、新思想传入中国
印度 ①英国把英语、法律体系、政府体制、文官制度等移植到印度; ②印度上层精英运用欧洲的意识形态来反抗英国的殖民统治,并提出“印度人的印度”的口号; ③印度传统文化顽强地保留下来 种姓制度仍在社会生活中扮演重要角色
埃及 ①埃及独立后实行君主立宪制; ②伊斯兰教仍是主要宗教,阿拉伯民族的传统生活方式也得以保留
【限时训练】
一、单选题
1.16世纪,马丁 路德通过用德语翻译拉丁文《圣经》,创造了优美的文学语言,并借当时刚出现的新印刷技术,极大推动了德语的传播和普及。19世纪初,拿破仑战争一方面在德意志传播了法国的民族主义观念,另一方面在抗击侵略过程中德意志人的向心力得以升华。这两个事件均( )
A.促进统一进程 B.强化君主权威
C.推动文化融合 D.增强民族认同
2.19世纪六七十年代,在美国海军建设问题上,民主党强烈反对任何有关海军的提案,共和党则是海军建设拥趸。1866-1885年间,国会只批准了两项海军建设项目。但1885-1889年间,国会则批准建造了30艘军舰,总吨位近10万吨:1885-1898年间,每年的海军拨款法案都顺利通过。这一变化反映了美国( )
A.两党政治利益趋同 B.放弃门罗主义外交政策
C.对外扩张意愿强烈 D.权力制衡机制遭到破坏
3.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为纪念莎士比亚逝世三百周年,在全国举办庆祝活动,甚至还去国外巡演。这个时期的莎士比亚戏剧经过再创作,增添了爱国主义的新内容。这反映了( )
A.娱乐活动丰富了民众生活 B.经典作品的魅力经久不衰
C.艺术作品创作受到时局影响 D.政府强化对民众的人文美怀
4.在第六次反法联盟交战中,莱茵联邦的萨克森步兵和炮兵阵前倒戈,投向反法联盟。这一战役也被称之为“德意志人民第一次共抗外敌”。这场战役( )
A.宣告了拿破仑的彻底失败 B.促进了德意志民族意识加强
C.推动了法国社会全面改造 D.传播了资产阶级的启蒙思想
5.1860~1900年,中国共出版各种西书555种,其总量是此前半个世纪所出科学书籍的5倍多。其中哲学社会科学123种,内含哲学、历史、法学等,占总数的22%;自然科学162种,含算学、重学、电学、动植物学等,占总数的29%;应用科学225种,含工艺、矿务等,占总数的41%。该时期这一情况的出现( )
A.表明西学传播已逐渐扩大到基层社会
B.说明思想解放是中国救亡图存的唯一途径
C.主要受民族危机加深和洋务运动影响
D.反映了维新派与洋务派思想具有相通之处
6.林则徐被誉为“开眼看世界第一人”,他主张“经世致用”,学习西方技艺以抵御外敌侵略;梁启超提出“能变则变,不变则亡”,推动维新运动的开展;孙中山坚持“天下为公”并维护民主共和。这反映出( )
A.向西方学习成为近代中华文化的主流 B.救亡图存成为中华文化的价值目标
C.西学的广泛传播加深中国社会变革 D.近代中国救亡图存深受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
7.18世纪绝大部分时期,整个欧洲大陆均由大大小小的封建君主统治,专制、服从、效忠、等级等观念构成了现实的社会政治法则。到了19世纪初,封建、专制成为众矢之的,民主、独立、自由、法治等越来越成为欧洲的普遍诉求。这反映出( )
A.拿破仑战争对政治文化的重构 B.启蒙运动开始影响政治秩序
C.维也纳体系顺应了历史的潮流 D.民主共和观念得到欧洲认同
8.巴黎凯旋门是拿破仑为炫耀自己打败第三次反法同盟而下令开工建造的。该建筑开始建造于( )
A.“雾月政变”前 B.拿破仑称帝前 C.“三皇会战”后 D.莱比锡会战后
二、材料分析题
9.有同学研究“近代中日文化重构”问题,收集了以下两组材料。阅读下列材料
第一组
图1照片《买办和他们的洋老板一起吃西餐》(晚清中国) 图2杨洲周延的木版画《鹿鸣馆内跳交际舞的场景》(日本明治时代)
第二组
清末广州的一位商人,随朋友到十三行中参加西餐宴席,在餐饮之后写信寄给北京的友人讲述吃饭情形:“他们坐在餐桌旁,吞食着一种流质,按他们的番话叫做苏披。接着大嚼鱼肉,这些鱼肉是生吃的,生得几乎跟活鱼一样。我目睹了这一情景,才证实以前常听人说的是对的,这些‘番鬼’的脾气凶残是因为他们吃这种粗鄙原始的食物。”
——摘编自郭晔旻《西餐如何走上中国人餐桌》
明治时期日本有人这样评论鹿鸣馆的舞会,“黄色皮肤的脸面,佩戴着羽毛装饰,来细腰,手拿西式小饰物的日本女性,合着西洋音乐,踏着斯拉夫舞步。这是日本人为了看上去像西洋人而做出的滑稽而悲哀的努力。”
——摘编自《鹿鸣馆:日本欧化主义的象征》
(1)分别阐述每组材料对研究“近代中日文化重构”的价值。(请从史料类别、内涵和作用等角度作答)
(2)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近代中、日两国文化重构中的共同特征。
(3)除上述材料之外,全面研究“近代中日文化重构”问题还可补充哪些类型的史料 (至少列出两种)
三、论述题
1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史料一 欧洲人在技术(包括军事技术在内)、经济和行政上的成就远优于亚非地区的人民。借着这些成就,欧洲人能够让亚非地区的人民在世界市场上享有他们的成品,大量工业生产的利益,改进了的生产力,较佳的保健教育,内政上的安全以及改善了的行政……并且把亚非地区导向一个以技术与理智为基础的世界社群。
史料二 欧洲人借着滥用他们军事上的优势,并且受他们工业家渴求廉价原料所推动,以及为他们的大量生产找市场,欧洲国邦的政府把亚非地区独立的人民拉到他们的轴心里去,在经济上剥削他们,挫折其本土经济的成长和民族的生活,否认他们自决的天然权利,攻击他们的文化,并且把他们暴露在所谓西方文明的罪恶之下。
——以上均摘编自《殷海光文集》
【探究】分别概括史料一、二的主要观点并指出其立场,并依据中国近代前期的有关史实进行论证。
参考答案:
1.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6世纪德意志、19世纪德意志、法国。据材料“创造了优美的文学语言,并借当时刚出现的新印刷技术,极大推动了德语的传播和普及。”并结合所学可知在,德意志宗教改革推广德语,促进民族国家形成,据材料“在抗击侵略过程中德意志人的向心力得以升华”可知,拿破仑战争时期德意志人抗击法国的斗争增强德意志的民族凝聚力,D项正确;材料不能反映德意志宗教改革和抗击拿破仑入侵促进德意志统一,材料体现的是德意志宗教改革和抗击拿破仑入侵增强了德意志民族认同,排除A项;材料信息不涉及德意志君主权威,无法得出强化君主权威的认识,排除B项;材料不涉及文化融合,材料主要体现了民族认同,排除C项。故选D项。
2.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世纪六十年代至八十年代(美国)。根据材料可知,国会由极少批准到积极支持海军建设项目,反映出美国两党对海军建设增强,海外扩张意愿强烈,C项正确;两党在海军建设上共识增多,不代表利益趋同,排除A项;材料变化反映了美国对外扩张意愿强烈,无法体现放弃门罗主义外交政策,排除B项;关于海军建设的共识增加,不代表权力制衡机制遭到破坏,排除D项。故选C项。
3.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根据材料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举办纪念莎士比亚逝世三百周年的庆祝活动,并在国内外巡演。莎士比亚戏剧经过再创作,增添了“爱国主义”这一新的内容,体现了战争期间爱国主义成为时代需求,即反映了艺术作品创作受到时局的影响,C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艺术作品的创作与时局的关系,选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题目中的重点在于这些作品如何被重新解读和再创作以适应当时的政治环境,而不仅仅是它们的经典性,排除B项;政府强化对民众的人文关怀在材料中并没有明确体现,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4.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欧洲)。据材料“莱茵联邦的萨克森步兵和炮兵阵前倒戈,投向反法联盟”“德意志人民第一次共抗外敌”可知,在一致反抗法国入侵的过程中,德意志民族的认同感增强,促进了德意志民族意识的增强,B项正确;拿破仑帝国彻底崩溃的标志是滑铁卢战役,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拿破仑战争对德国的影响,没有涉及对法国社会的影响,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拿破仑战争推动了德意志民族意识的加强,没有涉及启蒙思想的传播,排除D项。故选B项。
5.C
【详解】
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1860~1900年,中国共出版各种西书555种,其总量是此前半个世纪所出科学书籍的5倍多。……应用科学225种,含工艺、矿务等,占总数的41%”和所学知识可知,其中应用科学类书籍占比较大,这是由于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国民族危机逐渐加深,伴随着洋务运动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的影响,西学中科学类书籍在中国的传播呈现量多面广的特点,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西学传播扩大到“基层社会”,即材料内容没有强调基层社会对西学传播的态度,排除A项;近代中国救亡图存有多条途径,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思想派别的比较,排除D项。故选C项。
6.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林则徐、梁启超、孙中山的救亡图存活动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经世致用主张、法家变革思想和天下为公的价值导向的影响,体现了近代中国救亡图存深受优秀传统文化影响,D项正确;材料无法得出向西方学习成为近代中华文化的主流,表述有误,排除A项;救亡图存是近代先进国人挽救民族危机的奋斗目标,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题干并未突出西学的广泛传播,与题意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7.A
【详解】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18至19世纪(欧洲)。据材料“到了19世纪初,封建、专制成为众矢之的,民主、独立、自由、法治等越来越成为欧洲的普遍诉求”,结合所学可知,拿破仑战争把大革命的思想和精神带到了法军所到之处,动摇了欧洲大陆的封建秩序,客观上有利于欧洲封建制度的瓦解,重构了欧洲的政治文化,A项正确;材料突出的是拿破仑对外战争的影响,并不是启蒙运动的影响,排除B项;维也纳体系是拿破仑帝国崩溃后,英、俄、奥、普等建立的新均势体系,与材料不符,排除C项;民主、独立、自由、法治等越来越成为欧洲的普遍诉求,并不等于欧洲认同民主共和观念,排除D项。故选A项。
8.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05年(法国)。据本题材料“拿破仑为炫耀自己打败第三次反法同盟而下令开工建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法国巴黎凯旋门是拿破仑为纪念奥斯特利茨战争的胜利而建立,奥斯特利茨战役,因参战方为法国皇帝拿破仑·波拿巴,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一世,奥地利皇帝弗朗茨二世,所以又称“三皇之战”,C项正确;1805年,英国、俄国、奥地利等国组建了第三次反法同盟,对法国开战,“雾月政变”发生在1799年,时间与材料不符,排除A项;1804年,拿破仑称帝,而题干所述建筑建造于“三皇会战”后,发生在1805年后,时间与材料不符,排除B项;莱比锡会战是拿破仑一世于1813年5月与第六次反法联盟交战,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C项。
9.(1)第一组材料是图像(绘画和照片),反映西方文化输入中日两国并一定程度被本国人接受或效仿,可用于研究“近代中日文化重构”的表现。
第二组材料是文献,反映了时人对于西方文化的批判和抵制,可用于研究时人对“近代中日文化重构”的态度(认识)。
(2)共同特征:半殖民地化;具有曲折性;文化出现碰撞与交锋(文化交流、交汇);本土文化和外来文化并存(新旧并存);文化呈现多样性;逐渐出现新的文化认同。
(3)地方志、笔记(日记)、文学作品、新闻报道、影音资料等。
【详解】(1)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中国、日本。根据材料“照片《买办和他们的洋老板一起吃西餐》(晚清时期)”“《鹿鸣馆内跳交际舞的场景》(日本明治时代)”及所学可知,第一组材料是图像(绘画和照片),反映西方文化输入中日两国并一定程度被本国人接受或效仿,可用于研究“近代中日文化重构”的表现。根据材料“他们坐在餐桌旁,吞食着一种流质,按他们的番话叫做苏披。接着大嚼鱼肉,这些鱼肉是生吃的,生得几乎跟活鱼一样。我目睹了这一情景,才证实以前常听人说的是对的,这些‘番鬼’的脾气凶残是因为他们吃这种粗鄙原始的食物。——摘编自郭晔旻《西餐如何走上中国人餐桌》”“黄色皮肤的脸面,佩戴着羽毛装饰,来细腰,手拿西式小饰物的日本女性,合着西洋音乐,踏着斯拉夫舞步。这是日本人为了看上去像西洋人而做出的滑稽而悲哀的努力。——摘编自《鹿鸣馆:日本欧化主义的象征》”及所学可知,第二组材料是文献,反映了时人对于西方文化的批判和抵制,可用于研究时人对“近代中日文化重构”的态度(认识)。
(2)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中国、日本。根据材料“照片《买办和他们的洋老板一起吃西餐》(晚清时期)”“《鹿鸣馆内跳交际舞的场景》(日本明治时代)”及所学可得出半殖民地化;文化出现碰撞与交锋(文化交流、交汇);根据材料“他们坐在餐桌旁,吞食着一种流质,按他们的番话叫做苏披。接着大嚼鱼肉,这些鱼肉是生吃的,生得几乎跟活鱼一样”“黄色皮肤的脸面,佩戴着羽毛装饰,来细腰,手拿西式小饰物的日本女性,合着西洋音乐,踏着斯拉夫舞步”可得出本土文化和外来文化并存(新旧并存);文化呈现多样性;结合所学可得出具有曲折性;逐渐出现新的文化认同。
(3)本题是列举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中国、日本。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分别从地方志、笔记(日记)、文学作品、新闻报道、影音资料等角度说明。
10.史料一观点:欧洲人的成就改善了亚非人民的生活,推动了亚非地区社会的进步(现代化进程)。
立场:站在欧洲殖民者的立场。
论证:魏源等主张向西方学习以“制夷”开展洋务运动,开启中国现代化的进程;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等。
史料二观点:欧洲人的成就导致亚非地区变成欧洲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沦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亚非民族文化受到冲击,给亚非人民带来灾难。
立场:站在同情亚非人民的立场上。
论证:西方列强发动侵华战争,强迫中国签订不平等条约,中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组成部分,掠夺中国人民的财富,毁坏中华文明遗产。
【详解】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事物阐释题,时空是近代世界。史料一:观点:依据史料一“欧洲人能够让亚非地区的人民在世界市场上享有他们的成品”“把亚非地区导向一个技术与理智为基础的世界社群”可得出欧洲人的成就改善了亚非人民的生活,推动了亚非地区社会的进步(现代化进程)。立场:依据材料的观点可知站在欧洲殖民者的立场。论证:依据所学从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方面作答。
史料二:观点:依据史料二“欧洲人借着滥用他们军事上的优势,并且受他们工业家渴求廉价原料所推动,以及为他们的大量生产找市场”“在经济上剥削他们,挫折其本土经济的成长和民族的生活,否认他们自决的天然权利,攻击他们的文化,并且把他们暴露在所谓西方文明的罪恶之下”可得出欧洲人的成就导致亚非地区变成欧洲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沦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亚非民族文化受到冲击,给亚非人民带来灾难。立场:依据史料二观点可知站在同情亚非人民的立场上。论证:依据所学从西方列强发动侵略战争,签订不平等条约,导致中国市场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组成部分以及掠夺中国人民的财富和毁坏中华文明遗产等方面作答。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